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师品:法师有五种:
(一)受持法师:受,是受之于心;持,是持之于身。这是心里明白这种法,身就要实行这种法。
(二)读经法师:对着经文读的法师。读,就是对着经的本子来念。
(三)诵经法师:能背诵经文的法师。对着本子叫读,背着本子名诵;就是离开经的本子,而还能把这部经诵念出来。
(四)书写法师:书写经文的法师。书写,是用笔在纸上写这经典。
(五)讲经法师:能为他人解说经文的法师。
能受持、读、诵、书写,是对自己都有很大利益,这都是对着自利方面而说的;唯独为他人解说,这是对他人有利益,这是利他,也就是化他,教化他人。这是五种的法师。
又者,“法师”也可以解释为“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教师;又有一个意思,也可以说是“以法施人”,他以佛法来布施给人,这也叫做法师。在这一品,这些法师都得到佛给授记,所以这一品叫“法师品”。
C2.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分二)
D1.叹美能持法人 D2.叹美所持之法及通经方轨 D1(分二)
E1.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 E2.明授道师功深福重 E1(分二)
F1.佛世弟子 F2.灭后弟子
今F1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藉着药王菩萨,来告诉这八万大菩萨。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药王菩萨!你看见了没有呀?在这法会里的大众中,有无量数的诸天众、龙王;又有在空中飞行的夜叉,就是捷疾鬼;又有乾闼婆,就是在玉帝那儿的奏乐神;又有阿修罗王等;又有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又有紧那罗,这也是玉帝那儿一个奏乐的神;又有摩睺罗伽,这大蟒蛇;还有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这么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有修小乘法的声闻众,有修中乘法的辟支佛众,还有修大乘佛法的佛道者。
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像这所有的这么多众生,这些不同种类的人,他们都能在佛的面前,听闻佛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就一首偈颂,或者一句,甚至于他在这一念之间,能这么随喜赞叹这部《法华经》的,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都给他们授记,令他们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佛果。
F2.灭后弟子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告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菩萨!又如来灭度之后:又,我如来灭度、入涅槃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假使有人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乃至于仅仅就听到这部经的一首偈颂或一句,而能在这一念之中,生随喜心。这生随喜心,不是常的,就是一念;这随喜里边,就包括赞叹,包括受持、读诵、书写。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等我灭度之后,能闻见这《法华经》一偈、一句的,我都给他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成佛之记。
E2.明授道师功深福重(分二)
F1.长行 F2.重颂 F1(分二)
G1.别明 G2.总明 G1(分二)
H1.明现世 H2.明来世
今H1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若复有人:假设再另外有一种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又能受持,又能读诵,又能书写,又能为人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他仅仅就能给人讲一个偈颂,这样的法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卷,一般人都应该礼敬,就好像面对着佛似的。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用种种的好东西来供养这个经卷,或者用点香、用鲜花来供养,或者以璎珞宝珠来供养,或者用点香粉、涂香、所烧的香来供养,或者用绸子所作的宝盖、幢幡来供养,或者用衣服来供养,或者用伎乐来供养。前边所说这十种供养,最后就是合掌恭敬;乃至于你用最少的,就是合掌恭敬这么一点的供养心。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药王!你应该知道这些人,他们在过去生中已经曾供养过十万亿的诸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他们在所有佛那个地方,能成就他们所发的这种大愿;这些法师因为愍念众生的缘故,所以又生到人间来;本来他都是大菩萨来的。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药王!如果有人问你,在未来的世界中,哪一类的众生可以成佛呢?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你应该指示他,唯有能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这部《法华经》的这种法师,或者能听闻《法华经》的一句一偈,这一类的众生,将来都能成佛的。何以故:什么缘故呢?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单单能以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又能书写;或者以种种的香华、饮食,来供养这部经卷;或者用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来供养这部经典。这个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我们人都应该供养的。合掌恭敬:甚至于若有人能合起掌来恭敬这部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这个人,就是这一切世间人所应瞻仰而供奉他。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我们也应该供养这位受持读诵《法华经》的法师,也就应该像供养诸佛那么样供养。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应当知道,在佛灭度之后,若有人能讲说这部《法华经》,他们都是大菩萨所示现的。他们早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为什么又到这世间来呢?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就因为他可怜这一切的众生,所以又发愿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广为演说来分别解释这《妙法莲华经》;广演,广大这个演说。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何况是那些尽能受持这《法华经》、种种供养这《法华经》的人呢?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药王菩萨!你应该知道!这个人他已经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所以舍去他自己这清净的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这位法师在我灭度之后,为愍念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又再生到这五浊恶世,向所有的人来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所以讲《法华经》的法师,你若能把《法华经》研究明白了,再给人讲说,这不问可知,你就是菩萨再来的;要不然,你根本就也没有机会遇着这《法华经》;有机会遇着,你也没有法子可以懂,没有法子能讲。所以你讲《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在数千年以前,已经给授过记了!
我们现在研究经典,每一个人应该研究一部经,把它真正研究明白了,真正通达了;这一部经,由一开始到最后,其中的义理都明白了,又能讲说,这样学佛法才是有一点根据。不是单单听经,对哪一部经都听了;但是哪一部经真正的意思也没有懂、也不能讲,那就是把光阴空过了。所以我们佛教讲堂,这一些学习佛法的人,你们把自己所欢喜的那一部经,都把它研究通达了;要明白,真正会讲了,那才算!
H2.明来世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假使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在我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窃,就是他不敢公开来讲经。他有大众威德畏,怕大众这种威德,所以不敢给大众讲。
那么不给大众讲,他就偷偷地给一个人来讲这《法华经》,不给很多人讲。为什么?他给很多人讲,怕人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他,他不能答覆,所以他就单单给一个人讲这《法华经》,乃至于就单单讲一句,不讲多了。这《妙法莲华经》的经文,哪一句都可以,单单讲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有什么意思,他可以讲。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你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如来派遣他来到这个世间上,为人讲说这部《法华经》的;他能讲《法华经》,这就是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何况那些又能在大众之中,广为人来演说《法华经》。
所以你们现在无论谁,你们学会《法华经》,能为大众讲说,这如来都在那儿欢喜赞叹你们!说:“我们去讲,如来欢喜赞叹;现在你在这儿讲《法华经》,如来赞叹没有?”不单现在赞叹,过去也赞叹,未来也赞叹,所以我才这么欢喜讲《法华经》。我又想起来,我过去常常讲《法华经》的事情,也常常听《法华经》;无论做什么的时候,我都欢喜听《法华经》,欢喜讲《法华经》。
G2.总明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药王!若有恶人:药王!假设有这么一个恶人。这个恶人,恶得什么样?我告诉你!不单骂师父,而且还骂佛。你看这个人恶不恶?以不善心,于一劫中:以这个不善心──就是以这个恶心,在一个劫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劫,就算它小劫;这一个小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么长的时间。现于佛前,常毁骂佛:他现身在佛前,就是对着佛骂;好像提婆达多似的,对着佛就骂佛,结果活活的、带着肉身就堕地狱去了!其罪尚轻:在一劫这么长的时间,他骂佛,这个罪过还是小、还不重。那“尚轻”,我骂佛骂多一点喽?这个罪不是轻,你不要听到这个“尚轻”,说骂佛就没有罪了。不是的!这个比毁谤《法华经》轻,但是比其他的罪更重得多!
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假设再另外有一个人,以一句恶言,毁谤读诵法华经的出家和在家人。訾,也就是骂,“你看他念《法华经》,又讲大话、又杀生、又偷盗、又邪淫、又喝酒,他念什么《法华经》!”这么样子毁訾;无论你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都是一样这么的毁谤。
好像方才说“受持”,有内受持、外受持。怎么叫内受持?就像罗睺罗似的,罗睺罗是密行第一,他就念经也不叫人看见,念咒人也不知道;不是跑到人家前面,拿出一本经:“我这受持呢!你看见了没有啊?我现在受持《法华经》了!”这是给人家看,这叫外受持。内受持,就是自己身心时时刻刻都修行用功,不一定教人知道;这读诵,也是不论有人,他也读诵,没有人,他也读诵。
有的人在佛教里头,尽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看见人来了,他拿出一本经来念经;人家走了,他把经放到一边,也不念了,这叫给人看的。看有人来了,他拜佛了,给人看个样子;没人来,他就不拜佛了。念经也是这样子,诵经也是这样子,书写也是这样子。有的人为着沽名钓誉,叫人称他“法师”,看见有人来了,他就那么写经;没有人来,他又不写了。有的真正写经的,就是有人来,他也写,没人来,他也写;每一个字、每一笔,他恭恭敬敬地那么写。我常讲那个如莲法师,他就写《法华经》,怎么样呢?他结上跏趺坐,这么端然正坐写《法华经》,就好像对着佛似的;他也写得非常好,这是书写的法师。
现在这个恶人,以恶言来毁谤不论是出家、是在家,读诵这《法华经》的人,其罪甚重:这个人的罪,可就比骂佛那个人的罪还重。骂佛的那个人的罪,本来就重了──他尚轻,不是说他就没有罪了,也是深重;但是你毁谤读诵《法华经》这种罪,比骂佛那个罪重几倍。为什么呢?因为佛是大慈平等的,你赞叹或毁谤他,他都不动心的,所以那个罪比毁谤经典这个罪轻。那么毁谤经典怎么罪重呢?因为人念经,他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你这一毁谤,他发起火来,就不念经了;所以你这罪业就重了,他不念经,就不会成佛的。这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以你不能毁谤的。《金刚经》上说:“凡是经典所在之处,皆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刚经》尚且这样说,何况《法华经》!《法华经》就是佛的真身!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药王!假设有读诵这部《法华经》的人,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你应该知道这个人,他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佛有什么庄严,这个人就有什么庄严,所以他现在虽然没有成佛,将来一定成佛的。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这个人就好像被如来荷在肩背上。肩这么担着,这叫担;背到脊背上,这叫荷。肩所荷担,就是在如来的肩背上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无论他到的哪一个方向,人都应该对着这个人来顶礼,一齐心合起掌,恭敬而供养这个人,尊重和赞叹他。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用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或者用绸缎所造的宝盖、幢幡,或者用衣服,或者用菜蔬和米饭,或者奏种种的伎乐,来供养这个人。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又可以用人间中最上等的供养具,来供养他。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应用天上的宝花,把宝花散在这个人的身上,来供养这个人;也应该以天上这种宝聚,来供养这个人。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要这样供养这个人呢?是人欢喜说法:就因为这个人最欢喜说法。你们听到没有啊?最欢喜说法,就应该受这种种的供养。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须臾,就是很短的时间。使一般人听到这部《妙法莲华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的,而得到这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
本来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还有几句话一定要讲,因为有一个人对我说:“这五种法师,有的人就尽做表面工作,有的人就是自己修行。”我以前对你们大家讲,我在香港观音洞住的时候,有个法师天天放焰口,他放“千坛焰口”;这千坛焰口,要做一千天,也就是三年。他天天下午大约三点来钟的时候,他就放焰口;放焰口,他不是就这么开始放。他穿上袍、搭上衣,到前面那儿往下望;看见有十个、八个游客来了,他回来,把这个铃子也拿起来,“啰啰啰──吽”的,又打鼓、又敲钟,一个人做得非常闹热的。这些个人来,把着门一看:“喔!这法师真用功!”所以这个也给钱,那个也给钱,就这样子。
有的人今天又说:“你这个法师,也是又讲说、又书写;你不自己书写,看着一定要晚间有人来了,你才书写。这也是不是‘对外’的呢?”我这个,现在我要向你们解释一下:我这不是对外,也不是对内,也没有外、也没有内。我现在是教你们,不是我自己来书写;根本是教你们《楞严经》,教你们写中文字。我自己根本懒得不得了,我也不愿意书写,也不愿意讲说,也不愿意读诵,也不愿意受持,我自己就是什么事也没有,这是最好了!“但是方才你又说你欢喜讲经!”那因为佛赞叹,所以我这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做一做!
F2.重颂(分三)
G1.奖励自行利他 G2.重颂别总两义 G3.结叹经最第一
今G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当勤供养 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种智慧 当受持是经 并供养持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再详细说一说,令众生更容易明白,所以又用偈颂来再说一遍。
若欲住佛道:若,是假设之词。佛道,你得能住,才能成佛呢!你若不住到佛道上,你就没有法子成佛。怎么才算是住到佛道上?住,就是居住到那个地方,不要搬家;你若住到佛道上,又搬到外道去了,那就是没有住到佛道。本来你已经皈依三宝,可以说是住到佛道上了,但是又去信那个外道去了;这样的人很多,我到这个国家,已经经验很多了。
我没有讲以前有一个对师父很相信的?他说:“师父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叫我跳海去,我就跳海,也不要命了!跳火里去,也就跳到火里去,也不怕死。”他听说以前有一个人,在我面前跪了五个钟头,请求我原谅他。他就说:“这个我也做得到!跪五个钟头、六个钟头,甚至于十个钟头,我也不会退心的。”结果我用一个小小的方法试验他,他就考不上了,就不合格了,并且又跑到外道里头去。这也就是什么呢?他没有住到佛道上。
那么现在住到佛道上,一切的境界来了,都能忍受。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恶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顺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逆的境界来了,也能忍受。不是说只欢喜好的境界,你欢喜好的境界,这也是被境界转;我讨厌不好的境界,这也是被境界转;这都不是居住到佛道上。住到佛道,就要修忍辱、修这个“忍”;你能有忍,一切境界,不能摇动你的心了,这才可以说“住到佛道上”。
成就自然智:想要住到佛道上,必须要先有自然智。自然智,又叫无师智,不需要师父;但可不是说我原来就没有师父,我就会得自然智的。不是的!你要有师父,经过师父的指导,明白了,然后你才能得到自然智。就好像六祖大师似的,五祖说:“合是吾渡汝?”六祖大师就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其用不同。”这就是自然智。得到自然智了,就不需要师度了;也就好像什么呢?好像你过河不须舟了。
你若没有过去河,一定要有一艘船把你摆过河;你过了河之后,不能说,这艘船我再把它背到脊背上,我走到什么地方,就背到什么地方去。你说,背着一艘船走路,多累赘呀?负担太重了!过了河,就要把这船放下了,所以叫“过河不须舟”。得到自然智,自自然然就有智慧了。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自然智?怎么样才能住到佛道上呢?
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你就应该常常地勤精进来供养。供养谁呢?供养佛?不是的。供养你?不是的。供养我?不是的。那么供养谁呀?你要供养这位受持《法华经》的法师。他能受持《法华经》、又能读诵《法华经》、又能书写《法华经》、又能解说《法华经》;供养这样的法师,你就可以住到佛道上了,你也就可以得到自然智了。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若另外再有人,想要很快就得到了;疾,就是很快,所谓“疾者速也”。得什么呢?得到这一切种智。这一切种智是不容易得的,前边那个自然智,那不是一切智;这一切智,是包罗万有,无论什么智慧都有了。这种的智慧是圆满的智慧,这一切种智慧得到了,才能成佛。怎么样得法?
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你应当受持这部《法华经》;你若常常受持这《法华经》,你就会很快得到一切种智了。你看《法华经》这个妙处,为什么叫“妙法”?妙法也就在这个地方。你只要来受持、读诵它,就可以得到这种的妙法、得到这一切种智的智慧。你看!所以你应当常常念这部经。受持,就是口诵心惟;口里念这《法华经》,心里就思想这《法华经》的妙义,身上就身体力行这《法华经》的道理。这就叫实行、受持这《法华经》的人,你这就会得到一切种智了。你不是单单说你自己来受持这《法华经》,你也应该要转身供养其他受持《法华经》的人。什么叫转身供养?你自己受人家的供养,你再辗转供养其他受持《法华经》的人;你能这么样子去做,就可以得到一切种智。
你得到一切种智了,就不会再迷;你得到自然智,也就不会再迷了。你为什么认不清楚道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你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没有得到自然智、没有得到一切种智;你才一念觉、一念迷,一念迷、一念觉。前念迷,前念就是众生;后念觉,后念就是佛。你这一念迷,就没有住于佛道;一念觉,就是住于佛道了。所以你念念觉,就是念念住于佛道;你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就是在你“迷”和“觉”这里边。迷,谁迷了?自己迷;觉,又是谁觉?也是自己觉。
既然是自己觉,就不能依靠着其他的东西去觉;依靠,也就是依赖。好像李太白就依赖着喝酒,若不喝酒,他什么也都忘了,也不会作诗、也不会写文章了。一喝起酒来,他精神就来了,诗也来了、文章也来了;这文章就像流水那么样源源不断,但是没有酒就不行了。好像腿不能走路的人,一定要拄着拐杖才能走;如果拐杖丢了,路就不能行了,这就叫依赖。又有的人吃了迷魂药,说是自己跑到虚空里去了,这是有了定力了;把这迷魂药一丢,再想到虚空,也去不了了,这也叫一种依赖。这都不是你自己觉,正是你自己迷。那么自己觉,住到佛道;自己迷,就是众生;迷和觉,都要自己去办,旁人没有法子帮忙你的。不要说我们这一般的人,就是阿难是佛的亲弟弟,他自己若不用功,佛没有法子叫他开悟的。
由这一点,你若不用功,天天把光阴都空过,那真是太可惜了!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这一寸的时光,就是一寸的生命,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把它用完了。妙,也就在这个地方!你要是把时间空过了,这没有用的;你要是把时间用到没有用的地方,这也是没有用。过犹不及,所以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应该住到佛道上。
怎么叫住到佛道?你不迷,就是住到佛道上;你一迷,就离开佛道了。怎么样才不迷呢?你不要问怎么样不迷,你先问问你怎么样才迷的?你若知道为什么你迷了,你就知道怎么样不迷了。说:“那我不知道!”那我现在告诉你!就因为你那个无明、你那个不明白;若一明白了,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天空地阔,这个宇宙间都变成你的了。
无明是最坏的一个东西,但是也是最好的一个东西,它会帮助你成佛;由无明才会明,你若没有无明,怎么会明呢?你看妙不妙?这个地方你懂,你就开悟了;不懂?慢慢地再等。
你快学着讲《法华经》!讲《法华经》,你看这供养有多少?但是我不希望你快点讲《法华经》,为什么呢?你这是贪心,想要贪这供养。你要快修行,修行住于佛道。
G2.重颂别总两义(分二)
H1.颂别明 H2.颂总明 H1(分二)
I1.颂现世 I2.颂来世
今I1
若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当知佛所使 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舍于清净土 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恶世 广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 及天宝衣服 天上妙宝聚 供养说法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假设有人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你应该知道,这个人就是佛所使令他来的;如果不是佛命令他来,他就不会受持《法华经》。你若受持《法华经》,你就是佛派来的;不过你自己不知道,时间太久了,你把你的任务、你的责任都忘了,现在又想起来诵持《法华经》。那么你能诵持《法华经》,就是佛所使;为什么佛叫你来到这个五浊恶世呢?就因为要怜悯这一切的众生,所以到这个世界来了。到哪个世界?
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所有这一切众生,能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样人。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他们都是自己愿意把他那清净实报庄严土舍了,而愿意生到这五浊恶世;因为对一切众生都有大慈悲心,怜悯众生,所以来到这五浊恶世的。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不是受轮回而到这个世界来的,而是他是由自己愿力,自自在在地那么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呢?就因为要教化众生、愍念众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他能在这个五浊恶世,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么不干净的一个世界──他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什么他也不怕;也不怕五浊、也不怕十使。十使,就是五钝使、五利使;所以他广说这部无上的妙法,来教化一切的众生。
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所以,当你遇着这种能受持广说这部《法华经》的人,就应该用天华香,以及天上的宝华与一切的衣服,还有天上最微妙的宝贝,那种聚宝盆之类的。什么叫聚宝盆?这一个盆里头本来是空的,你装上什么,这个盆子里头就有什么。你装上金子,它就有满满一盆的金子;你装上一块银子,这个盆子里变成满满都是银子;你若放了一粒珠宝,它就都变成一盆子的珠宝了。用这种最微妙的天上的妙宝聚,来供养这个说《法华经》的人。
我方才不是说你快学着说《法华经》?说《法华经》,是为的成佛,不是为的贪图供养。供养有没有,这不成问题的;所以我在这儿,你们谁供养,我也说《法华经》,没有人供养,我还说《法华经》。不是为的贪图供养而说《法华经》,那就是贪图名闻利养,那就变成和弥勒菩萨是一样的;所以你们各位要学着说《法华经》。你看达摩祖师那个女徒弟──总持比丘尼,她死了,在口里都生出一朵青莲华来;因为念《法华经》的功德,这是给她证明。
你们切记!要学佛法,要学着自己天天用功。我在“公课”──譬如翻译经典、早晚功课、听经,这是正当的功课、这是必须做的功课;在这“公课”之外,我还能做自己的“私课”,看能做多少。我是专持《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或者专诵《地藏经》,无论哪一部经,你是不是有专长?你是不是对它有特别的研究?这一部经,是不是真正到你肚里边去了?所以你要有这种的能力,不要一天到晚把光阴随便空过了,那未免太可惜了!不论出家人、在家人,我们都应该摄念观空,应该修习,令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习气毛病,把习气也要改,毛病也要除;这时候,才能住于佛道,才能对于佛法相应。
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叫人来供养宝贝;一供养宝贝,会惹得土匪眼睛就红了。为什么这样讲呢?道教很信仰这个吕洞宾;吕洞宾有一种神通,他用手指头这么一指,这一块石头就变成金子。他到穷人那儿,他就变金子给这个穷人用;但是这个金子过五百年之后,还又变成石头。有个作贼的,看见他这个手指头这么好,一点,石头就变成金子。他想:“我一定把他这个手指头给偷来!我这一生也不会穷了、也不必偷了,他这个手指头太有用了!”他就发了心了,于是就想尽方法,等吕洞宾睡着觉时,就用刀一割他手指头;割的时候,吕洞宾虽然成了神仙,但是割手他也痛,就醒了,“喂!你割我手干什么?”这个作贼的没割断他手,就想跑;但是吕洞宾有很多神通,用手指头一指,他就不动了、跑不了了,被“定身法”给定住了。他就审问贼说:“你干什么割我手啊?”贼说:“你那个手太好了!”他说:“怎么样好法?”贼说:“你那个手指头,一点石头,就变成金子,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你这个手指头;你这个手指头若给我,我也一点,就生金子了,那我就不穷了!”吕洞宾一想,啊!这个手指头会点石成金,也有这么多麻烦,对他说:“好了!我这个手指头也不给你,以后我也不点了,我不用这个手指头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有那么多的宝贝。
I2.颂来世
吾灭后恶世 能持是经者 当合掌礼敬 如供养世尊
上馔众甘美 及种种衣服 供养是佛子 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 受持是经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来事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他灭度后,不单单是五浊恶世,还有很多种恶,数不过来那么多。这种的世界,就是互相斗争,斗争坚固;你想把我打倒、我想把你杀亡了,有我、就不可以有你,有你、也不可以有我,互相不两立。所以这种恶世,是最不容易处的时候,最不容易在这恶世里边生存。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想一个办法,说是我灭度之后,在这恶世中,若有人能以受持这一部《法华经》,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你若见着能以依照这《法华经》的道理来修行的人,你就应该向他合掌,恭敬他、叩头礼拜他,就像供养世尊那么样供养。
你看!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释迦牟尼佛早就给授记;谁受持《法华经》,谁就是和在世的如来一样。他叫人要像供养世尊那么样供养,这就是说,你若能受持《法华经》,你就是替佛弘法的一份子;所以这《法华经》,是最要紧的。为什么说“成佛的法华”呢?你一听《法华经》,你就有成佛的机会了。
我在香港有一个老皈依弟子,大约有七十多岁了,很奇怪,我一讲经,她就一定要去听。她耳朵听不见,是个聋子,听不见讲经,但是她还要听。旁人讲经她不去听,因为根本就听不见;那么我讲的,很奇怪,她听不见,她也要去听。那么听来听去,有一次,讲〈普门品〉时,她就听见了!听得就不聋了。你说是不是很玄妙的?不聋之后,每逢我讲经,她也不怕下大雨、刮大风,她怎么样也一定要去听,一次也不懒惰。这一位老徒弟,她自己对人说,她要是不来听这一次经,半个月她心里也不安乐,也觉得这次可把机会失去了。
这是一个老的,还有几个小的,很年轻的学生,也是很奇怪的;旁人讲经──香港,同时就有好几个地方有很多法师讲经的──他不去听;我叫他去听,他也不去。我说:“你不要尽听我讲经,其他的法师讲得比我好,你应该去听去!”他就讲:“不要说讲得好不好,就讲得好,我也不到旁的地方去听!”那吴某就是这样子,他说:“听旁人讲经?我何必听他们讲!我讲得都比他们好!”我说:“你不要这么贡高!”他说:“真的,这根本就不能比!”一些个小孩子也欢喜听我讲经,有的时候,被我大骂一顿──因为小孩子有的时候也会调皮、不守规矩,我就骂他一顿;骂他也不怕,甚至于打他一顿,他也不怕。我在香港真打人,不是假打人的,把手都给打肿了;所以你们没有见过我发那种脾气,若见过,你们就不会这么样子放肆!放肆,就是不守规矩。
听经,这也是要有缘。若有缘的人,你就骂他,他也欢喜;没有缘的人,你就尽给他戴高帽子,说:“你真好啊!你怎么样?”他也不欢喜;所以这个“缘”是最要紧的。前几天,我就试一试看,发一发脾气,看看能不能骂跑了人?大约骂得还不够厉害,所以还没有人跑。
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上馔,就是最好吃的东西。你欢不欢喜吃呀?你欢喜吃,也不给你吃,因为你不是受持《法华经》的。给我吃,我是现在给你们讲《法华经》的。给我吃,这是因为我借释迦牟尼佛的光;释迦牟尼佛说的《法华经》,我现在来讲《法华经》。上馔,就是最好吃的东西;众,就是很多很多的。甘,就是甜,吃的很甜的;美,是很好吃的,你吃了这一口,就想吃那一口,哦!这个滋味太好吃了。那这么好吃的东西要给谁吃呢?要给这位讲解、受持《法华经》的这个人吃。所以你们若想吃这么好的东西,先要受持《法华经》。但是,又是前边所讲那道理,你不要因为想吃好的东西来受持《法华经》,那未免太小了!你应该受持《法华经》,为了将来要成佛。不单有好吃的东西,而且又应该用种种美妙的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供养这个佛的法子。冀得,就是希望;须臾,是很短的时间。希望在很短的时间,来听一听这部《法华经》。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如果在将来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一部《法华经》这样的人;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你知道为什么他能这样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呢?这是我释迦牟尼佛派遣他到这个世间,来实行佛所做的事情。佛所做的事情,就不是我们人所做的事情,佛所做的事情就是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这《法华经》。
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法华经》,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派你来的。那么说:“我听经,是不是佛派我来的?”你自己问自己,不要问我;你要是对这经典有信心,那也就是佛派你来拥护道场。你要是一边听,这个心就跑到金门公园去、又跑到海边,或者跑到离三藩市那个山顶上去。你若跑到那个地方去了,那我相信你就不是释迦牟尼佛派你来的;你是不听经,尽打妄想。或者你虽然在这儿听经,坐这儿觉得不大舒服;这大约就多少有问题了!
H2.颂总明
若于一劫中 常怀不善心 作色而骂佛 获无量重罪
其有读诵持 是法华经者 须臾加恶言 其罪复过彼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无数偈赞
由是赞佛故 得无量功德 叹美持经者 其福复过彼
于八十亿劫 以最妙色声 及与香味触 供养持经者
如是供养已 若得须臾闻 则应自欣庆 我今获大利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一劫,是很长的时间;但是在这很长的时间,你一点好事也不做,尽做一些个恶事。常怀,就是心里头所想的、所怀念的;都是什么呢?不善心。不善心怎么样不善法呢?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作色,就是面上不是现出笑容,而现出生怒气的样子、发脾气的样子。对佛就发脾气了,就骂佛,觉得他比佛更厉害;佛的神通大,他这种魔通大,所以他就骂佛。在这佛前骂佛,多长时间呢?有一个劫这么长的时间。这很长啊!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这有一个劫。在这一个劫里边,天天都是这样骂佛;这个人的罪,很重很重的。在那长行说“尚轻”,这是比毁谤受持《法华经》的轻。这偈颂就说“获无量重罪”,他得的重罪,无量无边,太多了。
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假设另外再有一个人,他读诵、受持,或者书写、或者为人解说这《法华经》的;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这不用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就很短的时间,甚至一秒钟,你毁谤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所得的这种罪过,也比你骂佛一个劫那么长时间的罪要重。所以有人讲《法华经》,他无论讲得好不好,你不要毁谤;你这一毁谤,那罪就不得了。所以我这儿讲经,你也不要毁谤;你若毁谤,我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也救不了你。为什么呢?这是释迦牟尼佛订出的法律,谁也不能改变的。
今天你们做了太多太多好吃的东西,我这一打了吃的妄想,都不会讲经了,这个道理就都忘了;所以一吃,就吃糊涂了!不吃好的,就会聪明一点;吃好的东西,就会愚痴一点。你们不相信这个道理,是吗?我最相信!你若吃好东西就会愚痴,你若吃的东西不那么好,就生智慧。为什么?你这一个心想要吃好东西,这已经就是愚痴了;不要说我吃了之后再愚痴,没吃之前已经愚痴了!你若不愚痴,就不会想这个东西好吃;你一想这东西好吃,那就是愚痴、不聪明。好吃和不好吃,都是吃嘛!你何必打这么个妄想呢?你打这个妄想,就是愚痴;你不打这个妄想,就是聪明!不要到外边找去,就是在这一念之间。明白了没有?
我方才说我不会讲经了,有几个人又打了妄想,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我知道他会讲经,他现在说不会讲经了!这是法师也打妄语!”你真聪明!我就打这么一回妄语,就被你给猜着了、被你给揭穿了!所以我这一回,妄语也不能打了,莫如老老实实,说我会讲经了。因为把想要吃好东西的这个心,撇到一边去了!也不管是什么饼好吃、是菜好吃,都把它放下了,所以现在我又会讲经了。方才说不会讲经,也并不是打妄语;的的确确,在吃东西的时候,你叫我讲经,我不知道怎么样讲法?我只可以讲一个“吃好东西”的经。
吃好东西,不过也是一个新陈代谢。所以为什么我说:“你想吃好东西,这是个愚痴;你不想吃好东西,这就是一个聪明人”?因为无论你吃好的或不好的,新陈代谢,将来都是一样的。你吃好的东西,变了粪的时候,还更臭多一点。你现在吃是愿意吃,等到了厕所,嘿!臭不可闻!没有用了,谁叫你吃那么好的东西来着?所以现在搞得那么臭!一样的,你钱多了,也是那么臭。你不要以为吃东西多了,是臭得厉害;钱多了,臭得也是厉害的。你官大了,臭也不小。有的人说:“那个臭官!”就因为他官做得大了,Government High Official(政府的大官),有的人就骂说他是臭官。所以做法师的,若吃好东西吃得太多了,就变成一个臭法师;我不希望做个臭法师,所以我不希望吃好东西。我这些徒弟,你们要记得,不要做臭法师。
怎么叫臭法师呢?你讲经没有人听、说法没有人信,你还在这儿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讲经,说这个经真好、这个道理真妙!人家怎么样呢?把两个耳朵堵上了,充耳不闻。好像在“疯魔扫秦”,地藏王菩萨想度秦桧,在手掌上写个“佛”字,对他说:“你看看这是什么字?”秦桧说:“我中过头名状元,又做过九门提督,所有的外国文字,都经过我先看;什么字我都认识,但是我就是不念给你!”你看!厉害不厉害?好像你讲经讲得再好,“我就不听!”你说你有什么办法?为什么呢?就因为你太臭了,吃得太好了!
有人求佛道:有一个人,是谁呀?就是一个人嘛!或者就是你,或者就是我,你求佛道就是你,他求佛道就是他,我求佛道就是我。你若不求佛道,你就没有份!这个人,这就是求佛道的人。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一劫,这一劫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不是三年,也不是五年,也不是一百年、两百年。这个劫,最低限度,也有几万万年。这么长的时间,他因为求佛法、求佛道,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在我释迦牟尼佛的面前,以无量无边无数那么多的偈颂来赞叹于佛。
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因为他赞叹佛。佛虽然不欢喜赞叹,但是你赞叹,也比骂佛有功德。你若骂佛一个劫,那就堕无间地狱;你赞佛一个劫,那就会结无上菩提果。你看!得无量功德!这个无量,是没有法子数得过来的;不是一个恒河沙、不是两个恒河沙、也不是三个恒河沙那么多的功德,是无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功德。你说这功德多不多?我说是多。你也不敢说是不多;为什么?你数不过来,你怎么敢说是不多?
叹美持经者:赞叹受持《法华经》的法师;或者他是受持的法师也可以、读的法师也可以、诵的法师也可以、书写的法师也可以、为他人解说的法师也可以;总而言之,受持这《法华经》的法师。其福复过彼:前边那个于一劫的时间来赞叹佛,这个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已经就是数不过来了;可是你若赞叹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不要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就是短短的,甚至于一念间来赞叹他,你这个福报、这个功德,比你在佛前赞叹佛那一劫的功德还大。
《妙法莲华经》就是这样妙法,你不要问为什么他赞叹持经的功德就比赞佛的都大?佛,你赞叹和不赞叹他,他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那么这个读经的人,你赞叹他,他就会更精进一点。你若是毁谤他,他发了脾气,就不修行了,不受持《法华经》了,这就是断佛种子,你这个罪就大了。本来这个道理我不想讲,但是有几个人,一定想要听这个道理,说:“法师!讲一讲给我听一听!讲一讲给我听一听!我真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现在应这个众生的心声,来讲这个心法。告诉你,现在你明白了!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在这个八十亿这么长的时间里边,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以前你们翻译经典的人,这个“色”字,有的翻错了;这个字,应该翻译“最美妙的这种色”,就是 beautiful form;不要翻译那个意思,令人又迷了深一层。因为我看有其他的翻译法,令人就头脑都不清净了,Too much dirty thoughts(太多不净的思想)。现在,以最美妙的这种色、这种声,和这最美妙的香、最美妙的味、最美妙的触,供养持经者。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这五欲,都是最美妙、最好的,你就找不着比这种美妙的色、声、香、味、触再好的了,好像实报庄严土那个色、声、香、味、触似的。实报庄严土,也有色、声、香、味、触,但是和我们这色、声、香、味、触不同。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讲实报庄严土的色、声、香、味、触,迦叶一听,本来他在那儿入定,坐着像老修行的样子,他听这“五欲”,在这个地方,自自然然就跳起舞来了。你看!那么有定力的老修行!老迦叶一百七、八十岁了,他都跳起来跳舞!老迦叶想起实报庄严土那种美妙的境界,他就跳舞起来;你没有到这程度,你不知道!你问问老迦叶去,为什么你跳舞啊?你这么大的年纪,怎么还要跳舞啊?你看老迦叶怎么样答覆你!
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能在八十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以这最美妙的五尘境界,来供养受持《法华经》的这个人。像这样子供养完了之后,你若在很短的时间听见这部《法华经》,那你就应该给你自己庆祝一番;庆祝什么呢?“哦!我现在可得到最大的利益啦!我现在可得到最好的机会了!”什么大的利益?什么好的机会?得到可以成佛的机会,这不是大的利益吗?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吗?就是你得闻《法华经》,成佛就有份;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看看!你听《法华经》,你一称“南无佛”,你一定成佛道。就是这么大的利益!
G3.结叹经最第一
药王今告汝 我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 法华最第一
为什么我说开智慧的是《楞严经》,成佛的是《法华经》?因为《法华经》,这是佛的法身,这是佛的真身,这是佛的报身。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也是《法华经》;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也就是《法华经》;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法华经》。《法华经》里边,有佛的三身、四智,也有佛的五眼、六通;这《法华经》是经中之王,王于诸经。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才这样子不怕麻烦,那么告诉药王菩萨和法会的大众们说,药王今告汝:药王菩萨!我现在告诉你!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我所说的这一切经典,由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到般若时,在这所有一切的诸经中,这一部《法华经》是第一里头的第一。哪一部经都有第一,但是这在第一之中的第一;所以这《法华经》就称为经中之王。
我们现在能听人讲《法华经》,能念一句《法华经》,你对《法华经》明白和不明白,信、不信,都结这法华的因缘。你到这儿听经,你就懂不懂,都已经结这个缘了,这是你在这法华会上结法华缘。尤其有人一听《法华经》,就比今天吃那好东西都欢喜,这就是你与《法华经》有缘。你能对法华生信心,明白这个妙法──妙法,就是本来你不应该明白的,现在你明白了、懂了;甚至于你现在没有懂、也没有明白,那还是妙法──在你那儿,已经种上这个妙法的种子了,你想要把它摆脱,也摆脱不开了。等将来这学无学二千人成佛的时候,都叫同一个名字;你那时候,都会参加那个法会的。要是你勇猛精进,就会更快就亲闻这《妙法莲华经》、亲近这一切的诸佛。好像阿难、罗睺罗他们成佛的时候,你若是勇猛精进,在他们以前成佛也不一定的。为什么?这成佛,就看你勇不勇猛精进。你对佛法勇猛精进,就走到前边去;你若不勇猛精进,一样落后的。
好像弥勒菩萨,本来他也应该成佛来着;阿难本来也应该早就成佛了,就是因为他学多闻,所以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才成佛。弥勒菩萨就因为求名,释迦牟尼佛就精进;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先成佛了,弥勒菩萨还没有成佛呢!这弥勒菩萨等将来成佛,这是和我们最近的、成佛的这位;弥勒菩萨是“龙华三会”,所以常常念那个偈颂说:“龙华三会愿相逢”,我们将来都去亲近很大肚皮的弥勒菩萨去!
你想遇着这位大肚的弥勒菩萨?不单你可以遇着,而且你自己也可以做他。你肚子大大的,你就是弥勒菩萨;我肚子大大的,我也是弥勒菩萨;人人肚子大大的,人人都变成弥勒菩萨了。
有人就说:“这个肚子大了,很麻烦的!走路也很重的,吃东西也吃得很多!”不错,这个肚子大,是很麻烦的!我以前肚子很大,走路总觉着两只脚拖不动这个身体,负担太重了;现在我这肚子小了,没有那么重的负担了。你看我今天吃得也不多,是不是啊?比你们吃得少嘛!因为我很讨厌这个大肚子。
那么说,要做弥勒菩萨,就要那么大肚子,才做得弥勒菩萨吗?不错!这个大肚子,不是那个大肚子。这一个大肚子,是能忍、能让的大肚子,不是能吃、能装那个大肚子。能忍、能让,要人家不能忍的,你可以忍了;人家不能让的,你可以让了;人家不能吃的,你可以吃;人家不能受的,你可以受。所以,我对果舜曾讲过,“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不是别人没有吃着的东西你先吃,要人家不愿意吃的东西,你能吃──这叫吃人所不能吃的。
做人所不能做的;人人都不愿意做那种很麻烦的工作,很低下的工作、很肮脏的工作、又很臭的工作。好像收拾厕所,虽然有卫生设备、抽水马桶,但是那个味道也是没有厨房的味道那么好,是不是啊?我尽讲老实话,我这讲经,不是讲“人间的经”,讲的是“人的经”,也是一般人的经、人人都懂的经──我讲的经,你是人就会懂,那么畜生,它当然不明白了!
忍人所不能忍的。什么叫忍人所不能忍的?本来在你上边的人骂你一顿、打你一顿,你都可以忍;在你下边、比你低的人如果骂你、打你,你能受,那是真能忍。不是说师父骂我一顿,我可以忍;我的徒弟若骂我一顿,我就不能忍了!我徒弟骂我一顿,我一样忍!我就想,你就是我的师父!没有分别。你若被徒弟骂一顿,能忍了,那也是火候差不多了!你或者做父亲的,被儿子骂一顿,说你这个老而不死是为贼呀!你听了,贼就贼了,没有关系!你能这样子,这也差不多了,和弥勒菩萨那个肚子差不多。
让人所不能让的。你最舍不得的东西能舍了,那是真舍。譬如你有五百万,你舍了五十万,那不算舍;有五百万,就舍五百万,自己没有钱用,那不管它!说:“那太愚痴了!”就要愚痴,才能得大智慧呢!你不愚痴,就得不了大智慧,这叫让人所不能让的。若能这么样子去做,你绝对能成就你的道业的。
我对果舜这样讲,以后他果然就是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要了。他跟我出家那么多年,就穿一件衣服,也没有另外做一件棉袄、一双棉鞋,什么都没有。在东北,那是冷得再没有那么冷了;他不怕冻死、不怕饿死、不怕穷死,有这三不怕。以后他还不怕火烧死,自己把自己用火烧了。他这个烧法,可不是像有些和尚搞政治:“我把我自己烧了!看你这个政府怎么样?”发脾气,把自己烧了!果舜不是发脾气烧的,他看这个尘世间太苦了,愿意代众生受苦,把身体焚身来供佛,在佛前替众生来回向;所以他焚身供佛,是这样的。一样的事情,所做的是不一样的道理,这用途也不一样。
若能这样子忍,这就是具足弥勒菩萨那个“大肚子”了。这不是说有形的肚子大,是你无形的那个能忍的肚子很大的。所谓:
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肚大能容”,弥勒菩萨肚子大,言其很能容,容人所不能容的事情。我们也要学弥勒菩萨那么大肚子,谁说你好不好,不要管他,像没听见似的,要能这样子!
“开口便笑”,一开口就笑,弥勒菩萨总开着口笑;但是他那个笑,是没有声音的笑,不是嘻嘻哈哈那么笑、不是笑得很难听那么笑。他是笑得很妙的,笑得不可思议的那种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他所笑的,是看世间人太愚痴了!你们这些人,尽追名逐利,在名利里边混来混去,太可怜了!所以,本来他应该哭的,但是他不哭,反而笑起来。为什么他要哭?这众生太颠倒了,他也没有法子来救度了;所以他应该哭,但是他不哭,笑一笑,就有办法了!笑一笑,就生智慧,哭一哭,就生愚痴。所以弥勒菩萨他愿意有智慧,不愿意愚痴,他就笑起来。人人都应该学弥勒菩萨那样子,他是修行,修行得现那种的相貌,来教化一切众生。
D2.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分二)
E1.长行 E2.重颂 E1(分二)
F1.叹经法 F2.示方轨 F1(分五)
G1.约法叹 G2.约人叹 G3.约处叹 G4.约因叹 G5.约果叹
今G1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以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在这个时候,佛以大慈悲心,恐怕众生不能明白佛所说经典的道理,所以再次告诉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我所说出来的经典,有无量无边千万亿那么多;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在过去已经说的经典,现在我又说的经典,或者当来我所说的经典,在我所说的经典之中,这一部《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人不容易信,人也不容易解释。
为什么难信?因为它太妙了。为什么难解?也就因为它太妙了。这个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就不信;这个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也就不能解。听《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听;信《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信;解《法华经》,也要妙人才能解。所以无论你是听、是信、是解,都要妙,所以叫《妙法莲华经》。
在这儿听《妙法莲华经》的人,都是妙人;他在这个地方坐着,也不觉得腿痛,也不觉得眼睛睁不开,也不觉得耳朵疲倦,想不听了。没有这种情形,你说是不是妙啊?这是不容易信的道理。好像前边说,骂佛一个劫那么长的时间,虽然有罪,但是比在很短的时间,毁谤受持《法华经》的人,后者的罪还重!怎么骂佛这个罪倒比毁谤受持《法华经》这个人的罪轻呢?这地方就令你很难信,所以很难解的。那么只有换一个,只要你是妙人,就会信了、也会解了。我为什么可以给你们讲呢?因为我是个妙人;我若不妙,怎么会给你们讲经?你想一想!在这个地方,不由你不信,因为这个太妙了!
你们学中文,为什么学得这么快呢?因为听经就很容易开智慧;你们开了智慧,学什么都很容易的。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了!这不知道你学了多少生,才有这么个成就;不是今生今世,就有这个成就的。好像我会讲经,这也不是一生一世会讲经的,学了不知多少世了!
我记得我过去看这《法华经》,看得眼睛流血;为什么它流血呢?因为很多天也没有睡觉,跪那儿看《法华经》,看得越看越愿意看、越念越愿意念。念得把吃饭也忘了、睡觉也忘了,所以自己眼睛流出血来都不知道。这血淌到经上,把经也给染红了,这才知道:“哦!眼里不是流眼泪,是流红血了!”那么知道这眼睛不帮忙了,所以也就不得不休息休息了。这是我记得我看《法华经》看得这个样子。
“唉!法师!那你这太愚痴了!”不错!我若不愚痴,眼睛就不会流血;像你那么聪明,眼睛绝对不会流血的。对不对啊?你在心里头笑起来了,说:“我当然是比你聪明了!”你比我聪明,但你现在可是做我的徒弟;你再聪明,也要跟我学。
我还记得,不单念《法华经》念得这个样子,我还记得我过去──你不要以为你这个师父现在是个法师;我过去什么都做过!也做过皇帝、宰相,也做过……,哦!什么都做过了!总而言之,这是我记得的;虽然不太清楚,马马虎虎有这么回事。所以我现在不愿意做皇帝,也不愿意做转轮圣王,做这些个事情,太麻烦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若放不下,都是麻烦;你若放得下,就不麻烦了。怎么放得下呢?就是我常常对你们讲的:Everything OK, no problem! 就是这样。你若能这么样子,你也变成妙人了;你听经,也就越听越妙了。你若不能那样子,坐这儿听经,就有了问题了,“这没有什么大意思!在这儿坐着听经,很枯燥的。这个法师讲中文,又要翻译,啊!浪费我多少时间!这是 waste too much time! 我若出去玩一玩,多好!”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说,“此经”,这部经,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你学中文的,说“此经”,就是《妙法莲华经》;那么你念《金刚经》,《金刚经》上也有“此经”,你可不要说这个“此经”,是《妙法莲华经》。不能这样子。《金刚经》若说“此经”,那就是《金刚经》,不是《妙法莲华经》了;在哪一部经,它就叫“此经”。在《妙法莲华经》上的,就叫《妙法莲华经》;在《金刚经》上,就叫《金刚经》;在《弥陀经》上,就是《弥陀经》。这个你要清楚!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最秘密而不宣说之法。这种法,它是诸佛认为最秘密的,他不宣说,所以是秘要之藏;最秘密而要紧的,就是这《法华经》。秘要之藏的这一部经,不可以随便把它就分布给人听,就是不可以流通。有人就说:“那不可以流通,怎么现在印了很多《妙法莲华经》,要送给人,欢喜人学习呢?”这是以前不可分布来着,现在可以了,无有定法嘛!你不要执着,说不可分布就不分布了;这是以前,诸佛拿着这部经就当宝贝,就是法宝。好像我教你们这四十二手,不是弟子,我就不教他!这是我的秘密──秘要之藏。
果护太自私了!看见他女朋友来了,就想把〈日光陀罗尼〉和〈月光陀罗尼〉教女朋友。我说:“不可以的!她没有皈依,这两个陀罗尼不可以教她的!”他虽然自私,也不敢教她,因为我说明白了;大约他女朋友没有学去这两个陀罗尼。说:“把〈大悲陀罗尼〉学去了!”那可以的;这“小悲陀罗尼”,不能学的!果护太热心了,想把他这个女朋友也快点度来;但是时候没有到呢!光着急是不行,这要有一个时候。
妄授,就是传授给不可以教、不可以讲的人。这是以前,诸佛是这样子,把这个《法华经》不传授给人。你说,我们现在这个机会多好啊!这不传之秘、这秘密的法,我们现在都可以知道了。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以来,未曾显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世尊共同来保护这一部经的,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很明显地把它说出来。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过去诸佛也以《妙法莲华经》作为秘要之藏;就是我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我也没有说过这《妙法莲华经》。所说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这些经,没有说这《妙法莲华经》。可是怎么样呢?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而这部《妙法莲华经》,为什么我不说呢?就因为一般人都不相信、都不懂,所以我说出来也没有用!并且当我说出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些天魔外道都会生出妒忌心来。
好像我们这斩魔剑一飞出去,魔王就眼睛都红了:“这还得了!”这就是怨嫉。我们想弘扬正法,他就发脾气了,不欢喜人明白正法;你若明白正法了,他那个邪法就变成没有用了,所以就怨嫉。
你看,释迦牟尼佛都要很小心、很小心的。以前不说《法华经》,就是遭人怨嫉;那么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了,就不管了!你嫉、我也要说,你怨、我也要说,我现在时候到了,我一定要说《妙法莲华经》了!所以说,如来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就怨和嫉妒;何况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那怨嫉的人更多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说《妙法莲华经》都遭人怨嫉,何况现在我们这儿又是每个礼拜都讲《妙法莲华经》,一定会很多人怨嫉的。因为我们这里行持正法,其他的魔王就都不舒服了,都觉得这对他不利,他那种不正当的法行不通了,所以他发大脾气。但是到这个地方,发脾气了也没有用,因为你们这一些个都是修行正法的;邪不胜正,他又跑了。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就很多外道都妒嫉佛法。现在到这个末法时代,外道更多了。有的外道说他有神通,什么神通呢?说可以把他放到冰里头,冻上一百年,然后还可以活过来。算你还能活过来,你在这儿冻了一百年,这期间,你有什么用呢?对人是有利益吗?对自己是有利益吗?我相信对人也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或者过了一百年之后,根本就不能再活了;因为人人都很少活到一百岁,在以前见着他冻上的时候,以后可见不着他活了。所以这有什么用?这是一种雪藏的外道。
又有一种外道,是侍火外道。他专门玩火。把这个酒点着了,有火,他一口吞到肚里头去,他说他喝火酒。“如果没有道行,怎么这火点着的火酒到肚里头,都烧不坏他?”一般没有知识的人,一看就说:“是点着火酒,他吞到肚里去。我看见火都着的,若没有一点神通的,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不单没有神通,连鬼通都没有。这火虽然点着酒,你吞到肚里,它也不会再着了,因为不通气的地方是不会着的。
又有的外道,说是可以在火上走路,火烧不死他;这一般愚痴无知识的人一看:“嗳!是啊!”他想不到,你自己要是试一试,也可以的;在那个火上,你快快地跑过去,它烧不坏的。怎么样子算真的呢?我给你们一个试验法。如果这个侍火的外道,他说他可以在火上走,那不算功夫;若可以在火上坐,这叫“火里栽莲”。把身上淋上汽油,坐到那个地方,把它点着;如果这样子再烧不坏,那可以的,那真有点功夫了。
但是还不是究竟的,这不过是一种的邪术,它可以避住火而已,也不算得真功夫!所以现在这种的外道很多很多的。有的是喝水外道。你们没看见过喝水外道?他说:“我多少水,都可以喝了它!甚至海水,我都可以把它喝乾了!”把海水喝乾了,这又有个什么用处?把海水给喝乾了,鱼都晒乾了,都不会活着了!你说,这种的过错有多大?这无形中,就杀了很多生。所以不需要学这种的外道去!
G2.约人叹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释迦牟尼佛说,现在佛住世的时候,说《法华经》还有很多人怨恨和嫉妒,况且我灭度之后呢!虽然是这样,佛也要说出这部《法华经》。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药王!你应该知道!当佛入涅槃之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假设有人能书写《法华经》、或者受持《法华经》、或者读这一部《法华经》、或者是诵这一部《法华经》,并且用种种香花和饮食来供养这一部《法华经》,又能给其他人解说经中的妙义──这个妙法的义理,就可以得到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如果有这样的五种法师,这个法师,就是佛用他的衣来披覆之;衣,就是袈裟。
我们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不念自念、念而不念的时候,得到这种的境界,就能见着阿弥陀佛用手来摩你的头、用衣来覆你的体,这将来,一定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现在你若能受持《法华经》,这个人就会得到如来以衣来盖着你的身。不单释迦牟尼佛用衣来覆你的身,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就是其他诸方,也就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十方诸佛都会保护着你,而且常常地来加被你,来令你得到大的智慧。
是人有大信力:这一个人,他有这种大的信力。这个大的信力,不是对“小”而言“大”,不是还有个“小”来对着;这个大的信力,没有对待的,再没有这么大的信的力量。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若没有信心,是不能到佛法里边来的。又有的讲这个“信”,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信”,是修道的一个源头,是功德的一个母亲。你若有信心,就会有功德;你若没有信心,就不会有功德。你若有信心,就可以修道;你若没有信心,就不可以修道。所以这个“信”是最要紧的。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部《法华经》,这就是有大信力;你若没有大的信力,就做不到这种的事情。那么“信”又加上一个“力”,这个力量是什么呢?就是怎么样也不生怀疑心,只有一个信心。
及志愿力、诸善根力:你有信力了,然后你就要立一个志气,就要发愿。立志到比石头都坚固、比钢铁更硬。要发这一种的愿,一定奉行这《法华经》;你能奉行这《法华经》,这就是有志愿力。你光信,你若不愿意来修,那也没有用。为什么你能有信心?为什么你能有志愿去修行?就因为你有这一切的善根。这个善根,是在多生多劫以前,就种下的菩提种子,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长。所以,你若没有善根,也遇不着《法华经》的。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你应该知道,这个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法华经》这个人,他常常与如来是在一起住的;共宿,就是住在一起。因为这《法华经》就是如来的真身,你能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这《法华经》,这就等于与如来在一起。这个人也就常常得到如来摩顶;在佛教里,表示最慈爱这个人,就给他摩顶。佛常常给众生摩顶,他对哪一个人有缘,就给哪一个众生来摩顶。摩顶,是用佛的这种威德来加被,令这个众生一切的障碍都没有了。这是单单摩顶,而没能授记;要是再给授记,那就将来是有成佛的机会了。
所以我们人修行,有的时候你打坐,觉得头上好像有什么东西走动一样;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这都是十方诸佛来给你摩顶。这时候,你更应该生信心、发愿心,来实行佛道。为什么呢?佛对你最慈悲,来加被你;如果你不发心,这是辜负佛的这一种慈悲了。
G3.约处叹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在在处处:药王菩萨!不论在哪一个地方;在在处处,就是所有的地方。若说若读,若诵若书:假设有人能讲说《法华经》,或者对着经卷来读念《法华经》,或者不用经的本子就能随时随地读诵这一部《法华经》,或者随时随地书写这一部《法华经》,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凡是《法华经》这个经卷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应该用七宝造起一座宝塔,所造的宝塔也要造得最高、最广大,不要造一个小的。
我以前不讲过?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矬子──就是很矮短的人,大约有三尺多高,就有五尺多粗,有这么一个人;他声音非常的响亮,唱得非常好。有人请问佛这个因缘。佛就说,因为在无量劫以前,有人造了一座很高的宝塔,他出来一看,就说:“造宝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啊?人都看不见宝塔的顶了,这太高了!”他因为嫌宝塔太高,所以生生世世都受矬子的果报。你看谁最矮,大约就是人家造宝塔时嫌太高,所以现在身体最矮。
为什么他长得那么粗呢?因为他说:“你把这个宝塔造得面积大一点、矮一点,人人都容易看,也容易拜!”所以他就有那么粗,比这高的尺寸还多,这是他的果报。他声音为什么那么响亮呢?一讲起话或者唱歌,就好像铜钟那么响似的。他虽然嫌这个塔高,但是他在这个宝塔上,挂上那么一个铃子,所以他声音就特别响。
所以,以后有人造庙,譬如他造得大的,你不要说:“为什么要造这么大?小一点得了!这个地方也没有多少人!”庙和宝塔,造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塔,又叫高显处,又叫方坟。他因为挂一个铃在那宝塔上,所以得的果报,声音就宏亮、就响。由这一个人看来,我们想要声音响亮,在宝塔的檐上要挂上铃,你的声音就宏亮、就响。
所造的宝塔就是令它高到极点,广大也到极点;高广而又要庄严,把这个宝塔上边,用七宝镶塑得玲珑透剔的,白天也放光、晚间也放光,光明遍照,不需复安舍利:那么就不必再放舍利子到这宝塔里边了。可是你如果有舍利,欢喜放到里边也可以;若没有,就不需要各处去找舍利来放那宝塔里头。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什么原因呢?因为有《法华经》这部经典在这宝塔里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佛的全身。
有《法华经》在这个宝塔里边,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我们就应该用一切的花、香、璎珞、缯盖、幢幡,以及用一切的伎乐、歌颂,来供养。所以我们在佛前唱香赞,这都是歌颂,因为我们没有法子表达我们对佛的这种恭敬、尊重、供养的诚心,所以我们就用人人都欢喜听的这种歌,来颂佛的功德,这叫歌颂。法,不是只有一种法可以修行成的,八万四千法门,你依照哪一个法门去修行都可以成佛的。又恭恭敬敬来恭敬这个塔,又要尊、赞叹这个宝塔。
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假设有其他的人,能看见这一座七宝所造成的宝塔,他能礼拜,或者拜一拜、或者只低低头、或者单合掌。这单举一手在胸前,叫单合掌;这小低头,不是低得很厉害,就这么稍微一点头。这么样来礼拜供养这座宝塔。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应该知道这样的人,他们和佛无上正等正觉已经接近啦!离佛的果位已经不太远了!所以我们将来大家都一起发愿,发愿给这《法华经》造一座七宝塔;我们要造高高的,比纽约那个摩天大楼都要高、都要大,甚至于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一座宝塔。只要大家来发愿,就可以做得到的。
志愿,这个“志”,就是我想做这个事情,一定要做成功;如果不成功,我几时也不停止我这种思想。好像我一出家,我就立一个志愿:“我将来要把佛教推行到整个世界去,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我都叫它一定要有佛法;不单有佛法,而且还要有真的佛法。”这是我的愿力!那么现在有没有达到呢?还没有达到。等到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有佛法了,那时候,我这个志愿才成就了──不是单单这一个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法,那只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地方。所以你们每一个人只要发愿、立志,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 ※ ※ ※
为什么要放生呢?因为放生,就是不杀生,这是佛教的一种慈悲心。所谓“今生不笼鸟,来生不坐监。”你看坐监狱的人为什么坐监狱?因为他前生养鸟,把它圈到笼子里,所以他今生受果报,自己也坐监狱里头。我们现在不把小鸟放到笼子里,把它放出去,令它得到这种飞行的自由。我们做这种事情,等将来我们生生世世也更不会坐监了,因为我们把在监狱里头的众生放出去了!这是一点。并且,你一放它的生,那么旁人就会放你的生。说:“我也没做鸟,我何必需要人放呢?”你没有做?不过现在你忘了。过去我们每一个人,什么都做过,也做过蚂蚁、蚊虫,这是往小了说;往大了说,也做过皇帝、大将军。不过你就是被这个贪、瞋、痴,把你自性给遮住了。你就做过,也都忘了,现在想不起来了。
※ ※ ※ ※
G4.约因叹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药王菩萨!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有多数的人,这个人或者是居士──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他们修行菩萨道。在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萨道;出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萨道。
什么是菩萨道?你能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道;你能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道;你能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道。怎么是舍己为人?就是好处给旁人,那个不好处作为自己的。行菩萨道的人,就好像水似的;水,是利益万物而不居功。所有一切的,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需要水来帮助,才能生存;若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了。可是这个水的本体,它没有向众生来报功:“我对你好处太多了,我的功德也太多了!”它没有这种心。行菩萨道的人也就像这样子;你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要以为我利益众生,我就有了功德了。水在最洼下的地方──洼下,也就是低下,在最低的地方住着,谁也不愿意在那个地方住,而它在那地方住;所以你若能以这样子,这就是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要推功揽过,有功德,让给人。你越推功,这功德越大。在表面上,你是把功推出去了;在真实的理上,那个功德还是你的。好像有些不明白的人,处处争功、处处抢第一、处处要叫人知道自己,这是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求人知。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你做善事,想要人家看见你这个善事,那不是真善;你做恶事,若怕人知道,那正是一个大恶。菩萨做善事,不愿意人见;做恶事,人知道了没有关系。所以菩萨行菩萨道,就是自利、利他──对自己有利益,对其他人更要有利益;甚至于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其他人有利益也要去做。
行菩萨道,就要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是布施给人,不是叫人布施给自己。不是说我是三宝,怎么没有人布施给我?你是三宝,应受供养,也应该转身布施。持戒,也是要自己真真实实去持这个戒,不是叫人家去持。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不是去叫人家忍辱的。精进,也是要自己──你这个菩萨的本身,去精进,不是尽叫人家去精进;不是以为我已经成了菩萨,叫那个新菩萨精进,我这个老菩萨不需要精进了。禅定,也是要自己有禅定,般若,也是你要自己有智慧,不要愚痴;不是叫人家去学般若、修般若、行般若,自己就是没有那么一回事。
这六度还不是一天行的,要天天都要行;修六度万行,甚至于连一秒钟也不休息。所以我说:“Everyday is busy, busy!(每天都忙、忙!)”我有一个徒弟就说:“ lazy, lazy!(懒、懒!)”究竟他是明白这个 lazy 的法了!所以行菩萨道,就是要 busy、busy,天天要很忙的,为的教化众生。众生都在苦海里,你要是不忙一点,怎么能把他从苦海里救出来?哪有时间去睡觉呢?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呢?
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如果他们不能见到闻着这《法华经》、读诵这《法华经》、书写这《法华经》、受持这一部《法华经》、供养这一部《法华经》的这样行菩萨道的人,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你应该知道行菩萨道这个人,他没能把菩萨道行到圆满。他虽然行菩萨道,但是他的根机也不太好,所以对菩萨道还行不到圆满。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如果有行菩萨道,再能听见这一部《法华经》,这样的人,他们方能把这个菩萨道行到圆满呢!你看!就是行菩萨道的人,你若没有听过《法华经》、没有见着《法华经》,菩萨道都行不圆满。我们现在能听见这《法华经》、见着《法华经》,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读诵《法华经》、又能书写《法华经》,只怕你不肯行菩萨道。你若是愿意行菩萨道,这菩萨道一定会圆满的;菩萨道圆满,佛道也就成就了。
G5.约果叹(分五)
H1.明近果 H2.立喻 H3.法合 H4.释近 H5.拣非
今H1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在这世界上,有这一类的众生,一心想求得成佛之道这样的人。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如果他能见着这《法华经》,或者听见这《法华经》。听见《法华经》,这是闻慧,听闻的智慧。听闻之后,就生出智慧了;生出智慧,就信解,深信这《法华经》的妙理,而能明白这《法华经》的妙理。既然深信又明白了,然后就要受持──受之于心,行之于身。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应该知道,见着、闻着《法华经》这个人,他已经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相离得很近了。
H2.立喻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药王菩萨!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这我给你举出一个譬喻来告诉你,譬如什么呢?这人渴得很厉害,渴得喉咙里都乾得要冒烟了,这时候就想要喝水;不单说饮茶,就有一点水喝都很好了。于彼高原,穿凿求之:在很高的地方,就把这地挖成一个深坑,来找这个水;因为四外都没有水。犹见乾土,知水尚远:虽然穿凿,因为这是个高原,地方太高了,土还都是乾的。
这就是说,我们人一向的习气毛病──这个无明、烦恼、我见,犹如须弥山那么高;你若想在须弥山那么高的地方要找一点水,那是很困难的事;我们有贡高我慢在心里,你想修道,想得到法性的理水,也很困难。所以在贡高我慢这个地方修行修行,“犹见乾土”,还是只得到这个干慧地;有点智慧了,但是还不大,小小的,这叫干慧地,没有得到这个法性的理水。这就是没有真正的开智慧,这干慧,也就是智慧不太大。因为你看见乾土,知道离水还很远呢!就是你得到一点小小的乾智慧,不是湿的智慧。
那么得到小小的智慧,这时候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境界:“啊!我怎么一坐,自己觉得就自性放光了?觉得身心都清净?无人、无我,真是不错的!”这就是这干慧了,觉得不错了;但是不错是不错,没有真正开智慧,那黑漆筒还没有打破──就是无明还没有破。但是这时候知道是有点意思:“奇怪!怎么有这么妙的境界呢?喔!这一定会成佛的,成佛这法门不是虚妄的。我现在得到这种以前都不懂的境界!”这就是犹见乾土,看见点乾土;知水尚远,知道离真正佛的智慧、离佛这种法性的理水,还很远呢!
这时候,最要紧就是施功不已:就是修行不停止;天天用功,念兹在兹的──念也念这个地方,在也在这个地方;总也不是说今天莲花,明天又牡丹,就改变了。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你把它拿出来晒太阳,晒了一天,放到雪柜里,又冻它十天;你若不晒,反而好一点。这就是修行了一天,睡了十天;一天不睡觉,那我受不了啰!就睡了十天觉。
在曼陀林 House,我给他们出一个题目考试,问他们:“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他们各有各的见解。这个人说:“也没有欢喜、也没有恼,也没有多、也没有少。”那个人就说:“多就是多,少就是少;欢喜就是欢喜,烦恼就是烦恼。”说得都很妙的。我就说什么呢?我说:“徒弟多,师父少;休息就欢喜,修行就恼。”虽然不是个个都这样子,但是都差不多的;所以这叫“去水尚远”。施功不已,就是不停止的修行,昼夜六时恒精进;就是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总也不停止。
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因为你施功不已,就好像你穿凿井似的,你今天穿深一点、明天穿深一点,穿凿来、穿凿去,时间一久了,虽然高远也见着湿土了;见着湿土,这就得到一点法性的理水。湿土底下就有泥了,这就是“证果了”;证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这时候证果了,觉得有点好的滋味了,决定了:“喔!这个地方就快有水啰!”就知道一定会得到法性的理水,决定成佛了。
这一个公案,是说的孔夫子。孔夫子在中国来讲,是一位圣人,也是儒教的教主;虽然他是位圣人,当时也受了很多困苦艰难。他在山东杏坛设教;设教,就是教书。他有三千多个弟子,今天这个来了,明天那个跑了;今天这个到山西去,明天那个又到湖南;总而言之,常常跟着他的,大约有一百多人,他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到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孔夫子有一百二十五个常随众,大约是释迦牟尼佛十分之一;孔夫子到哪一个国家,那一个国家就要供养他,要供他这一百多人吃饭。
孔夫子先在鲁国做司寇;司寇,也就是一个很大的官。做了三个月,“鲁国大治”,把鲁国治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路上放上一块金子,也没有人捡;因为人人都知道不贪,没有贪心了。夜不闭户,晚间睡觉,不用关门。孔子做了三个月的官,鲁国就大治了。这齐国就放不下了,说:“这还得了!他要在那地方久了,我们这儿不就完了吗?”于是给鲁国送了一班女乐。女乐,就像现在当电影明星或作戏的,拣一班唱得最好、跳舞也跳得最好,一切一切都最好的,就给鲁国送去了。这鲁王白天、晚间都看这个戏,不管国家大事了,“三日不朝,孔子行”,三天也没上朝,孔子说:“这不行的!君王这样子,天天和女人在一起搞,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就走了。
孔子带着一班弟子周游列国,他各处去演说,说政治的抱负、政治的宗旨。但是孔子到哪个地方,也就好像现在似的,你和他讲真的,他都不愿意的;你若和他讲假的,他都很高兴的。孔子到处尽讲真的,所以没有什么人欢喜他,外表都捧着他:“好啊!好啊!你鲁司寇到这个地方来。”很恭维他的,但是恭是恭敬你,不用你!为什么呢?“如果用你,你太认真了,我一点也就不可以做不正当的事,那不行!”所以谁也不用他。
以后到陈国和蔡国之间,在那个地方就绝粮了,没有人供养了;绝粮,就是粮食断了。陈国和蔡国都抵制他,说我们不欢迎你!他也没有带着粮食,到那个地方也没有钱了,买也买不着了。没有东西吃,饿一天、两天、三天,把孔老夫子也饿得病莫能行了──饿得有病了,饿得就 very weak(很衰弱),不能站得起来了。
孔子说,现在怎么办呢?这时候,大弟子中,有人就说:“范丹有粮食!”范丹是要饭的,他有一个竹筒子,他各处要回来的米,就放这个竹筒里;这竹筒子多少米都装不满,千担、万担粮,都可以装得下,是个宝贝。有人知道,就说:“范丹他有粮,我们去和他借去。”孔子说:“去借粮,叫谁去呢?现在弟子饿得都有病了,不能走路了;就去借粮,也要有一个人去啊!”子路站起来了:“我去!我没病!饿了几天也不要紧。”子路好勇,他有勇气。孔子说:“好!你去!”
子路到那儿,一见范丹,就说:“嗨!范大哥!我是孔老夫子的学生,叫子路。我们在陈、蔡两国中间地方,已经没有东西吃了;现在到你这儿,想要借一点米!”范丹说:“借米可以的,不过我有个题目,你要答得出才可以。你答不出,我就不借给你米;你要是答对了,就借给你米!”子路说:“你有问题,那不要紧的!我一定可以对上你的问题。”
范丹说:“那好了,我问你,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事情欢喜?什么事情恼?”子路不加思索就对出来了:“这个世界上,天上的星星多,月亮少;结婚就欢喜,死人就恼。”他认为这是很有道理,对得理直气壮的。范丹说:“不行!不行!你这个没对上!”子路:“我这对得是最圆满的,你怎么还说没对上?你简直不讲道理!”不管讲不讲道理,人家的米不借给你,你也没法子。
子路茫茫然然、又冒冒失失地回去见孔子。孔子问:
“你借米,借来了没有啊?”
“嗐!这个老要饭的,真是很不讲道理的!”
“怎么回事啊?”
“他出了一个题目,叫我来对;我对的明明是对,他就说不对。我想他就是存心不借给我们米,没有旁的意思!”
“他出的什么问题呀?你说说看!”
“他问我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
“你怎么样对的?”
“我说星星多,月亮少;结婚就欢喜,死人就恼。这很有道理的,再没有这么圆满的对答了!”
“你这个不对!”孔子说。
子路本来认为,十足他是对的,现在回来,孔子也说他不对;因为孔子是他老师,说不对,他不敢反驳了!说:“那怎么样子?”
孔子说:“你再回去!你对他这么样讲:世界上小人多,君子少;借的时候欢喜,要的时候就恼。”借东西、借钱的时候,就很欢喜;人家来要钱的时候,就恼了。
子路再去对范丹一讲,范丹这回点头了,“还是你老师的学问比你高得多!你想不起来,你老师对得是最好了!”就借给他米。
借米回去,吃了几天,单单有米、没有菜。这时候,人人都吃饱了饭,就来了一个黑将军。这黑将军,和黑人差不多的样子,很高、很大的,他手拿一支枪,到这个院子里就想要杀人。这时候,子路吃饱饭了,勇气更增加了,拿一枝红缨枪就出去,和这黑人就打起来了。两个人作战,子路总不能占上风;子路本来力量很大的,但是对着这黑人,他的力量就不够了。孔子就站在门这儿望着,说:“由!刺其喉!”子路叫“仲由”,孔子就叫子路用枪刺黑人的喉;为什么叫他刺这个地方?孔子看黑人这个地方总露出来。孔子这一说,子路就明白了,一枪就把这黑人的喉咙给刺透了;之后,你说这黑人怎么样?他不是人,是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很长、很大的,把院子都装满了;孔子这一百多个徒弟吃饭,就用这条鱼来作菜,所以没有饿死。
子路他所长的是什么呢?他有过错,谁告诉他,他就欢喜得不得了。你告诉他说:“子路,你这个地方不对了!”他就非常高兴。所以子路是孔子的一个最好的弟子。
H3.法合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亦复如是:行菩萨道的这位菩萨,也就好像和前边所说的,在高原想要穿凿得水的道理是一样。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如果有人没有听见过《法华经》,也不明白和解说《法华经》,也没能依照《法华经》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行门来修行,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他离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还远呢!虽然他行菩萨道,他没有听过、也不明白《法华经》的道理、也无法依照《法华经》这种妙法而修行,这个人他离佛道还很远呢!
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如果他得到这个闻,生出一种闻慧而明白了,他就有一种思慧。思惟,就是静虑;就是没有妄想了。修习,这是修慧,修行的智慧。你若没有这种的智慧,很愚痴的,就无法依照《法华经》来修行;不单不能修行,而且你想也不会想,也不会思惟;不单不会思惟,你听也听不见,没有机会听到这部《法华经》。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这个闻慧、思慧、修慧,然后才能得到定力、得到三摩地了。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一定知道这个人,就距离佛果是很近了,因为他明白这个真实的道理。
《法华经》是开权显实,就说的真实的道理,一字虚假也没有;所以你闻到《法华经》的人,都有大善根、有大智慧;若没有善根、没有智慧,没有机会叫你听《法华经》。不要以为你来这里听《法华经》,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这是不容易的,这是最难的!
在这儿能平心静气听一听这部经,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过你多生多劫的习气太重了,虽然你愿意听《法华经》,有的时候就要打妄想。好像有的人这么样对我讲,说他就像两个人似的,一个人就欢喜听经,一个人就不要听经,总这么好像作战似的,自己和自己就打──打妄想。你愿意听经那个人,就是你的本性;你不愿意听经那个人,那就是你的习性;习气令你没有法子降伏你的心。你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就审察一下:为什么有一个我欢喜听经?为什么又有一个我不欢喜听经,在这儿打妄想?自己要审问。你要是问明白了,你就会不听那个习气,它就不会来扰乱你了。你要知道,不叫你听经的那个习气,他是想叫你堕落、想叫你走不正当的道;你里边叫你听经那个人,他是想你走到一条正路上,不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所以你自己要有一点主意,不要随着那个习气转。
H4.释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就会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怎么又会近呢?我告诉你!因为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就是所有的菩萨和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佛的果位,都是在这部经里头包含着,都是属于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所有的菩萨,也是从这部《妙法莲华经》生出来的;所有的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位,也是从这部《妙法莲华经》生出来的。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母亲。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开方便门,指示这个真实实相的妙理,指示人人本具、各各不无,这种实相的理体。这个实相的理体,并不是从外边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足的;在诸佛的份上,也没有增多了一点,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减少了一点,都是一样的。因为一般人在背觉合尘这种境界中,不知道自己有这个真实相;佛指示我们,若背尘,就合觉了,就得到本有的真实相。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藏,深固幽远;怎么叫“深”呢?因为这《妙法莲华经》具足无量义,犹如大海,深不可测。固,是坚固;因为《妙法莲华经》这个妙法,是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破坏的,所以就叫“固”。怎么叫“幽”呢?,因为这《法华经》的道理,太微妙了,隐而难见。很不容易明白它,所以这就叫“幽”。怎么叫“远”呢?以佛的果位来论,我们众生到佛的果位上,要经过九个步骤──由这九法界到佛的法界,这十法界;那么到佛的法界,是很远的,所以这谓之“远”。因为太远了,所以人就不容易到《法华经》这种的程度上。《法华经》告诉你:“人人将来都成佛的”;这个说法,是很不容易信的,难信、难解。
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现在佛开权显实,把方便权巧这个法门都不用了,而指示你真实的道路;真实道路,就是成就菩萨、教化菩萨,而才为你开示,才为你说这《妙法莲华经》。
你看!天台智者大师,他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那药王菩萨焚身供佛;他读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这个地方,就入定了;就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那儿说法呢!他也在那儿听《法华经》呢!不单他在那儿听《法华经》,或者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你们一班人也都在那儿听过;所以现在你们虽然做美国人,还有机会听中国的《法华经》,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讲《法华经》,就要讲这个妙法;我给你们讲《法华经》,这就是妙法;你们听《法华经》,这也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没有法子听!
H5.拣非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药王菩萨!我对你现在讲一讲,假使有菩萨听闻到这一部《法华经》,心里就惊慌、怀疑、害怕了;惊,是惊慌;疑,是怀疑。“咦?怎么会有这么一回事啊?太妙了,没有这个样子吧?这是不是魔王来讲法了?是不是真的?”就惊疑害怕了。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你应该知道,这是初发意的菩萨,他听《法华经》就惊疑、怖畏,为什么?就因为他没有听过《法华经》。
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声闻,就是二乘人。菩萨就是大乘的人,大乘的人听见大乘法都惊疑恐怖了,就因为他们是初发意的菩萨。若二乘的圣人,闻到这一部《法华经》也是惊疑怖畏,因为他们害怕了、怖畏了!“啊!这是讲的什么?”你应该知道,这就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就是他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信师父、也不信佛、也不信法、也不信僧,什么他都不信。你费了很大力量给他讲经说法,他像这一股风从耳朵这儿吹过去,过耳不留。增上慢,就是在《法华经》一开始,那五千退席的人。五千退席,这五千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听说释迦牟尼佛要讲《法华经》,他们赶快跑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这些“增上慢人,去亦佳矣!”他们走了最好!我们现在剩下的都是最好的、最诚心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现在说这些声闻众听见《法华经》惊疑恐怖,这就是说的那五千人;也说的将来在什么地方讲《法华经》的时候,有的人一听见要讲《法华经》,他就跑了!这也叫增上慢。他增加他这个慢心,对师父也不恭敬、对佛也不恭敬、对法也不恭敬、对僧也不恭敬;一天到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这样的人,就叫增上慢人。
F2.示方轨(分二)
G1.正明方法 G2.明五利益
今G1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药王菩萨!我现在告诉你。有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或者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如来入涅槃之后,想要给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为这四众弟子来演说这部《法华经》,应该怎么样讲这部《法华经》呢?现在我告诉你!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这个或者出家、在家的善男子,或者出家、在家的善女人,他应该到如来所住的房子里边去,穿上如来所穿的衣服,坐到如来所坐的座位上。像这样子,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坐,才可以为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广泛地来讲演这一部《妙法莲华经》。
如来室者:前边那一段文说,你要想在如来灭后,为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讲说这部《法华经》,你必须要入如来室、穿如来衣、坐如来座,然后才可以讲说这部《法华经》。什么叫一个“如来室”?是不是如来所住那个房子呢?你要知道,讲经的人很多,如来所住的房子就一个;如果很多人都住到一起去,恐怕如来的室也不够住。就是如来有神通,能以纳无量为一、放一为无量,但是这是暂时的;时间一长了,也不能住得了。那么是不是把如来所住的房子,搬到你所住的地方去,给你住呢?这样子,单单住你一个人?那么,如来又到什么地方去住呢?如来房子很多,他或者再住另外一个;那你这个屋子又不是如来室了!讲经的法师是很多的,如果大家都和如来住在一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在这国家的、有在那国家的,不能都搬到一起去住。那么这“如来室”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这是在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室;不需要互相搬家,也不需要把如来那个房子搬到你这儿来,也不需要你到如来那个房子里边去,这才算“如来室”。怎么样啊?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室。你有大慈悲心,这就是个如来室;大慈悲心,怜愍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对你毁谤,你也不生瞋恨心;对你打骂,你更不生瞋恨心;总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和你没有缘的;谁和你没有缘,你就对谁要慈悲。慈,怎么样呢?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你对他没有缘吗?你就给他一点快乐。好像众生受苦了,因为你看众生的苦,就像你自己的苦一样,这叫同体大悲。他有什么痛苦,你就解除他的痛苦,所以观世音菩萨叫“大悲观世音菩萨”,他就是看众生的苦,就好像自己的苦一样,所以他要把它拔出去。视人如己,看人就像自己似的。你能以有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进如来室了。
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什么是着如来衣?就是柔和忍辱的心。柔是柔软,和是和合;既柔软、又和合,就是一点火气都没有了,一点脾气都没有了。虽然受徒弟气,也不发脾气;虽然受儿子气,也不发脾气。这就是柔和,一点也没有强硬的心,就很柔软的。这柔软而和合,怎样呢?忍辱。忍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青年人。
忍辱,不是说我是个老百姓,警察来,打我两巴掌,我忍辱;这是譬如你是警察,老百姓来打你两巴掌,你能不发火,这是忍辱。在你之下的人对你不客气,你能忍,那才算真忍呢!在你之上的人给你一点不好看的颜色,就是发脾气的样子,你能忍,那不算!也就好像师父对徒弟发起脾气来了,你能忍,说:“这我要忍辱,我要不发脾气!”这不算!那不算你能忍辱。那是你根本就应该这么样做。怎么样忍辱呢?譬如师兄弟,或者有个人管一管你,或者师兄弟发脾气,骂你一顿;你不动火,这是忍辱。那么说,我这个做师兄弟的,我就发起脾气来,我看看他有没有忍辱?我帮助他成道业。你帮助他成道业,谁帮着你成道业?到你那个时候,你能不能忍辱呢?你若真能忍辱了,那你再考验人;你若不能忍辱,那你先要修忍辱。柔和忍辱,这就是如来衣;如来衣,就是表示柔和,又表示忍辱,就是没有无明火了。
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如来座,并不是说如来讲经说法所坐的那个座,就是这所有的法都空了。那空了,我学的是不是都叫它忘了?空并不是忘,叫你有,还能没有;你用的时候还是有,不用的时候它就空了。好像到修忍辱的时候,你就知道修忍辱了;不修忍辱的时候,你不要摆着一个“忍辱”在你心里头,说:“忍辱呀!忍辱呀!”一天到晚念着这“忍辱”。等这横逆一来──横,就是这个事情不顺着你;逆,也就是你欢喜的它不来,你不欢喜的它来了。譬如你不愿人对你发脾气,偏偏有一个人来,就骂你一顿、对你发脾气了;这时候,你忍辱,那你就懂得用这个忍辱的法了。在没有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不必总念着这个“忍辱”;这不是念的,是行的!所以“诸法空”,你学了诸法,又要空;你若不空,你又有法的执着了。这学法的人,要人也空、法也空。你人若不空,就有人的执着,有人、我相;法若不空,你就有法的执着。所以你坐如来座,讲《法华经》,要连法都空了,这就是“如来座”。
安住是中:你要住到大慈悲心里,穿上柔和忍辱衣,一切法空就是你的座;你能安住在这三种的里边,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我平时告诉你们,说“不要懒惰!不要懒惰!”你看这《法华经》上,就是叫人不懒惰。你若想讲说《法华经》,就不要懒惰;不懈怠心,就是常常精进,有一种精进的心。这个“精进”就是对“懈怠”;懈怠就是不精进。那么以不懈怠的心,就是以精进心来为一切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法华经》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的一部经,所以你若讲说《法华经》,那么一切的菩萨都来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来听。所以,你们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听《法华经》的,得要有菩萨的程度,才可以听闻《法华经》;得要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才可以听闻《法华经》。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就说法。为什么说它是《妙法莲华经》?这《妙法莲华经》,你这儿一讲经,那天龙八部、一切人非人等,都来听经;这种法雨,普润一切众生,所以才称之为“妙”。
G2.明五利益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药王: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虽然我在这个娑婆世界入了涅槃之后,又到其他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可是若有能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这样的法师来讲说《妙法莲华经》,我会派一些个化人;化人,就是变化的人。
这变化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或者是我以前派遣天上的化人去托化人间──到人间去做人去;这也是他遣的化人。有的你正讲经说法的时候,来一些个人,也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走了,也不知他到什么地方去,也没有人认识他。这或者就是“化人”,是释迦牟尼佛派来的;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也都不认识。又有一个讲法,这个化人,或者变化成你认识的人来听经了。你一看见他:“哦!我朋友也来听经来了!”结果,听完了经之后,你一问你这个朋友说:“在某天某天,你是不是去听过讲经啊?”他说:“我没有去啊!”“那我看见你啦!”这就是化人了。所以有的是已经生出来做人的化人,有的是临时的化人。
临时的化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已经做人的化人,就是那个化人来托生做人,就预备将来你到那儿讲经的时候,他好来听经。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你们这一些都是化人,都是变化人;所以现在在这儿来听经。
说:“我不相信!”你不信?将来你到信的时候,你就信了;现在你不信,将来你一定信的。
这些个化人干什么呢?就是各处去叫人来听经;叫你的朋友、亲戚、父亲、母亲来听经。好像果某,先前大约是他父亲打电话来;你应该叫他来听经,因为你是化人。你化人,就集诸听法之众;集,就是各处去找人。你要知道,你请人来听经,那个功德最大;为什么?他听一句经,如果明白了、开悟了,他成佛,是你帮助他成的。你帮助人家成佛了,你自己想不成,都不可以的;所以,你们有亲戚朋友,或者姐姐、妹妹、哥哥、弟弟,你应该叫他们来听经。要听经,这是最要紧的;你不要做自了汉,我管我自己,我不管他们那么多!那自了汉,是二乘人的发心;你菩萨发心,因为你欢喜听经,你应该叫一切的人都来听经。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这都是被如来所遣的化比丘、化比丘尼、化优婆塞、化优婆夷,来到这儿听法来了。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这一切的变化人,听完了《法华经》之后,就能信受,而且能奉行,依法修行。你讲的《法华经》,你怎么样讲,他都听着好听,不反对;不逆,就是不反对。
若说法者,在空闲处:假设这个说法的人,住在山上或是偏僻没有人的地方,只有自己在那地方修行。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在这个时候,就派天上的天龙、一切鬼神,还有乾闼婆,以及那个无端正又好斗争的阿修罗等,来听你说法。这个“等”,就包括大鹏金翅鸟、紧那罗等等。
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我虽然在其他的国土,但我常常能令说《法华经》这位法师得见我身。得见我身,是不是见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或者报身、或者化身呢?是。这法身什么样子呢?就是《妙法莲华经》;报身什么样子呢?就是《妙法莲华经》;化身又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妙法莲华经》。你得见《妙法莲华经》,就是见着如来的真身;你能听《妙法莲华经》,这也是见着如来的真身。所以你不要在外边找如来身;如来身,就是《法华经》。
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这个“读”字,读“逗”音。什么叫句读?句,就是一句、一句的解;读,就是它太长了,在那个不够一句的中间这个地方,点上一点,这叫逗点。假如讲《法华经》的这位法师,忘记《法华经》的某一句经文,我再告诉他,令他把所忘的经文又想起来。
那么这个,你不要执着,说:“哦!如来来告诉我,说是这怎么样念。”不是的,这是如来给你的灵感,令你又想起来了;给你这种智慧,令你已经忘的又想起来了!这就是如来来告诉你。说:“讲这个道理,我有点不相信。我不信我读书忘了的,有的时候又能想起来了,是佛来告诉我。”那又是谁告诉的?那就是如来告诉你的。因为你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你和如来是相通的;也是如来加被你的。就都好像是那个“孝德广被”的“被”,加被你;令得具足,令你把这个经的经文都不会忘了。
E2.重颂(分三)
F1.总劝 F2.颂长行 F3.结劝
今F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 应当听此经 是经难得闻 信受者亦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想要再说清楚一点,就怕众生不明白,又由大悲心流露出来这种的慈悲,用这个偈颂再给说一遍。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懈怠,就是一种懒惰。为什么人要懒惰呢?就因为欢喜安逸,这叫“惰其四肢”;四肢,就是两只手、两条腿。不愿意动弹,手也不愿意做工,脚也不愿意行路,或者坐到某一个地方,或者躺到某一个地方休息,这叫懈怠。按照字义来讲,懈,是松懈;怠,也就是不愿意工作。但是人人都不愿意舍它,你叫他把懒惰舍去,他不愿意。《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愿意舍这个懈怠、懒惰,想要舍弃它、离开它;想要离开它,你要有个方法。如果你没有方法,你想离也离不开,所以才说欲舍诸懈怠。这个方法到什么地方去找呢?只怕你不愿意舍,你若愿意舍,现在这个方法,是很容易就得到了。什么呢?你就是来听这《法华经》,就可以把懈怠舍去了!因为《法华经》都是叫人精进的,没有懈怠的;所以你一听这部《法华经》,就可以离开懈怠。
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这部《法华经》,不是谁都可以有机会来听的。这是很难不容易闻到,是经难得闻哪!如果你有机会来听闻这部《法华经》,可是你又不容易生出信心来;你若不信,就没有法子得到受用,也就是没有法子得到这部经的好处?你必须要生出一种信心,就是没有怀疑。说是这么容易的,但是信受很难的。
F2.颂长行(分二)
G1.颂约果叹 G2.颂示方轨 G1(分二)
H1.颂立喻 H2.颂法合
今H1
如人渴须水 穿凿于高原 犹见乾燥土 知去水尚远
渐见湿土泥 决定知近水
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如人渴须水:好像有人在饥渴的时候想要喝水。饥,就是肚子饿;渴,就是想要喝水,非常的乾渴。那么在这乾渴的期间,想要喝水;这譬喻我们人在凡夫地,想要求佛果;佛果,就是“水”。我们在凡夫的这种境界上,是非常的乾燥,所以就渴,想要喝这个法水、要得成佛果。穿凿于高原:就在那高的地方,想穿凿一个井。这穿凿井,就是修道;你修行,就像开井一样。
犹见乾燥土,知去水尚远:因为这高原地势太高了──你这贡高我慢的须弥山太高了,所以你就修道,修来修去,还是在这个乾燥的土上;就是你开这个井,因为在高的地方开井,开来开去,还没有见到湿土。
这只是到干慧地,得到这乾的智慧;你修道,修来修去,就得到一点小智慧,明白一点很浅的道理。因为你得到这乾燥土──干慧地,你自己知道这离佛的果位还是很远;可是你知道一定会得到佛果的、一定会得到水了。
渐见湿土泥,决定知水近:由这乾土,你再修行,再向下挖、再穿凿,慢慢就看见湿土,得到一点修行的滋味、得到一点好处了。泥,譬喻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到果,这是湿土泥了。你证得果位之后,现在你确定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佛!这叫“近水”。
又有一个譬喻,譬喻《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人想要明白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在高原上要挖一个井;挖来挖去,也得不到《华严经》的道理。又到了《阿含经》;《阿含经》就譬如“乾燥土”这个时候。然后又施功不已──就是用功修行,来研究佛教的道理,这到了《方等经》;刚刚见着“湿土”,还没有看见“泥”。等到《般若经》的时候,这好像穿过“湿土”,见着“泥”了似的;般若,就“转教付财”的时候,这譬如“泥”。转教,就是从“方等、阿含、华严”,在“般若”的时候转教,转到“法华”。付财,就是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儿子。也就好像老年人写遗嘱一样;写下将来我哪一栋房子交给哪一个儿子、哪一块地交给哪一个女儿。现在到《法华经》了,这是佛的全身了;佛的全身就是《法华经》,就譬如“水”。
也就是说,我们人最初修道,很困难的,觉得修来修去,也没有得到什么;学了这么多佛法,还好像空空如也,好像很空虚的,也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手里可以拿。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想来想去,还是空的。这很不容易的,但是你还要用功,这施功不已;用功,还是没有所得,这好像乾土似的。又过了一个时期,这见着湿土,觉得有点意思了!再往前去用功,啊!觉得自己开了智慧了,这得到“般若的泥”了;得到“般若泥”,然后证得“法华的水”。法华的道理,真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小无大,妙不可言──是可言的,就不妙了。这《法华经》真是妙法,只有一个“妙”,可以形容《法华》的道理,这也就是见着“法华水”了。喝着“法华水”,永远都不会做鬼了,做佛了!为什么你做鬼?因为你没有喝着“法华水”;为什么你做畜生?没得到这个“般若泥”。所以你看这些个鸟类,就都因为没得到“般若泥”!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这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叫“妙法”。你修道,这叫“穿凿高原”;穿凿高原,先到一个“暖位”。暖,觉着有一股暖意;这股暖意,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但是暖。暖来暖去,就到了顶──到“顶位”了;顶,是头顶,就是最高的那个地方。你先得到“暖位”,这是“想要喝水”;穿凿于高原,就到了“顶位”。这像个小孩子,刚生出来,什么也都不懂呢!到了“顶位”,不能往远去,就要守护着;守护,这是“忍位”。在这儿要忍,你不要打妄想要往远了跑;跑到远的地方,你要小心,或者你就被妖魔鬼怪捉去。所以这时候不能往远了跑,只能在这个“顶”上弯来弯去的;在“顶”上,还可以跳跟斗、打秋千。好像那孙悟空,一跟斗,打到十万八千里;你不要打那么远,你若打那么远,也不容易回来。
在这个“顶”上,主要就要忍;你想要跑,也不要跑,要忍,修这个“忍位”。这忍位,就是在这儿从得到乾土、湿土,到这个泥的地方了。忍位修过一个时期,然后才能得到水、喝到水了;到“水”的这个位上,这叫“世第一”。世第一,就是在世界上是第一个高人了!就是某某法师所说的那个“开悟的人”了。世第一,也就是得到水喝了、得到法华的水了。所以法讲起来无穷无尽,说不完那么多的道理。你若会听经的,我就不讲这个道理,你也明白这个道理;不会听经的,我讲这个道理,你也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什么叫暖?什么叫顶?什么叫忍?什么叫世第一?”那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 ※ ※ ※
放生,在美国人看见,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为什么要放生呢?我告诉你们,放生,就令众生得到自由,不在笼里边圈着了。我们为的把我们这个慈悲心让它长大起来,所以要把众生都放开,让它们得到自由。
我们不杀生,这也是修慈悲心;我们放生,这也是修慈悲心。这就是要我们这慈悲心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大得像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心那么大。观音菩萨他就是放生、不杀生,所以他有大慈大悲的心;我们也想学观音菩萨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我们就要放生。这是按照现在这种逻辑学来讲,你放生,就会增加你的慈悲心。
又者,放生也就是“放我”;因为我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也就是我、我也就是众生。好像我自己若被人圈到笼子里,你说是不是很不舒服的?没有自由了,很不高兴,希望被人放开。自己被人圈到监狱里,也不愿意在那里头住,所以我不愿意到监狱里头去,我也不愿众生在笼子里头。因为我和众生彼此有一种“同体”的感觉,所以要放生。这又是一个讲法。
又者,这个众生,你不知道它在前生和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是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兄弟姊妹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子女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朋友也不一定。我没有得到天眼通、没有证得宿命通,不知道这种前因后果的关系;现在我看见这些个畜生没有自由,我心里就很不安乐,所以要放生。这个放生,有人对我讲,是 very stupid things!(很笨的!)这不是 stupid,这也就是修行的一部份。修行,不是只一条路修行成功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成无上道的道路;所以放生,这也是其中之一。在美国这儿,过去很少人懂这个道理,因为没有人懂,所以我们就要做一个领导的人。我们做了,开这种的风气,令大家都明白这种法。所以切记,不要说这是一个愚痴的行为。你有这种心理,对你自己修道上,是会有障碍的,所以方才我说我们不会愿意自己被人关到笼子里头、关到监狱里头去。
方才说的是比喻,现在我给你们说一个真实的法;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这不是比喻,这是个真的。你自己这个身体,就是个笼子,你在你这个身体里头,始终都跑不出去。好像方才说那个“暖、顶、忍、世第一”,你始终也没有到顶位上、也没有到这个忍位上、也到不了世第一,等你到“世第一”了,那就是出去这个笼子了,那是你自己放自己的生,那是“真放生”。懂了没有?现在我跟你们讲一点真正的道理,你要是想得到那个“放生”,就要先“放这个生”;你“放这个生”,就会增加“你那个生”,也就是你那个“生”也就会长大了。所以放生在佛法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不过你自己没有得到这种的滋味、没有领悟到这种的道理,你认为它是很普通的。你想要得到你自己的放生,就得要先修这个放生;你不修这个放生,就得不到那个放生。这是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的道理,你不要把这个放生看得小了。你这儿做了一点,那地方就增加了很多;修道,就是自己要去修行的。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切记不要批评这种法门。现在我说这个法,你们里头的,大约或者有人明白、或者有人不明白!
※ ※ ※ ※
H2.颂法合
药王汝当知 如是诸人等 不闻法华经 去佛智甚远
若闻是深经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闻已谛思惟
当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药王汝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药王菩萨!你应该知道!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像前边我所说这些人等,他们如果不听见这部《法华经》,都离佛智慧是非常之远的。这如是诸人等,是指佛在世的时候,在法会中的这一切的人等,这是一个意思;也可以说是所有一切的人。药王菩萨!你应该知道,等我灭度之后,所有一切的人,或者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他们若是不听见《法华经》的,都是不会有成佛的机会。为什么呢?他没有佛的智慧,所以就不能成佛,离成佛是很远的。
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若能听见《妙法莲华经》这种深远的妙法,他们就会真正明白声闻乘法不是究竟法,明白这个二乘法不是究竟,还应该向前去修行。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才是成佛之法呢!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他知道这部《妙法莲华经》乃是一切经中的一个王,若能在听闻《妙法莲华经》之后,审谛来思惟这部经的义理;谛思惟,谛是审谛,详细来思惟。这个“思惟”,不是打妄想;谛,是审谛,就是叫你去参。好像你参悟这个“念佛是谁”,这就是审谛;你能把这个“念佛是谁”参悟明白了,这就是开悟了。现在你谛思惟《妙法莲华经》:“啊!《妙法莲华经》这个法,怎么这么妙呢?为什么叫‘妙法’呢?怎么样个‘妙’法啊?”
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你应该知道谛审而思惟这《妙法莲华经》这样的人,就是听到《妙法莲华经》这个人,他近于佛智慧。近,是相近了,离佛的智慧相近了;但是还没有到佛的智慧,只近于佛慧。到佛的智慧,那你真正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那才能是佛的智慧。
这个经藏怎么深入法?我告诉你们怎么入法。你由《法华经》一开始“如是我闻”那个地方,照见诸法实相;这个“照见诸法实相”,不是一句一句的念、一字一字的看;由《法华经》一开始,你那智慧彻始彻终,把这部《法华经》都明白了,得到法华的三昧。好像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得到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入了法华定;他念经念到“药王菩萨焚身供佛”那个地方,说是:“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他俨然入定了,把这部《法华经》,由始至终都照了了。
所谓“真心念经不用口,真心烧香不用手”,不用用口来念,不用手来烧香。好像有人以前不会背〈楞严咒〉,有一天他说应该背〈楞严咒〉了,从一开始到背完,一字也没有错过。根本他背不下来,现在能背诵得出,这是谁念的〈楞严咒〉呢?念经,也就是这样妙法。方才对你们讲,说“真心念经不用口,真心烧香不用手。”你们天天用手来上一支香,这是形式而已;你若得到烧香三昧──烧香也有三昧,就不用手上香。说:“这个法师讲经,根本不知他说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说什么,不单你不知道;但是我说我没有说什么,你一定不相信!真正念经不用口,但是还不离口;真正烧香不用手,可是也不离手。那么也不用、也不离,这是怎么回事?说是:“我知道了!真正念经,是念无字经,一个字也没有的经;所以也不用口、也不离口。”真正烧香不用手、也不离手,因为你烧你的“心香”。你这心香要是点起来,那是昼夜六时常常烧这个香;但是这香也不用你的手烧,可也不离你的手。
今天有一个糊涂徒弟来问一件糊涂事;问这个糊涂师父,问什么呢?这个糊涂徒弟不认识自己。说是:“我说话,有的时候是我说,有的时候又觉得不是我说。”这搞得一个人变成两个了!你说,这是不是糊涂?那么“那个”在什么地方呢?他也不知道,来问这一个糊涂师父。糊涂师父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师父也不知道。又想一想,这糊涂师父教糊涂徒弟,无论如何,不要被糊涂徒弟给问住了;所以就又想出一个糊涂方法来教他。怎么教呢?我就说:“你也不要用‘你’来说话,你也不要用‘他’来说话,用那个‘真的’说话。哪个是真的,你就用哪一个;哪个是假的,你就不用哪一个!”这个糊涂徒弟一听,也没有糊涂问题了;把糊涂问题没有了,那么就是变成明白问题了。想不到这个糊涂师父,教出来一个明白的徒弟。
G2.颂示方轨(分二)
H1.颂正明方法 H2.颂明五利益
今H1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着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着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释迦牟尼佛对药王菩萨说,假使有人在我灭度之后,想要为人解说《法华经》,他应该先进如来所住的房子里,穿上佛所穿的衣,坐到佛所坐的座位上,然后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处于大众之中,毫无所畏,不会被大众这种威德所压住;所以在任何的场合里边,都无所恐惧,那么来为众生广说这部《法华经》。
方才所说的“入如来室”。什么是如来室?大慈悲为室:并不是说佛所住的房子谓之“如来室”,这是大慈悲心;你能有大慈悲心,发愿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早成佛道。慈悲,就是一株草、或者一棵树,也不忍把它折断;或者一个小虫子、一只蚂蚁,甚至一只蚊虫,也不伤害它,这都是慈悲心。好像我们在佛教里放生,这个放生也就是本着你的慈悲心,来做一件事情。你真正有慈悲心,和万物都同体了。
前边我们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和众生,都是同体的;众生在不自由的这种环境里边,我们都应该帮助它,让它得到自由。所以在昨天我们放鸽子,不论它是我过去生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六亲眷属,我们就本着这种慈悲心,看见众生受苦,看见众生没有得到自由,我们就应该帮助它,让它得到自由,这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对这种事情我慈悲,对那种事情我就不慈悲;要有广大的慈悲心,这“广大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慈悲。不是对人行慈悲,对畜生就不行慈悲;或者对畜生行慈悲,对人就不行慈悲。这个慈悲,是包罗万有的,把法界都包括到这个慈悲心里边;所以才说如来室,就是个大慈悲心。
柔和忍辱衣:着如来衣,如来衣就是“柔和忍辱衣”;柔和,就是不强硬、不刚强。在《地藏经》上说:“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柔和”就是对“强硬”来讲的,柔和忍辱是最妙的一个法门,所以在六度的第三度,就是忍辱。忍有三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一切众生,他对你好不好,你都可以忍,忍人所不能忍的。所以出家人就要修忍辱行,忍饥、忍渴、忍风、忍雨、忍热、忍寒,一切都要忍;这是出家人行这个忍、修这个忍。因为你柔和忍辱,这就好像衣服似的,这就譬喻是“如来衣”。
“法忍”,学习佛法,有的人嫌佛法太多,不能忍了;有的人又嫌佛法太少,也不能忍。所谓不能忍,是心里不平安。什么叫法太多,他不能忍?说是我学了这么多佛法、念了这么多经、学了这么多咒,学了这么多,总还有很多,学也学不完;就想要不学了,不能忍了。有的觉得少的,就说人家学那么多,我学这么少!心里也就生出一种着急的心。你有这种着急的心,这也叫不能忍。你对佛法要有一种忍力,修,要“行其所无事”;你学就是学不要着急,也不要想得太多。你这一着急,都是妄想;你这一打妄想,把什么佛法,甚至于你学会的,也都忘了,这就不能忍了,没有法忍。
又要有“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无生什么呢?无生你的无明,不生无明了!忍,就是忍可于心。无生法忍,就是你将要得到佛法的时候,那时候是很难忍的。譬如人要开五眼的时候,有很多的境界令你很不舒服,有的时候头就痛起来了,有的时候又觉得眼睛也看不见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你要忍着。所谓“忍”,就是痛你也不要觉得痛,不舒服也不管它;修这无生法忍──没有法子忍,还要忍。说我真是忍不了了!
你忍不了了,你就不能开悟。你要能“忍了”,不要“忍不了”;你那儿一着急、一有脾气,那就不能“忍了”了。这无生法忍,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忍,能忍的也要忍,忍不了的也要忍。
诸法空为座:你看看!学佛法,还要把佛法忘了它。人也空、法也空,也没有人、也没有法了。你切记不要生出一种的自满的心:“你看我啊!我现在会讲《楞严经》,也会说《法华经》,《金刚经》那更不用提。我学这么多的佛法了,比旁人都高超了!”这就没空了,这就被法障了,不单学法你没有得到智慧,你还障住了!法障,也叫法执。你对人就有个我执,对法就生出法执,生出一种执着了;有所执着,你这就不能得到“诸法空为座”。根本这一切法,都应该诸法空为座;你能得到这个法空,就得到这个好处了。处此为说法:你坐到这诸法空座上,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个大慈悲,就是个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出家人,要以大慈悲为我们住的地方。柔和忍辱,像我们的衣服似的,我们拿它天天穿到身上,修这个柔和忍辱。能明白“诸法空相”,所以《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法还不要执着法,要以法空为座;要坐到这个法空座上来说法。
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如果你正在讲说《法华经》的时候,来一个人就把你骂一顿。这《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若有人读诵此经,若为世人轻贱,彼人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做法师,有的时候遇着这种逆缘,也有人毁谤的;就是毁谤,也不动心,也不能就和人家发脾气。甚至有刀加到脖梗子上,用杖来打、用瓦石来掷,这都要忍着,都要用这个忍辱衣来退这种的魔障。
本来你讲经说法,这是一种好事、一种功德,来一个人就恶口骂你,或者用刀要来杀你、用杖打你,或者用瓦、石头打你。这时候,你应该念佛,具足大慈悲心;应该念法,具足柔和忍辱心;应该念僧,具足诸法空心。一切法既然空的,那打你、骂你、杀你也是空,他怎么样来对你有不好的行为,这都是空的。你既然能领悟到这种的理,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忍的呢?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发脾气的呢?所以,念佛故应忍。这念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你念佛,就学佛的慈悲;念法,就修柔和忍辱衣;念僧,就修诸法空为座。能这样子,这就是忍!
H2.颂明五利益
我千万亿土 现净坚固身 于无量亿劫 为众生说法
若我灭度后 能说此经者 我遣化四众 比丘比丘尼
及清净士女 供养于法师 引导诸众生 集之令听法
若人欲加恶 刀杖及瓦石 则遣变化人 为之作卫护
若说法之人 独在空闲处 寂寞无人声 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为说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若人在空闲 我遣天龙王 夜叉鬼神等 为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 分别无挂碍 诸佛护念故 能令大众喜
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释迦牟尼佛说,将来我灭度之后,到其他千万亿这么多的国土中,现清净和坚固的佛身;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为所有的一切众生来说法。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如果等到我灭度之后,有法师能讲解这部《妙法莲华经》,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我就会派遣我所化之人和所化的四众;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以及优婆塞、优婆夷,来供养这讲解说《法华经》的法师。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我会引导这一切的众生,聚会到一起,令他们来听法;这其中,就有这些个化人和化四众等。
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假设有人想要加害这位法师,或者用刀杖及瓦石来加害他,我就会派遣这所有的变化人,来保护这位说法的法师。
释迦牟尼佛虽然入了涅槃,现在在其他的国土又成佛,来教化一切的众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解说《法华经》的,释迦牟尼佛在其他国土,也一样护念这说法的法师。不单护念说法的法师,就是受持的法师也护持、读的法师也护持、诵的法师也护持、书写的法师也护持。现在这一品,是讲的〈法师品〉,这〈法师品〉就是这五种法师,都受释迦牟尼佛的护念;释迦牟尼佛自己本身不来,也会派遣天龙八部来拥护这五种法师。这五种法师为释迦牟尼佛所护念,究竟这“法师”两个字,又怎么样讲法呢?法,是佛所说的法;师,是学佛法的,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自己的师父,这是一个讲法;以法布施,这也叫法师。
这一段文,是赞叹讲说《法华经》这个法师的功德。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假使在我灭度之后,有人想要讲说这部《法华经》,或者他自己欢喜讲说《法华经》,或者为众生请求而说这部《法华经》。这个说《法华经》的人,不是有人请他说《法华经》,而是他自己住在山上或者岩洞里边。独,是单独;单独在旷野无人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清净,一天也听不见一个人声、一月也听不见一个人声,甚至一年、十年、百年,都听不见有人的声音;这个地方,是独处空闲的地方。那么没有什么人声,容易入定,容易得到禅定的三昧;所以他自己在这儿,或者对着本子来读这部《法华经》,或者离开经本来诵念这《法华经》。
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释迦牟尼佛说,我在这个没有人的地方,在这时候,我为这个修道的人,现出清净光明身。这清净光明身,也就是清净的智慧,就是没有一切的妒嫉心、障碍心。释迦牟尼佛现清净光明身,什么是清净光明身呢?就是这部《法华经》。这《法华经》令你生清净的智慧;你有了清净智慧,就得到清净的光明;有清净的光明,就现出清净的法身来。
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如果诵持《法华经》的人,他忘了《法华经》里的某一章或某一句的句读,我将在默默中,就好像在梦中似的告诉他说:“那个字你忘了,应该有那么一个字!”或者在禅定之中来告诉他,他这儿坐坐禅,把《法华经》忘了:“啊!〈法师品〉那几句偈颂怎么说来着啊?是了!‘若有人说法,独居空闲处,寂寞无人声’,下一句是什么呢?“寂寞无人声”……”然后自己就想起了:“哦!‘读诵此经典’,那一句是‘读诵此经典’!”这想起来了!这个“想起”,不是你自己想起来,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常寂光净土,用智慧来加被你,以清净光明来照耀你,令你又记起来了。你说这多妙呢?这比你买个电脑总来得快!电脑,你要用手指头按一按它,然后才知道;这个不用按,自己就想起来了。这个“电脑”,比那个电脑更有用、更妙!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如果有人具足这种清净修行的德行,也没有欲心、贪心、瞋心、痴心,具足戒、定、慧这种的德,或者为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讲说《法华经》,或者在寂静处来念诵经典。怎么样呢?他们都能见着我身。什么是“我身”呢?释迦牟尼佛说是“我身”,其实就是这部《法华经》。你会念诵《法华经》,必定会得到《法华经》的智慧,这就是开佛的智慧;开佛的智慧,也就是得见佛身。
若人在空闲,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假使有人在荒野空闲的地方,来讲说《法华经》,我将会派遣天龙八部,这些飞腾夜叉、鬼神,这一切的护法,去作听法众;因为那个地方没有人去,所以我派这一些个天龙八部来听法。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这个人欢喜讲《法华经》,能分别说这部经的道理,一变成无量、无量又变成一。虽然是一,而具无量的道理;虽然无量,而归纳还是一个道理。所以这无量为一、一为无量,其中无挂无碍,是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互无障碍,因为诸佛保护这位说法的、诵《法华经》的人。佛加被这个人,这个人说法,大众也都欢喜,没有一个不愿意的;甚至于他骂人,人也愿意听。为什么?就因为他有这种德行。
F3.结劝
若亲近法师 速得菩萨道 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
你若能常常亲近这样的法师,很快就能得到菩萨所行的道了。如果你跟着这样的法师来学佛法,将来一定会得见到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诸佛都给你摩顶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后叫什么什么。”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