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依本。
五。依何本。谓依佛圣言。及正道理。定量为本。
《记》依何本者。此征菩萨造论。必有所凭。若无依据。便同虚诞。佛圣言。即至教量。正道理。即比量。定量。即现量。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无所不鉴。具足五语。言必诚谛。依此立论。决定可信。无有虚妄。故取为本。圣言之语。通于三乘。余人有所不知。由是拣之。故言佛也。次先标比量者。以论宗经故。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众相者。谓因三相。由彼为因。于所比宗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今言正道理者。为简一切邪谬因故。若因不正。宗义亦邪。由是故言正道理也。现量者。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此有四类。一。五识身。二。五俱意。三。诸自证。四。一切定心。此上四种。皆现量也。今言定量者。以此四义。缘色等境。是决定故。亦可前正道理中。具含二量。谓比度生解及自证知。俱无谬妄。咸正道理。定量一句。总指三量。俱是决定。取此为本。可信从故。
△六藉力。
六。藉何力。谓归命三宝。请加承力。
《记》藉何力者。此责论主依经造论。上欲契圣。下欲利凡。流至后代。破邪立正。俾世世不绝。灯灯无尽。为用自力。为假他威耶。归三宝者。谓三宝吉祥。一切众生最胜良田。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福智。能离生死。得涅槃乐。故佛灭度。凡诸弟子所有著述。皆归三宝。示学有宗。不自专巳。离过失故。今乞威加。承力而作。必至后代。人无不信。然加有二种。一。显加。谓现身说法。二。冥加。但闇增智慧。今通此二也。能归所归。如下广释。
△七为义。
七。为何义。谓助佛扬化。摧邪显正。护持遗法。令久住世。报如来恩。
《记》为何义者。此责既假三宝威加。造立兹论。有何义意。切慕此耶。助扬化者。如。助谓赞辅。扬。谓发挥。化。谓教导。是则赞辅如来。发挥法门。教导群品。以十方诸佛。迭为师资。互相赞弼。令法道流行。众生受化。今论主示居因位。师我牟尼。宗经造论。故云助化。摧邪显正者。谓如来在日。邪见者佛自调伏。佛灭度后。苟有斯类。人无制止。今论主为摧彼邪徒。令邪教不兴。立我正法。令生正见故。下论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是也。护持遗法者。谓佛所说法门。至灭度后。总名遗法。今造论发扬。令无坠地者。名为护持。展转弘传。灯灯不绝。以至来劫。名久住世。报如来恩者。佛留教法。意在传弘。展转度人。令至大果。若不传演。逆佛本怀。是谓辜恩。苟能显发妙门。光昭大教。众生获益。不绝大猷。斯则顺合佛心。雅称宗祖。名为报恩也。故智论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若有传持正法藏。宣扬教理度群生。修习一念契真如。此是真报如来者。然上五句。说有二意。一则各自别说。一句是一意。谓助佛扬化故。摧邪故。显正故等。二则蹑迹通论。从一至五。展转相由。即助佛扬化者。为摧邪故。摧邪为显正故。乃至报如来恩故。
△八因缘。
八。以何因缘。谓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记》以何缘者。此责如上所为。本缘何事耶。令众生者。三聚五性一切众生也。离一切苦者。离三苦八苦分段变易二生死苦也。得究竟乐者。谓得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一得永得。更无退者。拣异人天二乘。故云究竟。
△九由起。
九。由何起。谓由菩萨大悲。愍物迷谬。
《记》由何起者。此责菩萨造论之心。因何而起。大悲者。即同体无缘。拣非爱见。故云大也。愍。谓哀愍。即能悲之心。物。谓众生。即所悲之境。凡夫恋生死。执常乐我净。故云迷。二乘爱涅槃。著无常等四。非其正趣。认以为正。故名为谬。造论为彼。令反迷为悟。舍偏入圆也。
△十机益。
十。机何益。谓令生信。得闻思修慧。证入因满。
《记》机何益者。既为众生造论。其有被此化者。得何利益。谓令下。有四益。信。谓十信。闻思修慧。即三贤。证入。即十地。因满。即究竟位。此则未信者令信。未解者令解。未行者令行。未证者令证。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始从凡夫。终至等觉。受斯化者。咸得利益。本疏则云六益。谓信。及三慧。证入。因满。大同小异。开合两通。然上十因。意义相续。若不料简。宁免混然。今近取譬。令无所惑。如构大厦。先。要有解。次。列所造。三。明其相。四。能造器。五。有所凭准。六。旁藉阴功。七。上安所尊。八。下荫来裔。九。念情深厚。。十。各得所安。如上配合。显然不同。由是十文。无相滥矣。又此十中。有因有缘。有通有别。通则因缘不分。谓此十段。总是造论因由缘起故。别则第九为因。第八为缘。前六则因缘所资。七十则因缘之果。又此十中。不出悲智。谓第一是智。第九是悲。二三四五六七。是智之相。八十二门。是悲之相也。然论文之中。自有八种因缘。与此有同有异。同则疏论两文。不出悲智二种。异则论中但直述自己所怀。为法利物。疏则具叙论主化智巧便。妙权开示。承力护法。上报下化。问。论中何故不具叙耶。答。疏叙他意。故可具陈。论主述巳。但明所为。若同疏中。便成自伐。故不具叙。
△二藏摄。二初标门。二释义 初标门。
二。约诸藏所摄者。
《记》三二不一。故云诸。皆能含摄。故名藏。谓明此论。于三二中。摄属何藏。
△二释义。
三藏之中。对法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
《记》三藏者。经。律。论也。此约所诠戒定慧学增胜而立。谓诠定增胜。名为经藏。诠戒增胜。名为律藏。诠慧增胜。名谓论藏。言增胜者。以一一藏。通余二故。第一经藏者。梵云欲底修多罗。或云修妒路。素呾缆。此云契经。契。谓契当所诠法义。契合所化机心。经。谓贯穿所说义理。令无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使无颠坠。故佛地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被机。故契经即藏。持业释也。第二律藏者。梵语毗奈耶。或云毗尼。或云毗那耶。义翻为律。以明持犯法则轨度。有如此方条法之制。取此类也。律。法也。古翻为调伏。谓调炼三业。制伏过非。调炼则通于止作。制伏则唯明止恶。或翻为灭。谓身语意恶。焚烧行人。义同火然。戒能止灭故。或云清凉。以能息恶炎炽相故。此则俱就所诠之行彰名。调伏之藏等。依主释也。第三论藏者。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则所对之境。谓无为涅槃。及四真谛。对即能对之心。谓理量二智。此二对彼。妙尽理源。拣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目前。名为对法。即对法之藏。依主释也。此论属彼。定非经律。故云对法藏摄。问。瑜伽论说。谓诸一切了义经典。循环研核摩呾哩迦。据此。则对法藏摄。亦是佛说。此论既是佛灭度后。菩萨所造。何得亦入对法藏耶。答。佛所说法。有其三种。一。佛自说。二。加他说。三。悬记说。今则后说也。故摩耶经云。佛记马鸣。然正法炬。灭邪见幢。善说法要。既蒙悬记。即同佛言。故得此摄。问。若言悬记。故得入论藏者。岂佛灭后。一切造论菩萨。尽是悬记耶。由斯难故。今助一解。以佛所说。虽有论议。并属经藏。以十二部。俱名经故。菩萨造者。但名为论。或宗彼经。或随解释。故此所摄。亦不相违。二藏者。此则约人所立也。谓于三藏之中。诠示大乘理行果故。名菩萨藏。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名声闻藏。故庄严论。及摄大乘说。由上下乘差别。故有声闻及菩萨藏。然约人说。人有三乘。合分三藏。以缘觉人。多不藉教。出无佛世。或出佛世。即摄属声闻。以四法之中。理果同故。由是但立二种藏也。若据教行有别。亦可开为三藏。故普超三昧经。及入大乘论说。以约别义。开为三藏。今依庄严等论。约于同义。合为二藏。开之与合。各随一意耳。然三藏之中。各具二藏。二藏之内。各有三藏。但约人约法。分此二三。广如圆觉疏所辨。菩萨藏摄者。以是大乘。非诠小故。故此所摄。
△三教义。(二)初总标。二别列 初总标。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