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殊讲堂
一方 恭录 和尚缘 校订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要来讲《佛遗教三经解》,这一部经顾名思议,就是佛将入涅槃所说的话,世间人所说的百年之后,临命终交代的遗言。
我们如果看《佛遗教经》佛临入涅槃所交代的话语,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真正在用功修行的比丘僧团,或是比丘尼僧团,他们都将《佛遗教经》奉为戒律学,都将《佛遗教经》当成戒律在钻研,而且要诵《佛遗教经》,所以《佛遗教经》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虽然文句不是很难涩,但是它所说的有关我们身、口、意的清净,一个出家的修行人或者是他有准备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怎么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该怎么样来远离恶境,该怎么样来定这一颗心,怎么样放下五欲六尘,所以《佛遗教经》不但可以说是戒律的辅助,也可以说是修行的指标。所以从以前到今天,研究《佛遗教经》的人,也是不计其数。那么因为《佛遗教经》的教理来彻悟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这一部《佛遗教经》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与后来《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意义差不多相同,也是教我们要离五欲六尘,要持戒律,而且要收摄身、口、意清净,再来包括《八大人觉经》,它所说的诸行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是否该是这个“蕴”?)无我,教我们要观无常。所以后来就将《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三部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这三部经所讲的其实重心点:
第一、人身难得你要珍惜;(人身难得!人身难得!)
第二、你一定要知道无常;(观无常)
再来,就是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一定要珍惜我们今天的人身。观无常,珍惜我们这一生一世学佛的因缘。
再来,无论是《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包括《八大人觉经》,一个共同重要的就是要离欲,要清净离欲。这么说,这三部经典的思想都很接近,因此后来的人将《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这几个重心点的贯穿性,将它合并叫做《佛遗教三经》。
我们这一次所采取的是蕅益大师所著的,蕅益大师释智旭,明末四大师之一,我所采取的注解,第一、纯粹白话,没有什么好讲的,读一读就可以了。所以有掺杂一些文言,读起来就比较有味道,这可能是我以前对文言文有一点酷好,因为我的国文差不多都是第一名的,所以对国文都很有兴趣。都讲白话读一读,读不出什么味道出来,读不出什么味道。国文稍微有一点点文言也不能太深奥,像以前唐朝的文章、八股文那个就没有办法,我们也不能选太深奥的,也不能统统是白话,统统是白话读一读就好了。所以,会选这一本注解,第一它简洁有力,然后重心点全部都读出来,只要将这一本注解将它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漏掉,从头到尾好好地研究,那么对《佛遗教三经》的义理也就非常的清楚,诸位请看《佛遗教经解》,就是佛遗教经的注解。
[明古吴],古就是旧有的,吴就是吴县,这是一个县,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或者是江苏省的江宁县。江苏省丹徒县这个丹是炼丹的丹。明朝旧有的吴县,等于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或者是江宁县人。
蕅益[释智旭]日,这个旭,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旭日,这个旭表示光辉,蕅益就是智旭大师,智旭就是蕅益大师。把笔拿起来,西元一五九九年到一六五五年,就是说他是西元一千五百九十九年出世的,往生是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活了五十七岁。
蕅益大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明末四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莲池大师,再来就是蕅益大师,号称明末四大师,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这个。
师父这里有资料,我把它念一下。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到一六五五,明代的出家人,住在吴县,就是江苏省木渎人,俗性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我们常常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对不对不增不减?简单讲就是中道的意思,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对不对?不垢、不净,简单讲的八不、中道,所以他叫做八不道人,因为他晚年居住在灵峰,就是在浙江的杭县,建道场、创社,著书,所以世人称为灵峰蕅益大师。我们在看的灵峰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他小时候学问就非常好,非常好,他从小就学儒家思想,接受孔子的思想,他和我有一些相似,也是我慢心很重。誓灭释老。他学习儒家的思想以后,发愿一定灭佛教跟灭老,老就是老子就是道家的思想,发这种狂妄的愿,我是没有这么严重,这是还没有这么严重,要灭佛教跟道家,我是没有这么严重,我只是讲话比较会吹牛而已,坏脾气如此而已。这个人很狂,这个人比我还狂,这个人如果没有学佛,保证要下地狱的,所以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发愿一定要灭掉佛教,不然就是要灭掉道家的思想。偶阅祩宏,祩宏就是莲池大师,在偶然之间看到莲池大师所写的,祩宏大师自知録,这个[自知録]我们找资料都可以找到这一本自知録,还有竹窗随笔,看以祩宏大师所写的自知録,跟看到他的竹窗随笔,大为感动,了解他以前所发的愿是狂妄的愿、是错误的愿,这个人是大丈夫,马上回光返照,知道以前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因此将自己所写的骂佛陀的话[辟佛论],辟佛论就是批判的意思、毁谤的意思,反驳的意思,辟佛论就是说佛怎么样,出家众怎么样,简单讲就是骂三宝的意思。他就将这个自己所写的因为他不了解,就将它火化掉,全部把它火化掉。
在他父亲往生的时候,在服丧期间,就是一般所谓的守灵期间,请了一些出家众来诵《地藏经》,诵……,自己跟在后面诵,诵到《地藏菩萨本愿经》他才感到被菩萨感动、地狱的可怕,才开始因为误解、不了解正法, 后来有这个因缘诵出到《地藏经》他就发愿出家。这一部《地藏经》救了他,要不然他一定要下三途的,不然他是比我更惨,一定要下三途的,谤佛、谤法、谤僧。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大愿。他也是很勇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他自己也发四十八大愿,但是这里没有写,他发四十八大愿,到底是发什么大愿。我们一般的人大部分发的愿比较没有这么多,我们不像佛陀发的愿,我们发的愿大部分第一愿吃得饱,第二愿穿得暖,第三睡得好,我们发的愿一般都是这种愿。四十八大愿大部分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还有发一个愿说万一你有剉冰,拜托你请我吃一碗,到处跟人家化缘这个冰。所以他发的四十八愿是什么
愿这里没有写。发了四十八愿以后,自己称为[大朗优婆塞],优婆塞就是近住男,近事男,二十四岁就随憨山大师的弟子叫做雪嶺,他的师父民做雪嶺法师。以前有一首歌,又人走到青春嶺。雪嶺法师是憨山大师的弟子,即蕅益大师就是憨山大师的徒孙。
蕅益大师学华严,他这个人太伟大了,学识又丰富,精力充沛学识又丰富,整天都在钻研经论,通达《华严经》,通达天台宗,又通达唯识学,他又发一个大愿,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的体系,所以,他重在实践。实践就是侧重念佛,就是念佛为最大的实践,将华严、天台、唯识把它统一起来,统一禅再来教、律综合起来,然后实践念佛法门,简单讲那些都是打基础,然后理念正确以后,付诸实践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阅藏知津就是阅读大藏经要知道那个重要的关要,这个津就是港口,出入的港口,阅藏知津意思就是说阅读大藏经,应该知道什么诀窍的意思,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他的弟子民做成时,另外编纂他的遗文,称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后来称为灵峰宗论。与憨山、紫柏大师、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合称为明末的四大高僧,这是他的来历。这是很有来历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人确实学识丰富,如果没有学佛的,三途是跑不掉的。因为我慢,单单那个谤佛、谤法、谤僧就不得了了。
明朝旧有的吴县,等于今天的江苏省丹徒县县人。
释智旭述。述就是他所写的。述就是他根据前人的著作,然后用自己的见地配合叫做述。述而不作,述就是说虽然是他写的,不过他有根据前人的著作,他根据什么?根据天亲菩萨,就是我们所讲的世亲所造的佛遗教经论来作根据。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他现在皈敬三宝,归命常住大悲尊,应病与药权实法,亦礼天亲造论主,为顺初机重解释。
皈命又作皈敬,我们说皈命也对、皈敬也对,皈依也对,说信从、说敬礼也可以,乃是南无的意思。我们一般说南无。“南无常住大悲尊。”他这里把南无直接翻译成中文。
我们一般都称: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他把它改成皈命常住十方佛,皈命常住十方法,皈命常住十方僧。南无直接翻译成中文叫做皈敬的意思。所以,他都用中文。
23:01大部分都是用在称念佛号,或者是礼敬诸佛为对象,表示皈依或是信顺,含有度我、救我,所以皈命也可以读作救我常住大悲尊。
皈命常住那就是不生不灭。大悲尊就是佛陀。在这里就是先皈依佛宝,再来要先皈依法宝。
应病与药权实法,这个师父这里有资料。很重要,要对治吗。说了一大堆我们的毛病都改不掉,佛讲这个做什么对不对?我们给医生看,医了很久都医不好,也没有对症下药,这样子看再久也没有用。
这个应病与药,就是指,医师针对病症施药,比喻佛菩萨等善知识应所对之根机而说法。佛陀自古被称为医王。他看到世间种种迷惑、束缚、贪恋、嗔恨心等种种烦恼的病症,则佛陀应各种病症所说之法。所以,若听到佛法,可谓是一剂良药。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诸如来转于*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
一切如来说法都远离四种过失,就是说他说法一定
没有过失,而且很相应,他没有什么过失呢?第一、有四种十二个字而已,你们要写下来。
佛说法无非处法说,无非时说法;第三无非器说法;第四无非法。
再说一遍,第一、佛陀说法无非处说法,就是说他说法的空间、地点绝对恰到好处,无非处说法;第二、无非时说法,因缘不具足佛陀会等待,他不会强迫自己一直要对人说法,他不会这样,佛自知时至,佛在讲经说法,他知道什么时间什么空间,简单讲就是,第一个就是恰到好处的空间;第二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所以,第一个无非处,第二个,无非时;第三,叫做无非器,器就是器具的器,就是说他所讲的法,一定是对根器,没有那个不能接受的根器,在这个时候要讲四谛法,在这里要讲大乘方等经典,所以叫做无非器。无非器就是没有不符合的根器。就是应机就对了。无非器,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无非法。佛不会说一些无聊的话,他所说的一定是正法。没有讲那个非法的事情,不符合正法的没有。佛所说的绝对都是正知正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非法。因为讲经说法,简单讲没有闲言语。不会说听佛讲经说法,会一无所有得不到什么,不会这样子。佛不会说一些世间无聊的话。所以说无非处、无非时、无非器、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记载,诸凡夫之病总为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教示贪欲病者观白骨相,这是指男女或者是饮食这两种,我们一般说不会贪,不会贪,这是平时我们可以自己解释为我们不贪,不要说我们在生死关头,今天我们不要说在生死关头、临命终时我不贪这个不贪那个,不贪著我的身体,我宁愿来受死、来束缚,来放下、来往生、来念佛,不要说这个,先试试平时吃饭这一关能不能过得了,吃饭菜摆在前面,夹你不喜欢吃的说不贪这还说得过去,那一盘明明是我们喜欢吃的,那时就挡不住了,那个贪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今天吃水饺,我多吃两个,出来了。所以这个不贪我们都会讲,但是要真正做到没有贪,那思惑要断才有办法, 要断这个思惑,断见惑还没有办法,这个没有那么简单。贪欲!
譬如说我今天打坐,坐得很喜悦想要多坐一会儿,也是法的贪欲,执著轻安的境界。定境再来就变执著了。对法的一种喜悦,打坐太好了这也是贪,这也是贪。外道就是这样,贪著于自己的定境的喜悦的境界也是贪。还不能跳出六道轮回,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贪欲要白观骨相。
嗔恚病者观慈悲相,了解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切平等叫观慈悲相。
愚痴呢?观十二因缘相,叫做观缘起相。愚痴就是对事理不明了,你如果观缘起,缘起就是一切事相,性空就是不可得。简单讲一切缘起法就是不可得,所以,我们做事情要有理性,要有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要很强,所以要打破愚痴就要开始观照,观身无我、观心也无我,观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十二因缘没有一样是我,这样我们做事情就不会愚痴,重理性彻底地透视一切相的缘生缘灭的来龙去脉,这样我们就不会愚痴,这样我们就不会烦恼。所以说,这就是以烦恼为病,以佛法为药的一个譬喻,叫做应病与药权实法。权法即是万有,实法即是空性;权法就是方便法,实法就是究竟法;权、实是不二法,不是说有一个权,另外还有一个实,不是说一个实另外一个权,简单讲应病与药的权法与空性的实法不二法我都顶礼。
亦礼天亲造论主,造论就是他造了一本叫做《佛遗教经论》。天亲菩萨所造的《佛遗教经论》。这个要讲天亲菩萨。
天亲菩萨又作为世亲菩萨,它有两种翻译,有的翻译天亲菩萨,有的翻译世亲菩萨,大家都知道他是无著菩萨的弟弟,师父这里有资料,我读一遍给大家听。
他就是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就是天亲菩萨,他著作一本《俱舍论》,《俱舍论》的作者这个我们都有,是天亲菩萨所著的造论,造论主。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于西元四、五世纪,就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左右,他是北印度健驮罗国人,他所住的城叫作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他父亲不得了,他父亲是国师。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的第二个儿子,其兄就是无著。这位婆罗门国师光是生了这俩个菩萨就不得了了。
初,跟他的哥哥一开始在萨婆多部,萨婆多部翻译成中文叫做有部,讲一切都有的,有部出家。一开始,和他哥哥在萨婆多部就是有部出家,他哥哥无著菩萨直入大乘,弟弟入于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的教义。世亲就是弟弟发一个愿,要把有部的义理,不圆满的要改善。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回国。就是留学了四年。为众讲毗婆沙,并作阿比达磨具舍论 。他弟弟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就毁谤大乘佛教,世亲那时候一开始认为大乘非佛说,后来他哥哥方便示现生病,这个公案这里的资料没有。无著菩萨示现生病:我生病很严重,你在床边读大乘经典给我听。他哥哥哪里有病,只是装病躺在床上,请他弟弟读诵大乘经典给他听。世亲菩萨在他哥哥的床边一直读诵大乘经典给他听,开悟。发现他造恶业造得很重,他毁谤大乘非佛说,他拿起刀子想要割掉自己的舌头,因为他毁谤得很严重。他哥哥阻止了他,如果因此要将舌头割下,不如从今以后赞叹大乘经典将功赎罪,要不然舌头就被他割掉了。他说:割掉对你也没什么帮忙,忏悔也不能对大乘经典有什么帮助,要他不要割舌头。后以无著之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哥哥度弟弟不敢直接跟他讲,怕弟弟生气,请他在床边读诵,他弟弟读一读之后开悟忏悔,本来要割舌头,大哥阻止,又教他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杨大乘要义,这也是大
根器的人,世亲菩萨。
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础。重要著述,有俱舍论三十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度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颂论大乘百法明门论,都是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四十多种,著作实在是很丰富,这个是世亲菩萨。世亲造了一本叫做《佛遗教经论》全部一卷。印度的天亲菩萨,南朝的陈代真谛三藏所翻译的,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这个《佛遗教经论》是释论遗教经的书,解释遗教经,分成七科来解释。我们一般都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不是,它分成七科来解释,以阐述菩萨所修的教法。分七科,就是分七个角度解释。依此论释,遗教经乃属大乘部。注疏有遗教经论记三卷,这是观复法师所作,遗教经论注法记一卷,元照法师所作。就是说按照这一本经论来解释都有著作。
亦礼天亲造论主。也顶礼,这个就是僧宝,也顶礼天亲菩萨所著的这一本《佛遗教经论》主,天亲菩萨就是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为了要顺从初机,深怕众生看不懂再解释一次。最主要是要度初机的众生。
[述曰:天亲菩萨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
天亲菩萨佛遗教经论里面的七分,要用笔记下来。也就是说在修多罗中,就是经典当中,建立菩萨所修行法有七分:
第一、序分。和我们以前的一样;
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世间是对出世间来讲的)
第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第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就是菩萨道、佛道,这是无上的深)
第五、显示入证决定分;
第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上上证就是佛),为断疑分(为了他们而断除这个疑惑)分别未入(分别对那个未入上上证的人跟他断这个疑惑);
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就是离种种的分别,离种种的执著。自性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无我。
这是一个常识,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释此经义,推征精微]
推征的意思就是对经文的义理深入地去探讨研究,反复问辩、推敲问答。这里面的义理博大精深、旁博引证反复论辩。精密,就是很详细。
[开诱殷勤]开发诱导,心意诚恳深挚。心情很诚恳、很深挚地开导晚辈的人。
[万古以下]千秋万世、年代久远。即后代、末代的人。
[无能更赞一辞。]没有一个人可以再有更加美好的赞美、称颂,即说天亲菩萨用七分建立所修行的法,来解释这一本《遗教经》,来解释一切的经典,这一本《遗教经》所讲的推究、深入研究、旁博引证、反复的讨论非常的精密。它的义理显示得非常清楚,来引导开发晚辈众生。
很诚恳地来告诉众生的道理。从以前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更有办法再赞叹一词。写得太好了,美不胜收。
[观其言曰]里面有这么一段,
[为彼诸菩萨,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灭除凡圣过,成就自他利。]
为彼一切菩萨,让他知道方便道,(不方便怎么度众生呢?众生一来就:知道吗?即心即佛、无念、无住、无相,他哪知道你在讲什么?)简单讲,用方便道,这是深入佛道的一种善巧、一种方法、一种次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种顿悟功夫,众生的根器不够,他一定要有次第,次第就是讲方便。我们有了方便道可以开示众生,如此佛法才得久住,让方便说法来度众生,不然怎么来救度众生呢?
[噫!此经奥旨]奥旨指精深的含义,内容精要之处。
[菩萨诚尽之矣]菩萨确确实实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末世钝根,读菩萨论,或解、或不解,或昧,或明,虽有源师节要、宏师补注]。两位法师:宋朝的净源法师所著作的节要,就是佛遗教经论疏节要。明朝的祩宏法师,即莲池大师。哪个补注呢?就是佛遗教经的论疏节要,全部一卷,收在大正藏的第四十册里面。简单讲这两俱都有著作,都有佛遗教经的注解。
[仍亦摄机未偏]来摄受教化的根器,还不是很普遍。
[今不揣],揣就是揣度、考虑、衡量。我不惜我自己的[庸愚]你看自古以来每一个都是很谦虚的,学问相当丰富,他还是说我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愚痴,
[辄复为解]还是来写一下著作,注解。对《佛遗教经》来把它写一个解。辄就是立刻,即。就是还是不考虑自己的愚痴,不衡量自己的愚痴,就这么样再为这一部《佛遗教经》做一次解。
[庶几]希望,庶几就是也许或者是可以希望这是一种推测之词,
[下里巴人]普通的老百姓,社会大众,本来是指乡里通俗的歌曲的名称,大家都会唱的,泛指俚俗的歌谣、乡里流传的歌谣,现在所说的民谣。
就是希望一般普遍的社会大众
[易为赓和而已]。赓,音同庚。和,念第四声。赓和,是回响、共鸣、附和的意思,赓和就是一起回响共鸣的意思。这个赓和是指吟诗作对,作诗互相赠送。古时候的人都吟诗作对,我作上联你对下联。
希望更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所能接受。
要不然《佛遗教经论》天亲菩萨作的那个就很深奥了,看不懂,这样才能广大地普度众生。
师父因为这个第一篇,我从第一个字用白话,把它一连贯串地把它解释下来。讲到后面就比较简单,就不必这样了。今天算是第一天让大家很清楚。
佛遗教经解
明朝旧的吴县,就是江苏丹徒县人,还是江苏的江宁县人,一位叫做蕅益释智旭法师所写的,说:
皈命十方大悲尊的佛宝,而且皈命应病与药万有的权法、空性的实法,这不二法也是皈命,这是皈命法宝,也顶礼天亲菩萨所造的这一本佛遗教经论的主人。因为我写这本书是根据佛遗教经论来的,也顺便跟它顶礼佛宝、法宝、僧宝。为什么要造这本经解呢?为了要顺从初机的深怕他看不懂,所以又重新解释一遍,述曰这样讲:天亲菩萨,以七分,它就是:
第一、序分;
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
第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
第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
第五、显示入证决定分;
第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
用这七分来建立菩萨所修行法,来解释这本经典的义理。以一次又一次的深入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印证,精密的义理来开发诱导很诚恳的晚辈。自古至今我们对这本他所写的书实在非常的赞叹,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再多加一句。那么观里面他讲的内容说,为彼一切菩萨,令知方便之道。有次第性让人可以方便修行,以知彼道,因为知道方便道,可以度很多众生。广度众生。这样佛法就可以久住于世。可以灭除凡夫跟圣人的过失,成就自利跟利他的功德。啊!这一本经它深奥的含意,内容精要之处都写得非常的好,菩萨实实在在已经尽他的力量,也是将内容讲得很圆满、很完整,但是因为末世钝根的众生读诵菩萨所作的论,或是了解或是不了解、或者迷迷糊糊或者很清楚,虽然有宋朝的净源法师的佛遗教经的节要,莲池大师祩宏大师他的补注,但是还是摄受教化的根机不能够很普遍,现在我不惜我是愚痴的人,再一次来作注解,希望一般的社会大众、普遍的老百姓,更加容易来共鸣、来回响、附和,这样大家能够来研究经论,能够开大智慧。这是他的希望。就是这样。
再来,[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一开始,解释这个题目,
([初中二:初正释题])就是佛遗教经
[二出译人]就是谁翻译的呢?
[今初,佛遗教经。][佛遗教三字,是别名,]就是这本经才称为佛遗教。
[经之一字,是通名。]通一切的经典。如《妙法莲华经》《心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第一本都通用的。但是佛遗教只有这一本而已。
[就别名中,佛为能说之人,遗教为所说之法]
[人法双标,能所并举也]这样就圆满,能够有一个说法的因缘。
[佛翻为觉。众生长劫在梦,]众生都在作梦当中,
[佛断无明,如从梦觉,即自觉已,又能觉他,觉一切法无不究竟]无不究竟就是透视事跟理。透视事就是缘起,理就是无生,这样究竟就是一点都不迷惑业,觉一切法,没有一样不究竟,就是没有一样是迷糊的。我们就是对事理跟理分不清楚,才会动怒贪、嗔、痴,我们就是没有了解缘起性空的彻底的究竟义。佛祖是一切法无不究竟。就是一切都究竟了
[故名为佛。][又在梦之心,]我们晚上作梦的心一样,这是一种比喻。例如,我们梦中的心,[心不可灭]因为它继续在作,作梦心是不可灭。
[名为本觉]只是现在作梦让它迷惑了,
[从梦初醒,知梦本空]人生宇宙本来就是生生灭灭尽的东西,我们今天五根攀缘五尘,竟然不能清醒,知梦本空,[名为始觉],开始有觉悟,
[既从梦醒,惟一觉心。]作梦也是这颗心,醒来也是这颗心,我们做众生也是这颗心,做佛也是这颗心,但是惟一就是觉性,
[更无二心,名究竟觉。]本心跟究竟觉、跟究竟的心都一样,众生的心恢复佛心,就是究竟觉,
[此之觉心,含灵本具,]含灵就是一切众生,含有一切不可思议的觉性,那么简单讲一切众生都有,所以,含灵本具。一切众生叫做含灵。一切众生本具。
[无始无终。]形容法性、法界、真如,因为这个法性、法界、真如,这是离差别对立的东西, 简单讲,无始无终,就是法尔自然。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所以用无始无终来表示,破外道的有始或者是有终的观念。
[释迦牟尼不过先得我等之所同然。]然,就是如此这样。释迦牟尼佛不过 是先得跟我们一样的真如本性而已,一样的真如本性,一样得到佛道,我们有他也有,他有我们也有,不过他先得到,不过先得我等之所同然,
[所以示成佛道,为我等师。]所以示现成佛,所以是我们的导师,
[又因我等长迷不觉,故于无生无灭性中,示有生灭。]他就示现有生灭,来到人间八相成道,其实涅槃是不生不灭,他就示现有生灭。跟凡夫一样存在这个世间,
[譬如月轮在天,水清影现,水浊影亡。是故佛实常住。]常住就是恒常存在,永不生灭、不生不灭,所以,一直通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改变,是故佛实常住。
[未曾灭度。]不曾灭度过。
[特为我等一辈浊恶凡夫,]单独为了我们这些众生五浊恶世的凡夫,
[唱言]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宣唱,宣布唱言说要[入灭]了。为什么佛要入灭呢?因为佛如果常常在我们身旁,我们会认为我们不必再修行了,有佛可依靠。所以有一类的众生,也是要示现涅槃给他看,他才会珍惜。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法欲独始。生生灭灭的法,本来就是应当这样子示现——示现因缘生因缘灭的。你如不示现入涅槃,人家会说他是怪人,奇怪这个人不会死?这样子佛所说的生灭法就讲不通了。连佛陀他也是一样示现涅槃,让那些整天都想依靠佛陀、都不修行的人,
[令生悲恋]精进佛道。佛陀入涅槃了,我要认真修行,现在已经没有佛祖可以依靠了,只能用观想的了,
[又以大悲无尽,旷济无边。]旷济,就是宽阔广大,济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这么宽阔广大地来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
[故虽示灭]虽然佛陀示现灭,
[仍留遗教,接引后昆。]后昆本来是指后代的子孙,此处应该是指后世的佛弟子。接引后世的佛弟子,叫做接引后昆。
[‘遗’者,贻留。‘教’者,训戒。犹儒书所称顾命。]顾命就是帝王的遗诏,临终的遗命。皇帝临命终所交代的事情,叫做顾命。
[亦人世所谓遗嘱也。依而行之,则是法子;]按照世尊交代下来的,这是如法之子。
[不依所嘱,则是大逆不孝者矣。‘经’者,训法、训常,]训法就是教戒、教法。法,就是世尊所演说的教理。常。就是恒常,就是我们的本体、法性的意思。
教授、教导:世尊为我们所演说的教理;还要教导:世尊所交代的真如本性。经,就是贯摄诸法,摄诸众生。历古均恒不变,连绵不断之意。2:25
[具如余处广释。] 2:39
{亦名佛垂涅槃}垂就是接近、将近。佛将近涅槃{略说教诫经}。你也可以命名为《佛遗教经》,也可以命名为《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但是中国人好简,3:33-3:50所以,往后都叫做《佛遗教经》。
[垂’者,将入未入之时。‘涅槃’者,]不生不灭。离一切4:04-4:14一切如如不动,
[离过绝非,不生不灭之义。而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每一个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站在理相来说,没有站在相用,站在每一个众生的本体界来说,自性清净涅槃。
[即一切诸法本来常寂灭相,佛与众生平等无二,不增不减。此则不论出入。]之相。加两个字,不论出入之相。就是没有论断:佛什么时候降生?佛什么时候入涅槃?不论这个相用。只论本体,只论不生不灭的涅槃的境界,就是不论出入。5:42
[二、有余依涅槃。]有余,就是有剩下来的,
[谓三乘已断见思子缚,]子缚就是因,断了烦恼的因,就不会感果,
[而所依果缚,]但是还有剩下来的果报,譬如舍利弗已证阿罗汉果,只是人还没有往生,还没有入涅槃,所以,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子缚和果缚,合称为二缚,意思是因是上已经断了,子就是烦恼。果就是结果,6:51色身还在,
[身心尚在。此约证果时入。]
[三、无余依涅槃。]连现在三界内的这个果报都没有,
[谓三乘灰身泯智,]泯就是消灭。有身体才有这个智,没有身体怎么会有这个智呢?把果报身化成灰,把心智灭除。8:32也不是灭了智慧,灰身就是泯智,泯智就是灰身,人没有身体的作用,他当然没有智,不存在世间智慧的运用,所以,灰身泯智又叫做无依灰断,或者说焚身灰智。也称为灰灭、灰断。使尘沙变成灰,9:15简单讲,你内在里面还有身,还有高低,内在里面还有烦恼,心里还有我见、我慢,没有除,那还是没有希望。那要靠自力啦。9:39万缘放下,没有果缚,那么凡尘世居土,9:55-10:18恐惧的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阿罗汉,神通自在,,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全部断掉贪嗔痴,包括微细的。很难!
简单讲,什么叫做无为?无为就是无思,10:52-什么叫做有为?有为就是有思,禅宗讲动念好乖。 那不是修行,离无为太远了。我们起心动念,都关照无常,都与空相应,11:30
无为就是涅槃。其实我们可以每天都考试自己:今天,我有涅槃境界吗?你有思,有思就有为。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思。就像禅宗讲的,佛法?12:21,当体即空。空即是无生。12:27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无余涅槃。所以根据金光明经?经上的记载,那么断尽三百烦恼,那种境界叫做有余涅槃。把色身焚身灰智,那就是无余涅槃。
同学们,诸位法师,如果问师父:师父!什么是涅槃?有事就不能涅槃。有烦恼就不能涅槃。无事,就接近无为法。那么无为的相似境,就是远离恶境,虽然没有民烦恼,但是相似无为。懂得避开,远离因缘、烦恼,每天自我观照,所以也是涅槃,但是13:40
[复归无名无物本体。今正约此论垂入也。]在这个时候,灰身泯智,来入断,叫做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涅槃。]不执著于涅槃,喜悦的境界,那就是活佛。执著于涅槃的境界——一定要度众生,14:30一定要倒驾慈航,
[谓诸佛菩萨,有智慧故,不住生死;]这个住就是捆绑。不会被生死所捆绑,这不能讲执著,讲执著不恰当。不住生死就是不被生死所束缚。
[有慈悲故,不住涅槃。]也不会被涅槃的喜悦产生一种执著,(如果)执著于清净的涅槃道,那怎么度众生呢?
[不住生死,故能非灭示灭;]15:31,不能非灭而方便示灭。
[不住涅槃,故能非生示生。]因非生而方便示生。
[佛久证此无住涅槃,今为有缘度尽,故示垂入无余涅槃,实不同二乘之一灭永灭也。]16:18断见思惑,进入方便有余土,有微细清净的四大的色身,没有获得大神通,16:00-
[又涅槃有三义:一、性净涅槃,即法身理体。此则无出无入。二圆净涅槃,即般若。断惑究竟,冥合性真。此则一入永入。三、方便净涅槃,即解脱。方便示现,起诸应化。此则数出数入。若以三义对上四种者:性净,即自性清净涅槃,亦即无住涅槃之体;圆净,即无住涅槃之相;方便净,即无住涅槃之用。]
相叫做圆净,用就是方便,所以我们一定要方便善巧度众生。
[其有余依、无余依二种,若在二乘分中,]二乘人,分就是类,这一类二乘人当中,
[则摄属圆净。]摄属于圆净,为什么摄属于圆净呢?[以是圆净之少分故。]佛是大圆满、大境界、大清净是不是?阿罗汉二乘人,辟支佛是圆净少分。
[但显偏真。]即偏真空理,偏真就是偏空的意思,也叫单空。这是指小乘的空理之外,以其所说的理偏于一边。为苦不迭什么?它不能把有来圆满。所以,有是俗谛,它耽于谈空偏真,所以没有圆满。
[未显俗谛中谛,]没有显俗谛也没有显中谛,
[但净见思分段。]净见思这个分段生死。
[未净尘沙无明及变易也。]变易的生死,就是境界的转变而已,没有粗糙的生死,但是有境界的转变。方便说是变易生死。
[若在如来分中,则摄属方便净。初成道时示同二乘之有余依。]示同二乘还有色身。
又称大经、又称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无论大经也好、涅槃经也好,大涅槃经也好,都是在说大般涅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连那个造恶的断善根的阐提都可以成佛,这个教义是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圆满。
[此为简略故。]
[二出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建国。亦称为秦,故名‘姚秦’。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三藏的一个法师,叫做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不是专门指唐玄奘法师,凡是通达三藏的统统叫做三藏法师。
[经诠一心]就是阐明解释我们的一心。
[律规三业。] 规就是规正、规范,经典是解释我们这一颗真如的清净心;而戒律学呢?是规范我们身口意的三业;这个论呢?([论开慧辩])因为它是用问答的方式,这个开就是启发,论是启发我们智慧之辩。开也可以叫做教导,论是教导我们智慧的论辩。
[以兹三学自轨轨他。]轨是指约束。火车有这个轨道,公路有公路的轨道,飞机也有一定的轨道,不然会撞山。你没有一定的轨道,那如何达到目的地呢?还是不能乱飞的,所以自约束还可以来约束别人。
[名为‘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童年时便有耆(读qi,第2声)德故。]就是老年人的德性。耆一般都是六十岁或者七十岁的人,小孩就有老年人的德性。我也是这样,我是小孩子,就有老年人的身体,我现在就是步入老年人的身体,身体快要退化了。
[翻梵成华。名之曰‘译’。]把梵文翻译成华文,
[二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初]
那么序分在《遗教经》里面讲,修多罗显示利益成就毕竟故,是中成就毕竟有六种功德。即序分要分六个功德来讲。
把笔拿起来。
[释迦牟尼佛]编号一、[初转*轮]编号二、[度阿若憍陈如]编号三;[最后说法]就是二,[度须跋陀罗。]是三,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就是四,[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是五,[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这是六,第六段。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都已经度完了,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六种的功德编号已经出来了,已经编好了。
(第五页,把笔拿起来,很重要的。)
第一行下面叫做法师成就毕竟功德,这为编号一,
(第五页的倒数第四行,中间,)
论名为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为编号二,序分有六种功德。
(跳一行)
论名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编号三。
(倒数第三行)
论名为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编号四。
(第六页的第四行,第三个字)
为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有四种自相写五。第五大段毕竟功德。
(第六页第六行的最下面)
论名此句为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编号六。
(翻回来,第四页,倒数第二行)
故论中称为别相编一。
(这一行的倒数第五个字)
故论中称为总相,编二。
(第五页的第二行)
此相与二乘略同具此总别二相,这个总别二相划一线,然后写三。
简单讲:别相、总相、总别二相就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法师成就毕竟功德,它就是三种相:别相、总相、总别二相。
(第六页)刚才你们写的第五,第五就是在第四行,第四行我们写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把笔拿起来。谓‘双树’间,是因自相,因自相写一,[将入涅槃]是因共果自相写二,[是时中夜]是总自相写三,[寂然无声]是果自相,这个编四,因自相、因共果自相、总自相、果自相,然后在你们刚刚的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的旁边,写一个括弧(有四自相)有四种自相。就是第五大段的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有四种自相。
(第六页的第六行)
上首眷属人位差别,这个人位差别划一线,编号一;
[法要]者世出世间法位差别,法位差别划一线,写二;
这两个就是第六个: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的两相。分别人、法跟两位的差别,人位的差别跟法位的差别。
那么这几段的总纲,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知道这总共有六种功德:第一种法师的毕竟功德有三相;因果的自相成就功利有四自相;分别总相成就功德有两位。这样一段落很清楚地标示出来。
[‘释迦’,此翻能仁,]能仁就是有慈悲的作用。这个是站在相用的角度。相用就是事,事相的角度。事是对理讲的;相用的角度是对本体来讲的。
[佛之姓也。]能仁就是大慈悲心。站在事相来讲佛的姓。
[‘牟尼’,此翻寂默,佛之名也。]空即是无生,就是怎么样?寂默能够寂静,默就是无诤。内心里面进入空性的无诤状态,那么就是本体,就是所谓的理。连佛的名字都是理事圆融:就姓来讲能仁。
[约姓,则事相有异,]有差别。
[故论中称为别相;]你看别就是差别相。所以刚才叫你编号为一,对不对?我们现在正在讲法师成就毕竟功德,这个法师当然就是指佛。论中这个论就是指天亲世亲菩萨所造的《佛遗教经论》里面所讲的:就性来说,这个事相上有差别,但是在《佛遗教经论》的天亲菩萨所讲的称为别相,也就是讲它的详解就是根据这个论中,这个论字就是《佛遗教经论》。要特别记住。根据《佛遗教经论》里面讲到这里称为别相。
[约名,则诸佛理同,]诸佛的理都相同。
[故论中称为总相。]故刚刚叫大家划出来的,总相诸佛理同为什么?总相大家都一样的,总相就没有什么差别。事相它才有别相。诸佛理同,每一尊佛所证悟到的都是究竟义,对不对?理同。所以论中就是《佛遗教经论》里面所讲的称为总相。
[又‘能仁’则具大慈悲,不住无为,此相与二乘全别;]
因为二乘没有大悲心,这一愿这一相与二乘人只求自利不一样。
[‘寂默’则具大智慧,不住有为,此相与二乘略同。具此总别二相,]融合总相前面所讲的:别相的事相、总相的理同,这两相圆融,
[名之为佛,]这叫做佛。
[义如前解。论判此句,]这个论就是《佛遗教经论》判别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判这一句,即
[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也。]所以,这个法师简单讲那就是佛。 这一段就是序分里面第一个功德。下面我们看第二段,叫做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
[佛成道已,说法四十九年,度人无量,今举初后,以括始终。]现在举最初说法、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以括就是包括。来包括佛一代实教的开始跟结束,表法的,讲两个就表示佛的一生一世、一辈子度众生。
[初在鹿野苑中,三转四谛*轮,]三转四谛*轮就是讲了十二周,三次讲四谛*轮。什么叫做三转?第一个,示相转,为上根的人示相转,第二个为中根的人做叫劝相转,第三个为下根的人证相转。
什么叫做示相转?示:开示的示,法相的相,示相转就是我只要稍微开示一下,指示一下你就能够悟道,叫做示相转。这当然就是上根器的阿罗汉。
佛陀说此是苦有逼迫性,此是集有招感性,此是灭有可证性,此是道有可修性。利根的人一听到,这个有逼迫性、有招感性、有可证性、有可修性,这样一下子就证阿罗汉果,这个利根的太利了。叫做示相转。
第二个叫做劝相,苦口婆心地劝告,劝告就是中根器的人。他讲:人生是苦的,你应该知道,此是集你应断,对不对?此是灭你应证。前面是可,现在是怎么样?应该证,此是道你应修,世间是苦你应该要知道,这是集、这是贪、嗔、痴,你应该要断。那么这是涅槃、是进入不生不灭,你应该可以证道。三十七道品你应该好好地修,此是苦你应知,此是集你应断,此是灭你应证,此是道你应修。对下根器的人呢?叫做证相转。证相就是用佛自己本身做模范,叫做证相转。此是苦,我已知道了。我是世尊,他已经很清楚,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这是集我已断了,此是灭我已证,这是灭我已经证悟了,此是道我已修了。
你看最烂的根器佛用他自己做比喻,最差的根器就要这样。但是记住上、中、下的根器都证阿罗汉果,而我们上、中、下根器都没有,没有,这上、中、下根器都能证阿罗汉果,这是指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这是指证果的阿罗汉,我们连上、中、下都没有的。我们不是上、中、下根器,我们是很烂,烂到极点,没有的。证阿罗汉还是下根器的,那我们呢?谈不上根器。
[憍陈如最先得度;乃至涅槃会上,须跋陀罗最后得度。言‘转*轮’者,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谛之法,度入一切众生之心,名之为‘转’:此法能摧众生烦恼业苦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苦障,又称为异熟障,(笔拿起来)
苦障又称为异熟障,就是我们果报,就是一种障碍。异熟果报,第八意识的异熟果报。三障,我们常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这个三障就是三种障碍,又作三重障。指障碍圣道。
什么叫做烦恼障?是说我们本性一出世先天就具足贪、嗔、痴三种烦恼,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产生厌离心。很难教诲、很难教诲、也很难开悟,但是没有办法免离这个灾难跟苦,所以你很难解脱,简单讲就是恒起烦恼,没有办法断很困难断,再有一个五欲六尘,再执著就黏住了,如陷入泥沼里面。烦恼障,先天性就具足烦恼。五欲六尘让你又追求又执著,追不到就开始烦恼,追求了就开始执著。烦恼不断。
第二叫做业障,这个业障就是由身、口、意所造作的不善业叫做业障,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由身、口、意所造作的不善之业,也是我们要受这个五无间业、要下地狱、三途等等,做人也是很辛苦的。
第三叫做异熟障,又名苦障,又称为报障,或者叫做果报障。所以这个苦障有三种障,苦、烦恼、业,业跟苦不一样。烦恼、业、苦这个是从三个角度谈的。
第三叫做苦障,又名异熟障,又称为报障,或者叫做果报障。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的果报。
[名之为‘轮’。]名叫做轮。
请翻开佛遗教经解第五页第五行中间。
昨天讲到这个轮字,转*轮,
[陈如]就是憍陈如,少写一个字。
[闻此法故,]就是憍陈如闻到这个法。
[见四谛理,]四谛就是苦、集、灭、道。
[出生死海,名之为度。]在座诸位,为什么以前的人听到四谛之理怎么就能出生死海?在座诸位,你知道出生死海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有两种力量你一定要很清楚,第一要有正知正见的力量,第二要正精进不眠不休的思惟,不眠不休地回光返照,也不眠不休地来观照这个无常、无我、苦空,苦集灭道的道理。简单讲就是透过正思维,就是以正见为导,以正思惟精进。就是这样子地度生死。我们现在听了很多,只是结缘种善根,要度生死海这个比较难,为什么? 今天听了明天就还给师父了,后天问他已经忘记了。笑一笑,我忘记了,没有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度生死海,我们没有思惟的力量,没有正精进的力量,所以没有办法突破烦恼魔,没有办法。简单讲就是没有无间断的修持,无间断地观照、无间断地思惟,没有这种精进力,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了生死。不用功。
名之为度[梵语‘阿若’,此翻为解,]这个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悟,有觉悟的意思。
[亦翻无知。]无知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没有能所。这里的无知跟我们讲的“你这个人真无知”的无知是不一样的,不是那个无知,是没有分别心的知,见空性的知。就是没有立知见的知。
[解者,明见四真谛理;]又称为四谛、又称为四圣谛。或是说四真谛理。这些所说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四谛有三种讲法,你称四谛也对,四圣谛也对,四真谛理也可以。
[无知者,根本智证见谛理,]这个见谛又称见道位,又称见谛道、见道。
[不存能所故也。]能是指心法、所是指色法。能是指六根,所是指境界,简单讲不存能所跟禅宗讲的回光返照、唯是一心的意思是一样的。回光返照用我们这一颗心,没有能所对不对,放下就是,一个道理。
[‘憍陈如’,此翻火器,乃尊者之姓。‘须跋陀罗’,此翻好贤,]爱好贤能向他们看齐,
[或翻善贤。本是外道,住鸠尸那城。年一百二十,]跟我们中国的虚云老和尚一样,岁数很大。
[闻佛将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八圣道也可以称为八正道,简单称为八正,也可以称为八道,也可以称为八圣道分,简单讲总共有五种名词:八圣道、八正道、八正、八道、八圣道分。这些都是指八正道。就是说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第一个正见、第二个正思惟、第三个正语、第四个正业、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第七正念、第八正定,所以研究《佛遗教经》等于把名相复习一次。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遂得初果,]一听到八正道(八圣道)马上证得初果。你看多厉害!一百二十岁马上证得初果。
[因即出家。]一百二十岁出家。
[嗣闻四谛,]嗣这个不能解释作后代,应该讲继续、接着,又听闻了四圣谛理,
[成阿罗汉。]不得了!佛当时在世证果真是轻而易举、随手可得。这实是太不可思议了。看我们已经在讲堂精进几年了,精进几年了。
[是中‘初转*轮’]初转*轮就是度阿若憍陈如。
[及‘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二句,论名为]论就是指《佛遗教经论》,在这里面他把它命名叫做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
57:41就是序分有六种功德,这是第二种功德。
[‘度阿若憍陈如’及‘度须跋陀罗’二句,论名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也。]六种功德的第三种功德。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该度的都已度完。
[明佛智鉴机,]鉴机就是明察,
[恒无忘失,得益之众,算数莫穷,论名为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也。]没有办法说出一个别相出来,叫做大总相。大总相就是涵盖一切的意思。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所应度无量无边没有办法说的,没有办法说当然就是大总相,大总相就是全部一切包括在内,不必去个别讨论它。就是全部一切包括在内。
[‘娑罗’,此翻坚固。‘双树’者,此树四方各二,]就是八棵,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样子四方各有二棵。
[各各一荣一枯,]一荣就是一棵长得很茂盛,一枯就是一棵长得比较干枯,
[上枝相合,]上面的枝相合,就是长得很茂盛,枝枝相合,
[下根相连,]就是根根相连,相枝相合,树枝相合,树根相连,
[以表四德,]四德简单讲就是如来法身所具足的四德。一般《大般涅槃经》所讲的法身的四德,第一叫做常,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所以,你如果看四德就是指法身,永远不变不迁移,常。我们这个世间无常不能永久性。我看了昨天的电视报导,新疆省的维吾尔自治区有九百多位学生在看电影,电线走火,发生火灾,到现在为止查到的都是国小跟国中的学生,还有高中的学生,还有校长跟老师,这样总共烧死了三百一十人,一个火灾总共烧死了三百一十人,所以人生无常。人世间是无常的,修行不能等。第二叫做乐,如来清净法身永离众苦,不像我们现在一直要避开这个苦,但是不知道苦的原因是从哪里来的,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在这个世间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不能够离苦得乐。跳一跳舞跳完了烦恼,吃好一点吃一吃烦恼,身体健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过不了几天开刀、生病,所以说世间的烦恼很快就消失,不像如来的清净法身,他是永离众苦,安住于涅槃寂灭的大乐。所以世尊为了什么原因要来弘法利生?简单讲就是四个字“离苦得乐”。我们今天听经闻法要做什么?要离苦得乐。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苦?花时间来这里听经闻法。所以说,在座诸位,你不要小看这两个钟头,如果拿一套录音带让你自己在家里听,你听三年都听不完。为什么听三年都听不完?躺着录音机一打开就睡着了。然后爬起来等一下要听的时候,又有人在叫你了,又要买菜又要办什么事情了。所以说在这里两个小时有时可以让你在家里听三天。因为你要找那两个钟头都没有事情的、小孩不哭的,不用买菜、不用煮饭的、先生又高兴的真的很难,真的。这两个小时需要种种的因缘具足。某某人我们去喝一碗豆浆?也好,先去喝一碗豆浆回来再听,喝完回来肚子饱了想睡觉了,那两卷录音带又要等到明天了。听三天有时甚至听一个礼拜还听不完。所以我们如果想要离苦得乐,要有坚持的心念,听经闻法绝对不缺席,有这样的心念,所以我们将来会得到大乐,世间就是这样乐完了就苦。世间人快乐之后他就会很痛苦。不一样,我们修行人先吃一点苦,听经闻法、用功、观照、念佛、行善,吃一点苦。不过我们的大乐在后面。法身四德第三叫做我,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我们这个我是染污的我,四大的我,五蕴的我,佛陀的那个我字是远离有我、无我两种妄执的大我,世尊那个我是本性清净的我,和我们现在虚妄执著的我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做我。那个我就是如来藏,清净无量不可思议神通的我。我们现在一点通都没有,一点能力都没有。叫你飞你又不会飞,必须坐飞机,坐飞机又很危险,今天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飞机上面坐两百七十几个,坐到一半在半空中爆炸,飞机上面的氧气面罩,本机设有最完善的设备,当空气失压的时候,氧气面罩自动落到你的面前,你只要把它拿起来就可以呼吸,若不能呼吸的话也可以充气,在半空中爆炸,地面上有日本人坐着也被炸死,旁边十二个人都受了重伤,坐飞机半空中爆炸死了,坐飞机照理应当很舒适很安全,一下子爆炸死了。我告诉诸位,出国不一定比不出国快活,不要幻想得好快乐,你不要说快乐地出国,快快乐乐地出国,平平安安地回来,那可不一定。那一种状况要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知道的,统统地不知道。你不要幻想出国有多好多好,我每一次出国一上飞机就“南无观世音菩萨”很大声。平常我不曾念[观世音菩萨],坐飞机的人大家都会有一个观念,一往下看就会想说万一的话,家里的小孩要怎么办,第一个观念就是这样子。印度的火车误点是十分、二十分,印度的火车误点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那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很痛苦,为什么?既没有神通也不会飞,就得靠交通工具,随时又会出状况,一点快乐都没有。
常乐我净,再来就是净,法身的第四个德叫做净德。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所以叫做四德。
[破于八倒。]八倒这个也要讲,八倒前面四倒对凡夫讲的,后面四个倒是对二乘人讲的。什么叫做八倒呢?八种颠倒,指凡夫、二乘人所迷执之八种颠倒,略称八倒。譬如说凡夫执这个娑婆世界有为生灭法,我们这个世界认为常,你告诉他佛法,生命无常,人命在呼吸间,他说你脑袋坏了。像我来出家的时候,年轻人不趁早享受一下,这样就要剃度出家,我觉得你很奇怪消极、迷信,他认为世间死不会轮到他,他认为世间很快乐,世间人认为世间很快乐。世间人认为有一个我,他将这个四大的五蕴皆空的东西当做是我,世间认为清净没有什么污染。二乘人对无为法也是迷、颠倒,他把佛陀的无为的涅槃法认为涅槃非常,不是永恒的,涅槃也非乐、涅槃也非我,涅槃也非净,(第二段录像完)
注意:什么叫做八道——凡夫执有为的生灭法为常、乐、我、净,为是四种颠倒。
二乘人执著无为的涅槃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这是八种颠倒。
所以又称为凡小八倒,凡夫跟小乘的八种颠倒。
八者:
第一、常颠倒。我们世间人在世间无常之法,他不会观无常而起常见。来,吃素修行!哎呀,世间那么享受,何必修行?那么痛苦,对不对?年轻人怎么去修行?如果我老了再来念佛。
后来没有几岁就往生了。
第二、乐颠倒。凡夫的乐颠倒:世间五欲六尘之乐,譬如说男女的感情、饮食、跳舞、喝酒,或者是到外面呼朋引伴,他认为这样很快乐,但是他不知道这种快乐的后面——这是苦因。他不能釜底抽薪地快乐,他不能将这个苦的因拿掉,就不可能离开苦的果报,所以,凡夫没有了解这一种道理,他一边快乐一边在造恶。一边快乐一边在造苦因,妄计为乐。以前有一个人中了状元,全村的人都知道,现在他的儿子考上了台湾大学的医学系!不得了了!这个也不是永恒的快乐。世间最快乐的就是孝子贤孙、出人头地,我们家有一个人做五院的院长,我们家有一个人当总统,世间人认为这样很快乐,最有面子,出来的时候很风光。但这不是永久的快乐。这一种的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但是不能长久。凡夫就是这样,认为名声很快乐。
第三、叫我颠倒。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假的,本来就无我。本来就无我,但是他把它当成有我。凡夫不了解把这个身体强生主宰,认为我是永远的,我最大。所以讲起话来就: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妄计为我,虚妄的计度为我,这很糟糕!所以种种的是非、看法不同,就起攻击、伤害。一切的影像、一切的痛苦,都建立在有我的观念里面,这样衍生出来世间层出不穷的问题。在座诸位你看看一切的计较从何而来?妄计为我!一切的纷争从何而来,妄计为我!一切的享受从何而来?妄计为我!一切的造业从何而来?妄计一个我!迷惑颠倒怎么来?妄计一个我!不是忘记,妄:虚妄,计是计算机的计。所以,你要快乐很简单——无我!无我就快乐。
第四、叫做净颠倒。认为自己的身体、别人的身体,其实都是五种不净,凡夫不了解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妄生贪著,执以为净。执这个身体是清净。
第五、叫做无常。这是二乘人所执倒的。二乘人对如来的常住法身,他认为那还是生灭变易的。没有断法执。
第六、无乐的颠倒。认为这个涅槃清净的法身没有什么快乐,什么都没有。我现在断烦恼离三界,我现在最快乐。一进入如来的境界什么都没有,我不要。这是二乘人的无乐颠倒。
第七、无我的颠倒。佛性可以真正地主宰一切,世尊佛性可以真正的我,可以主宰一切,但是他认为这是无我。二乘人认为那无我不能主宰什么。不佛陀是真正地运用我们的觉性,可以主导一切: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可以神通自在。二乘人认为那不可能。
第八、叫做无净颠倒。如来常住的法身不是杂食身,他跟我们吃东西是不一样,如来的身体是清净的法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筋骨缠绕之身。二乘人不了解这个清净的法身,认为那也是不净。所以,这个叫做破于八倒。
再来
[或惟见一双,即表破于断常。]
断常就是断见,要加两个字,断见、常见。断见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否认了一切,等于顽空一样的道理。断就是否认主义。常呢?常就是:人死后永远都是人;狗死后永远是狗。永远这么样子没有改变。
[繇大小机异,]繇就是自由的由。由于大乘的根器跟小乘的根器有差别。
[故异见耳。]所以看到的不同。有的人看到一双,有的人看到四双等等。
[‘中夜’,即表中道。大乘以非荣非枯为中道,小乘以离断离常为中道也。]小乘以离断见跟离常见为中道,如果说断见,那就没有因果了。因果就断灭了。如果是常见就不能成佛,为什么?永远在因果里面打转。永远在因果里面打转,不能超载因果了。所以说小乘以这个为中道。
[‘寂然’者,心行处灭。]心行处灭就是不能以心思加以计度。心行就是心思的作用,就是心里思惟的一种作用、变化或者是状态。心行处灭,简单讲你内心里面一切的思惟,都没有办法达到,所以要放下叫心行处灭,所有的思惟方式统统不允许。
[‘无声’者,言语道断。]就是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即真理深奥不可说。大部分这个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都是用来表示中道第一义谛实相离言绝思,无声就是离言、寂然就是绝思。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其实就是不可思议,不可用心去思、不可用言去议,不可思议。
[论名此四句,为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谓‘双树’间,]这有四种相,下面会讲到。在《佛遗教经论》讲这四句,前面说的这四句叫做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那么这因果自相有四种相,叫做双树间。娑罗双树间这个有几点的含意。双树间,
[是因自相;]为什么讲是因自相呢?因为佛陀来到娑罗双树间,然后要示现涅槃。就是说藉着娑罗双树的因,在这里示现涅槃,所以叫做因自相。来到娑罗双树间,然后示现灭。所以叫做因自相。即就是因为双树,而有这个处所佛陀示现涅槃。
[‘将入涅槃’,]即准备要涅槃,但是还没有入涅槃。那么当然就是因。因就是准备要入涅槃,果就是入涅槃。但是还没有。
所以,[是因共果自相;]将入这是因。把笔拿起来,将入的旁边写个因,涅槃的旁边写个果,这样你就知道因共果自相。将入就是因,涅槃就是果。所以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所以叫做因共果自相。
[‘是时中夜’,是总自相;]中夜就是中道的意思。成就两种的中道,第一叫做正觉的中道,第二就是离正觉的中道。如果藉着言语来讲,它叫做正觉中道。但是如果以究竟义来讲,连那个正觉的中道都不能执着。要离正觉中道,这样两种的中道。所以,是总自相。
那么第四个[‘寂然无声’,]既然离正觉中道,所以叫做
[是果自相也。]寂然无声就是果自相。我们如果进入果位,我们内心里面也是没有起伏,没有对立,没有能所就寂然无声。所以,我们修行就是无事,也就是没有事。什么事情都是没有事情,那就是真正修行的人。一些小事就大惊小怪,那就不是真正修行的人。那个离修行已经太远了。无为法就是无事。佛陀就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事情。要不然提婆达多害他,他怎么会受得了对不对?
[‘诸弟子’者,]什么叫做弟子呢?学居师后,叫做弟。解从师生,这个了解从师所产生叫做子,学居师后、解从师生,一个是学、一个是解,学是在师父的后面这个叫做弟,解是从师父而生这个叫做子,所以称为弟子、弟子,所以在师父的面前,不能自称为我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样,不应当这样称,应当称弟子如何如何,弟子认为怎么样,弟子的看法是什么,要这样子才叫做懂得礼貌的人。不可以在师父的面前说我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样。在长辈的面前不能讲我的,要恭恭敬敬的讲弟子。诸弟子者,[上首眷属]就是[人位差别。]我们已经讲过,昨天讲过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分别人法有两位的差别法。第一,人位差别。
[‘法要’者,世出世间法位差别。] 一个是人的差别,一个是法的差别。
[论名此句为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也。]分别总相有两个:人位差别、法位的差别。
[夫垂入涅槃,则无复再会;]入涅槃就没有了。
[已在中夜,则为时不多,故取要略说,以作最后警策。真不啻]啻的读音同翅。不啻的意思是何止。真是何止一字一血呀!世尊最后警告、交代我们叫你要珍惜人生,把握时间、生命。人命在呼吸间,诸行无常。早日做好了生死的资粮,不要到死才后悔,真不啻[一字一血矣!读者可弗思乎引?!]读者在读你一定要思惟。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把笔拿起来,共世间的法要,昨天我们讲到七分。一般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是世亲菩萨把它七分,初明共世间法要,这个等于七分当中的第二项。序分相同,第二项就是修集世间功德分,对不对?我们昨天写过的,七分当中的第二项修集世间功德分。第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的第三分,修集出世间功德分。
我们先看初明共世间法要,七分当中的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我们从第六页算回来第二行就是[汝等比丘,于我灭后]从这里开始,在座诸位现在翻开第二十页,第一行
[设非正念真如岂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间法要竟]到这一段,这是共世间的法要。
那么七分当中就是修集出世间功德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不共世间法要。从第二十页第二行到二十八页第一行,[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戏论也。已上正宗分竟有]。
二十八页第二行,[三流通分为四,]把笔拿起来。
[初劝修流通]就是七分的第四分,七分的第四分显示毕竟功德分,就是劝修流通。
[分为四:初劝修流通,二证决流通,]这就是第五,七分的第五。昨天我叫大家写起来,就是显示入证决定分,那么
[三断疑流通,]就是七分当中的第六,乃是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四嘱付流通。]这就是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所以三分就是七分,七分就是三分。只是流通分把它分成四种。我们的流通分是一种而已,他流通分四种,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他都把它列为流通分,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的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第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昨天请大家作笔记。你写了就有福报,昨天没有写就会一头雾水。我请你们写,你们不写,那是你们的事情。我是好意。有的人偷懒听经,也不作笔记,没有办法。
[初中三]就是明共世间法要分成三段,
[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波罗提木叉就晃戒律,你应该要尊重世尊所制定的戒律,就是持戒。如闇遇明就是暗夜遇到明,有光明才看得到路。暗夜寸步难行。简单讲,你在这娑婆世界造恶的机会很大,所以你要持戒要断恶,就像暗夜遇到光明,要不然我们就会继续造恶。
[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即戒律是我们的师父。不管是不是佛陀在世,不管是正法不管是末法,以世尊的戒律做我们的师父。我们亲近法师也是亲近法,依法依戒而修。所以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如果持戒就像佛陀在世一样。若我就是世尊住世无异此也。我住世也是告诉你戒律,也是劝告你要持戒。我如果入涅槃,你也是要持戒,所以戒是我们大家的大师,与我住世无差别,没有什么差别。
[‘比丘’,此翻除馑,即福田之称也。]
这个馑就是米谷欠收。即比丘就是福田的意思。比丘也叫做做[一怖魔]。为什么比丘怖魔?比丘会修道,魔会怕。为什么?比丘能度化一切众生。不但他会自修,他还会度化一切众生,令离魔、五欲六尘,这样魔界的眷属就会愈来愈少,他当然会怕。魔是最好你都不要了生死,对不对?他了生死他就怕,所以怖魔。
[二乞士]乞就是乞求、士就是清雅之称,清雅之称。所以比丘常常乞食清净以后自活,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所以这个乞士上乞法下乞食。乞法就是资助慧命。如果有人请问师父,:比丘托钵和乞丐有什么不同?我说:大不相同。乞丐是贫穷、困苦,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他是众生的同情心布施,那是乞丐,对不对?藉着别人的同情来过他的日子,比丘不同,比丘是怜悯众生要让众生种福田,再来比丘勇猛精进修行、自利利他又弘法利生,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他不是一天到晚受人家同情,他不是。比丘有尊严的一面,乞丐就不一样。乞丐在那个地方,人家给钱都用丢的,比丘不能这样子。世尊制戒律说,我们出去托钵的时候,看到对比丘不礼貌的,叫做覆钵羯磨。世尊实在伟大!出家从没有报复。譬如说我今天走到这个村庄,一个外道他有心供养,但是供养得不情不愿,比丘来的时候用丢的。比丘回到僧团说这种情形,僧团马上做僧羯磨。僧羯磨就是明天再到那个地方托钵,大家把钵翻过来。覆钵羯磨就是拒绝供养,也不要讲话。世尊也不会伤害到他,一到就是覆钵。覆钵就是不要接受供养。佛陀当时在世就是有种情形,覆钵羯磨以后,那个外道的在家众就忏悔了,赶快来僧团求忏悔。此事告诉世尊知道,说:世尊、世尊,他已经来僧团求忏悔了。世尊说:只要他恢复求忏悔,我们恢复托钵。钵再翻过来。再恢复托钵的生活,走到那个地方又接受他的供养。要不然不接受他的供养。比丘是无上的尊严,跟乞丐是千差万别,大大不同。比丘出家那都是王公贵族,都是大威德的人在出家,以前的比丘都是状元,是很伟大的人剃度出家修行,跟世间的乞丐是大不相同,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同、一定要了解,我们能够供养比丘,那是三生的福报。
第三是[破恶]。因为比丘是修戒、定、慧,能够破除见思之恶,这个恶是指一切的烦恼,见思烦恼叫做恶,因为它会扰乱我们的身心。
[又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
[然佛之遗教,通诫一切四众弟子 ,]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而经中处处独举比丘者,亦有三义:]
[一者,示远离相故:]因为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一切五欲六尘,出家清净修行示远离相。我们如果看到出家众,他就是修远离相。远离一切五欲六尘,远离一切烦恼相。我们一看到比丘这是清净相,
[二者,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教法,示摩诃衍那,照道理应该是四个字,摩诃衍那。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把那个那字缩水了,我们中国人少说一个字,像佛陀我们常常讲佛、佛。其实这个摩诃衍是不具足的,要摩诃衍那才是真正的具足,叫做大乘的教法。
再来讲方便道。诸位把笔拿起来,方便道在旁边写三个字,叫做[加行道]。什么叫做加行道?叫做加功用行,方便道就是加行道。示摩诃衍方便道就是说,指大乘的教法,然后加行用功断除烦恼,为什么?因为加行道(方便道)能引导无间道。方便道就是加行道,加行道就是方便道。
这个加行道或者是方便道,是针对无间道而讲的,无间道而讲的就是绵绵密密的观照功夫,不会让它过一分一秒都不会放松,一起心动念马上知道,起心动念马上知道,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的,什么叫做无生?无生:没有念头没有妄想,现在很快乐是不是?等一下境界一来了失去观照了,简单讲我们没有无间道,所以我们不能进入证悟的境界,为什么没有这个无间道?无间道必须在事相里面一直修行,事相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观照那个心,起心动念就是包括微细的烦恼统统要放下。我们一般只能了解粗糙的烦恼,你不会杀人、放火,不会贪别人的钱财,没有错。不过有一天人家毁谤你,你就会起嗔恨心了,你爱面子,贪着面子。你毁谤佛陀,佛陀如如不动对不对?佛陀的微细烦恼全部都断掉了,所以你毁谤阿罗汉,阿罗汉破我见、破见惑、破思惑,为什么?他有无间道,他有绵绵密密的功夫,你打不进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无间道里面,为什么?他清净得没有能所,没有贪、没有嗔、没有愚痴、绵绵密密就像金刚一样,箭射过去都射不穿。烦恼射进来都弹回去。因为他的观照是二十四小时,我们不一样,我们的观照就是现在心情好、身体好观照一下,不错,我今天表现得很有修养,回家就今天我值得称赞,明天就板着脸。他连方便道都没有,他哪里有无间道?所以,我们一般修行统统叫做结缘修行,他不叫做修行。他没有方便道,他也没有无间道,他怎么能谈修行呢?修行是二十四个小时都没有烦恼。那是二十四个小时都摄身、口、意清净的东西,那个叫做大修行人,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为什么?眼睛看的统统解脱,耳朵听的统统解脱,像这样子的烦恼都打不进去,这样子才是真正在修行。我们今天不能这样,我们如果在后面捡菜,师姐你的菜怎么切不干净?不要做了去吃冰!师姐你怎么不做了,是不是我说你你不高兴?我哪会执著这个?哼!多了一个哼就是了。
所以我们不论有意不论无意,都称不上修行人。真正一个阿罗汉果的人,除非他要教化他的徒弟,大怒像禅宗那样,他为了要对治你的烦恼,不喝斥、不打你不行,当然要教化众生是另当别论。要不然阿罗汉我告诉你,你再怎么说他都是高高兴兴的,非常的庄严。在佛经里面这样讲,在《大盘涅槃经》里面,有这样写:真正悟道的时候,他的两个眼神就充满着安详、充满着慈悲、充满着般若的智慧。他的两个眼睛让你看起来充满着慈悲,他跟你讲话绝对不会跟你起冲突,他是破见思惑的人,怎么会跟你斤斤计较?他一定不会跟你起冲突,他没有我见,对不对?证阿罗汉就这样了,更何况是佛陀!所以佛当时在世的时候,经典上说:你只要见到佛陀的庄严相,那种眼神,你马上就会跪着跟他顶礼,他都不必说话。你见到佛的眼睛,那种三十二相的庄严相,你马上就要下跪顶礼,他有无量的威德!哪像我们,大声人家还不怕,比我们更凶对不对?我们不像个样,世尊不是这样,你一看到世尊就会自然跪下,他那种庄严相、威德摄受,讲两句话你就证阿罗汉果了。那种眼神、那种慈悲、那种定力,那不是我们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我们要了解那个方便道。所以说我们现在说实在话,没有一个谈得上是真正的在修行。偶尔一天、两天情绪不错,三天、四天情绪不错。经不起一个礼拜,也经不起一个月。哪里像那个真正的修行人,绵绵密密地一直观照,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你用很好他也是这样子,你供养他一千万他也是笑笑。他吃饭的时候吃到一半,你把他的钵抢走他也是笑笑。他都无我了怎么会烦恼?你给他再多的钱,他也知道那不是他的对不对?你给他一亿他也是对你这么好。他吃饭的时候你去把他的钵拿走打破他也是默默的,他才不会:你怎么这样子?可恶!我揍你!那就不是阿罗汉。会揍人的那就不是阿罗汉了,对不对?除非他要教化众生示现方便,禅宗就有这样子。要教化众生这个要有善巧。我听菩提道次第广论,我觉得老法师在里面讲的一个典故不错,他说:有一个师父老和尚在修行都有一位侍者沙弥,沙弥都做他的侍者,奉茶端菜,师父需要的什么东西他就端上来。他如果端到师父的面前,他师父一定讲一句话:茶放下、菜放下。他师父每天都讲这一句。端来供养师父,他就放着,他就说为你好。这个沙弥听了很不是味道,奇怪我做得半死还说为我好,为我好还要让我做得半死?他要替他师父洗衣服、打扫房间,他师父都说为你好。这个沙弥很不服气。奇怪:我都做得半死还说为我好,为我好照理应该不要叫我做才对。有一天沙弥生气了,很不服气。他师父常说这一句,他听了很不舒畅,有一天生气了,就跟他师父说我不要端了,你都说为我好,这样我不要端了。他师父说:这样是为我好。这个沙弥不懂。他说这样从今以后是为我好。我自己做、自己修、自己得福,沙弥就是听不懂。端来说是为他好,不替他端说是为我好。所以说法师在试众生也要有善巧。慢慢这个沙弥修、修、修,修到后来自己悟到了,我师父真是慈悲,真的是为我好。所以替师父整理东西,要用欢喜心来整理知道吗?整理家里不要整理得不情不愿,一个厕所打扫得七零八落,那就真糟糕了。所以下次要帮我整理家里,我就说:为你好。如果不帮我整理了,我说为我好。下次厕所自己清、衣服自己洗了,我觉得这个典故很有意思。
示摩诃衍方便道,
[与二乘共故;三者,比丘为四众之首,举其首以该四众,]该就是包括,包括四众,
[亦皆同远离行故。言‘灭后’者,即示现遗教义。‘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这要加一个字叫保解脱。就是说你如果持戒保证你解脱。你不会做违背因果的事情。此翻保解脱就是保证你解脱。
[亦翻别别解脱,]什么叫做别别解脱?就是持一条戒,有一条戒的因果的解脱,譬如说你持不杀生戒,这样你来世会长寿,你会得到解脱。你不杀生你就会长寿。你不偷盗,来世你不会贫穷,所以叫做别别。个别、个别的每一条戒如果你持得好,每一条戒统统解脱,叫做别别解。每持一条戒有每持一条戒的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此即是不尽灭法。]灭就是灭烦恼法,不尽就是无量。无量灭除烦恼之法,那么就是解脱、那么就是持戒。不尽就是无量,灭就是灭烦恼。无量的灭除烦恼之法是什么?就是持戒。烦恼就像黑暗一样,整个人被烦恼障碍住了。所以我跟诸位讲过,你饱读世间的学问,但是你不懂得烦恼的根本,愈读愈执著,所以学历高,并不代表他是有智慧的人,有时候是很愚痴的,
[依此法身,度二种障:得度烦恼暗障,故云‘如闇遇明’;]好比黑暗遇到光明,
[得度空无善根障,]空无就是一点点善根也没有。能够得到一点点善根都没有的人的那种障碍,所以说得度空无善根之障,加一个之字意思就清楚。这一句本来我看了很久看不懂。为什么会得度空无善根障?原来加一个之字得度,度什么?空无善根的障碍,
[故云‘如贫得宝’。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不能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我们若能如戒、如律、如法地诵戒、持戒、羯磨、结夏安居,如法地做优婆塞、优婆夷的工作持戒,那和佛陀在世是一样的。
[金口诚言若此,]金口就是尊称佛陀之口的用语,就是尊称佛陀所讲的话,叫做金口,这是强调佛陀所说的毫无错误,而且饶益有情,所以称为金口说法,或者有的人说佛具足金色身,佛三十二相他是金身,所以他口业清净,所说出来的法叫作金口所说。金口诚言若此就是佛陀金口所说的法。
[奈何舍此别求!]为什么你舍此戒律,另外再求呢?如果为你好,就要继续来讲这一句话,会很流行的。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这一段很重要。尤其是对一个出家人非常的重要,他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子,我说今天就这一段,这位出家人要修行要入道就易如反掌。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一个出家众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不得了了。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现在先把笔拿起来,我们一个一个先标示再来讲。
贩标一、卖标二、贸易标三,贩卖贸易要三个。安置田宅第四、畜养人民第五、奴婢第六、畜生第七、一切种植第八及诸财宝第九、皆当远离第十,如避火坑。十一不得斩伐草木,这个编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为什么要列出这十一个呢?这是持净戒的人不同于凡夫,就是修行人不同于凡夫,从第一到十一这是世间正常的,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讲这是过失。
下面五项不同于外道。
注意:从一到十一这是持戒的人不同于凡夫的贪利。
下面再编号下去,把笔拿起来。
合和汤药编一、占相吉凶编二,仰观星宿编三,推步盈虚编四,历数算计,皆所不应编五。这个是持戒的人不同于外道,这是损智。这个是智慧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前面一到十一不同于
凡夫,持戒的人不同于凡夫,这里编一到五不同于外道。这很重要的。所以这就是真正的沙门。沙门不同于凡夫也不同于外道。这是一个持戒修行的人,身、口、意的清净。在座诸位把笔拿起来,再继续编下去。
节身编一、时食编二、清净自活编三、不得参预世事编四、通致使命编五。这五个就是身业清净。持身业的清净,我们三业清净,三业就是身、口、意。
再来,咒术仙药编一,结好贵人,亲厚媟(读音同谢)慢是二,皆不应作。这是口业清净,口业的戒律。
当自端心编一,正念求度编二;不得包藏瑕疵编三,显异惑众编四;于四供养,知量知足编五,趣得供事,不应畜积编六。
所以当自端心編一,这个正字的旁边编二。不得包藏的不编三、显四于编五,趣的旁边写六。那么这样子你就会知道六段。
再解释一遍。你如果是一个真正持清净戒的人,你的心就不会贪,你一定不会整天都在求利。贩就是买卖货物的行为。整天都在想着赚什么钱,整天要作股票,整天要赚这种钱赚那种钱,那么贩卖贸易,这都是买卖货物的行为。一个是贩,一个是卖,一个是贸易,这里三个了。
安置田宅。这是我私人的,很多,当然大众僧团这个没有话说,对不对?一个持清净戒的人,没有说私人在安置田宅的,当然他所有的是僧团的那当然是例外,这是僧团的财产那就不一样了。安置田宅也不可以。
畜养人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请佣人,畜养人民就是和比丘住在一起。畜养人民如果是一个修行人,不一定是比丘。
饲养畜生也不可以,一切种植都不可以,因为没有时间修行。
某一些跟我们中国的丛林的生活不相应,没有办法。
我们没有自己种菜没有办法。这当然是佛陀当时在世这样讲的。第九及诸财宝、一切财宝都不可以拥有。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为什么?他怕你贪心。坑,不是指地面小凹处,而是大的凹陷之处。
第十一不得斩伐草木,这个伐就是砍树木,坏鬼神村、斩伐草木,还会伤害到众生,垦土掘地。
我们现在就没有办法了,出家众有时自己要种一些菜,自己浇浇花这个也没有办法,我说要全部都做到在目前的出家众可能很难、很难,对不对?
这是不同于凡夫,这都是贪图财利的东西。
合和烫药,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卖药的,我若一心一意为了救人那就另当别论。一瓶药本钱一百元开价二千,这太夸张了对不对?太离谱了,甚至开价到一万,随他开价的。有的药两、三百块卖到上万的,也有看你怎么开价,像外道都有这一种的。
第二叫做占相吉凶。就是用蓍草或者是龟壳来烧,看裂往哪一边来预卜未来、推测吉凶。以前有一种龟,或者是蓍草,占卜用的。
第三仰观星宿。看星当然要仰头向天,低着头怎么看得到星星呢?这个宿字简单讲就是列星,一排一排的星。仰着头观天,你就是那一个颗星转世的,你就是东边什么星转世的,你很好,出世就是好星、福星。我们都认为天上的某一颗星都是代表我们,以前常常都是这么想,我们是天上的一颗星。哪一位总统,他就是什么神来转世的,以前都喜欢说这些。
第四叫做推步盈盈。推步就是推测星辰,然后季节跟气候的变化。推测星辰然后节候的变化,推测星辰,今天这颗星往这个方向的,明天又变化了。节,这是往这个方向来讲,再来这个季节这个气候,就要怎么样子变化了。推步就是推测星辰节候的变化。盈虚,盈就是满,虚就是没有,什么时候有排了一整排,什么时候又没有。这个季节再来会冷、再来会热,再来会起风等等,这个叫做历算。历算就是推算岁、时、节、候的次序。岁时就是我们的农民的历算。我们每一年,都会发一本农民历给你。推算岁时节候的次序叫做历算。皆所不应。所以,不同于外道。佛道持戒的人,不同于外道,佛不允许我们做这些工作。
身持戒。要节身,要调节自己的色身,要爱好自己的色身,简单讲就是不要放逸。节就是克制,不要使这个身放荡。时食就是正当的过午进食时间,恰到好处。我们比丘的戒律,就是早餐、要不就是午餐两餐,晚餐是不允许的,所以早餐跟午餐叫做食时,恰到好处的饮食时间。这个时就是早餐跟午餐,食就是饮食。这是很正规的出家众,吃的时间叫做食时。
清净自活,我们要活得很有尊严。清净换一句话就是很有尊严的活着,不要阿谀奉承、拍马屁或者拍人屁,不要活这种日子活这种没有尊严。不得参预世事。那么这么多,现在的出家人尤其参与到政治、参与到商业,不得参与世事就是不得参加意见、谋划事情。所以不认明市长、不论是议员来讲说师父我要成立竞选总部,请师父到我那个地方剪彩。我一听到这个就很害怕,就害怕去剪彩,明天报纸就登出来了:慧律法师为某某市长或者是市议员剪彩,如果反对派的来明天一看满地都是鸡蛋,被丢鸡蛋丢得满目疮痍,再捡起来煎一煎,不然怎么办?所以,不得参预世事,就是不能参加那一些,也不能参加什么抗议活动,都不能参加。但是有一种可以,为了佛教当然就是挺身而出。当然一个政府他如果要消灭佛教的宗教我一定站出来,我一定站出来,哪一个政府乃至总统,你要压迫我們佛教我一定站出來,死头一个没有关系,我第一个挡。今天政治清明,宗教自由不必如此。如果说今天哪一个领导的人他敢破坏佛教我就开始发动了,真的,我不能让他这个样子。你哪一个外道一直要伤害佛教,不要理他就好了,好象疯子不要理他。最怕是政府没有宗教自由,最怕政府。
通致使命,这个就比较严重了。通致就是传达、交往、来往,在菩萨戒里面叫做通国使用。就是使两国交战。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奸,做间谍SPY,我们今天所讲的叫做调查局,是国际跟国际的调查间谍、汉奸,使两国交战。通致使命就是说我有任务到你这边来扇动,然后再到另一边去扇动,让你们两国交战。两国的通使受到两个国家君王的命令,然后交相使奸臣当政,让两国交战造成战争之祸,杀无量的众生。简单讲通致使命就是怕战争。就是引起战争的开始。我跟那个国王讲几句坏话,再来这边的国王讲几句坏话,两边就打战,打战就要杀死很多人。这个是身体应该清净有五个。
再来,口业应当清净。咒述仙药不要学,结好贵人,整天看到总统来、看到省主席来、要不行政院院长来,赶快结好贵人,赶快摇尾乞怜,在那边好象什么似的,人走了以后还赶快写信毛遂自荐,赶快要来结这个朋友,没有这个必要。结如贵人,简单讲就攀缘。攀缘权贵势重,你不晓得那是无常法吗?亲厚媟慢。媟慢就是不恭敬的意思。结好贵人,然后亲厚,然后对我们不恭敬。所谓媟慢,简单讲就是讲话很我慢、不客气的意思,整天跟有权有势的、像我们在讲话说:你不知道我后台很硬吗?我爸爸是做大官的,是市长什么的。
所以,出家人乃至修行人,他不管你皇亲国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互不相干。我只要没有犯法就好了。
再来,意业要清净。第一当自端心。就是说我们要起清净心,端心就是清净心,简单讲就是正念,就是我们说正知正见的意思。
正念求度。我们要依法才能正念。正就是对邪来讲的,对不对?正是对邪的。你不可以有邪念,邪念怎么得度呢?
第三不得包藏瑕疵。瑕疵就是缺点、过失。包藏瑕疵,永无修行之日、永无解脱之日。
第四显异惑众。这个太多了,太多了,不计其数。简单讲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迦叶尊者再来,他是证什么阿罗汉果、他有什么神通、宿命通,讲那个都是没有办法兑现的,一半都是用猜的,大部分是用猜的。他是怎么样的有修行,是怎么样的施舍,真可怕,现在是很可怕的。显异惑众这个佛所不允许的。所以,我告诉这些徒弟,如果去赶经忏马上开除,如果搞些奇奇怪怪的不能原谅你,不能原谅你!你真的有神通也要闭口,你修到有神通,你还是要闭口。你如果胡搞乱搞你就惨了,真的!不要逢人就说:你家怎么样,你旁边有几个鬼魂,你爸爸怎么要样,讲这些都不好。我们用正见来引导他,不可以显异惑众。
第五于四供养。饮食、医药、卧具、衣服等等要知量知足。
第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这个“趣”通这个“取”,我们手去取东西的取。如果用取那么意思更完整。取得供事,你只要得到饮食、医药、卧具、衣服,过得去也就好了,不应蓄积。我这些徒弟一个月三千,乃至结夏安居,或者是有供养、过农历年比较多,我这些徒弟的钱都拿去布施,这个我都知道。也默默地去捐血,因为我都有接到通知单。远远看那个好像法宣,胖胖的圆圆的,就知道跑去捐血了,一看就知道他跑去捐血了。我这些徒弟都是默默的在做。他们也不会吹牛什么的,他们跟师父的个性不同,不要这样。所以说我这些徒弟实在是值得安慰,也是可以赞叹的。对金钱都不会执著,钱都放在我这边,这种当师父的会心情不快乐,钱都放在我这边,这种当师父的心情不快乐,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些徒弟都不会贪钱。所以说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底下是中有二段文,从初至‘垦土掘地’,底下[中中有二段文:从初至‘垦土掘地’,是护戒令不同凡夫增过;从‘占相’至‘不应畜积’,是护戒令不同外道损智, ]
损智是不正当的智慧,小聪明。这个智就是我们的法身。就是你用外道的方法这会损伤到我们的法身慧命。
[初中凡十一事:]师父刚刚说过了十一件事情。我都有说编号的那一些,
[一不得贩,]人家说小贩、做一个小贩,贩就是买入,卖就是卖出,
[是方便求利增过。]增加过失,
[二不得卖,是现前求利增过。]整天只会想到要赚多少钱,都没有想到要救度众生,
[三不得贸易,是交易求利增过。]贸易就是买卖的总称。贸就是用财来交换,用货物来交换,用货物换取钱币等等。
[若依世价,无求利心,不犯。卖买法式,如律广说。]
[四不得安置田宅,是所居业处求多安隐增过。]你太享受你就安乐,那么你就会想造业。安隐就是想要享受。这个不可以。
[五不得畜养人民,是眷属增过。]眷属愈来愈多,他不是有心要修行的。这个也收,那个也收,这样子不可以。
[此示外眷属,非同意者。]不是经过他的同意而来住在一起的。这是蓄养人民、非同意者,非同意就是不是经过他们的同意,他们并没有意思跟我们住在一起。此示外眷属,这是外面的眷属,不是我们自己的亲戚朋友,是外面的。人愈多你就愈难修行。
[ 六不得畜奴婢,是难生卑下心增过。]乍看之下这一句看不懂,这个难念nan,第2声。难就是困难、很困难,生就是产生。就是很难产生谦虚的心,为什么?他是我的奴婢。男众叫做奴,女的叫做婢。以前演歌仔戏,奴婢随我来,读偏了就怪怪的,奴婢随我来!以前的歌仔戏常常是这样演的。公主要回房都是这个样子。你对奴婢当然会颐指气使,哪有像我这么好的,哪有人这样子的对不对?对众生都是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我常对他们讲,我们这里每一个都是主持。这里每一个都是老板。因为,因果就是我们的老板,因果就是我们的住持。还要师父管你那你没有救了,你出家一点意义都没有。出家不了解因果,还在僧团里面斗乱。会笑死人的!干脆还俗回去就好了,对不对?因果就是你的住持!你要记住:住持不是慧律法师,有因果在,这一间道场永远都不会灭。因果就是住持。流通处也是一样,因果就是老板。今天都不是为了自己,大家都是为了三宝在认真,都不是谁的。
第六难生卑下心增过,增加过失叫做增过。
[以向此等人,]向就是对待的意思,以对待这些人,
[易生我慢故。]这个“向”字的意思解释用对字,更清楚。以对待这些人,容易生我慢。你对待奴婢怎么会客气呢?也都是用喝斥的。这样会增加我们的过失,
[七不得畜畜生,]不能饲养畜生。
[是养生求利增过。八不得一切种植,是多事增过。]整天种植这个、种植那个,晕头转向都不能修行。
[九不得畜诸财宝,是积聚增过。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是不觉增过。]
你不知不觉就掉进火坑里面。
[十一不得斩伐草木,]不可以随便砍伐树木。
[垦土掘地,]挖来挖去怕伤害到众生。
[是不顺威仪及损众生增过。此十一种增过事,修行菩萨宜速远离,不应亲近。或有为众许开者,或有为众许开者,具如律说,大须精审也。]审就是确实而祥细的了解。
[第二文中,先总遮五事,次明三处波罗提木叉。]
三处就是身处的波罗提木叉,口处的波罗提木叉,意处的波罗提木叉。三处就是指身口意。先总遮五事,我们刚刚讲过了不同于外道的五事。
[先五事者:一不得合和汤药,]不可以合和汤药,专门在卖药而且价格订很高。
[二占相吉凶,]看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
[三仰观星宿,四推步盈虚,]盈就是盈满,虚就是空虚。
[[五历数算计。]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农民历,
[凡此皆属邪心求利,不达正因缘法,故遮止也。]
世尊不让你把精神、时间放在这些地方。要你把所有的精神、时间都放在正知正见修行的方法里面,般若智慧里面。所以,我告诉诸位这个《佛遗教经》真的是很棒的。所以,以后我们每隔半月要找时间诵戒,比丘僧团里面一定要诵,《佛遗教三经》要加这个课程。听说以前已经有诵过了,现在要强化,听过印象会更不同,如此这些比丘对因果戒律绝对持得很严。
[次身处波罗提木叉,有五句:一节身,]这个节身就是克制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讲的节制这个身体,为什么?
[对治他求放逸障。]我们说一个比丘整天对外去诵经、收钱,或是整天为了往生者忙碌,还是整天去攀缘五欲六尘,去信徒家里坐去闲聊泡茶,你想想看你是修行人吗?包括师父今天这样的程度,我在佛门里面二十年,我都要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经典里面,要念佛、要自己回光返照,还要听录音带,还要看大藏经,为什么?为了要稍稍地进步对不对?更何况是初出家的人。所以,希望我们这些在家出家倒是要克制一下,不要在外面攀缘,没有什么事情时间用在经教上,多听录音带、多看经典才对,多念佛才对,
[二时食,]时食就是指正当时间内的进食。出家的生活戒律规定只限早上跟中午之间可以进食而已。过午之后的进食乃是被禁止的称为非时食。非时食,不过身体不好有开缘。如果病得很严重有开缘,
[对治内资无厌足障。]内资就是供给资助色身所需的叫做内资。我们的身体需要calorie,有的人身体比较差的,所以这是对治内资无厌足障,不要说为了这个身体吃得过量。
[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共相追求什么呢?大家一起来,你邀我,我邀你。我告诉你们这个团体,如果没有一位师父、强而有力的主导就会倒,没有强而有力的主导的法师这一间道场撑不住,徒弟三、两个出去没有请假回去,下次回去都没有请假的,一点规矩都没有。也不懂得尊师重道,要出去也不会请假,乱七八糟这样子不行。
我这边的法师出去都要请假,一定要师父签名。这个文殊讲堂就等于佛学院一样,单单这里的录音带,你三年都听不完,等于读佛学院,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可以过出家共同的戒律的生活。所以,这些法师该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就要遵守规约。要不遵守规约,很简单就要走。你不遵守这里的规约,一定要离开。所以说共相追求你追求什么?我们出家要追求什么?你不追求真理你要追求什么?整天称兄道弟、成群、结党泡茶,要不然就到他家拜访,你想想看这修什么行?清净自活不要追求。
[四不得参预世事,]不能参加世间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一些活动都不可以。
[是自性止多事。]自性也可以解释说本性。但是也可以说,本来应该是停止的。因为你是一个修行人,自性就是本应停止多事叫做自性。就是没有什么好谈的,应当这么做,应该要这么做。自性是本来就应该这样没事的,不然你修什么行?自性是本来就应该这样没事的,不然你修什么行?修行人一天到晚很多事情又对佛教没有意义。你如果说忙于弘法那没有话讲,愈忙众生救度愈多,这个多事就好。你不是这样,多事整天都瞎忙,为了那张嘴、为了身体的享受。
[五不得通致使命,]就是通国使命做间谍讲坏话,
[是自性尊重,]尊重我们的灵性,
[不作轻贱事。]不能作轻贱的事情。
[次口处波罗提木叉,有二种邪语不应作:一者,依邪法语。谓邪术恼众生语,]邪术,譬如说念咒让你晚上睡不着。念咒让你心里很难过,念咒晚上睡觉就一直痒,咒很多,一念咒夫妻就吵架,这个不可以的。
[及依邪药作世辩不正语。]药不正, 邪药,作世辩不正语。世辩就是世俗的口才,就是卖药膏胡扯。
(12:39)
[即‘咒术仙药’是也。二者,依邪人语。]第一個是依邪法語,第二个是依邪人语,
[谓与族姓同好,]同好,就是同好恶,爱好相同,感觉、看法相同聚在一起。族性就是很多人。你的看法、兴趣跟我一样,臭味相投就聚在一起。
[多作鄙媟语;]讲起话来就是我慢高山,瞧不起别人。这样子不好。
[及亲近族姓,多作我慢语。即‘结好贵人,亲厚媟慢’是也。]亲厚就是黏得很紧。这像什么比丘呢?这像什么修行人呢?
两个人成群结党,都是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像现在的飞车党,像青少年晚上骑摩托车,就是这一种的,就是在讲这些成群结党的,游手好闲的,那些太妹就是这一些。
[次意处波罗提木叉,有六句:一‘当自端心’,]
[对治多见他过障,]就是说看我们自己的不对就好。我们看别人的不对,污染我们的清净心,不必要。用我们的时间来讨论别人的过失,你不觉得这样对我们有很大的损失?用我们珍贵的时间、生命一直去批评别人,你不认为这是浪费我们的时间跟生命吗?所以,我们对治多见他过就是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我清净要解脱自己最重要,
[不犯自净心故。]这样才不会犯到自己清净心的过失。所以端心,我们的心要正。
[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惟障,]修行修偏了、邪了,三界分成九地,境界优的叫做上地。差的叫做下地。
[能自度下地故。]就是能够自度我们比较差的。
[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不接受肮脏的心理。起心动念,肮脏的东西不接受。简单讲就是不污染境界。即是发好心的意思。
[四‘不得显异惑众’,]这个在台湾太多了。
[远离无缘显己胜行,]把笔拿起来。无缘就是平等法。无缘底下加两个字叫做大慈。你显异惑众,就远离了一切众生都有觉性,你就远离了无缘大慈平等之法。你显已胜行,显示只有自己行而已,虽的法师都不行,只有我,我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我是什么观世音菩萨再来,只有我最行, 全台湾讲一讲,法师只有我最行其他的都不行,显异胜行,这样子就离开了平等无缘大慈的心,
[令他不正解故。]让人家误导。这个显异惑众会误导人生而且会断众生的慧命。他认为这个叫做佛法。所以,我告诉诸位,要亲近法师很简单,听他讲话有没有怪异之处,有显异惑众吗?他有依法吗?他有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吗?他有说一实相印吗?他有说四谛十二因缘吗?他有以正法来引导众生吗?没有的话那要赶快离开。如果整天开口闭口就说他看到什么,他是佛祖再来,他是晚上梦到什么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你就要赶快离开。一切法师必须以正法为依归的俱足师,以八正道为依归,所以他说得再怎么好,怎么天花乱隧,你都不要相信他。如果他没有依法讲课,赶紧离开。令他不正解故。
[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众具中无限无厌足障。]整天不能满足自己,
[若入三昧分,则知量;若入道分,则知足故。]如果三昧心得定我们就知道量,有三昧就智慧,如果入道那么当然就知足了,所以学佛的人,太快乐了、太知足了,说知足两个字,就胜过拥有几万亿、世间的财富,不,全世界宇宙的财产也比不上知足两个字。知足你就会很快乐。
[四供养,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
[六‘趣得供事,不应畜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故。]贮就是储藏。
[以上方便远离凡夫及外道过,则令戒身清净,堪绍如来净法身也。]
《三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正顺,你只要有戒,你就能够正确解脱,
(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戒体惟一,所谓无作;]无作就是不加造作,本来清净的心就是持戒的心。本性具足持戒的力量。
[戒相至多,所谓五篇七聚。]把笔拿起来。五篇七聚在旁边写个比丘、比丘尼戒。五篇七聚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的大科分类。大科就是五篇,分类就是七聚。聚就是类,篇就是科。如果站在大科的角度来讲,它是分五科。如果站在分类的角度来说它是七聚。五篇七聚这不能讲给你们听,只能让你们知道有这个名词。这是比丘、比丘尼戒的大科的分类就是五篇七聚。
[今举恒情最易犯者言之,]恒情就是一般。现在举例一般最容易犯的来讲。
[故名略说。繇此戒故,]由这个戒故。
[能度身口意恶彼岸,成就三业解脱。是故行人若欲正顺解脱,必以此戒为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无不从戒生也。]
《四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对比丘讲的就是对一切众生讲的。在座诸位在家居士也是一样。
(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是中凡有五劝:一‘当持净戒’,是劝不失自体。]不会失去我们清净的戒体,因为我们是比丘。或是在家的修行人,我们都有这个戒体。
[二‘勿令毁缺’,是劝不舍方便。]我们在度众生当中,我们也不要毁损他。
[三‘能有善法’,是劝常集功德。]我们有善法,持戒就是善法。譬如说杀生,我不杀生当然就是清净,那当然好了。我不偷盗,也不犯法,不会让众生苦恼是不是?所以这就功德无量。我不动不动就是我证阿罗汉果。我证阿罗汉果, 要老老实实。老实的人他就可以入道。
[四‘若无净戒’等,是劝知多过恶。]劝知过恶就多。若无净戒就不行。你的东西愈多贪念就愈重。
[五‘安隐功德住处’,是劝住安隐处,勿住不安隐处也。]住在安隐处你就要持戒,
[初对治邪业法要竟。]
[二对治止苦法要三:]
[初根]根就是五根。[欲]就是五欲。五根对五欲。
[放逸苦对治,]放逸你就会痛苦。招来苦果的对治。
[二多食苦对治,三懈怠睡眠苦对治。]第一个又分成两个阶段。
[初中二:初根放逸苦对治,二欲放逸苦对治。]
[今初]
我们昨天讲到安住在净戒里面,[当制五根]。这是第一大段。第一段分成三段。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执杖是比喻做持戒要有正念。如果持戒又有正念的话,那么你的五根就不会放逸。
[不令纵逸,]就不会乱跑。
[犯人苗稼。]稼就是禾所结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农作物的总称。这是第一段,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叫你要制五根。譬如牧牛的人拿着一枝杖,不要牛乱跑,乱跑会侵犯到别人的五谷。再来第二段。
[若纵五根,]若五根都没有控制它,[非唯五欲将无涯畔,]涯畔就是边际的意思。没有一个界限了。世间人都说享受,享受就是漩涡,就是坑洞,一掉下去就爬不起来。就像赌博,染上赌博那就没办法,不能控制。染上酗酒就控制不住,或者打电动玩具就不能克制,所以说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拉不住他。所以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地球造恶的人多, 造善的人太少。
[亦如恶马,]前面说牧牛,现在是说恶马。你看那个西部的骑马比赛,那个恶马一直跳、一直跳、一直跳,人坐在上面,坐几秒钟才被它摔下来,坐愈久的人就是冠军,分数就愈高。恶马控制不住,再套上绳子也没有用。没有训练过的马,你要骑上它不容易,被它会乱撞一下子就会摔死。
[不以辔制,]辔,读音同佩,指控制马的缰绳。我们控制这匹马没有把绳子拉稳,
[将当牵人坠于坑陷。]陷不念xie,同坎,指地面低陷处。这是第二段。第三段,
[如被劫贼,]碰到小偷。
[苦止一世;]只痛苦一辈子。我们钱被小偷偷走,只会痛苦一辈子而已。
[五根贼祸,]那不得了了。
[殃及累世。]残害我们生生世世,殃不能当作灾祸的意思,而是残害的意思。我们五根的贼的祸患,不只是这样而已。它残害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功德,残害了生生世世的幸福。为什么?你要受果报呀。譬如说我们毁谤圣人,信口开河、信口雌黄,我们如果毁谤圣人,《因果经》里面说,六万世没有舌头,生出来的动物没有舌头。没有舌头的动物很多,如蚯蚓,田螺,蚂蚁,……再来耽着音乐,听到音乐翩翩起舞,证阿罗汉果的摩诃迦叶还有习气,可见我们若没有控制一下,我们的五根会残害我们生生世世的功德法财,
[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稍微控制一下,不要随着五根放任它、顺从它,顺从五根的习气乱来。
[持之如贼,]持就是抓住、缚住,把它捆绑起来,就像把贼抓起来让他不能害我们,不能偷拿我们的东西。我们如果制止五根,不要让它乱闯,它就不会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不令纵逸;]纵逸就是放荡恣肆。世间人拚死拚活就是为了要拼一口饭吃,为了要享受,认为愈多的东西愈享受,跟我们学佛的人刚好相反。学佛的人对外愈少就愈享受,内心愈知足就愈享受。假使我们把它放纵出去,
[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就算你贪着这个享受,总归磨灭。即五根绝对不可以放纵,一放纵就完了,就算放纵让你去享受,那么很快就会消失磨灭。有什么快乐呢?‘何足乐乎’?这样意思更清楚。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何足乐乎?就算你放纵五根让它去享受,过不了久它也是会消失的,有什么快乐呢?何足乐乎?没有什么快乐的!(36:14)
(已能住戒’,指前根本、方便二种言之。以下正明护根法要,凡有三喻:初,‘当制五根’下,是牧牛喻。先法,后喻。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欲,谓色声香味触。牛,喻五根;牧人,喻比丘;执杖,喻戒念;苗稼,喻诸善功德,即定慧等法也。次,‘若纵五根’下,是恶马喻。亦先法,后喻。恶马,亦喻五根;辔制,亦喻戒念;坑陷,喻三恶道。盖纵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坠恶,故云:‘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也。三,‘如被劫贼’下,是劫贼喻。先喻,后法。‘殃及累世’,其祸甚于劫贼,倘非制而不随,岂得名为智者?又假令纵之,不久磨灭。如刀刃上蜜,不足一餐,小儿舐之,徒遭割舌之患耳!)
[已能住戒’,指前根本、方便二种言之。]从根本跟方便两种角度,
[以下正明护根法要,凡有三喻:初,‘当制五根’下,是牧牛喻。]牛你没有看管好就像五根。
[先法,后喻。]
(36:35)
牧人就像比丘拿着杖赶牛,不然牛会乱闯。会去践踏别人的秧苗,所以牧牛的比喻就是[先法,后喻]先说法再譬喻,
[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欲,谓色声香味触。 牛,喻五根;牧人,喻比丘;]比丘随时要控制五根,要持戒、要有正念,所以说
[执杖,喻戒念;]这个其实是从两个角度谈。戒就是持戒,念就是正念。要持戒同时要有正念。
[苗稼,喻诸善功德,]我们现在就是种田的人,修行的人就是在种田,种什么田?种法身慧命这块田。你如果放纵五根乱闯法身慧命所种的功德法财,都践踏光光,就没有收成。
[即定慧等法也。]我们如果能够持戒有定、有智慧,那么我们慈善功德就产生,
[次,‘若纵五根’下,是恶马喻。亦先法,后喻。恶马,亦喻五根;辔制,亦喻戒念;坑陷,喻三恶道。盖纵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坠恶,故云:‘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也。]就是没有边际。
[三,‘如被劫贼’下,是劫贼喻。先喻,后法。]被劫贼所偷只是这辈子比较痛苦,因为不有财产,但是五根执于五欲,
[‘殃及累世’,]这个灾祸、残害就到生生世世。八识田中所种的因你就要去收,要去收那个果,
[其祸甚于劫贼,]劫贼偷拿外财,我们的五根、五欲,劫我们的功德法财,
[倘非制而不随,]假使说没有控制、随它乱闯,
[岂得名为智者?]怎么可以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又假令纵之,不久磨灭。]没有多久也是消失。
[如刀刃上蜜,]如拿一支锋利的刀子,上面沾一点甜,小孩子为了要尝那一点甜,舐一下割到了舌头,
[不足一餐,小儿舐之,徒遭割舌之患耳!]舐念shi,第4声。这个舐就是用舌头卷起食物,或者是舔物。有的人吃素食吃完以后,连盘子也要吃干净,有的说法师教他们盘子要舔,舔到盘子干净。诸位千万不要这么学,惜福不是这个样子。有人这样教也来请教我的看法,我告诉他,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吃这样子比较没有关系,如果到外面素食馆吃,一个比丘盘子拿起来舔,这样事情就严重了,这个比丘不知道饿了多久,而且佛祖的戒律也是这样子,不得舌舐食。确实有人这样子问我,我觉得出家众惜福要看情形,你如果为了惜福,要把盘子吃干净,我们就用开水来冲,然后用水和一和喝下去,这样就比用嘴舔更干净了。如果在大众面前这样舔,以前台湾人就会骂说饿鬼出笼 。如果我们在法会,譬如说我们文殊讲堂法会,在外面坐一整排,大家都拿起盘子来(做出舔的样子),虽然盘子再洗一洗,我们也会想说,这盘子不知道是谁舔过,不知道有没有精神病患者舔过,我们吃一吃也跟着发神经,我们如果要吃,看这盘子也吃不下。菜是吃得下,盘子吃不下,会担心,那个盘子不知道被谁舔过?万一被得肺痨的舔过?所以说这个很不适合 ,这是题外话。讲到这个有人来请教我,我告诉他这个也不合戒法,也不合威仪。我们惜福是应该的,可是我们可以改变方式。
刀子上面抹一点点甜,吃不够一餐的饱,小孩子舐舐看,为了贪甜就舔了一下,结果割到了舌头。徒是只有的意思。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 进,折伏汝心。)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佛法就是讲心法。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要好好地控制这一颗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那倒是真的。皇帝如果在愤怒,一万个、一百万个都杀光。女众愤怒泼硫酸。今天报纸刊登的有一个女众,知道他先生有外遇,就拿了一把刀,两个人一开始讨论,后来争吵,气起来拿起刀子刺下去马上死。就是那一念转不过来,刺下去马上死,死掉了,被抓了。所以说,我们人的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生死在一念之间,幸福跟灾难也是在一念之间而已。譬如说先生有外遇,我们觉得他不能依靠,你把他刺死,就被关进监狱了。你本可以好好地跟他谈,你不喜欢我没有关系,你可以再娶,我再改嫁,两个人说清楚对不对?只要我们有条件,我们不怕没有人要。你不用刺死他,刺死他要被关对不对?他死了,你这辈子要在监狱里面度过。没有判死刑已经算好了,我看会判死刑的,杀人者死,两者都死。所以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恶兽、怨贼、大火越逸,]越逸就是飞杨扩散。火势凶猛而波及遥远。
[未足喻也。]讲到这个再讲一个人。
今天警察捉到一个读高中的学生,才十几岁的高中生,他强暴了女众三十几次。他都说是政府派来的调查员,有很多问题要调查民意,他就骗女众把门打开,进去以后刀子就拿出来把她押着,他就先问她是要顺从他还是要死,你如果顺从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如果不顺从就让你死,我一定要让你死,就这样子刀子亮给她看,看你是要选活路顺从我还是要死。女众一听到这样子都顺从他,只要不杀死她就可以,一碰到这种事情大多会这样做,对不对?不增也不减,不要说也没有人会知道。有一次押一个女众之后,他说我老大本来叫我要让你死,六、七个都叫我要让你死,我想让你死这样子不好,你顺从我让我得到你,违背了我老大没有关系,不然我老大派我来就是要让你死的,这样子恐吓她。你是要死还是要顺从我,就这样子。每一个都会选活,谁愿意选死对不对?碰到了就顺从他。
后来在马路上碰到他,发现他在这一区进出,才会同警察把他捉起来,这样子才捉到。三十几次,他都找晚上下班单独一个人的,要不然就是国中、高中的,那时候要反抗来不及了。所以,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没有办法比喻人心的可怕。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手里拿着一个盛密的器具,
[动转轻躁,]比喻我们的诸根(五根)的意识里面动得很厉害,速度很厉害,我们的意识攀缘得非常厉害。手拿着一个盛密的器具,很高兴可是躁动不定。
[但观于蜜,不见深坑。]只看到这个密甜甜的,结果没有看到前面的深坑。即只观眼前的 一点甜头,不见后来的恶果。譬喻我们众生但观于眼前五欲六尘的满足,不见后来恶业的因果。不怕没有见到后来的因果。
[譬如狂象无钩,]就像一只发狂的象无钩一样的,
[猿猴得树,腾跃踔踯,]踔就是跳跃。踯就是徘徊不进。好像一只泼猴得到一棵树,很高兴在树上跳来跳去,但是没有前进,原地的徘徊跳来跳去。就是原地踏步转,原地跳来跳去的。踔踯就是没有前进的跳步。再怎么跳还是在这棵树上。
[难可禁制。]这只猴子在树上,只顾高兴了,跳来跳去不能停止。
[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挫之就是摧折、折服的意思。 匆匆忙忙地把它折服,无令放逸。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丧就是损害。损害人家好的事情。你如果放纵这颗心,会损害我们的法身慧命。又会损害一切众生好的东西。
[制之一处,]我们控制起来专注于我们的一心。把这颗心制在一处,就是一心,
[无事不办。]我们要了解它是万法唯心的意思。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空性的思想,一心的三昧来讲,百千的三昧都会成就,我们的神通光明就全部会具足。所以不管是小乘或者是大乘,或者是禅宗,我们的修持法就是观心法门。就是要观照我们这颗心。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如果要专心用功读书,大学的联考就没有困难。譬如我们今天的大学来讲,就比较好考了,我们那时候考大学一百个中二十个、十九个,升学率百分之十九、二十%,现在的升学率百分之四十五乃至四十七,除非你不读书大学就考不上。你有心要读,只要头脑不要太差劲,真正有用功照说应该会考上,两个考中一个。所以说联考也是一样,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肯读肯用功我们就会考上。修行也是这样子要专心要观照,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所以,我才跟诸位讲,要降伏我们这一颗心,然后随缘度众生。如果不能够随缘度众生,要把降伏我们的心,列为首要的工作。度众生宁可放在后面。能够同时当然这是功夫够的人。因为我们这颗心是每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紧跟着的,随时随地我们如果失去观照,我们的烦恼就上来。我们如果想要活得很快乐、很超越,那么这颗心的降伏比什么都重要。应如是降伏是心,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记住无一切相,折服我们的心。
(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言‘好制心’者,应如此心有三种三昧相,有三种障法:一者,心性差别障,能障无二念三昧;二者,轻动不调障,能障调柔不动三昧;三者,失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三昧。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别障。贪分烦恼吸噬善根,过于毒蛇;嗔分烦恼吞害善根,过于恶兽;痴分烦恼损灭善根,过于怨贼;等分烦恼焚烧善根,过于大火越逸。故云‘未足喻也’。次‘譬如有人’下,明轻动不调障。‘蜜器’,喻五根受五尘乐。‘动转轻躁’,喻转识随逐诸根,念念不定。‘但观于蜜’,喻六识唯缘现世六尘。‘不见深坑’,喻不知未来障碍。(障碍有二种:一生处障碍: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狂象无钩’,喻心无三昧法所制。‘猿猴得树’,喻心缘六尘境生染。故当急挫,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次‘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明失诸功德障。次‘制之一处’句,示无二念三昧相;‘无事不办’句,示起多功德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句,示调柔不动三昧相。)
[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所以讲到最后也是心法。我们今天就是因为愚痴,我们如果了解这颗心,我们就会很精进了。愚痴的人真凄惨。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就会很清楚我的比喻。愚痴是很可怕的东西。 譬如说我们饲养猪或是饲养鸡,乡下养猪、养鸡,这猪你把食物拿去喂它,它吃得很高兴,互相争食,这只猪,如果有智慧,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杀它,你的饲料一拿去没有半只敢来吃,我一长大生命就不保了,它会吃得那么高兴吗?猪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杀它,它才拼命地吃,吃得肥肥的,对不对?猪就是愚痴才这么可怕。对猪来讲,你在高速公路开车的时候,前面一辆载猪的车子,你如果看到载整车的猪,那些猪在上面还会打架,它不知道载到那边就要被宰杀了。在上面还会打架?有什么好计较的?如果甲的猪跟乙的猪两只都很有智慧,两者在打架,甲的猪说,我们等一下就要被宰杀了,我看我们不要再打架了,第二只就说,这样也对,开始烦恼了。
养鸡也是一样。(58:07)
咯、咯、咯……再远它都跑来,那只鸡如果知道,你喂它就果杀它,我的吗!翅膀拍一拍,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对不对?很简单的比喻,我们人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五欲六尘要我们造恶业的时候,跟饲养猪、鸡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能看到来世而已,对不对?不能看到来世而已!跟猪、鸡没有什么不一样,都一样!对不对?所以说,智慧最重要,智慧最重要!没有智慧你就会很惨。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
[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所以,我们要制这颗心,要常常观照。
[言‘好制心’者,应如此心有三种三昧相,有三种障法:一者,心性差别障,]心性是站在[一]体的角度来说,心性差别障。
[能障无二念]无二就是一念,无二念就是一心[三昧;]
这是站在本体的空性的角度来说的三昧。会障碍我们的一心清净的三昧。无二念简单讲就是实相的意思。进入同时不生不灭的境界,不生不灭就是无二念。站在体上的三昧的角度来说,所以会障碍我们心性的差别。
[二者,轻动不调障,]轻或者是起心动念这个动静的动不调,轻的时候、重的时候,这念头调整不好,简单讲[能障碍调柔不动三昧;]这个调柔就是忍辱的意思。我们的心如果有柔软心,我们的忍辱,那么第一义谛的空相就接近了。这调柔就是相。站在相的角度来说的三昧,调柔不动,一个人的心温柔、忍辱心,外相看起来就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温柔,他看起来不会很强悍,很温柔调和。调柔不动是站在相的角度来说。(1:16)是调柔不动的相的一种三昧。你看到他就是很柔和,
[三者,失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三昧。]那么这个是站在用妙用的角度的三昧来说。起妙用。我们如果一念清净心所起的也都是清净的妙用功能,本性就具足妙用功德。所以这三种三昧站在体上来讲是无二念,站在相的说法是忍辱的相,调柔不动。站在用的话,是起诸功德妙用现前。体、相、用的角度来说,
[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别障。]心性的差别的障碍是什么?我们说贪、嗔、痴三个角度跟等分的角度来讲,
[贪分烦恼吸噬善根,]这个噬就是吞食,烦恼吸噬即吞食我们的善根,
[过于毒蛇;]超过毒蛇。我们有烦恼在的话,我们的善根都会被烦恼吞食了。所以如果有贪念所有的烦恼就跑出来,
[嗔分烦恼吞害善根,过于恶兽;]我们如果常常动怒、嗔恨、愤恨,这个都是嗔的一种,烦恼会吞害我们的善根,超过恶兽。愚痴呢?
[痴分烦恼损灭善根,过于怨贼;]等分的意思就是说贪、嗔、痴统统有交互的存在,
[等分烦恼焚烧善根,过于大火越逸。]越逸就是飞杨、扩散,火在烧速度是很快的,火势凶猛波及非常的遥远,
[故云‘未足喻也’。]这样子就不用比喻了。没有办法比喻。
[次‘譬如有人’下,明轻动不调障。]调柔不好的障碍,
[‘蜜器’,喻五根受五尘乐。]不知道生死无常在后面等我们,
[‘动转轻躁’,]这个动转就是说诸根的意思。转动的很厉害,非常的快速。
[喻转识随逐诸根,]六识藉着六根攀缘六尘,
[念念不定。‘但观于蜜’,]但观于密就是只看眼前就像一个人眼睛生了白膜,庶到眼睛看不清楚东西,看到什么?看到前面一点点的距离,但观于密,[喻六识唯缘现世六尘。]现世六尘就是恶因,他也不管来世如何。今朝有酒今日醉,如果说:来世要注意,谁看到?来世谁看到了?佛所说的圣言量他也不管,对不对?没有人看到。
[‘不见深坑’,喻不知未来障碍。]
[(障碍有二种:一生处障碍: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
你出世的地方,如果是坏的地方就很糟糕;你要修行的时候,处处障碍我们。我们一说要修行障碍就来,要不然就是很穷,穷到没有三餐可吃,很想来听经闻法,但是没有工作没有三餐可吃,不能修行,要不然我们要听经闻法,回到家里先生不高兴,要不然如果要听录音带,就得偷偷摸摸到处藏,
如果要修行,因苦障碍就来,不能成就。
[‘狂象无钩’,喻心无三昧法所制。]
[‘猿猴得树’,喻心缘六尘境生染。故当急挫,]赶快拉回来。
[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次‘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放纵我们这颗心,会损害这个善事,
[明失诸功德障。次‘制之一处’句,示无二念三昧相;]无二念就是一心。
[‘无事不办’句,]所包括的是很大。我们如果了解万法唯心,我们的心专一,百千的三昧才会神通光明,所以你不要让他起心动念,应立即制止能所对立,这样子我们事情就好办了,专心无不具足。你如果没有能所对立,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根尘脱落,摆脱六根,摆脱六根的束缚,所以念念消归自性,每一个念头都知道没有能所。根尘是虚妄的生、虚妄的灭,没有能、没有所,就消归自性。清净的自性如是,马上顿见,顿见到我们清净的自性。
[示起多功德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句,示调柔不动三昧相。] 无事不办就是起多功德的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所以调柔不动三昧。所以简单讲修行就是观之又观、观之又观,由加行道进入无间道,由无间道进入证果的断烦恼。简单讲修行第一个先观心,使它能够见到消息,就像钻木取火,不能碰到烟就停止,应继续钻木取火,应继续钻木取火……,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务令心使它二六时中,包括你在睡梦都在定中,那时候功夫就来了,就是真正的功夫了。我们现在用这个散乱心当然见不到佛性的法身,又不开悟,对不对?所以你真的要精进,要懂得调柔身心使它进入状况,饮食要知足,念头要以正见,修行最重要一定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要有正见;第二要正思维;第三叫正精进。为什么?你要闻法就是正见,正思维自觉的作用,自己觉性的作用,正精进呢?不眠不休的调适自己的念头,不眠不休地一直调整自己的念头。什么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观念,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就是习气跟正法打仗,打赢了你是圣人,打输了你就是凡夫,你的正念跟你的习气打仗。
佛遗教经7
[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心既在定,则如杲日当空],这个杲字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明照万象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言精勤者,对治三种懈怠: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息就是呼吸,你要精进要知道吃饭刚刚好就好,睡也要刚刚好,不要十二点睡早上八点起床,足足睡了八个小时,睡八个小时,在我们讲堂我知道很多人都差不多睡四五个小时而已,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的,在我们讲堂的这些居士,师父真的很赞叹诸位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有的被赞叹得很高兴,所以说我们饮食节量睡眠也要刚刚好,调呼吸出入息[对治不安稳懈怠],不安稳,吃得过饱、睡得太多,你想想看这怎么修行呢?这怎么能够修行呢?对治不安稳,你吃得过饱又睡得太久你看那要修什么行呢?
[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我们如果没有智慧,绝对不能离苦得乐,诸位要记住,在《俱舍论》里面讲或者是唯识学里面讲,它都有一种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这个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他可以断烦恼,这个慧很厉害的般若的智慧非常厉害的,定解脱的阿罗汉他有得大神通,就象目犍连,他是由定而得到大阿罗汉,佛陀当时在世时因为听到马上证四果,但是他不是由定进入慧,他不是他直接就断烦恼,所以说他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他证阿罗汉果,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烦恼不生,这个很厉害,因此我们也不一定要有神通,不一定要有神通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智慧,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为什么大希有事?[对治无味懈怠],什么叫做无味呢?无味就是没有意义,毫无意义的一种怎么样?懈怠,简单讲无味就是无聊,无聊,我现在无聊,我常常想世间人讲这一句实在是很伟大,为什么很伟大?愚痴到家的伟大,修行人哪有什么无聊的,我说:你昨天在干什么?很无聊,整天在家里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真的世间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说修行者他就不晓得什么是无聊,他一天就《弥陀经》几部,《无量寿经》几部,《金刚经》几部念佛多少都订满了,他怎么会有时间无聊,怎么可能,以师父今天来讲的话,除了我有公事以外,要不然今天来讲的话,一天要看书、念佛的时间都要超过十几个小时,还要自己用功的,还要自己用功的,没有什么无聊的,我从来没有听过修行人高僧大德说:我今天很无聊不知要干什么?听到高僧大德喊说很无聊,对不对?所以我们在家居士喊说很无聊,那个人也差不多了,很无聊、很空虚、很无味,对不对他不懂得人生精进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无聊,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才能离苦得乐。
[三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加上阿修罗就是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尚未能离这个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今天还不能离开四恶道,[对治不知恐怖懈怠],你从来没有念生死苦,你怎么会恐怖?你从来没有念三途之苦,你怎么会恐怖呢?不会,不会,有空就闲聊、有空就游玩,要不然就狐群狗党对不对?也不知恐怖,还不知道要赶快生死在呼吸之间,[由修习此三对治已心则不散],不散乱这样到最后[无所对治],无所对治在旁边写四个字叫“能所双亡”,[便能发无漏慧],无所对治就是能所双亡,简单讲就是六根清净位,六根清净就是六根面对六境统统完全化作无上的知觉,就是根本智,无所对治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不须要对治什么了,因为他得到空性的思想,便能发无漏的智慧,[断惑证果也,举喻合法,在文易知],这样很容易了解,下面[七智慧功德,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如果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会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观照,我告诉诸位,说我们自己就好,一天到晚看自己就好,我们省察对众生的态度一定要慈悲,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其实佛陀早就告诉我们解脱的道理就是这样,我告诉诸位四十二章经你能够读完,读完贯澈融会贯通你就不得了了,我告诉你你整部大藏经可以放在旁边了,真的,你如果这一本《佛遗教三经》,你真的读完懂得观照这一本就够了,用不完了,很知足、无贪、精进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六度都具足,懂得布施能得解脱,再来[若不尔者,既非道人],非道人就是心无智慧,有道当然有智慧的人就是道对不对?非道人就是怎么样?心没有智慧,对不对心无智慧故,所以说非道人,不是出家众不是有智慧的人,[又非白衣],为什么非白衣呢?形已削髯,削掉头发又已经披上三衣,袈裟又非白衣,他剃度又穿上袈裟,[无所名也]都不知道要叫你什么名?既不是修行的人又不是白衣,到底你要安什么名字呢?[实智慧者]有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这是比喻生老病死的大海要靠船,无明黑暗要靠明灯一切的病要靠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斧头,要利斧,斧头,[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要用闻思修增加自己的利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所以这个智慧很重要。
二十六,第二十六页,[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是标实慧离障功德],实慧可以离开一切的障碍,[谓远离真实义处障]真实义,真实义就是理障,真实义处就是理上来说,[及世间事处障故]这个是指事障,真实义处就是指理障,世间事处障就是事障,事相上的障碍,事相的障碍,[由断迷理无明] 迷理当然就是指我们所讲的见惑,迷理就是,注意听,迷于四谛的真理的烦恼叫做迷理,四谛的真理,不晓得, 世间为苦、集、灭、道的真理,迷理无明,[故六七二识,不贪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能缘的作用,是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照知相分,相分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的作用这叫做见分,再讲一遍,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就是相分,我们认识的对象,所以能够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作用就是见分,这个我们唯识学都讲过了,以为我法[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由断迷事无明],迷事这是指思惑那么就是迷事相,为什么迷事相呢?就是指思惑,为什么指迷事呢?因为境界现前习气难断,你就知道事相磨练是很必要的,狠有必要的,你只有在理论上知道真理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在团体上磨练,这样你才有事相可磨练,我自己一个出家众跑到深山里面去修行,道理也不懂也没有团体可磨练以后出来变成一个怪人,怪人,由断迷事无明,迷事无明[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著,是名远离世间事处障也],[常自省察]省察就是察知事理二障,不要使它障碍而生起,不要使它障碍生起,常自省察,好好观察、观察什么是事障?什么是理障?[不令有失] 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让它有失,不要让它失去观照的力量,[是总勖]勖就是勉励的意思,[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闻:闻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道理。思:思惟这个道理,修就是实际如法去修行,实际产生智慧,[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谓要三慧,得证实智慧也],这个要讲实智慧,你们要稍微简单作一下笔记,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智,根本智,注意听,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如理智,又称为实智,又称为真智,又称为无分别智之一,再讲一遍,什么叫做实智慧呢?表示证悟到空性的智慧叫做实智慧,实智慧又叫做根本智,又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又叫做如理智,又叫做实智,又叫做真智,这是无分别智之一,相对于后面叫做后得智,后得智,实智就是后得智的意思,对立的,后得智就是依体起用的俗智,不坏事相的智慧叫做后得智,乃是诸智的根本,这个实智慧就是诸智的根本,因为它是合于真如的妙理平等的意思,所以说实智慧其实就是妙理、平等、无差别、无分别,这是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正确的正,证明的证两个正连在一起,正证之慧,正证之慧,意思是说没有证偏了,不是狂慧,你有实智慧你就远离各种的推求考察之行解,你不会在文字假相里面作用,因为你已经得到无分别的智用,随缘显现都了知一切法空性进入空就是无生的境界,但是这个智可以任运照会一切的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运用在一切缘起法里面,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慧,所以因为这个智慧是正体不是化用的,所以又以实智慧为智,此智为智之正体,意思是说这个根本智就是智慧的正体,就是正体而非化用,不是化用的,所以又称为正体智,正体智,正体的智慧,所以是十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们在实智慧旁边写个“般若波罗蜜”,实智慧就是般若的意思,空的意思,再来[增益三慧以证实慧乃名道人],证入空的实相、般若的智慧这才可以叫做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无四慧],注意听,什么是四种智慧呢?闻、思、修加上实智慧,实智慧就是正智,你也可以讲因为闻慧、思慧、修慧还没有达到正,所以可以讲闻、思、修、正四种智慧,可以这么说,正证之慧,因为他证到果位断烦恼的智慧,所以四就是闻、思、修加上正,正证的智慧,那么就是四慧了,又无四慧,[进退咸失],进退统统失,[故无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实智慧,见苦谛智,如坚牢船],我们见到苦谛这个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了解一切法皆是苦,这个就是苦谛的智慧,如坚牢的船,坚牢的船,我们一定要解脱,乘着这条船,因为有智慧观照一切法皆苦,我们一定要出离心坐着这条坚牢的船,就可以渡生死的苦海,意思是说你要修行,就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你一定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断集谛智],你要有这智慧断这个集,就是贪、嗔、痴,[如大明灯]大明灯引导我们走入正路,[证灭谛智,犹如良药],这药方开出吃下去。OK病马上好,[修道谛智,犹如利斧]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都是很利的斧头,[然实智难证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名字即佛当中闻慧增益,[闻慧增益,得入停心],就五停心观,五停心观这个我们在“天台教观网宗”都讲过了,五停心观就是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数这个呼吸,这个都讲过了,观一切法皆是不净那么一切恩怨要用慈悲,执著这个世间要观缘起,业障深重的人要观念佛,散乱心重的人要数息,这些都有讲过了,[别总相念]别相念跟总相念这个也讲过了,别相念师父这旁有资料读给你们听听,别相念又作别相念处,就是多加一个处,分别这个受,为什么别呢?分四个角度来说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怎么观呢?观身不净,观身不净第一观,观受:观受这个感受是苦的,观心,观心是无常,观法,观法是无我,以此四观来对治众生的执著于这个世间,为什么要观不净观呢?他认为清净,为什么观受是苦呢?他认为快乐,为什么观心是无常?他认为是常,观法无我,他认为是我,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众生执着,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这个世间是永久的,世间是快乐的,世间有我、世间是清净的,结果讲起来都颠倒,这个就是由五停心观,进而继续修行的位,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总相念就是说观一种统统具足什么叫观一种统统具足呢?观身,身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必再说,观受,受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观心?心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叫法呢?无常、苦、空、无我,这个叫做总相念,总相念,观一种四种法统统具足,这个我们简单讲一下,这都有讲过了,停心别总相念这是名字位,[观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 ,暖顶忍世第一暖犹如这个热气有一点热气,顶就像出顶,忍最后一刹那,世第一呢,最顶端的世间的最高,就是接近无漏,世第一就是接近无漏的意思,[相似位中,修慧增益],修慧来求增益,[得见四圣谛理发无漏实慧,证四道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因中三慧]闻。思修,[未具天眼],什么叫天眼呢?因为修禅定所得到的眼,这叫做天眼,你如果得到这个天眼,无论远的、近的,无论前面、后面,内、外、晚上、白天,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不必点灯,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他晚上走路不会跌倒,到乡下去不会踩到牛粪,他这样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这个没有那么简单,再来[慧解脱人],这个要稍微讲一下,什么叫做慧解脱呢?慧解脱就是由无漏的智慧力量来断除烦恼,而得到解脱的阿罗汉,这是对俱解脱的阿罗汉来说的,什么叫做俱解脱?俱解脱就定慧统统有,叫做俱解脱的阿罗汉,俱解脱就是一个人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一个人部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就是定慧同时俱足的阿罗汉, 那么慧解脱呢?偏向智慧的观照的阿罗汉,两种都是阿罗汉,所以慧解脱是对俱解脱来讲的,那是阿罗汉之一,可以说是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九种无学之一,所以俱解脱这是指他由定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那么慧解脱呢?他没有得到灭尽定,没有得到灭尽定,我们常常讲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最后这个是由定力慢慢增强断烦恼出三界,可是慧解脱不是,慧解脱仅凭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障而解脱之阿罗汉,叫做慧解脱的人,慧解脱是相对俱解脱的角度来说的,俱解脱定慧均等的阿罗汉,慧解脱偏于慧断烦恼 的阿罗汉,这样大家都清楚了,[亦无天眼],亦无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堕邪见,则是明见人矣!][且约藏教义解如此,通教例知],这是藏、通、别、圆,这是举例天台的思想,藏、通、别、圆,通教都是这样子,通教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共方便,再来[八毕竟功德],正宗分的最后一段,再来要接流通分,[汝等比丘,种种戏论],这个戏论层次很广,修行人,凡夫对修行人,凡夫是戏论,修行人对初果,开始修行人是戏论,乃至四果对三果,三果是戏论,菩萨对罗汉,罗汉是戏论,佛对菩萨,菩萨是戏论,所以这个戏论不是指世间游戏的言论,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指意思就是说,错误而没有意义的言论,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没有意义的言论,方便是作这么样子意思 ,戏论有两种这个要写起来,戏论有两种没有几个字,第一于真实理生戏论,第二于世间事生戏论,先讲第一个,戏论有两种于真实理生戏论,就是说我们大家都要修行,听到真理,但是只要它是没有究竟的,统统是真实理的戏论,譬如说他只知道空,他不懂得不空的道理,空就是戏论,他知道不空,但是不知道中道的思想,不空就是戏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于真实理生戏论,真实理就是究竟的佛道的真理,第二叫做于世间的事相生戏论,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是缘生无性的东西,因缘生、缘起无自性的东西 ,你再怎么样讨论,你再怎么样执着,它就是一种烦恼跟负担,讲愈多话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有修行,讲愈多话的人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快乐,为什么呢?讲愈多冲突愈多,冲突愈多,于世间的事生戏论,世间本无实体可得,哪有什么真理、什么追求,或者哪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都是戏论,简单讲不能让你彻底觉悟的统统叫做戏论,这一句话直接讲就是这样子,二十七页,八毕竟功德这个地方,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有戏论我们心就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上来七种功德,皆是长养方便功德,此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自性远离就是自性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不需要对治它,本性本来就没有戏论的东西 ,它见真实谛的东西,哪有什么戏论,[故名毕竟功德也,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说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用想的也让你想不到,[本非戏论所行境界,要戏论故,达寂灭论],注意!寂灭是很快乐的,你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那一种乐实在就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用看电影、用看闭路的吃什么可以享受比较的,寂灭乐,无诤,内在无诤最快乐的人,就是没有事情,无为法,寂灭的快乐,[初果得实智慧,见四圣谛,分别数以虽已永断,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无始名言戏论熏习所成,令心扰乱,不契真常,是故当急舍离戏论,乃得涅槃寂灭之乐,言“善灭”者,即以所得四谛实慧重虑缘真],再一次来缘真,[数数观察,净除业识种现令其究竟不生也,此亦且约三藏义解,三藏义解,若开显者],开显就是把它更显示出来的道理,三藏义解呢?这是三藏法教数里面,此也就是这个三藏义解,就是三藏法数,表示我们讲佛学大辞典,若开显者,要把它展开来讲的话,要分好几段落,诸位要开始标号了,把笔拿起来,看第一段,第一段戏论,[真居事外]真就是空,把那个空远远的抛在事相的外面,[仍是戏论],仍是戏论,所以阿罗汉他说要修行,要修行他就走开,走开,他修观空不敢靠近世俗,所以跑到深山里面寂静处打坐,要断烦恼,所以真居事外这个是指阿罗汉乃至小乘人所修的,真居事外,事就是缘起,以为空,可以远离这个缘起之外的,因为他不敢来缘起法里面,怕被迷惑了,仍是戏论,如果是一个真修行人,[即事恒真],即事就是缘起,恒真就是性空,没有什么好谈论的,当体就是,[乃非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第一段的戏论,第二段底下“又”标二,第二段的戏论要标号,[又即空不具,仍是戏论],这个具就是完备、具足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事相如果不懂得当体即空这个就是戏论 ,即空不具,我们现在把它调过来,念得更清楚,不具即空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具备着当体即空的思想,这一切都是戏论,叫做即空不具,即空,当体即空不具,如果没有具备当体即空,所以说这个如果,把它调到前面去意思更清楚,不具备当体即空的道理加两个字,把这两个字颠倒,然后中间加两个字“当体”,不是意思就出来了吗?不具备当体即空,仍是戏论,还是戏论,简单讲一切烦恼起来当下就要摆平它不能等待,当下就要摆平它,再来[中道不空]不空那当然是具足一切了,[乃非戏论],中道是不空意思就是说不能否认事相,不能否认缘起这才不是戏论,再来第三段[又离边立中],离了这个两边空有立一个中道,这[乃是戏论],简单讲你要懂得什么叫中道,即空即有就是中道,[即边]这个边就是空有两边,不管你站在空,空当下就是中道,站在有,有当下就是中道,其实中道就是空、有当下就是,不可以离开空讲中,不可以离开有来讲中,这样就即边即中,这样才[乃非戏论],这是第三段不是戏论,再来第四段[又对权明实,乃带戏论],我们对这个权智了解方便法来说实智空的智慧,这个是戏论,我们要了解要[开权显实]开一切的方便当下就是究竟,[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事相不是当体就是妙用现前的实相的道理,就是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方便法不是究竟义的实相的妙殊胜的妙理这才[乃非戏论]。
再来第五段,第五段编号五,[又说权说实,说本说迹],还好我们有讲过《法化经》,所以一看到这个我们马上就知道了,又说权说实,说本,本就是无量劫,说迹,迹就是佛陀八相成道在印度八相成道,说本就是无量亿劫来,说无量亿劫也好,说八相成道也好[亦皆戏论],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观心若起],观照这个心若起,一动念[本迹俱绝],离文字缘说相什么无量劫、什么八相成道,这个都是俱绝,就是不可以用言语去思惟,那么无人、我一切相当下进入一切法究竟远离的戏论,[乃非戏论]。
第六段[又唯贵默然],如果你还执著这个境界,那么[堕绝言见],堕绝言见就是堕入绝对的境界,但是还讲说我见到了绝对的境界,我见到了绝对的境界,那么还是[仍属戏论],为什么?因为它本不可说,所以贵默然不可说的,进入第一义9谛,默然不能讲是不是?[知四句皆不可说],为什么叫做四句呢?四句就是,把笔拿起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有就是肯定、无就是否定,亦有亦无就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非有非无呢?两者统统否定,非有非无,所以有一句、无第二句,第三句是亦有亦无,第四句就是非有非无,那么这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姑亦可得说,说与不说,性自平等],要怎么说都是平等何以故,空性思想怎么会有说、不说的东西,[不作二解,不作一解,不作亦一亦二解]。二十八页,[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戏论也。以上正宗分竟],正宗分竟。
二十八页,[三 流通分为四:初劝修流通],就是七分当中的第四天亲菩萨作的第四段,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二证决流通],等于第五的显示立证决定分,[三断疑流通],等于七分里面的第六,分别未立上上正为断疑分,[四嘱咐流通],等于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今初,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要常常一心就是摄心的意思,观照的意思,[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那些都是讲佛道,那么究竟该讲的都已经讲完了,照这样修就成佛了,所以说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路佛陀已经告诉我们了,要不要走就要看自己了,我们要是有惭愧心的人,我们要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这个泽就是积水的地方,低洼积水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水边叫泽,若空泽中,这个空不是空性的意思,意思就是空旷的地方,如果在空旷的水边或者低洼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就是要常常正念世尊教我们的法,[勿令忘失],不要忘记了,[常当自勉],要常常勉励自己,就是说提起我们的觉性,[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不要等死后我们才来后悔,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就象一个良医知道这个病开药给你们服用,你要不要服用,这不是医生的过失,这倒是真的,你不吃也没有办法,[又如善导,导人善道],引导人向善道,[闻之不行],听到了而没有去行,[非导过也],这不是引导的人的过失,听完后不去做也不是引导的人的过失,[诸功德,指正宗分中共世间法要三种对治功德,及不共世间法要八种大人功德也],我们再、回忆一下翻开最后一页,七十八页回忆一下,回忆一下那个表格,[佛遗教经科判],[初总题],[次别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共世间法要有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明不共世间法要有八种,那么流通分有四段,有四段,所以这个表格对照一下,对照一下我们就晓得,翻回来,[“常当一心”者],修行就是要绵绵密密,[依第一义心而修也],什么叫做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中道就是实相,什么叫实相呢?什么叫中道呢?天台宗来讲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华严宗来讲就是一真法界,禅宗来讲即心即佛,那么净土宗来讲当下念念佛,当下即心即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都是第一义谛的思想,所以说这个第一义谛的思想,在每一个角度看的不一样,也可以讲这是真如,[“舍诸放逸,如离怨贼”者,远离一心相违行也],远离一心,不能在一心当中好好的下功夫,与一心的功夫互相违背,[“所说利益皆已究竟”者],意思是说佛所说的修行的利益功德相全部已经究竟,要不要修行就看你,佛陀都已经教完了,[无限剂大悲],这个剂就是一个界限,没有界限的大悲,无论哪一个众生都是一样的,[于法无遗吝也],吝就是过失,对这个法一点都不剩下,没有什么剩下遗失的地方,过失的地方,对于法一点都不剩下遗漏这个过失,没有,一点都没有剩下一些过失,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无遗吝也就是说没有留下一些什么过失,简单讲就是功德圆满的意思,[此中,云何修?要怎么修?谓宜“勤而行之”也],一定要精进修行,没有精进修行,你没有办法达到解脱的地步,[何处修?谓山间、空泽、树下、闲处静室也],但是这个要注意,印度佛教会灭就是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因为印度教都是在都市社区、人多的地方,佛陀都教我们要在山间、树下修行,那个是佛在世,所以六、七百年前,六、七百年前佛教在印度就已经灭了,你都在深山里面修行,没有在人群当中,所以这个力量打不进去,力量打不进去,力量打不进去自自然然就被淘汰,所以我是认为我们佛教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根本智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走进社会人群当中,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跟义务,当然你如果要在茅蓬修行我们也赞叹,但是每一个人都去茅蓬修行佛教就惨了,会很惨,这个佛法会灭在全部大家都住在深山里面,一定会灭,你打不进来,人家已经利用时间、空间做一切的工作了,当然教徒愈来愈多对不对?教堂盖得愈大间,佛教没有,在都市如果要拜个佛都没有,也没有正知正见佛教不灭才怪,不灭才怪,所以该出来宏法的时候就义不容辞,所以说进可攻退可守,进可攻就是也可以普度众生,退可守有时候要去山上静一下,去山上静一下,时间、空间不一样,[何所修?谓“念所受法”也],念我们所接受佛的教化的这个法,[何故修?谓“勿令忘失”也],就是念念观照,[以何方便修?谓“常当自勉,精进修之”也,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你如果没有进入空性,真实就是已经达到如如不动,破我执才叫做真实,只要你还有一个我的染污,禅宗讲的动念即乖,那就不真实,就是染上意识的状态就是不真实,我们的真实要清净心,真如的清净心才是真实,没有生死的涅槃境界才叫做真实,所以说你如果还没有进入生死,没有解脱生死,[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白白的虚度浪费你的光阴跟生命,[若得少为足,后必有悔],这个要注意,什么叫做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就是说你只修了一点点行就觉得已经差不多了,我很行了生死没有问题了,这样子不好,那么这个加起来,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若得少为足,后必有悔加起来等于就是空死而悔,空死而悔有两种状况,第一因为你荒芜三业,,荒废了你的三业(身、口、意)全部没有修持,该布施的不布施,该摄心的不摄心,临命终知道要堕恶道了所以后悔,后悔,第二得少为足你稍微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稍微有一点经教都是耍嘴皮,耍嘴皮,有人来讲得是头头是道,但是没有人在的时候你烦恼就一大堆,所以未证、谓证,还没有证就自己觉得很厉害,所以到临命终就知道因果逃不掉的,因果逃不掉的,简单讲就是说不要到死亡的那个时候,那个刹那我们才来后悔,平常我们就要在事相上在理念上来下手,[悔何及哉!约灭恶拔苦,愈如良医,约生善与乐,愈如善导],善导,我们出国也要有一位导游,[佛不负众生,众生多负佛耳!]我们都是辜负佛,佛哪有辜负我们?佛陀讲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法,要教我们成佛,我们没有办法是我们辜负了佛,[可不悲夫!]。
中间第四行[二证决流通],[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要赶快问,疾就是要赶快的问,有疑问,有疑当问,[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决就是决了,决了或者是决疑,决了就是对义理明白、了解,这个决疑呢?就是解决了疑惑,所以这个决就是解疑,解决了疑惑,或者决了,对义理彻底的明白,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唱就是宣说,讲了三次,就像今天师父讲的,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第二、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再问: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就是今天的口气一样的。三次的问,[人无问者],大家根基都成熟了没有人问,[所以者何?众无疑故]众人都没有怀疑,[时阿免楼驼]一个马再一个犬这个念阿弥陀佛的陀字同音,[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月可以让它热,日可以让它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的苦、集、灭、道不可以改变,不可令异,真理就是真理不可以改变,[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这个是世间的因果,苦谛跟集谛是世间的因果,苦谛的世间的果,集谛是世间的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所以我们如果不种下恶的因,贪、嗔、痴的因,因灭果就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佛教我们灭苦之道这是真道,没有其他的道可以离苦得乐,简单讲世间的宗教都不能解脱六道轮回的生死,外道顶多是升天如此而已,[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一点都没有疑惑,大家根基都已成熟,大家都证阿罗汉果了是不是?[如来一代教法,义理虽多,四谛摄尽],苦、集、灭、道摄尽,[以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因果],师父再说一遍,苦谛世间果,世间就是生灭的果,集谛世间的因,就是生灭的因,灭谛出世间的果,就是无为法的果报,道谛就是无为的因,也就是出世的因,所以说果、因,果、因两双,一个是世间的因果,一个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说摄出世的因果就是灭、道。摄世间的因果就是苦、集。所以苦、集、灭、道摄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因果,[故于四谛怀疑,则一切法咸皆有疑,苟于四谛无疑则一切法皆得无疑,所以垂灭殷勤三唱,深显除四谛外更无余法也,文中有三门摄义],三十页,[示现决定无疑:从初至“不求决也”,是第一方便显发门,以此四谛乃修行者常所观察及依之起行故。从“尔时世尊”至“众无疑故”是第二满足成就门],第一是方便显发,再来就是满足成就,大家都没有问题,众无疑故,大家都没有问题,[于中,“如是三唱”句],如来大慈大悲怜悯众生所以他没有私心,所以再三的问有没有问题,[示现*轮满足成就,“人无问者”句示现证法满足成就,“众无疑故”句示现断功德满足成就也],断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心中的疑惑都断尽了功德圆满,[从“阿免楼驼”至“决定无疑”是第三分别说门],第三分别说门,[阿免楼驼,亦云阿那律]也翻译成阿那律,[亦云阿泥楼豆,亦云阿难律陀,皆梵音楚夏耳],那么这梵音就是印度,楚夏就是中国,就是印度音跟中国音不同如此而已,[此翻无贫,亦翻无灭,亦翻如意,昔于饥世,施辟支佛一食],一食就是稀饭,稀饭,[或九十一劫中往来人天常受福乐,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得此名,天眼第一,故能观察众心,决定分别说也],决定分别说也,再来[月是太阴精],是纯,这个精就是纯,太阴精指月亮,月亮是晚上出来[故冷],[日是太阳精],纯粹是热的[故热],[然此依报器世间法皆是吾人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我们如果有学过唯识学的人,所以我说一切佛法要以唯识为基础,我们说空、真如实相这是站在体性来讲,所以一切弘法利生皆必须藉著名相来解释,所以做法师唯识学一定要研究,因为你要弘法利生,你要说法度众生,要透过语言名相的东西,在家众要涉猎听经闻法比较方便,听经闻法比较方便,唯识所现[即是识之相分],相分就是所缘我们所攀缘的,有相状的客观对象的,[本无实法],为什么本无实法?找无实体可得,杯子无杯子相、木材无木材相,墙壁没有墙壁的相,人没有真实相,都是变化的东西而已,刹那间变化的本无实体可得,我们X光一照下去只剩几根骨头而已,只剩几根骨头而已,今天我们的眼睛如果像X光,没有人会贪爱这个世间,一个美女照下去剩下骨头,像那天我才去照X光,一个高大的俊男照下去剩下一把骨头,如果我们人的眼睛是X光,一照下去对这个世间都不会有一点贪恋,大家都只剩下一把骨头而已,有什么好执著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透视的能力,被这一层表面的相挡住了,挡住了,我们只能看到这一层皮而已,没有透视的能力所以挡住了,挡住了,还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放在后面,不但无始劫的习气放在后面,我们也知道因缘生因缘灭,我们也知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统统都很清楚,但是问题是烦恼心太重了,无量劫以来的业识太强,所以这个没有对治没有办法,一开始要稍微对治一下,我们如果有X光就像佛的眼睛,天眼,佛还不止天眼,佛还是法眼还是慧眼还是佛眼,你看有哪一种女色可以迷惑佛陀,天眼看下去就剩一把骨头,更何况说有佛眼,佛眼一看就清清楚楚了,确实无一法可得的东西,由X光照射下去我们剩下骨头,由佛眼照射下去你剩下什么?没有,什么都没有,对不对?那种东西怎么可能迷得了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就是没有透视的能力,就被外相所阻隔对不对?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无实法可得,[故有得神通者]有得到神通的[便可令月热日冷],有这种能力,[至于佛所说之四谛乃是众生心性法尔道理,理无变异],理无变异,简单讲这一段的意思也就是说日、月这是幻化之法所以可以转移,佛所说四谛乃是真理,这怎么能够改变呢?所以我们可以反阴为阳,世间也许有这种能力,也许有那么大的神通力,但是如果我们逆理乱真,终无是处,逆理乱真就是我们违背了真理而乱了空性的真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所说的四谛是永恒的真理,[如苦谛者,三界,二十五有下自阿鼻地狱,上至非非想天,虽升沉迥亦],迥亦就是迥然有别,完全不同,[然无不为四相所迁],注意!四相:生、住、异、灭,这个不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然无不为四相所迁,这个假的刹那生灭,所以可以是讲生、住、异、灭四相,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刹那、刹那时间变化,那个小姐很漂亮,马上就听说她结婚二十年了,再过两、三年看到整个头发变白了,像今天逢甲大学来参访,来参访,大家都结婚了很有成就小孩也都抱来,小孩也都抱来,大家都很有成就,你看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很年轻,结果现在遇到,他们看到我都吓一跳,吓一跳、吓一跳,清心、清心,年轻、年轻,孩子都抱来,孩子都抱来师公加持一下,师公加持一下,我到楼下来的时候,他们都舍不得让师父去洗澡,搞到六点才去洗澡,来的时候都围过来,围过来,真好、真好,为什么呢?他们都认为出家很快活,结婚之后试试看大家都摇头,不快活大家都摇头,慧律师父你走这一条路是对的,是对的,我说:你也可以来,你要不要收?我说:你八十岁才来,为四相所迁,只有几年不见,毕业没见而已,有的老得真的很严重,所以世间人来讲,小姐在逢甲大学的时候脸很好看,结果今天来看到,我不敢讲,我不敢讲,那个脸都有斑点一大片,不只右边一片左边也一片,一点一点好象被火烧到,又好象烧不干净以前很漂亮年纪大了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所迁,[八苦所逼,安可令乐?如集谛者,见思二惑,善恶不动三有漏业],三有就是六道轮回,欲有、色有、无色有,善恶不动三有漏业,善跟恶那么就是欲界里面来论断的,不动业这是色界以上心有定叫做不动,不动顾名思义就是定,简单讲修禅定的没有慧,这是指外道或者是佛道,单单有定没有慧, 就是禅定的界禅界天,不动业,所以说善业、恶业、不动业,三有漏业,这三种有漏业就是三界的业,三界的业,[的的是牵生三界之因],的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很显著的样子,的的确确这就是牵引我们去投胎的三界之因,那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岂有异因,如灭谛者,因灭则苦果随灭,岂非寂静无为安乐?如道谛者],道谛、道谛,[戒定慧三,能断苦因苦果至无苦处],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佛,要记住,学佛可以让我们大大的快乐,大大的快乐,不要说到死就说,现在的观念正确就不得了了,单单知足二字就不得了了,单单了解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就不得了了,你就是办不到也会很快活,办不到也会很快活,真的,碰到事情今天痛苦,明天、后天三、两天也就忘记了,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凡夫的时候一件事情就日夜挂怀甚至一个月、两年,恨到那个样子,有的兄弟姐妹两句话,一年后还在恨、三年后还在恨,父子意见不合,父不认子、子不认父,痛苦一见面就冲突,意见不合痛苦,痛苦,很痛苦,学佛的人不一样,所以可以断苦因苦果到无苦处,[安有余道?]哪有其他的道?[此四皆审实不虚],审实不虚,[故名为谛。佛如实说,比丘亦如实解,所以决定无疑也],决定无疑。[三断疑流通又三],在这个断疑的流通分成三段,[初显示余疑,二为断彼彼疑,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劝修,今初,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初果、二果、三果这就是所作未办,所作已办就是证阿罗汉果,所作未办,初果、二果、三果他就是还没有断尽见思惑,他还没有办好,见佛灭度,当有悲感,看到佛将灭度有感慨,[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若有刚入佛门的,听到佛说法即皆得度,得度,转凡入圣,[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这个一就是一种语气之词,用于加强语气,这个一、何疾哉,为什么这么快?这个一字我们说是为什么?何就是为什么,一何疾哉!为什么如此的快呢?就是我们今天的话,为什么这么快呢?这样佛陀就要入涅槃了,真的,真快一刹那,[此乃阿免楼驼分别语也,于中有三种分别:一所作未办者],功夫还不够的,[指初果二果三果以思惑未尽断故当有悲感,如阿难愁忧等是也;二初入法者指内外凡],内凡位跟外凡位是不是?那么内外凡位我们在天台教观网宗也都有讲过了,什么四念处、五停心观等等,外凡,暖顶忍世第一慢慢、慢慢就进入内凡位。
佛遗教经8
[由观行力深故今一闻佛法,速疾见道,如夜见电光更非延缓],很快就见道一点都不慢,当然平常他观照的力量够,因缘啪、就悟到了,以前有一位叫做什么?有一位在家居士去佛学院找我,我问他:你的意思是怎么样?他说:我再多几年老一点再来出家,他说:师父,我回去以后要观什么?要怎么修行?我说:你观无常,你很快就会再来找我,他说:那有那么奇怪,真的吗?我已经答应我妈妈了,我是独子,我慢一点再来,他真的每天观无常、观无常,有一天他在喝茶、喝茶,杯子掉了下来锵…他就想到我的话了,我们那个出家师父讲的这无常,出家不能等,我有一天如果像杯子这样碎掉往生了这样不能等了,我不能等到年纪老了因缘来不行,我告诉他:你要自己创造因缘,你不能等待因缘,你不能等,过没多久真的来说要出家了,所以这个观行的力量常常观照的力量如果到了,因缘来就一下子就悟到了,当然我举这个出家的经验的过程,也告诉我们平常下的功夫,你不会白白的浪费,只要你有正见的观照,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要时机未到就一心一意想要出家,想要出家,想要出家你的家庭要照顾,你还未出家以前要照顾你的家庭,你不能说我想要出家,但是我家庭又不照顾那糟糕了,也不能出家也不能做一个圆满的在家,整天就跟丈夫吵架,不然就跟太太吵架,男众整天就想要出家修行,要出家修行,太太如果靠近想要撒个娇,老公,不清净,他太太还没有学佛,老公,不清净,要出家的是你,你太太没有学佛,你这样会不出事?马上就出事我不骗你,所以在时间、空间要自己拿捏得准,自己拿捏得准,没有那个因缘暂停,有那个因缘但是平常的观照还是要下一点功夫,所以说这个速疾见道,这是平常的因缘。不是一朝一夕的东西,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东西,像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内心就准备了六年,我就知道要出家了,大学二年级我就知道我要出家,但是我这个人会保守秘密,我碰到人都没有跟人家说我要出家,我怕会出不成,万一业障现前,被天上听到怎么办?所以说要出家,在大学里面有人交女朋友,交女朋友,那时侯我就想要出家,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内心里面想,但是我没有说出口,结果我们顺利的出家,所以我出家不是突然间想到精神不太正常,师父请你帮我剃度,不是这样子,我已经准备六年了,我才正式剃度,所以在剃度以前经教已经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才出家的,那有像现在要出家剃度有的很夸张,你不知道有一位女众很夸张,有一位外省的女众她只知道拜佛不懂得道理不晓得出家,她老了儿孙都大了,我老了、我老了,我常常叫她某某妈妈,这个不能讲,录音带被她听到会来凶我,现在没有关系,她还没有往生但是我要讲,某某妈妈你在家就好了,她说:不行,我要出家,我不出家不行,她是外省讲话,一定要出家,她脾气又很坏,以前常常打麻将,外省人脾气很坏,外省的,我要出家,后来,结果明天人家要受戒了,要三坛大戒准备受戒了,晚上没有人要跟她剃度,她自己剃度,自己剃度,剃得头都流血了,因为她不曾剃过光头,女众从来就没有剃过光头,很急她要现出家相,佛陀说出家功德很大,很大,我告诉她:不懂出家罪过也很重,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我决心要出家,她就剃度了,剃了以后一直流血,血流了很多,要到戒场了自己也剃度了,到戒场没有师父随便找一个,麻烦你跟我签名,因为剃度一定要有师父签名,剃度,师父看她剃度流了不少血很感动,整个头都有血,很感动,剃刀剃得亮晶晶的象个冬瓜,看到她的头很像冬瓜亮晶晶的,流血,流血,随便一个比丘尼她说:她可怜她,好呀,你剃到流血很感动,我就帮你签名,她就说:慧律师父你看我出家了,你看我满我的愿了,我说:好戏在后头。结果她请她(师父)签名受戒以后随她师父回去了,随她师父回去,因为她凶儿女凶惯了,到了那里每天跟她师父吵架,她把师父当成她的儿女那样的对她凶,她师父说:你过来跟我讲话,她说:你怎么不过来。真糟糕,她师父叫她来前面跟她讲话,她说你怎么不站过来。她师父比她还年轻,过不了多久,我看还不到一个月,我学她,还俗了,一下就还俗了,就解决了,一下子就解决了,还俗。出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一点道心都没有,随随便便剃个头,就表示你出家了,对不对?我如果到左营又不能对她讲什么,找她我就说,某某妈妈你现在还俗了。别说了,过去就不要说了,过去就不要说了,意思就是不要泻她的气。不要说,不要说了,我先生在旁边,她先生在旁边,我先生一直叫我不要出家,我就一直拼命的出家。被你猜中了,被我猜中了真糟糕,我学得很像你知道吗?那是很严重的,外省的,叫她不要出家她硬要把出家当成玩耍对不对?所以这个就不是这样子的,平常要有观照力,出家要有心理准备才可以。
再来,更非延缓,[以见道一十六心],这个在唯识学里面讲的,都讲过了,唯识学里面十六心就是见道,第一心到第十五心是见道,那么最后是修道,第十六心是修道,修道,我们分析的苦法智忍或者是苦法智,那么苦类智忍、苦类智。一个是欲界的苦谛,一个是上二界的苦谛等等,这个我们因为这里资料有,但是我们不谈,为什么不谈呢?如果每一个三藏法数统统要解说那不得了,不得了,我们说不完的,我们说不完的没有办法,每一个三藏法数统统拿出来读那就大费周章了,讲到明年也讲不完,以见道一十六心[不出一刹那故也,三所作已办者,指阿罗汉见思断尽,永超三界苦海],永远超过三界的苦海,[故无复情爱悲感],情爱悲感,不会再执著悲感交集,[但未知佛实不灭],因为我们有所知障,所以没有办法体会不生不灭的道理,在这个经典里面讲,这个要抄一下,这个要抄一下,经典里面有这样讲,未知佛实不灭,为什么呢?佛实不灭,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则了不生不灭之旨者也,你如果能够知道诸佛根本没有出世,他出世是三十二相示现的而已,也无有涅槃,也没有所谓的涅槃,不生不灭的东西,也不会讲是一种涅槃的东西,他本来就是无相的东西,他是来启发我们的觉性,让我们修到绝对解脱无能所、六根清净的东西,他哪有什么来去之相,根本就没有来去之相,你能够了解诸佛没有出世亦无有涅槃,这样你就会了解不生不灭的宗旨,则了不生不灭之旨者,宗旨的意思,宗旨也,[故谓灭度何疾也],灭度何疾,灭度这么快。
[二为断彼彼疑],三十二页,[阿xxxxx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世尊住世一劫,因缘和合的东西他也是要灭掉,[会而不离,终不可得],会而不离,终不可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也知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世间无不散的宴席,大家都知道,有一天我们要各走各的,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自利就能够修因得果,利他呢?就能够说法利生,所以你所有下的功夫只要你如理修如法修,决定功不唐捐,决定功不唐捐,我今天闻、思、修每天听经闻法,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开悟,总有一天你生死一定会自在,乃至说今生没有办法来世,不然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决定功不唐捐,但是要如理如法的修,[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四圣谛者,证此四谛得成圣果,故名圣谛,又理虽固然,唯圣谛了],意思是说虽然这个真理它固然就是本自存在,又理虽固然,固然就是本然,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又这个道理虽然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只有圣人能够观察,谛了就是决定彻底的觉悟,谛了,[故名圣谛也],圣人所观照、察觉的真理叫做圣谛,[时众虽悉了达而如来悲心淳至],淳就是淳厚朴实,至就是最、达到极点,淳至,如来悲心可以说是非常淳厚的达到了极点,[普为未来永断余疑,所以复为众说,是中,文亦分三,初从“勿怀悲恼”至“更无所益”,即断所作未办见灭悲感之疑],看到佛陀入涅槃感慨很大悲伤,断所作未办,所作未办功夫还不够,[即“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便可依之修道,至于会必有离,自是世法应尔],应该是这样子,[且我久住,于汝无益],无益有两个角度,诸佛住世只为说法利生,法既足已故久住无益,诸佛住世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法利生,法已经讲完了就已经够了,可以让你成佛的路线,法都讲完了,佛住世没有什么作用。第二佛如果久住众生不会产生难遭遇之想,所以久住无益,违反了无常法久住无益,有的众生必须佛入涅槃他才会拼命赶快修行,他才会感到世间无常,连佛陀都入涅槃了,连佛陀都不能让我们依靠,要靠谁?靠自己,他就会拼命观照拼命修行,为什么呢?所以世尊久住世间他就不会难遭想,所以于汝无益,[何用悲感为哉?]
[二从“应可度者”至“得度因缘”,即断电光见道之疑],前面有讲的见到电光就见道,这些众生这些有一点功夫的人的怀疑,[谓有疑曰:“佛住世时,闻说即皆得度,佛灭度后,见道无由!”],不会这样子的,不会这样子,[故今释曰:所应度者,我已度讫],对不对?你不要认为佛灭度以后就不能得道了,[纵未度者]我也[皆已作得度因缘]给你了,这两句话是我出家非常感动的两句话,所应度者我已经度了,尚未得度我已经作得度的因缘,这两句话让我非常感动的,佛陀真伟大,他不会忘记他的责任跟义务是什么?这两句话很让人家感动的,表示他一点都没有偷懒,他该做的,他认真做的,他该度的都度尽了,没有半个了还没有度的,他已经留因缘给他们了,意思就是说[因缘若到,勿愁不见道也],不愁见道,以前有一位比丘很会睡,很会睡,住持就请教我:法师、法师,有一位比丘很会睡,我说:没有关系,这个孩子有善根,没有关系,不知道是病苦还是情绪的变化,还是以前就是这样子,没有关系,让他睡,睡久了他就不会睡,后来他睡、睡、睡…睡到后来不知道哪一点让他感动了,变得比别人更为精进,说过他的人每一个都默默的不敢再说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如果看徒弟还是看众生,他过度时期的情绪变化,或者是他最近不用功,这并不代表他一辈子不用功,不可能,所以你们回去尽管睡没有关系,好好睡怎么睡都没有关系,但是比丘最好不要这样子,如果比丘每天都睡得很晚,本师父会亲自拿引磬去邀请,起来做早课,所以说因缘具足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精进。
[三“自今以后”至“而不灭也”,即断灭度何疾之疑,既弟子展转行之,则因分住持不坏,既法身常在不灭,则果分住持不坏],所以说因住持不坏,果也是住持不坏,这个展转行之,展转行之弘法利生才是最根本的,不然你要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负担弘法利生的责任,弘法利生的责任。我们比丘就是要这样子,责任在我们身上义不容辞,万夫莫挡,一人当关、万夫莫敌,我们要有这种勇敢的心,做法师的人要准备牺牲与佛教共生存,不怕牺牲的,就像龙树菩萨讲的,在《十地经论》里面讲的,那看得很感动,龙树菩萨写的那个《十地经论》,那实在是太伟大了,太伟大了,他说弘法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在讲经说法一定要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怕外道、不怕恶势力,不怕反对的人,你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护法,所以说我们常住不坏的佛性处处可以显,[因果俱常,何云疾灭?] 何云疾灭?[然此仍对权机],权巧方便的根机,[故且说五分法身为常住耳],五分法身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这个都已经讲过好几次了,简单讲一下,戒身就是我们无漏的身语之业,身:身体,语就是口业。什么叫做戒身呢?戒身就是无漏的身业跟口业。什么叫做定身呢?定身就是懂得空、无相、无愿的观慧,就是无学的空、无愿、无相的三种三昧可以让我们进入定,就是定。第三叫做慧身,慧身就是无学的正知见,阿罗汉的正知见,正知正见叫做慧身,身体的身,戒身、定身、慧身。再来第四个解脱身,什么叫做解脱身呢?与正见相应的殊胜解脱,与正见相应的殊胜解脱,就是殊胜;殊胜的解信解行证的解,殊胜的胜,与正见相应的胜解叫做解脱身,那么第五个叫做解脱知见身,就是无学的尽智,所谓尽智就是无生智,也就是阿罗汉的实智,就是阿罗汉的无生智慧,见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叫做解脱知见身,解脱知见身,所以这个五分法身都是常住不灭,[若入实者,应化亦常],只要他进入真正的空性的道理,意思就是如果你悟到了实相的道理就算应化身来讲,虽然有生灭的应身他还是不生不灭的实相,不生不灭的实相,还是永恒的常住,[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意思就是说世尊在灵鹫山说法度众生的时候,那么这是专门指演说《法华经》的时候,灵山一会就是说就像佛陀当时在讲《法华经》,俨然未散好像没有散掉,为什么?时空可以倒流,时空可以倒流,时空是假相的东西,[非欺我也],这个俨然就是好像,好像未散,[三重说有为无常像劝修,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世间都是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你不需要烦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要早求解脱,就是说我们要准备资粮精进修行不能等,[以智慧明,灭诸痴暗],痴暗就是无明,[世实危脆],世间确确实实是很脆弱的,意思就是碰到了很快就是毁灭了,碰到很快就是磨灭了,就像泡沫幻影一样的,[无坚牢者],一点点坚固都没有,出去车祸明天马上就死了,送火葬场,马上就死了,像我舅妈生脑瘤,脑瘤、脑瘤,她生的脑瘤在后脑,剖开一粒一粒像米粒没有办法,开了一次又开第二次,又开第三次就往生了,就往生了,生脑瘤,脑瘤你如果体质没有改变开完会再生,生了再开,开完再生,注定要死的不能活,所以说我们人在世间一点坚牢都没有,一点坚牢都没有,[我今得灭,如除恶病],就像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应该要舍,要放弃的对不对?但是世间人哪有办法,他怎么会放弃这个色身呢?不会,他这个身体不是拿来做功德的,身体是拿来享受的,吃要吃得好、穿要穿得好,睡要睡舒服的床铺,非常的照顾,但是时间到往生了,不然你看杨贵妃、貂婵、西施、王昭君中国的四大美女,对不对现在在哪里?所以都是这样子的,潘安再世,你说阿难三十相也都这样子的,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很清楚的透视一切,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老病生死的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哪有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想把它除掉,一定要把它除掉,他一定要把它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把它杀掉大家都很欢喜是不是?[文有二意:从初至“无坚牢者”,正明无常观门],观无常,诸位在家居士、诸位菩萨,我们如果会观无常,你这一辈子的道业就成功一半了,你如果再多一个观无我,就解决了,OK了,观一切空,佛的三法印,佛按照三法印成道,我们依法观照,我们不能成就怎么可能?对不对?诸行无常,你如果观无常烦恼就除一半了,无常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再来诸法无我,没有客观环境,也没有主观的意识状态,所以诸行无常是指内外一切都无常,诸法无我也可以说没有主观的意识状态,乃至没有实体可得的外在,破除你主观、客观的意识存在,统统要进入平等的空性,观无常就包括一切法都具足,所有一切法讲到最后一个字叫做空,两个字叫做无常,三个字叫做无所得,无所得。四个字就是阿弥陀佛,没有念阿弥陀佛你就是死棋无路可走了,四个字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以劝勤修,从“我今得灭”以下,是引己作证也,佛妙色身,等真法性,无量功德庄严显现而云是罪恶物,喻以恶病怨贼者,示同凡夫,令警省耳!三断疑流通竟]。
下面这一段把它读完,[四嘱咐流通,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我们看到的动或者是我们感觉不出来的不动,其实不动那是指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觉察,你如果好好观照,哪里什么东西不动,里面的电子、质子、中子,如果你学过物理学、化学,哪里什么不动呢?包括这个杯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颤动的,如果你用百万显微镜一透视,它都是在抖动的,没有一分一秒它可以停止的,就如同我们的细胞一样的,不安之相。
三十四页,[汝等且止],请止,[勿得复语],不用再说,[时将欲过],他的时间已经快要到了,[我欲灭度],我要进入涅槃,[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教诲就是教导训诲,诲就是教导、明示或者是教导的言词,教诲,[“常当一心”是嘱令住于实慧],就是说你一定要有空的思想,实际理地的慧,那么就是与空相应的智慧,那么才叫做实在的慧,如果以世间的分别心那是聪明那个是负担,那个是造业,分别的、执著的、不能解脱生死的,所以说我们要与实慧相应,那就是空的智慧,出家众如果没有空的智慧,你修到死头脑敲破都不知道,[“勤求出道”是嘱令方便修习,以实慧难得,故劝令精进以修之也],什么叫实慧?注意听,念念观照念念无生这叫做实慧,虽观照无有能所观照,虽然是无生不妨碍事相的观照,强化我们的念头,真精进者就是无念,简单讲就是禅宗的思想,你一定要懂,我告诉你禅宗不管哪一宗目前讲起来,禅宗可以说是最上乘法,即心即佛,禅宗的心法不懂,看你怎么修行、看你怎么念佛?你都没有办法,除非你对心性有了解,其实到最后是一样的,我告诉你净土的果报不生不灭,华严的一真法界不生不灭,天台的实相也是不生不灭,律学无为的戒体也是不生不灭,禅、净、律、密都是这样,唯识的转识成智也是不生不灭,统统一样,起信论的真如也是不生不灭,都是一样的,那么小乘的七十五法,大乘的百法讲六种无为法,都是不生不灭的,小乘的讲三种无为法,大乘的讲六种无为法,都是不生不灭的,讲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告诉诸位如果你对心性愈透彻你会愈相信净土法门,其实净土法门念到一心不乱,你开玩笑哪有那么简单,你不懂得空义的思想,你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可能的,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没有能所,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无生,就是这样的理,都是一样的道理,你说你不相信净土,那不表示没有净土的,你懂得禅其实你不了解净土的,净土还是在一念之间都一样,讲到后来都是平等的法,对不对?密宗的即身成佛、三密相应,那不是不生不灭是什么东西,不然那是什么东西?讲到最后都是一样,那有哪一样不同对不对?以实慧难得故劝令精进以修之也,[欲界为动法,色无色界为不动法],不动法就是有定,有定叫做不动法,他们有禅定的功夫,[虽有动静之殊,总属无常无我],它就是无常、它就是无我,没有真实体,[不可不思出离也,“勿得复语”,是劝止三业,成就寂灭无我法器],成就寂灭无我法器,[“时将欲过”,是示当归灭不离中道以为究竟,“最后教诲”是正显遗训],交代下来的,[住持法中最胜最要,呜呼!末后殷勤],再三的殷勤,[悲心极矣!为弟子者宜何如镂骨铭肝也],镂骨铭这个念“”,镂骨铭就是刻骨铭心的意思,意思就是形容受人恩惠心中感激之情极为深刻,镂骨铭就是把它记在心中,镂骨铭肝就是刻在我们的心肝里面,我们的心肝、心肝,刻在我们的心肝里面,镂骨铭肝就是这个意思,形容受人恩惠感动的情极为深刻,镂骨铭肝。[佛遗教经解],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三界无常、无我,在这里就要告诉诸位,讲到这里就要讲《佛遗教经》你要念诵,《佛遗教三经》这个在家、出家统统要念诵,有空常常拿起诵念,诵一下、诵一下,如果说大部经典我没有办法,这个师父不怪大家,但是这《佛遗教经》,有人专门印《佛遗教三经》结缘的大的字体应该有,要不然我们自己打出来旁边注音来流通,初一、十五,半月、半月乃至于说每天你念一念,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你说《楞严经》那太大部了,《法华经》听起来就头晕,那么大部对不对?头会发晕,这个这么小本,你再不念就很糟糕,警惕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这个僧团《佛遗教三经》还是要诵,除了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还要诵《佛遗教三经》,警惕孩子才会乖,才会好管教,《佛遗教三经》诵下去,佛陀教我们的,那是佛陀教我们的,我当师父的很轻松,我这个师父很轻松、很轻松,因为佛陀都教好了,老和尚都教好了,我也不必多费神,到现在也没有哪一个徒弟对我大小声,没有,没有,所以很好教,对不对?就是依法,依法,徒弟有法他就知道要回光返照,来的习气慢慢的磨练,所以我要告诉徒弟就是僧团的生活它就是真理,一切的事相它就是真理,一切的事相就是真理,僧团的生活真理全部都蕴藏在里面,你们的忍辱就是在这个地方学,精进就是在这个地方体会,团结合作、组织系统,荷担如来的家业,统统在这个地方,僧团的力量是很大的。
三十五页,[跋语],这个跋语的底下用个括号写个(后序),后序就是等于写在文章后面的序文,也就是等于后序,我们说序文就是写在前面,那这是后序的意思,跋语,跋语的意思就是说附在书籍或者是诗文,诗或者是文章后面的文章,都是用以说明作者写作经过或者是写作的内容,也就是后序,前面叫做序文,后面叫做跋语,跋语就是后序的意思,[旭]就是智旭,藕益大师,[未出家时,读此遗教],读到这个《遗教经》,[便知字字血泪],都是字字血泪,[既获剃染],就是出家,剃度,剃是指剃度、染是指衣,所以剃度而有三衣,染衣就是三衣,[靡敢或忘],不敢忘记,[所恨慧浅障深],智慧很浅障碍很深,高僧大德这一句一定有的,因为大家都很谦虚,[悠悠虚度],悠闲自在,悠闲自在的样子,悠悠虚度,[二十余年,空无克获],一点修行都没有,[既非道人,又非白衣],自己谦虚这样讲,也不是一个出家修道的人,又现出家相,也不是白衣,[方抚心自愧],扪心自问觉得很惭愧,[对镜生惭],生惭就是生惭愧心,面对镜子会照到自己,他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而虚名所误],他当时就很有名了,他当时就很有名了,虚名所误,[谬膺恭敬],谬膺恭敬意思就是说他的能力、他的德行有所不足,而虚妄受别人的恭敬,表示自谦之词,这个膺字就是承担或者是接受,错误的去接受恭敬,谬膺就是错误的接受恭敬,表示我的能力、道德都不够,而且虚妄错误的受人家恭敬,[承甫敦沈居士],居士甫敦沈,沈居士,[固请解释此经],固请:坚持的意思,固请就是坚持要请我解释这本经,[嗟夫!]感叹,[余不能臻修世出世间功德],我自己不能臻,臻就是到达,我自己不能达到,修世出世间的功德,[徒]就是只有,[徒以语言文字而作法施,何异诸天说法鸟耶?]这个诸天说法鸟这句,何异诸天说法鸟这句的意思是藕益大师自己谦虚,自己也没有修行也没有证果,我只是依文来解释而已,就像天上的飞鸟,或者像鹦鹉在学人说话,只知道会发音,不晓得去了解它的道理,那么这是老法师藕益大师的慈悲,自己很谦虚的这么说,何异诸天说法鸟耶?[然一隙之明,弗忍自吝,藉此功德,回向西方],然一隙那么这个就是隙缝,就是小缝,譬如说我们的隔壁,有一个缝隙光线透过来,绝对不忍心吝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然一隙之明就是说这个明就是一种智慧,我如果有一点点的智慧,有一点点的智慧,我绝对不敢吝啬不布施给大家,弗忍自吝就是我不敢吝啬不布施给大家,意思就是说我如果藉着一点一隙之明表示很谦虚,如果我就有这么一点点的小智慧,我是一定不会去吝啬,不布施给你们的,弗忍自吝,藉此功德,回向西方,[仍作迦陵频伽,代弥陀广宣法要可矣!] 迦陵频伽我们都知道,这个就是妙声的鸟、美音的鸟,好声音的鸟。这个迦陵频伽我这里有资料读给你听,叫做好声音的鸟,或者是美音的鸟,还是妙声的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迦陵频伽鸟色彩是黑的似雀鸟,羽毛甚美,啄部就是嘴巴呈赤色的,赤色就是有一点红色、深红色,在卵壳的里面,这个卵里面它就能叫,这个声音和雅微妙,这可以说迦陵频伽鸟在卵里面,蛋里面就是壳里面,壳里面,卵壳里面它就能叫,这个声音就非常的和雅微妙,为天、人、緊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所以在佛教经典当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的妙音,常常用迦陵频伽鸟的声音来譬喻妙音的声音,所以说仍作迦陵频伽这是极乐世界的鸟,代弥陀广宣法要可矣![甲申九月二十日记],这个甲申就是西元一六四四年,这一年是藕益大师来到灵峰,灵峰,[唐太宗文皇帝施行],这个施行就是实行的意思,换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倡导,在施行旁边写两个字“倡导”的意思,意思是说这本《佛遗教经》唐太宗很倡导,倡导这一本,叫大家要流通要发行,让七众的佛弟子要好好的行持《佛遗教经》,连皇帝都这么重视这一本《佛遗教经》,《遗教经勑》,这个勑跟那个敕是一样的,一个束再一个文一样的,不是文应该念“??”,玫瑰花的玫的右边是不是?同这个敕,敕就是帝王的召命,皇帝的命令叫做敕,唐太宗文皇帝来倡导、来流通,来发行遗教经这个命令,[法者,如来灭后,以末代浇浮],这个浇浮就是浮而不实,浮而不实的意思,末代浮华不实还是说风气颓败丧失了淳朴敦厚,以末代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须备],僧尼出家这个戒行要具足,[若纵情淫佚],意思就是这个不是男女的意思,注意,这个淫佚的意思是说过度的嗜好,欲望,过度的欲望的意思,这个不是指男女,纵情淫佚的意思就是纵欲行乐,放纵自己的欲望去做快乐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嗜好,或者是欲望过度的意思,如果你把它解释做纵情的男女淫欲那就错了,不是这个这个意思,意思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去行乐,那不限于男女、酒也是、唱歌也是、跳舞也是,[触涂烦恼],触涂的意思就是处处或者讲到处,到处烦恼,触涂烦恼就是处处烦恼、到处烦恼,[关涉人间],什么叫关涉人间呢?请人代为说情,公关的意思或者是有牵涉关联,关涉人间:跟人际关系,就是与世俗人来往,那么讲讲关系,透过关系,[动违经律],每有所举动,动就是有所行动就违背了经典或者是戒律,[既失如来玄妙之旨],玄妙之旨对深的道理不了解,[又亏国王受付之义],受付 赋予,你们的责任重大对不对?
再来,[遗教经是佛临涅槃所说,诫勒弟子],勒就是禁止或者是约束、警戒,好好的约束弟子,[甚为详要],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要做,诫就是警戒,勒就是约束、禁止的意思,甚为详要,[末俗缁素],末法这个俗缁,缁本来是黑色的,这个缁跟素,缁就是黑色的、素就是白色的,缁是出家众的统称,素是白色的,也就是白衣俗家人的统称,因为出家众通常都是披黑衣,用这个缁,缁本身是黑、素是白,黑、白,末法这个出家众还有在家居士的意思,三十六页,[并不崇奉],就是也没有很重视这个,就是也没有很重视这个,[大道将隐],大道将近要灭了,隐就是没有人看到就没有显现,[微言且绝],佛陀所讲的微妙说法,微言就是佛的微妙说法,怎么样?将近灭绝了,[永怀圣教,用思弘阐],我们怀着圣教的心,护持圣教的心,用思弘阐,阐就是宣扬、显扬的意思,宣扬要不就是显扬,好好的弘扬,[宜令所司],宜令所司:应该令所掌管的,司就是掌管,应该令一切掌管的掌管政要的,[差书手十人],书手就是缮写的人,这个缮就是左边一个系部,右边一个善良的善,就是毛笔字写得很棒的人,以前没有印刷术,我就说过,没有印刷术,都是用抄的,那有像我们现在那么好命,是不是?一次印就一百本、一千本、一万本不要几天就OK了,以前都是靠手抄的,差书手十人,[多写经本],把它抄写完整,[務尽施行],一定要实行,抄很多来广为流通,[所须纸笔墨等],可见不是用印刷的对不对?不是用印刷的,[有司准给],有官的这个官僚,有我们这个官府准,准给就是依法给你,不用钱的,纸、笔、墨,这个司就是官属,官属的地方就叫做司,以我们现在来讲就是由政府提供,有司准给,[其官宦五品已上],五品以上,五品以上,其官宦五品已上,五品官,[及诸州刺史],诸州刺史,[各付一卷],一卷给他看,看他还会不会贪官污吏,好好念念看,要远离五欲六尘,不要贪官污吏好好办案,[若见僧尼行业],如果看出家众所作所为[与经文不同],不管公或者是私要劝勉,劝导勉励他,[宜公私劝勉],不管是在大众的场合或者是私下都要好好的劝导他,[必使遵行,出文馆辞林,第六百九十三卷],文馆辞林,文馆辞林这是书名,唐许敬宗等奉祀编修,总共有一千卷,许敬宗:言、午,许,尊敬的敬,宗就是我们禅宗的宗。许敬宗等奉命令编修的总共有一千卷,乃是分类编辑,从秦一直到唐代各体的诗文,从秦朝到唐代各体的诗文,什么四句、五句、七言等等各种的诗文,诗文,文馆辞林书名,唐许敬宗等奉敕编修,总共一千卷,乃是分类编辑,自先秦到唐代各体的诗文,[宋真宗皇帝刊遗教经,夫道非远人],这个念“??”,不能念“??”(远)当动词,这个远不能说很遥远不是,这个远就是疏远或是避开来,不是道远远的疏远我们人,这个道并没有疏远我们,为什么呢?[教本无类],教化众生它是没有分别的,无类就是没有分别心,都是平等的,无类,无类就是不管你男女、老幼、贫富,教,只要你一心向善都平等的教化,没有分别心,没有差别。无类:没有分门别类。这一类可以教,这一类不可以教,没有这样子,教本无类表示慈悲平等心,[虽蠢动之形各异],蠢动就是虫类的爬动,这是指一切众生,一切的众生蠢动,本来是指在地上蠕动的、爬动的虫类,但是这是指泛指一切众生,就算在地上爬动的那些众生它的形状跟我们人不同,大家都不相同,[而常乐之性斯同],就是本性的如来藏。常:真常、真乐,永远的常、永远的乐。这个常乐之性就是涅槃,涅槃之性斯同,统统一样的,因为什么呢?[由爱欲之纷纶],纷纶就是纷乱、杂乱,因为我们的爱欲,我们的情执很重,我们贪爱这个世间的境界执心很重,所以[致轮回之增长],一直增长我们的轮回,一直增长我们的轮回,因为我们贪爱这个世间,所以不想要离开这个世间,跳脱不出来,[是以迦维之圣],这个迦维就是迦毗罗卫国,就是我们佛经常常讲的迦维,也就是迦毗罗卫国,之圣当然就是佛了,以迦维之圣,[出世而流慈],就是佛陀在迦毗罗卫国诞生,迦毗罗卫国翻译成中文叫做黄赤城或者是妙德城,妙德之城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塔拉伊之提罗拉寇特地方,很长的名字,塔拉伊之提罗拉寇特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因为资料这么写我就这么读,不然这么长的名字怎么记,记个尼泊尔这样就对了,尼泊、尼泊、尼泊尔,为佛陀出生之处,亦既释迦族之国土,我们现在的尼泊尔这个地方,以前可能也没有尼泊尔这个地方,尼泊尔这个地方可能就是以前都是统一的国土,后来可能才再独立或怎么样子,所以叫做迦毗罗卫国出世的佛,就是圣人,出世间的流慈,舍卫就是舍卫国、舍卫大城,[舍卫之区]就是舍卫大城这个地方,[随机而演法。既含灵]含灵就是一切众生,[而悉度将顺俗以归真],顺俗生灭以归空性,一切平等的实相,[犹于双树之间普告大乘之众,示五根之可戒],五根,注意!这个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开示我们这个五根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会攀缘五尘,示现五根之可戒,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要收摄,要收摄不要放纵它,要好好的戒住,问四谛之所疑,对苦、集、灭、道的道理,有什么怀疑要好好的问,[期法奥之宣扬],我希望,这个法奥就是深的法,奥就是深入,简单讲就是说微妙之法的宣扬,我希望这个法的深处奥秘,如来藏心的微妙之法,涅槃的思想,大乘的思想得以宣扬,[俾众心而坚固],俾就是令,令众心而坚固,一切众生的心会坚固起来,[大悲之念,斯谓至乎!]大悲心的念头,就是达到了极点了,这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了,斯谓至乎,斯就是这个,谓就是可以说,这个可以说,至就是达到了极点,[朕]就是天子的自称,这个朕从哪里开头的呢?我们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是武则天做的,这个朕是谁做的呢?我们常常讲朕、朕就是从秦,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才称为朕,才称为朕,朕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朕,是丛秦国以后秦始皇自己称朕,后来的皇帝统统称为朕,秦始皇有伟大的地方,他统一六国以后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整个中国大陆的文字全部统一,今天我们如果没有秦始皇就惨了,你写你的文,他写他的文,不是像欧洲,欧洲是缺少一个秦始皇,欧洲今天如果出一个秦始皇,那完蛋了,不得了,欧洲之强盛,你到意大利意大利文,你到法国法文,你到苏俄苏俄俄文,你到德国德国的文章,真的,四分五裂,欧洲的国土,整个欧洲的国土加起来刚好我们中国大陆的大,欧洲二、三十国加起来刚好我们中国大陆的大。我们中国大陆十三亿文字全部统一,这归功于秦始皇,这个秦始皇这一点他老人家实在伟大,他焚书坑儒暴政,这一点太伟大了,度量衡也是一斤十六两,那就是他老人家统一的,就是他老人家统一的,尺度一尺、十寸、十公分,一斤十六两,统统是秦始皇的功劳,要不然你就四分五裂,你在这边一斤他那边却半斤,你那边半斤他那边就三斤,乱七八糟的,这个秦始皇还是有伟大的地方,伟大的地方统一,他有罪归有罪,但是伟大归伟大,[朕祇嗣庆基],这个不好解释,这个念“?”,祇就是尊敬,嗣呢?就是继承王位的人,庆呢?就是祝贺、恭贺,这个基呢?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宗皇帝自己谦虚,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能够当皇帝完全是仰赖祖先的福德,的因缘来庇荫,不是避孕,庇佑的意思,庇佑的意思,才能够继承这个王位,登基当皇帝,再讲一遍,宋真宗他自己谦虚说,他今天能够当皇帝,完全是依靠祖先的福德因缘来庇佑,他才能够继承王位登基当皇帝,那么这里再读一次,[朕祇嗣庆基]这个祇字就是尊敬,嗣本来是讲子孙、子孙,或者是继承王位的人,这个庆就是给你恭贺,基就是祖先留下来的基业,基就是基业,意思就是朕祇嗣庆基,就是说我现在当皇帝,是我的祖先留下来的,不是我自己行的,[顾惭凉德],这个顾惭凉德就是自我检讨一番,那个凉就是薄的意思,我们讲,你怎么买了一件凉衣呢?凉衣也就是薄薄的衣服,很薄的衣服,穿这个凉了,穿这个薄薄的衣服很凉爽,凉就是薄的意思,凉德就是没有德性,比喻道德修养所不足,叫顾惭凉德,顾就是环顾、环视,转过头看看我是很惭愧,感到非常惭愧,我一点德性都没有,惭愧道德、功德统统很浅薄,所以说顾惭凉德,[常遵先训],常常遵守我的祖先乃至圣人孔子、孟子,或者是祖先的教导,常常遵守先训,先贤之训,[庶导秘诠],庶就是庶几,庶几表示希望的意思,庶就是希望,导就是引导,希望能够引导,这个秘就是不可思议,诠就是真理,希望能够引导一切的众生,能够了解世、出世间,不可思议的真理叫做庶导秘诠,诠就是真理,再讲一遍,庶就是庶几表示希望的意思,导就是引导,秘就是神妙难知就是不可思议,诠就是真理、道理,意思就是希望用这个来开导世、出世间深奥的道理,[因览斯经],我看到这部经,[每怀钦奉],太伟大了,太伟大了,真是太伟大了,[冀流通而有益],希望能够流通有益,皇帝也是这样子,[仍俾镂于方板],因此把它俾就是令,镂就是雕刻于方板,方板,因为那是宋朝发明的印刷术,方板雕刻在里面,叩、印下去就出来,叩、印下去就出来,叩、印下去就出来,是不是?[所期贻厥庶邦],这个贻厥就是子孙,庶邦就是百姓等于国家,庶就是百姓,邦就是国家,所期贻厥庶邦意思就是说我希望能够流传我的子孙,百姓以及我的国家,意思就是这都是我管理的国家,整个国家的社会人民,换句现在说话,就是流通整个社会国家,意思就是这样子,遗留下来给子孙、百姓和国家,[凡在群伦],只要我们是人,凡在群伦,[勉同归向云尔!]我跟你勉励,我跟你勉励大家都好好的来诵这一部《佛遗教经》,大家都知道要解脱生死有归向,就是这么样子如此,勉励大家一同,能够有所目标、方向,能够解脱生死,你看以前皇帝的文章,这个没有真正下功夫查资料,不知道该怎么讲,以前皇帝国师教的,皇帝的老师教出来的,你看皇帝写这种文章,每一个皇帝的学问都是好得不得了,皇帝的学问都是好得不得了,对不对?我们查资料,皇帝写的我们就照这么读,你看皇帝也护持《佛遗教经》,不得了,这本经典很不没有错,但是很重要。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