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梦影依稀,感亲之恩其永垂”,话说李叔同的母子情

发布时间:2023-09-15 05:29:50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梦影依稀,感亲之恩其永垂”,话说李叔同的母子情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星座:天蝎座)出生在天津一个官商世家。出生时,他父亲已经68岁了,而他的母亲只有20岁。他的父亲,曾是清同治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不久辞官返乡,开始经商,在当地声名显赫。

北洋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亲笔题匾。

他父亲有四房太太。李叔同的大哥由父亲与原配所生,但不幸的是大哥与所生长孙都早夭。李叔同的二哥系父亲与第三房太太所生,第二房太太则终生未育。李叔同的生母,是第四房太太。因为父亲晚年得子,父母对李叔同自然是疼爱有加。但毕竟是小妾所生,所以无法跟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提并论。而且李叔同5岁时他父亲就病逝了,因此,除了给李家带来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之外,其实李叔同对他父亲的记忆十分有限和模糊。

李叔同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但李叔同的生活,真就符合了他圆寂前所留下的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父亲病逝以后,李叔同一直与他母亲一起生活,相依为命,无论是在天津李家宅院,还是在18岁成家后迁居上海,直到25岁那年他母亲过世。李叔同对他母亲记忆、依赖的感情,当然要深刻的多。

李叔同的父亲,自称祖辈“世居天津县镇海门外河东三甲”,据说他们的祖上原系山西移民,但李叔同却一直自称是浙江平湖人。他的诗词书画作品题签自署为“当湖李成蹊”,当湖即平湖的古称。他参加乡试,用的也是平湖的籍贯。也许李叔同就一直以母亲的籍贯为荣,由此可见他对母亲的感情之深。

李叔同对自己母亲小妾的身份很在意,他知道在官宦人家妾的地位是很卑微的。这样一种“不公平待遇”一直使他感觉很压抑。这种不公平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他父亲给三个儿子的起名,就可以看出来,长子文褒(后来夭亡),次子文熙,到李叔同是第三个儿子,却不再按照“文”字排名了。以致后来李叔同在自己的皮箱上还署名:李庶同。这种情况,后来也再次在李家新掌门他二哥的身上重现。二哥所生的儿子叫李麟玉、李麟符、李麟玺,李叔同所生的儿子则不用麟字排名。大家庭种种不合理的封建观念,让李叔同从小就忿忿难平。

他父亲病逝后,他与他母亲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看到母亲“一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内心感到很难受,也使我产生了自卑的倾向。” 这样的处境,逐步导致他形成“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作伴,与画为伍。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李叔同总是说母亲很苦,在李家并没有得到过幸福。母亲的苦难,在李叔同的心里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试想,一个20岁初为人母的女性,25岁就孀居守寡,非常不幸,她自然把所有心思与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儿子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一切。李叔同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他们在天津李家宅院的生活,自然不会舒心愉快。迁居上海,对李叔同一家与他二哥一大家子,看来都是求之不得的事。

据说李叔同母亲王氏粗同文墨,性情温和。他们后来住在好友许幻园的城南草堂,也与人相处融洽。然而好景不长,李叔同25岁时,母亲去世。他后来回忆说:“母亲不在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 这成为他的终生遗憾,他母亲还只有45岁。李叔同说:从20岁到26岁之间,也就是他们在上海生活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和忧愁,一直到出家。

母亲病故后,李叔同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把他母亲的灵柩护送回天津老宅。满脑子新潮思想的李叔同一反传统,坚持把灵柩抬进李家大院,为他母亲“小妾”的身份鸣了不平,还标新立异,举办了一场轰动一时的新式“文明的追悼会”。

弘一法师后来回忆,母亲一直谆谆教诲自己,小时候吃饭,“席不正不食”;吃饭的米粒,不敢随意糟掉;写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丢弃;身上穿的衣服,不可污损。

李叔同对自己与众不同的出生和身份,始终难以释怀,自然不愿与人道。到日本留学,日本有报社专门为他刊登了一篇题为《清国人志于洋画》的采访记。记者问:“您的双亲都在吗?”李叔同回答:“都在。”“太太呢?”“没有,是一个人,26岁还是独身。”面对陌生的日本记者,李叔同怎么跟人家介绍自己非常特殊的家庭和出身呢?他实在无法解释清楚啊,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