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关于《梁皇宝忏》的开示

发布时间:2022-08-16 16:52:11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2011年2月4日于天开寺客堂

  《梁皇宝忏》的因缘和缘起:梁武帝的时候,“南朝齐武帝永平年间竟陵文宣王子梁萧氏,撰净住子成二十卷,分净行法为三十门”。还没有等到流通又遭遇了变化,在梁朝大梁天监年间,有道德的高僧删去了其中复杂的东西,把最精华的、最关键的东西编成了十卷,“总列四十品章,将近有两千余拜”,前面是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你看它的内容,先是皈依,然后是断疑,然后是忏悔,然后是解冤,后面到了六道四恩,礼佛,道德,回向,发愿,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弥勒如来之感梦,后来题曰慈悲道场,由萧梁武帝创修,俗称《梁皇宝忏》。当时他的妃子郗氏去世以后堕为蟒身,就是由于修这个忏法之后,得到超度。近世士民,每当遇到了障碍和逆缘很多就修这个忏法都得到灵验,能灭罪,罪灭福生,用此消灭罪障,增长福报。所以从梁朝到现在,世代更迭,那么久了,“自梁至今,世代更革,历年即久,传写差讹,乌焉之字奚分,亥豕之体莫辩,每临文而叹息,遂心志以修治,校对本经,精研奥理佛名,依佛经之嘉号,地狱增地藏之洪名,求硕德以忝详”。

  后来曾经经过修订,因为年代太长了,中间的变化很多,中间可能有抄写错的,后来高僧重新来修制,“请明师而审订,有不然者,改而正之,傍注释音,便于披读”。加上注释的音便于读。“后至元四年,岁在戊寅,如来圣制日,杭城妙觉智松柏庭谨序”。这是杭州妙觉智松柏庭禅师谨序,这个忏法偈就是讲缘由,一千七八百年了,历朝历代应验的很多。我们看过很多佛经,学过很多佛法,大家不要以为,可能就你这么说吧?都是这么讲的呀,诸佛菩萨所写的这些,不管是经还是祖师造的这些论,都是这么写的呀,一脉相承的,没有变化。我们学佛仍然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烦恼之所以不能解脱,什么原因呢?(弟子:就是我执,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

  其实我们很傻,一般人认为,我痛苦我就想办法为自己着想,然后我应该就不苦了。我就找个人叨叨,我可能就不苦。我就想办法去恨某一个人,因为他导致我痛苦的,我就恨他,可能我就不苦了。比如我没钱,我想办法去抢钱,可能我就不苦了,是不是啊?错了,恰恰错了!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比如我苦,我就使劲念佛,求佛菩萨赶紧把我的苦灭掉,是不是就不苦了?不行,这都与佛法不相应,有我在就与佛法不相应。我们每天思维的东西都是什么?哪一个离开了我呀?我家,我的儿女,我的工作,我的股票,我的事业,我的修行,我的解脱,我的离苦得乐,我的福报,我的罪业,我能不能往生西方……你看看我们每天想的东西离开过这些没有?我是否受到了委屈?我心里头感到不痛快,领导对我重视或者是不重视,儿女听不听话,父母听不听我的劝……看看,我们每天思维的东西。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修行很简单,在你想你有病的时候,你想想看,哎呦,他也有病啊,其实当你想到一切众生也有病的时候,你的苦就开始消失了。不懂就很难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子,当你想到众生的开始解脱的时候你就开始解脱了,这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道理,但是我们无法相信,因为我们觉得好像离开了我,一切都没有意义啦,还有啥意义呢?每天不想我想啥呢?只不过每个人想我的内容不一样,贪钱的人想我的钱,贪名的人想我的名,贪说好话的人就想别人今夸了还是说我坏话了,贪儿女的想儿女,贪工作的想工作,贪父母的想父母,贪解脱的想解脱,贪西方的想西方,但全都是我呀!有些人想,还有想贪解脱啊,“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亦求安乐”。想求安乐吗?你只想到你求安乐,你有没有想到他也求安乐,哎呦,那我又帮不到他,他要求安乐我想也没用啊,所以我不想,我想求安乐,这个我可以帮到我啊,错了,真是错了! “但知我求解脱,不知他亦求解脱”。是啊,我们想,我要求解脱,为什么我还不解脱啊,真苦恼啊。什么原因?因为你没有想到别人也要求解脱呀。别人求解脱关我什么事啊,我又没办法,我以为在自己身上才能用到劲儿,这跟活在当下,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相矛盾了呢?矛不矛盾,好好想想看,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矛不矛盾?这个问题很深,为什么不矛盾?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这边讲要想众生,这边讲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矛不矛盾?为什么两个是一致的?我想求解脱是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呀?众生也想求解脱,是不是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呀?这里的道理挺难解的。我想求解脱,是我的执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则是破自己的执著,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才是我的执著,为啥?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你看说明什么?是我的执着,是我的问题不是众生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破我执。这个问题很深,这一段我们要好好去修。

  有些人讲这个太难,确实是啊,因为我们为了我已经太习惯了,你要想离开我真的是很难很难。但是我告诉你,你只要明白这一点,痛苦真的很容易解脱,就拿这一段就可以解脱,当你烦恼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就看这一段,自己挖掘挖掘。《梁皇宝忏》是将近两千年前,这些高僧大德所集的内容,一定能灭苦,真的能灭苦。当你为自己烦恼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看看众生也有烦恼啊,你只想到了你的烦恼,众生也有烦恼。比如说,有些人很苦的时候,你马上到敬老院、孤儿院,你去帮他们的时候你就发觉你的苦马上没了,你信不信?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的苦没了?这里头蕴含着非常大的奥妙,越执著,你的痛苦一定会越厉害。你看我们现在的心百分之百被我占据了。人说不,我也有想我的父母啊,想我的儿女啊,当然啦,这么说也对啊,但其实还是我,因为他是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或者说,顶多这个我就是我的父母,我的儿女而已呀。

  把我们的心给别人分一点位置,因为我们的心被我占据的百分比越大,就越痛苦。给别人一点位置,张三放进来,李四放进来,把一个村儿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城市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省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国家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地球的人放进来,你看,你就被冲淡了,你的苦就没有了。你看那些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心量,他其实不苦,为什么?他把全国人都放进去了,所以他不苦。有些人认为,哎呀,那肯定苦死了,错了,恰恰这样他才不苦。什么你苦?因为你有我,你才苦,没有我,你哪有苦啊。我受到了伤害才苦啊,没有我了谁来受伤害啊?没有我了谁生病呢?我得了很严重的病,不治之症,所以我就苦,我把整个地球的人都装进来,这个我就只剩下六十亿分之一了,这个六十亿分之一的人得了很重的病,等于没有,不苦啊,怎么会苦呢?你越是每天想到我,你就越苦,有些人讲,哎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自己把自己抛在江湖里头,谁把你抛江湖里去的?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发菩提心”。同业就是造了相同的业,“发菩提心,必须起想先缘所亲”。什么叫“先缘所亲”?先想自己的亲人,我的儿女我的父母,这个容易想吧?让你一下去想伊拉克的人民,想不起来,你先想我的儿女,我的父母。教我们怎么样去发菩提心:“先缘所亲,系念之时”。想念的时候,“念已父母师长眷属”,自己的父母,还有师长还有眷属,这些都是我们容易想到的。继续又想,地狱饿鬼畜生,诸天诸仙这些六道的众生,一切的善神。又想人道一切的人类,受苦的这些众生,“当云何救”应当怎么救啊?“见已起想”,应当怎么想?“应发是念”,这样的念头,“唯有大心能拔彼苦”,这个大心就是菩提心,能拔他们的苦。“若一想成”,前面这是第一想,“若一想成,应作二想”,一想成这个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我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比如说我的儿女,应作二想,再加一个人,“二想成已,应作三想”,再加一个人,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就是一屋子的人。“一室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是什么?大概是方圆一里的人,慢慢扩大自己的心量。这一由旬的人跟我都认识的、跟我亲近一点的,每天我出门逛街溜弯能遇见他们的。 “一由旬满已”,这个得逐渐想,“一由旬满已,满阎浮提”,比如说,一个城市,一个省,乃至一个地球,就是一个阎浮提, “一阎浮提满已,满三天下”,就是四大部洲。 “如是渐广”,渐渐增广,然后“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馀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这些是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沙门、婆罗门,都是我们容易想要帮助他们的人,“见已作念,若受苦时,当作我想。诣诸人所。调身按摩”。到那个地方愿意为他们服务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脱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菩萨众。作是赞已,心生欢喜。见其受乐,如已无异”。见到他们得到快乐了,就像我自己得到快乐一样,没有差别,你这样的修行决定解决自己的痛苦啊。

  我们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你肯定痛苦啊,或者只有我们这一家子,肯定只有痛苦啊。《梁皇宝忏》不仅是要念,它有些内容比较平实,离我们比较近,文字解释离我们近一点,回去一定要看看。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生起信心,确实佛法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讲,要发菩提心,有这么重要吗?所有的佛经都这么讲的,没有第二条路,有人说可不可以给我保留一个位置?还有没有这么一条路啊,让我……没有第二条路,只有这一条路。你菩提心一生起来,痛苦很容易解决,包括生病也是如此的。有人讲我病得很苦啊,怎样解决啊?用这个就可以解决。其实你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苦比我们多得多,但是他身苦而心不苦。我们普通人,一丁点苦就受不了,什么原因呢?我给你们这样的解释一下,因为我们的心里头我占的比重太大,所以有一丁点苦其实就已经不少,比如百分之一吧,我就这一丁点苦,它至少也就占了百分之一,可是当我们把一百个人放在我心里头来的时候,我那个苦就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乘以零点零一还剩多少啦?零点零零五,这苦就莫名其妙地消失掉了。当你把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放进来的时候,你就成佛啦,你的苦就没有啦。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管多少你除以无量等于零。为什么诸佛菩萨不会苦?因为心系一切众生,没有苦。当然了,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离诸佛菩萨的境界很远。但是我们先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三个人,把你慈悲的对象慢慢增多。刚开始慈悲我们的儿女,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师长,远房亲戚,还有我们的同事,领导,部下,邻居,逐渐增广。我们诵经啊,包括修这些忏法的目的,回去也在家里头好好看一看,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但是你得到一丁点的意,你就会有极大的轻安。这个跟盖房子不一样,盖个房子你多一个砖头微乎其微啊,可是你思想上想通一点,不得了啊,你的快乐可能会增加一倍,痛苦可能会减少一半。所以你看都是人,重量都差不多,但是思想境界上可能就是那么一丁点差别,却有天壤之别。释迦牟尼佛他刚开始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差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中间很多个环节一个一个解扣,解一个扣都不得了。比如刚才这就是一个扣,你真解了,马上多少痛苦都没了,当然一个大扣又会分为很多小扣,每个小扣慢慢来分解。但是,每一个人的痛苦都不一样,众生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佛法当中找到对治自己的那个症结。

  心里装下别人不容易,一个一个攻关,这个不容易,我就攻这个,攻一个就成功一个。有时候一个都很难啊,看见他我就恨,看见他就过不去啊,攻一个都很难,一个一个攻关。

  回去不管抓住哪一点,依哪一点起修,都会有非常大的受益。回去之后要看《梁皇宝忏》,看到自己感动了,看不到自己感动不行,看这个就跟看故事一样,就没啥意思。看到自己感动了,越看越精神,或者看到自己惭愧。我们读佛经其实也是如此,把你的心投入进去,不要就跟鹦鹉学舌一样,诵经之所以能够灭罪是因为我们的心跟这个经文所讲的意思相应了,若不相应这个功德就小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小很多,心要入进去。

  佛法看起来非常非常多,你哪一个点进去了就不得了啊。很多人最后学皮了,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力了,太多了,你就取当前这一点,否则永远是望洋兴叹,永远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不要被佛法这个大海吓住,你尝一滴水就知道整个大海的味道,《梁皇宝忏》基本上这也是我第一次看,但是为什么我看了我就能够有感受呢?因为它讲的跟其他是一样的。我过去也没怎么拜《梁皇宝忏》,这次算是真正看一下,但是我一看真好啊,为什么知道是真好啊?因为他跟其他佛经讲的是一样的啊,我也没跟你讲我看了无数遍,没有啊,不要被佛法大海吓住,哪一个你扎进去都是它。

  在家拜《梁皇宝忏》,要把心放进去,可以慢慢拜,不要紧,没有人催你,没有人说你几天拜完。拜一句,想一句,一天也不用时间太长,大概就是三五个小时。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