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法界缘起”侧重宇宙的真实存在相状问题,那“性起”呢?

发布时间:2023-09-16 05:29:2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法界缘起”侧重宇宙的真实存在相状问题,那“性起”呢?

法藏如上之义与智俨所谓的“本有”“本有修生”的说明是一致的,都是指清净之“性”先天发用,即清净之觉性的显现及其所生起的出世间法。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中曾表示,他对智俨所认为的“本有”“本有修生”符合“性起”之义表示认同。

这也就是说,法藏在第五门中提到“性起”亦是局限于净法的范围气但是,法藏在第六门“染净门”中,在重申“染属无明,净归性起”之后,又作出了进一步的申论:染法缘起亦被“性起”所摄。之所以说“众生及烦恼皆是性起”,是因为染法缘起也有“净”用:染法为凡夫成佛所须认知、断除的对象,只有凭借妄染之法的断除才能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法藏的“性起”确实已经通于染净之法,法藏甚至还云:“一切无非性起”。此或许是对天台宗“性具善恶”之说的理论回应。但学界一般认为法藏的“性起”仅局限于净法,甚至认为“性起”通于染净是澄观才提出的,实为失察。、剩余四门中,第七门“因果门”与第八门“通局门”的主旨在阐明:一切众生皆可有“性起”之事。’此亦是承自智俨而来。除此外,法藏甚至认为,一切有情、非情皆具“性起”之事。在此,法藏提出了“性起”亦通“有情非情”,与天台宗湛然的“无情有性”说有相同之义(湛然的“无情有性”说晚于法藏之说)。但是天台宗的“无情有性”说后来却遭到了澄观的批评,澄观强调:“法性”通于“有情非情”;若约有情则称‘弗性”,若约“非情”则曰“法性”。

第十门“建立门”则是根据如来出现的十种德相对《宝王如来性起品》经文所作出的随文解说,且从略。值得关注的则是第九门“分齐门”。在第九门“分齐门”中,法藏认为,“性起”即称体显用,指由真性(如来性、真如等)显现宇宙一切万有,宇宙万有又与真性为不二之一体,换言之,真性即为宇宙,宇宙即为真性;“无尽法界”以“真性”为本原,此“真性”即是“无尽法界”的本性,“无尽法界”被圆满自在的“性起”所摄。由此,“法界缘起”亦被“性起”所摄,“法界缘起”即是“真性”所现起的理想境界;因此,“真性”即是“无尽法界”的本性,故“性起”与“法界缘起”皆未超出“法界”的范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也认为,“自性清净”为体,“海印三昧”“华严三昧”为用,由体发用,可现起宇宙一切万有,但此境界并未超出法界的范围。法藏还指出:“‘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也就是说,“自性清净圆明体”发“海印三昧”“华严三昧”之“用”而“万有齐现”“普周法界”,正是“性起”之义。

前文己明,“法界缘起”是由“海印三昧”“华严三昧”呈现出的理想境界。因此,“法界缘起”也就成为由性”所现起的“万有齐现”“普周法界”的理想境界。其实,这一思想在“唯心回转善成门”中也有明确的阐述。可见,“法界”自体的缘起之“相”正是由“性”所现起的理想境界,“性起”可解决“法界缘起”的理想世界(即佛果境界)的生成问题。

综上所述,“法界缘起”侧重宇宙的真实存在相状问题,“性起”则强调宇宙的本原或生成问题;若从“体”上说“法界”,是为“性起”’从“相”上说“法界”,是为“法界缘起”。“性起”与“法界缘起”构成“法界”的一体二面。对此,法藏也曾明确指出,性起与缘起“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此外,在法藏的言论中值得关注的还有“性起”与染、净二法的问题:(“真性”可包摄一切、周遍一切,似乎并不排除污染之法。

“尘”是一切法的代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从终极意义上说皆以“空”为本性、为“真性”;污染之法亦以“空”为“真性”而别无自体。法藏在前文所明的“三性同一”说中早就指出:“真该妄末,妄彻真源”,即真与妄并非别有二体,而是有着共同的“体”。“自性清净圆明体”的属性是“处染不垢,修治不净”。也就是说,清净之“性”是从取消善、恶分判的立场上立言的,不是伦理概念,而是指宇宙的终极存在。

由此可见,法藏所言的“性起”之“性”包涵“法性”“空性”之义,虽然法藏把它规定为“真”、“净”,但这并非是从伦理的善、恶分判立言,此与智俨从般若学立场上所言之“性”相同,皆是指宇宙的终极存在。在此意义上,“性”也包涵了污染之法,污染之法亦以“真性”“清净性”为体而别无自体。因此,法藏所言的“性起”通于染净二法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污染之法有“净”用而言,污染之法可通于“性起”;二是,从取消善、恶分判的立场上立言,污染之法亦以“真性”“清净性”为体,“性起”通于染、净二法,这一思想意蕴在智俨那里已经具有。由此,“性起”确实可以包摄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万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