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两晋:大小乘佛教的女性观是怎样的?相比小乘佛教差异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3-11-18 05:29:0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两晋:大小乘佛教的女性观是怎样的?相比小乘佛教差异在哪儿?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女性观不仅脱胎于原典,而且无处不影印着大小乘佛教女性观的踪迹。佛陀圆寂后,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各部派自行汇集的经典都有不同,对女性的态度亦有差异。然而,从性质上分不外有两种一是带有歧视性的不平等的小乘佛教女性观,一是圆融无碍的平等的大乘佛教女性观。提起小乘佛教,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广为流传的女人五碍又称五障、五漏、不得行五事、五处不能得作等说,并把之看作佛教男女不平等、歧视女性的最有力的论点。

因此研究小乘佛教的女性观,“五碍说”是一个核心内容。

“五碍说”在《中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中虽有所记载,但小乘对此的渲染和夸大是前所未有的。小乘者所以持此说,而排拒女性,是因为小乘时代倾向出家主义,注重个人的修行。女众加入僧伽团体,必然增加了比丘僧的修行困扰。小乘者将此困扰,归咎于女众,而将女性排拒于成佛的可能性之外,一般而言,小乘者在本质上认为女人身是不可以成佛的。显然,这只不过是小乘者为阻止女性出家,以利其修行的口实,`并非佛陀的本意。

如果说“五障”说构成了小乘女性观的核心理念,那么,女性成佛观构成大乘佛教关注的一个焦点,大乘经典在女性能否成佛的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一致,而在成佛的路径上还存有较大分歧,这也是大乘佛教对待女性态度的核心议题。所以,佛性与成佛的问题构成大乘女性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佛性问题上没有太大的疑问,经典基本上都承认不分男女相,众生佛性一如。而在能否成佛的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根据女性成佛时的身份的不同,大乘佛教经典在众生平等的基点上呈现给世人两种不同的女性成佛观第一种是即身成佛说,第二种是变性成佛说。且不问女性在成佛的道路上有没有歧视和障碍,至少实现了终极意义上的平等,即承认女性同样有佛性,这种终极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观可以说是佛教众生平等观的最好体现。

当然,佛教的众生平等观还有层次上的区分,一种是静态的,是讲众生的佛性问题。一种是动态的,讲众生的成佛问题,只是层次不同而已,佛性是成佛的前提和基点。“众生平等”观是大乘佛教的理论特点和优势,支撑着众生佛性一如说,构成了女性成佛观的理论基点。其实,众生平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来源,大乘是从南印与北印两处所兴起的一活泼思想,它重振了原始佛教的精神,打破了部派佛教的形式化,继承了大众部系自由派的系统,佛陀精神重新焕发出生命和火花。其实,关于大乘的确切来源,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大乘佛教系由部派佛教中较具平民意识之大众部发展而来,其圆融无碍的众生平等观也是有目共睹的。

“从现存资料看,大乘学说从部派学说发展而来,各部派对它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大众系的几派影响尤深。大乘吸收了各部派的特长独立发展的。”英学者握德尔认为“我们考虑大乘思想发展的合适环境,我们自然要到大众部派中去寻找。这些部派事实上被某些大乘信徒视作先驱,例如真谛就在他们当中寻找大乘教义和传统”更有意思的是,他把大乘比喻成“伟大的车辆”,也称菩萨的车辆,指运送众生到达涅磐,所以他认为大乘或菩萨乘的显著特点是关于菩萨的教义。我们从大乘佛教的源起上可以看出,平等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被注进了大乘的血脉,无疑,这一理念是对佛陀精神的好诊释和回应。翻开大乘佛典,你会发现诸多关于女性成佛问题的论述,这里选择几部有代表性的大乘经典加以阐述。关于不分男女身的一如的佛性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般若经》了。

一般认为,诸大乘经中,最原始且最根本的是般若经。般若代表的是空的思想,是原始佛教缘起观的结论,是部派佛教发达的种种空观的总合。同时,几乎大乘经典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建筑在这上面的。《般若经》内容主要讲佛所说法不可执著,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思想。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的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空的思想正是平等意义的实践,是种姓、男女,一切众生间的平等。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外还有,《大净法门经》、《大庄严法门经》、《无垢贤女经》等三部经叙说大乘法无男无女。以上这些经典虽然都没有涉及女性以什么样的身份成佛问题,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承认女众的佛性地位。此外《大般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是对女众佛性地位的肯定,只是从静态角度描述了男女二众的佛性。由此可见,大乘佛教在女众的佛性问题上是毫不含糊的,然而在修行路上,二僧的待相同就有所不同了,尤其在成佛时的身份问题上存有分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