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书著作-归依三宝
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的兴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推动,佛法怎么能够让大地人类普遍得闻?又如何能够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当今的社会,有许多人发心信佛学佛,但是对佛教的教义,从来没有摸索过,也没有研究过,凭着一股强而有力的善根,到处参访,横冲直撞,盲修瞎练,不得其门而入,因而踏进邪见的外道而不自觉,把外道当做佛教,外道与佛教分不清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龙蛇混珠。
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些什么道理?从来没有下过一番功夫去探讨过,只不过随着一般人的信仰,不能够正见佛教的教义,听错了,看错了,被引导错了。
又加上邪见的外道,在佛门中窜改佛教的教史与教理,参杂外道邪见的思想,笼统而且又含糊,混淆视听,依此善根走入歧途,甚为可怜!
本书的完成,其宗旨在阐扬如来正法,令归依三宝者,导入正见佛法,体悟佛法,然后,以认识三宝,归依三宝,实践三宝,因而圆满成就三宝为目的。
以十三个纲目作为前后的体系,来启发善根流露的社会人士,以及发心学佛的善信大德,能够体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正见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无非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空幻无实、如梦如露、幻化了不可得、世间本不可贪,不可依,留恋不可得,贪也贪不得,依也依不住,得也得不得,毕竟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故。
这本归依三宝的完成,来龙去脉,皆引经据典为基础,最后奉劝诸君,人命无常,光阴迅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三宝稀有难得,难遭难遇,佛法僧三宝乃是世间的明灯,如大海中的灯塔,三宝是真理的泉源,三宝是度生死河的宝筏,是脱离三界的舟航,是六道众生的归宿。
若能如是正见三宝实义,奠定人生真谛,就不要犹豫不决,莫徘徊!应该当下肯定自己,成熟自己,因而,未归依佛门者,令速归依佛门;已归依佛门者,同登正觉彼岸,善哉!善哉!
--------------------------------------------------------------------------------
学佛为什幺要皈依三宝
开门见山,干净俐落一句话:归依三宝就是要我们迷惑于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众生,颠倒梦想的众生,昧于事理的众生,是非、善恶、好坏分不清的众生,对人生观与宇宙观邪知邪见的众生,全部能够导归正知正见,让沉沦于六道的我们,通通能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破邪显正 ,转凡入圣,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若能如此,是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若不如此,不名正知正见归依三宝。
有心学佛的人应该归依三宝,归依(梵语sarana)了三宝的人,是名入室佛门三宝弟子,若有心学佛而不归依三宝,是名徘徊三宝门外弟子,没有归依不能构成名副其实的度内三宝弟子。有归依三宝的人,是名度内三宝弟子
;有学佛而无归依三宝的人,不名三宝弟子。
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实道理,执理废事,不肯归依三宝,而说有心虔诚学佛就好了,何必归依三宝呢?这种人可以说外行人说外行话,往往一般人一听到这些话,会觉得蛮有道理的,但在正知正见三宝照明之下,这种道理是
大错特错的,在思想上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观念。
曾经有一位学佛很虔诚的弟子。向我说:『师父呀!我学佛以来有五年了,我觉得有归依无归依都一样,师父啊!你觉得如何?』
我说:『你是凡夫众生呢?还是佛菩萨圣人呢?』
他说:『这还用说吗?我当然是一位标准的凡夫!』
我说:『你说对啦!正因为你是凡夫众生,所以才须要归依三宝;假使你已经成佛了,那何必多此一举呢?佛要归依谁?佛(梵语Buddha)已经究竟福慧圆满,一切功德具足,佛不必归依啦!佛自己本性已经大光明大自在啦!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万德庄严,所有一切诸法皆尽通无余,无障无碍,故名佛、如来、世尊、人天导师。』
他说:『根据师父你这么一说,我非归依不可吗?』
我说:『凡夫众生不归依三宝的话,如同水中的浮萍,无依无靠,浪迹天涯,随波逐浪,漂来漂去:无有定处;又如同孤儿,无父无母可依靠,浪迹天涯,无人扶助,甚为可怜!同样的理由,我们有心学佛向佛,而不归依三宝,而我们又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对真理不明白,对欲望那么迷惑,心染于五欲六尘,颠颠倒倒的,不明白人生观与宇宙观,一概不知,又是邪知邪见,昧于事理,那么这样的话,就免不了迷惑于花花世界,心不能做主。妄想纷飞,由于无知而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梵语karmdvarana),那就不得不随业力流转,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受尽无量无边的痛苦,痛苦悲伤所流的眼泪就难以斗量了,因此沉沦苦海,难以自拔,与欲望相应,日夜相续,自己不知不觉,这就是众生轮回的路线。』
他又说:『过去我都是我行我素,任性无知,今天已经前后会通,有所醒悟,我归依三宝的因缘时节应该到了!』
我说:『阿弥陀佛!是应该到了,不然的话,除非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他说:『师父啊!何谓心中有一物?』
我说:『归依终了还是要归依,迟早要归依,若是不归依,心中必有一物,此一物就是你心中还有执理废事的意念,不然就是自己太自尊、自卑、自傲、害羞、怕人讥笑、自高、傲慢、贡高、这些心里意识,在佛门称为业障(梵语karmavarana),禅宗里头称为心中有一物,此一物障蔽我们的清净本性,无法光明自在。今天仁者已经能体会贯通,恭喜你,过去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因为你过去观念错觉无知,随错误观念而走,今日茅塞顿开,恍然觉悟,顿入正知正见,今后依正知正见而走,可得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所以我说过去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已经跟佛法相应了,恭贺你能发此心愿归依三宝,我随喜你的归依能够成就!』
因此,这位学佛的仁者,他与我因缘相遇,佛法相谈之下,听了这席佛法的开示,情不自禁的落泪直哭,这正是佛门所说的一句话:无量劫所种的善根,现在当下善根流露,归依三宝自然成熟,落泪哭泣自然成熟哩!因此,我们要知道,在佛经圣典中,十方三世诸佛都劝学佛的人,要归依三宝、修学三宝、成就三宝,终了成佛道。
归依三宝有限制火忌讳吗?
归依三宝,仅仅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与忌讳,请诸君可以放心,不必罣碍于心,更不须要忧虑什么,归依三宝就是入佛门大道的第一步骤,学佛入佛门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
归依三宝之后,将佛门的道理体会更深刻,有所肯定,还可以踏入第二步第三步,步步上升,往上还有五戒(梵语pancasilani)、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在家戒与出家戒等等,一切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
归依三宝是踏入佛门解脱之道,让众生知苦离苦,得到究竟觉悟,远离生死轮回,因而得大自在,转凡入圣。所以说归依是很神圣的一件事,要具备有福德因缘,大善根,累生累劫所种善根所致,才能如意自在归依三宝,无忧无虑归依三宝。
佛门大道是属于平等的宗教,不论年龄的老少,或富贵贫贱,我们都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没有限制与忌讳。
同时,不论过去我们曾经造下许多不可收拾的恶因果,只要浪子回头,忏悔过去的无知之罪,也同样可以一视平等的来参与归依三宝。
祖师大德曾云:『天下再大的罪恶,也抵不过一个悔。』只要痛改前非,改邪归正,知道惭愧,以后绝对不再历史重演,端庄身心,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值得赞叹的、值得嘉许的、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人有大勇气、大魄力,知道惭愧,提得起放得下,乃是大丈夫的行为表现。
佛遗教经云:『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梵语功德guna);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由此可知,有惭有愧的人,还有药可救,若无惭愧的人,是无药可救了,自己若不反省前非,自己不抖擞精神向上的话,父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师长,也对你无可奈何!佛菩萨想要救度你,也爱莫能助!欲与归依三宝相应,终无是处。
所以在平等的佛教中,佛法肯定我们一句话:不论过去所做所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已成为事实的往事,追悔不可得,回忆幻想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今后不可再犯过失,这才是有理智的抉择。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此意。如果拼命的执着过去的罪恶,是无补于事的,对自己将后的前途是一大精神压力,障碍了自己的行进,所以执着罣碍过去的罪过是不必要的,很严重的为自己心灵上添加麻烦,使过错的阴影存留在心中缠绕与浮现,这是何等痛苦呀!何必庸人自扰之呢!学佛者以三宝为依为命,应勇于弃暗投明,一心向佛,归依三宝,早登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我们说:『一切善恶皆是无常法、生灭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
因此,我们到不必追忆以往之善恶因果,好的善的捡起来,坏的恶的弃之,一切从今日此时开始,归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门大道,做个虔诚的三宝弟子。
以上所说,是为善为恶的人皆可归依佛门,成为佛门三宝弟子,并没有任何限制与忌讳。
接着再谈到归依的对象,归依的对象并没有限制与忌讳的,如六道的众生,也都可以归依三宝,除了地狱的众生一切痛苦刑罚,没有时间可归依之外,其余的人类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罗(梵语saura)、鬼、畜牲,只要虔诚发心要归依三宝的话,佛教都肯接受他们来归依三宝的。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智愚美丑,都无排斥与推辞的意味,皆可放下心来归依三宝,并无限制与忌讳之事。
社会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间信仰者、以及宗教信仰走错了,知道回头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探求人生与宇宙真谛,欲得究竟解脱、欲离苦得乐、欲转迷为悟、欲转烦恼为菩提、欲达到圆满的中道法、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法门圆满境界果地者皆可归依三宝。
若有这些宗教学者,真理未达究竟者、未透彻者、未圆满者,欲求更上一层楼,步步欲得解脱,欲达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视同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来归依三宝,早证无上佛道,也同样无限制无忌。
早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学者,都一一的归依在佛陀的座下吗?成为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罗尊者,都是当时有名的外道学者。他们听了佛陀所演说的正法之后,当下大彻大悟,不犹豫不徘徊的当机立断,自己归依了大圣佛陀,连跟随他学法的好几千位弟子,也都归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佛门弟子,不久个个都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转凡入圣的境界。
谈到这里,我们实在由衷的佩服这些尊者的勇气与果断,能提得起放得下,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智慧,更加上自己有当机立断的抉择勇气 。
古德曾云:『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验,真理不会受时空的约束与左右,而有所动摇。』
假使尊者们还顾虑面子,怕别人讥笑的话,不敢归依佛陀,那他们也永远当外道学者,不能大彻大悟,始终当凡夫众生,永远受轮回(梵语samsara)六道之苦难,而且自己不能证果位,也耽误了跟随他学道的弟子,无法证果,罪过是无量无边的,这叫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自己堕落还可原谅,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脱,而顾面子问题,不肯坦诚披露,硬撑下去,连弟子也一同堕落,这种因缘果报还得了,这因缘果报比天文数目还多,多得不可思议,电子计算机都按坏了,这罪过亦数不尽。
由此可知,宗教学者,有心向道,应该抱着客观态度而追求真理,若先入为主,坚持己见,主观意识太坚强,是永远障道因缘的,要与真理相应,是遥遥无期,始终漂流在三宝门外,欲得证果,无有是处。
在学道的历程,舍利弗尊者、大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所赞叹、所楷模的伟大宗教家。
我们学道的人,自己若内心深处有此感受,应该面对事实,勿徘徊、勿犹豫、勿顾面子、勿惧他人讥诽;因为学道了生死,开悟证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为别人而活,更不是为别人而学道,而是为了自己证成无上菩提而学道,这点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牢记!牢记!
如果在学道的旅程,每个人都能禀持这客观态度,那么佛教慈悲之门,永远都是开着,随时欢迎六道众生,为善为恶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头,来正见如来,肯定如来的正法,因而归依佛门,早离苦海,速证菩提,既然已发心恳切要学佛了,那么心里上的一切执着与成见,皆可一扫而空,爽快俐落,心中无有一物,以清净虔诚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够受三归依了,所以说,归依三宝并没有限制我们什么!更无忌讳什么!
归依的意义
归依(梵语sarana)含有多层的意义,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能够回转依靠,或是信赖,都可以称为归依。现在将归依的意义分为四个角度来解释:
一者断恶行善义
过去所做所为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动念、害人利己、亏损他人、占别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恶之大罪,今日得闻佛法,因而醒悟,从此时此刻回转过来,一心一意安住在清净自性中,即时投靠三宝,因而普济六道众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为人处事,达到断恶行善的实质本位。
二者回转义
过去生活在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yah)中,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流浪六道,轮回而受无量苦,今日得闻如来正法,一心一意专注一心,有回转朝向三宝,归投依靠三宝,三宝清净光明,三宝解脱自在,因此今后背离五欲六尘,不再染污五欲六尘之义,所以称之回转义。
三者去邪归正义
过去在邪知邪见的思想中,或在邪知邪见的宗教圈内,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与真理格格不入,与真理不相应,因此有勇气与魄力,透视内幕的真相,当机立断,即时投靠三宝,去邪恶,归正道、是名去邪归正义。
四者破魔显佛义
过去生活在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三毒中,贪瞋痴三毒如魔,把我们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自在,都生活在黑暗的本性中,本性被贪瞋痴所毒化,所以本性永处于黑暗中,难以自拔,永无光明。
因此,我们说三毒如魔,今日此时此刻已恍然觉悟三毒如魔,即时投靠三宝,于是发大勇猛精进心,破除贪瞋痴之魔,显露清净光明的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所以称为破魔显佛义。
归依的意义,如河水川流归入大海,如客归家、如儿女归投父母、如过河要依靠船只;同样的理由,我们流浪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归依三宝,则永远无法出离苦海,永受轮回六道之苦。
若能肯发心至诚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即可出离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有人失足堕落于大海中,惊涛骇浪,生命随时都有丧失之忧,在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然有只船驶来,即时攀登船上,可安全登岸,免受海难之悲,那么,归依的意义亦如是。
归依有究竟归依与不究竟归依两种:归依父母、归依师长、归依兄弟姐妹、归依儿女、归依亲戚朋友、归依夫或妻、归依国家或社会、归依山河大地、这一切的归依,是不究竟的、是多变化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难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无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电如露的、是如梦如泡沫的、有悲欢离合的、这一切的归依都是不究竟的,还是免不了轮回受生死大苦。
所以说,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我们归依的对象,毕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无常幻化,不能永恒不变,缺陷累累。
所谓:靠山山崩、靠海海枯、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师长、亲戚朋友、夫妻儿女、国家社会、一切皆变化无常。今日为王、明日为寇为囚,今日富翁、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红尘滚滚,看破世间,吓破胆,人世间毕竟不是究竟归依处,人生无尽的缺陷说不尽,更有道不完的无奈话!这应该要请佛菩萨来人间讲一遍,深刻入骨,说尽人生的苦难与缺陷,才能逼真临场感;我如本心有余力不足,人生苦难与缺陷,描述不出来,吃了那么多的三宝粮食,讲不出一点道理来,实在由衷的愧对三宝,愧对一切众生,自己应该多忏悔了!
总而言之,人世间不是究竟归依处,因为人间有无尽的苦难与无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归依处处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归处, 三宝最吉祥。』
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财产、名位、离合、生死(梵语samsara)皆无常(梵语anitya),多变化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们归依处,十方世界都求过了,没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稳处,都是无常生灭法,不能达到永恒不变的理想,最后归依安稳处,三宝(梵语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说,究竟归依处,就是归依三宝,三宝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归依处,人生能够归依三宝就,就是得到了人生真正的归依处。
何谓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就是三宝。三宝可尊可贵、难得难闻、难遭难遇,为世间所稀有,为出世解脱之宝筏,故名为宝。
佛、法、僧之所以为宝,它的功用,是远胜于世间的财富之宝,因为世间的财富,所能为人类解决的,只是生活上物质的问题。
而佛、法、僧三宝,能解决我们精神上的问题,如生死轮回,解脱涅槃,三宝确实是出离生死痛苦的桥梁,得到安乐涅槃(梵语涅槃nirvaba)的宝筏,不是世间上的珍宝,所可比拟。
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何谓佛?佛是梵语(Buddha)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将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导大地众生都能自证人生观与宇宙观,如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之为佛。
何谓法?法是梵语(Dharma)达摩,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与觉悟的方法。法又可称为真理,是一切事与理的真相。法是由佛所证悟的道理,又称为觉悟之法,佛觉悟所说出来的真理,称之法宝。
大般若经云:『法由佛说、从佛心生、从佛口生;法者证悟义、法者实相义、法尔如是义、法者解脱义。』
何谓僧?僧是梵语(Sainklesa)僧伽的简称,华译为和合众的意思,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
要具备六种和合的团结精神,才能称为和合众: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无诤。三者意和同悦。四者戒和同修。五者利和同均。六者见合同解。
僧伽就是以这六种和合相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随佛学法,以求证悟,达到自利利他圆满的生活,所以叫做和合众。严格立场说来,一人二人不可说是僧,僧要三人以上,才得称僧。
三藏法数所载:『旧译的是四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的以三人以上之比丘和而为众。』
大智度论云:『僧伽者,秦言曰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三宝有何分类
佛度化众生,对时间上的看法、适当不适当、成熟不成熟;对空间上(国土)的看法、适宜不适宜;众生的看法,根机深浅,根机的深厚与卑劣,是顿是渐,能观机逗教,因而度化不同阶层的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佛陀度化众生的动机、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就是所谓的法无定法,度化众生只要契合众生的根机,能够导归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在时间上、空间(国土)上、众生根机深浅上、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角度方位层次上、都不能纯一色的统一教化,因此,三宝出现人世间的动机、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类了。
大体上三宝可分为五种三宝,今将五种三宝分类说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宝。二者住持三宝。三者自性三宝。四者小乘三宝。五者大乘三宝。
一者化相三宝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出家学道后,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成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佛法,度化无量人天众生,一直到入灭的阶段,佛陀住世应化在人间,度化众生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后,一直到入涅槃(入灭)的阶段中,释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宝。释迦牟尼佛当时对佛门四众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证悟的道理,如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无上的道理,就是化相法宝。当时跟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们,就是化相僧宝。
这三宝是佛陀来人间教化众生相状,行化相状于世间,名为化相三宝;随各人根器,对如来的教法,所见不同,有胜劣之分,有深浅之别,所以化相三宝,亦名别相三宝 。
二者住持三宝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圣谢世,化相三宝,不复再现,就完全仰赖这一类的三宝,来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让佛教的正法能普遍接传下来,也让佛法的精神与教义留传人间,令三宝不间断,住世不绝,这就须要有住持三宝的维护与延传了。
佛陀入灭别世了,弟子们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见佛陀,回忆佛陀,如是念念难忘怀,似乎与佛相处的因缘未尽,心有悲戚感、心有无力感、心生仰慕渴见。因此,圣弟子们,就将佛的三十二庄严法相,请名流术养的雕刻师,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圣像,因为庄严脱俗的圣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满,内心清凉,如面圣人,道心自然流露,因此又开始精进用功办道,努力不懈,以求证悟果位。现在佛寺大殿所供养的佛像之类,就是住持佛宝;如玉琢的、石刻的、铜铸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画的、纸绘的、金铸的,即是住持佛宝。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证成圣果,即是住持法宝。剃头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仪,参研佛法,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宝。
三者自性三宝
大地每一位众生心中,都具有三宝的性德,名为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若约义理来讲,虽然有三种分别,其体性是一,所以又名一体三宝。自性三宝者,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有灵明觉照的清净觉性,即心本具,离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来具有无量恒沙妙德,诸法不离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自性有执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宝;一切众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与万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脱,是名自性僧宝。
四者小乘三宝
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法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根机,是名小乘佛宝。佛说阿含经,为声闻说四圣谛法,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证,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佛为弟子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弟子因而修证、断见思惑,证悟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罗汉与缘觉之果,是名小乘僧宝。
五者大乘三宝
大圣佛陀以法身(梵语dharma-kaya)、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应身(梵语nirmana-kaya)来度化无量众生,能现无边相好,以契合众生根机,是名大乘佛宝;大圣佛陀所说中道实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执持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
大圣佛陀宣说如是大乘佛法之后,众生皆发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不着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宝。
以上所讲的五类三宝当中,我佛门弟子信仰佛教的开始,应该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从归依住持三宝而入佛门,我们信仰归依住持三宝的意义,其最后的归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宝的证悟实现,因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我们身为正信佛门弟子,对如来正法,应有所肯定与正见,从事相上来说,住持三宝是事相上的归依;从理体上来说,自性三宝是理体上的归依,事相与理体是圆通无碍的,是一体两面之事。
我佛门弟子,在归依的程序上,首先是归依住持三宝,由归依住持三宝后,因而启发导入自性三宝,虽然是启发导入自性三宝的方便,但是离开了住持三宝,那么自性三宝也就无从悟得。
所以究竟归宿,虽然是自性三宝,也不能忽视住持三宝,更不能舍弃而不归依,否则的话,执理废事,变成戏论,成为实践佛法的大障碍。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就无法显现自性三宝的存在;同样的理由,没有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也就无法安立。住持三宝是自性三宝的大用,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的本体(全体)。
有很多在家学佛的弟子,初发心来学佛,对如来正法尚未深入正见体认,而自己又未证入自性三宝,而自作主张,以个人的思想情见,只信自性三宝为理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宝,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宝,那么,纵然佛法钻研多年,说法辩才无碍,身心亦然漂流三宝门外,与佛道不相应,与佛道尚有一段距离。心里慢慢会增长无明,产生贡高我慢之心,是障道因缘,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脱,反而有堕落危机!
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灭度之后,仅有住持三宝,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与留传,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们,也要由僧宝来接引,可知住持僧宝,担当如来家业,重任艰巨不可思议!
因此可知,佛陀当时在世时,佛教以佛陀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
佛经云:『僧宝在则法宝在,法宝在则佛宝在;相反的,僧宝不住世,法宝则消亡,法宝若消亡,佛宝亦消亡!』
所以说,僧宝若住世,接引众生,演说佛法,众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三宝得以住世,是众生亲近三宝的大福德因缘,是故应恭敬三宝,归依三宝。
自性三宝是理体上说,是心地上的悟证实现境界。小乘三宝是声闻缘觉二乘所适宜。小乘根机成熟后:佛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经典都一再叮嘱我们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诸佛皆为弟子宣说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当下就是如来法,佛道正是。绝对没有二乘法与三乘法,除了佛为度众生权巧方便,才说二乘三乘法,普令众生渐次根机成熟,以作为得度因缘。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启示中,十方诸佛出世本怀的立场,其宗旨乃在劝令一切沉沦的众生,导归大乘佛法,圆满无上佛道。
总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导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圆通无碍,以证悟中道实相义为究竟义趣;同时也是学佛者由住持三宝的归依,然后证悟自性三宝,起大慈悲心,广学大乘佛法,因而庄严大乘三宝,具足福慧,万德庄严,成就如来法。
因此,过去无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圆满,终究菩提愿既满,佛弟子所求、所愿、理想、目标、归宿、终程已至--佛道圆满矣!佛道自成矣!
三宝有六义
佛法僧三宝犹如世间的明灯,能普照大地,让大地众生不失方向,因而不至于走入歧路;佛法僧三宝犹如海岸的灯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只,在无际的汪洋大海中,有所归航,认识方向,因而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宝犹如良君忠臣,爱国爱民,为全国百姓着想,统理国事、政治、经济、文化,士农工商,得以踏实繁荣,造福社会国家,国强民富。
同样的理由,佛法僧三宝实质本怀,在令大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迷妄得觉悟的宝藏,为出世解脱的真理,为胎生(梵语jarayuja-yoni)、卵生(梵语andaja-yoni)、湿生(梵语samavedaj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之导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宝的出现人世间,实在难遭难遇,可尊可贵,能开导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六道,得到真正的觉悟,由痛苦中而得清凉,由愚痴中得智慧,由黑暗中得光明,由贪欲中得净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随喜功德,由贡高我慢心得礼拜消我慢,由诽谤得赞叹。
这说不尽的一切佛法,不可思议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宝出现人世间,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赞叹三宝的功德与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赞叹莫能尽,臆测莫能了,深广无边际,是故三宝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无际,无以比伦,现在将三宝功德酝酿为六种实质义理,分别如下:
一者希有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贫穷的人没有福报,是得不到这种珍宝的;佛法僧三宝也是如此,薄福的众生,没有种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千万世,要值遇三宝,困难再困难,难遭又难遇,故名希有义。
二者离垢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内外莹澈,里外明朗,体无瑕秽,远离尘垢;佛法僧三宝亦尔,佛法僧本质已究竟净化,一切的烦恼障(梵语klesavarana)、报障(梵语vipakavarana)、业障(梵语karmavarana)全部断尽无余,业尽情空,烦恼一丝不挂,三宝清净无染世尘,不落生死轮回之苦,故名离垢义。
三者势力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能够救济贫穷的人,使人免于一时苦痛与烦恼,珍宝具有这种的势力功用;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具有六种神通自在无碍之力,所谓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等,能够拔济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免受轮回之灾殃,三宝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势力义。
四者庄严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可以打扮妆饰在身首,而显得美丽秀气,英俊潇洒,令人欣慕向往,追求赞叹之念,所以说,珍宝有庄严身首之义;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能以正法庄严学佛的人,使之断烦恼,令得身心清净,身心端庄,身心自在解脱,故名庄严义。
五者最胜义:
比喻世间上的珍宝,是所有一切宝物中最优最胜,如金、如钻石、如牟尼珠、是诸物中最胜;佛法僧三宝亦如是,三宝出现在世间,是超胜世间一切宝物,一切宝物无能与三宝相比拟,所谓此宝非彼宝正是,故名最胜义。
六者不改义:
比喻世间上的真金珍宝,由金矿所提炼而出的纯金,此纯金再烧打磨炼,也不能改变此真金变为另外一种铜铁;佛法僧三宝亦尔,三宝不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变易、所污染,能清净自在,三宝毕竟就是三宝,更不会被八法所左右、所动摇,当下解脱,无惑无动,无取无舍。八法亦称八风,这八法能影响学佛者的心境,禅定功夫不够的话,就易被八法所左右,因而心境动荡不堪,心就随此八法之境而流转痛苦,如风吹树梢,树稍摇晃不停一样,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法僧三宝出现在人间,能自在无染,不被种种欲爱与境界所牵制,能保持三宝本质风范,故名不改义。佛法僧三宝,就具备有这六种义理,才能显示出三宝的特色与风范,身为正信佛门弟子,应该对三宝的义理,要有所肯定与正见,时常对三宝有感恩想,有报恩想,有难遭难遇想,可尊可贵想,依三宝而修,可证圣果想,那么能够如此而发露,则道业日日可增长,菩提善根无时无刻,任何处所,自然而流露!
归依三宝的次第
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乃至成就佛道,亦然不离归依三宝,我们学佛归依了三宝之后,欲得逐渐升高,在佛门中想再更上一层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脱领域,如受五戒(梵语pancq silani)、八关斋戒(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都以三归依为基础,须要先受三归依之后再受戒,重复禀受三归依,共有五等种类:
归依有五类:
一者翻邪三归依。二者五戒三归依。三者八戒三归依。四者十戒三归依。五者具足戒三归依。
何谓翻邪三归依?
就是过去在邪知邪见的生活中,以及在邪教邪术中,无知而信仰、盲从,今闻如来正法,猛然觉醒,知道过去所信所行皆非,因此有勇气放弃邪知邪见、邪教邪术,因而来归依三宝,成为正信佛门弟子,是名翻邪三归依。
何谓五戒三归依?
由翻转邪信成为正信三宝弟子之后,因而肯定佛门大道的真理,可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步入解脱的圣域,发起受五戒的正见,欲受五戒,依然先受三归依为先,依次第而受,不可越轨,是名五戒三归依。
何谓八戒三归依?
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或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若受戒之前,必先受三归依,受三归依之后方受八戒,是名八戒三归依。
何谓十戒三归依?
十戒为沙弥与沙弥尼之戒,若欲出家当沙弥或沙弥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十戒,是名十戒三归依。
何谓具足戒三归依?
具足戒为比丘与比丘尼之戒,若欲具足当比丘与比丘尼时,必须先受三归依,三归依受完之后,方可受具足戒,是名具足戒三归依。
佛门弟子若欲受戒,受戒之前必有归依三宝,归依三宝虽然不是戒,却是一切戒的根本,归依蕴藏有戒义,蕴藏有断恶行善义,蕴藏有回转义,蕴藏有不越轨义。在受小乘戒的时候,忏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受大乘菩萨戒的时候,同样在忏悔与发愿之前,必须先受三归依,然后方可受戒。如果受小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说一拜,三说三拜就可以。如果受大乘戒,就要说:我某某尽未来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三拜即可。
三宝是苦海的舟航,长夜的明灯,一切出世解脱功德,皆由三宝引发而生,因此,已经归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内心深处,应该心怀庆喜之心,庆幸之心,难遭难遇之心,可尊可贵之心。如果还没有归依的人,应该速速归,因为光阴易逝,人生无常,国土危脆,三宝难遭难遇,可尊可贵,稀有难得又难闻,奉劝诸君,莫蹉跎!莫犹豫!莫徘徊!
归依三宝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有限制或忌讳吗?归依的意义,何谓三宝?三宝有六义,归依三宝的次第,归依三宝的内容与意义,已经讲得有概念了,现在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那么,归依三宝的程序如何呢?归依三宝的方法如何呢?这也须要再进一步深刻的了解。
归依三宝的仪式规节,在释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隆重的仪式规节,因为受三归依的弟子根机深厚,只要在佛前发誓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佛听许之下,便算受了三归依。或者在比丘前自誓发愿:『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如是而说,比丘听许之下,归依三宝当下即成立。可以说很简单,容易而且又爽快,归依的程序与方法,前后不必三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三归依成立了,这是佛陀时代的归依情况。
但是现代的人受三归依,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去圣遥远,根机浅薄,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浅,佛法不通达,归依又无知,佛法都摸不上边缘,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意义都不清楚,如何归依呢?
因此,为了要让佛陀灭度之后的众生,能对归依三宝的内容有所正见,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认识与纳受,就有须要程序与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于时间与空间的演变推展中,在任何时代与任何国度,归依三宝的程序与方法,是有简单与隆重之别。
归依三宝的词句,照实际而言,实在是很简单,但后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仪节,对归依三宝而言,内容有更详细更周全,并树立了庄严的场面,这种增加是有助于归依的实质,归依三宝的时候,心情放松,万缘放下,妄想勿生,不要紧张,诚心诚意的来归依三宝。
归依师念一句,归依者随着也念一句,归依师口齿腔调听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三宝之后,对归依的内容与词句完全不明白的话,按道理上,这种归依是不能构成归依的实质本怀。
归依词共有三归三结,现在抄录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称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三拜)
前面三归依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依的三结。归依重心点,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依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肯定了三归依的承受,纳受三归依的戒体,自己的心,也跟戒体的功德正等无异,能任运行善,任运止恶,能把纳受三归依的戒体功能,发挥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因而成就佛道,这是多么的神圣与庄严啊!
求受三归依,本来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即可成立,为了使归依三宝能如法圆满,受三归依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三归依要求愈严格,愈能使受三归依者,心生神圣庄严的意境。
三归依的前后仪式法规,历代高僧大德的编着,皆大同小异,明末南京宝华山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含义包容圆满,一直流传至今,历代法师大德皆依此三归仪节为多数,在三归依程序中,前后共有八个项目,现在分别列出如下,可供给大众参阅受持: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三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三业的清净,然后纳受无杂无染的三归依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不依天魔外道,不依外道典籍,不依外道邪众。
六、发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依的功德殊胜,并咐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受此三归依的功德,回向成就佛道,回向度化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登佛土。
受三归依若依此程序,依此方法而受者,可说实用而且圆满,归依师为归依者受归依时,尽可能用白话说明,把归依程序与归依词,解释清楚无惑,而后始得归依,如此方能得受归依;若用文言文艰涩的词句来传受归依,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觉得很高雅有深度感,但是归依者完全不明白归依内容与意义的话,无法吸收,那也就不得归依了。
三归依的发心求受,所得的三归戒体,在心地上的实质功能作用有三品:
发心求受三归依的时候,心存着自度度人的大愿,我在六道沉沦受无量苦,众生也是同样在六道受无量苦,众生(梵语bahu-jana)之苦如我之苦,我欲离苦,众生亦欲离苦,我欲成佛道,众生亦欲成佛道,发此大菩提,愿度六道无量众生成就佛道,禀持着兼善天下的大愿,是名上品归依。
悲心不足,愿力不够,人生如苦海,人生如大热天,有无尽的逼迫感,尝试过人生无量的苦头,有所觉醒,欲得厌离世间,心存独善其身,自己了脱生死,不顾他人生死,因而逃之夭夭,不欲度化众生,如此而归依之心念者,是名中品归依。
只求不堕落地狱道(梵语naraka-gati)、饿鬼道(梵语preta-gati),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三恶道,不欲求得究竟解脱,来生得大富大贵的人天果报,享受一切福报因缘,福报享尽了,还是免不了受轮回之苦,归依之时,心存着来生得大富大贵的人天果报,是名下品归依。
诸君若欲归依三宝,不要忘记发大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的观想,发此上品归依,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诸佛赞叹,诸菩萨护持,龙天护法,正与归依三宝本意正等无异。
如果自己已经明白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之后,想要踏入佛门而归依者,但是又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那么,可将归依三宝的仪式简化,只要能把归依三宝的实质本意宣说得如理如法,正知正见,即可为归依者授三归依,现在将这简化的仪规,程序分别如下:
归依者礼请归依师入大殿,归依师首先礼佛三拜,而后端严安坐,受归依者虔诚的双膝长跪,面对归依师,双手合掌,然后归依师正式开示归依三宝意义,令归依者聆听受持,首先教授归依者身心万缘要放下,摒除一切妄念,专注一心,披陈发露无量劫以来的业障,令心得清净,因而由衷虔诚称念忏悔文,归依师念一遍,归依者随之念一遍,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现在分别如下:
『我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接着就是三归依的正授,三归三誓同时,这正是三归依的重心点,归依三宝的对象,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尽形寿归依法,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典籍。尽形寿归依僧,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众。』
接就是归依后的三结,也就是归依完毕,后面要成立归依三宝的事实,要称念遍的结局词,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下面接着,教归依三宝者发四宏誓愿,称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愿完结后,归依师大略为归依者,说明归依的功德,并且勉励依教奉行,所谓归依在三宝,实践在三宝,最后圆满在三宝,正当如是,不失归依本意。最后普劝归依者,将归依所获功德,导归回向佛道,回向一切众生,普令圆成佛道,因此教导归依者称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归依三宝前后,就在这时候全部圆满结束,归依师从法座而下,礼佛三拜后,归依者于此时,即成为佛门三宝弟子,应礼谢归依师:
自己呼称:『感谢师父,为弟子受三归依,顶礼师父三拜!』
师父回答:『礼佛一拜,或称一拜!』正当此时,归依已告圆满。
如此简单的归依方式,不必唱诵,句句分明,能在短暂的三十分左右,即可归依成就。以上叙述是归依三宝的程序与方法,前后的程序,分为隆重与简化二类,各人可按自己的时间与环境许可之下,来接受归依三宝的神圣意愿,因为毕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今日虽存,明日难保,各个一心,专注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青春年华,虚度光阴,老大徒悲伤,追悔莫及,受莫能助,智者应有所了悟,至为明显。
皈依三宝应有的认识
我们既已正式归依了佛门,成为佛门三宝弟子,还须要认识三点的观念问题:
第一点:
归依佛宝,不仅是归依释迦牟尼佛一尊而已!而是归依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此的发大心愿,发大心量的归依佛,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梵语jnana)与无上福德,如是福慧具足成就,方能圆满自证佛道。
同时归依了佛宝之后,要以佛为师,直到命终,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神、邪鬼、邪术、应当弃邪归正,勤求礼佛,忏悔无量劫以来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使光明本性显现,以求速登觉悟彼岸。
其次,就是归依法宝,不仅是归依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而是归依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因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诸佛所说之法,皆是平等相同故,皆应虔诚平等的归依之,如此的发大心愿,发大心量的归依法,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与诸佛之法相应,方能自证无上佛道。
归依了法宝之后,要以法为师,直到命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藉,外道经书与真理不相应,与开悟证大涅槃(梵语nirvana)毫无相干,有障碍佛道,致使堕落天魔外道的窠臼,因而难以自拔,沉沦六道,生死浪迹天涯,受无量之苦痛,是故归依法宝之后,慎勿归依外道典籍,应知归依法,以法为师。
再其次,就是归依僧宝,归依僧当以僧为师,我们归依了僧宝,不仅是为我们归依的师父要归依他,归依师只不过代表三宝为我们归依而已,为我们授证三归依,并非仅仅归依某一位法师而已!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误解归依意义,在家人都说我归依某某法师,出家人都说某某是我的归依弟子,在这种情况之下,或多或少在心灵上会产生分别心,而带来彼此格格不入的执着性,会把归依三宝实质的本意,分崩离析,舍大取小,废公为私,岂不是很可悲!很可叹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归依僧是归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僧宝当下都归依之,如此归依方是真归依,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能够如此而发心归依三宝,才能符合归依三宝实际意义。那么,十方诸佛赞叹,与诸佛法相契应,十方圣贤僧加被,十方诸大菩萨护持,天龙八部拥护,切记!切记!
归依了僧宝之后,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若是归依了三宝,亦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然日夜精进用功修持,也困难得到真实利益,因为邪正不分,佛道与魔道弄不清楚,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解脱轮回呢?学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见,就不愧是佛门三宝正信弟子矣!
第二点:
归依三宝之后,当下就是佛门在家弟子,应该有正确的正信佛法观念才对,一般社会人士,没有学佛的人,对正信的佛法不明白,一谈到归依三宝,心里马上就产生错觉的恐惧,因此,不敢来归依三宝,这种无知的恐怖阴影,致使他迟迟没有勇气来归依佛门,我把它归纳起来,认为有四大因素的无知障碍,因而不敢归依佛门:
1.一般人都认为归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这种观念当下就错啦!归依三宝之后,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吃素食,所以诸君不用担心,不用恐惧不安,严格立场来说,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萨戒的时候,才有硬性规定要吃素食。
同时,依照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乃至比丘戒的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更何况初入佛门的三归依者,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如果大家受完三归依之后,能够发大心愿,不食众生肉,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善举,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
2.一般人都认为归依三宝之后,就是不能男婚女嫁,这种无知的阴影,令无知者不敢归依,这实在很严重的谬论,归依三宝不但没有约束我们不能男婚女嫁,归依三宝只不过是做为佛门的在家弟子而已!并没有管制归依者不能婚嫁。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说法,说完佛法下座之后,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老师,尚未嫁人,走到我面前:很稳重又害羞的问我:『师父!我想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之后,我可以嫁人吗?』
我说:『归依三宝之后,当然可以嫁人啊!归依三宝没有规定我们不可婚嫁,尽管放心,不要忧虑不安,但是呢?只要不嫁两个丈夫就好啦!不然会惹祸临身,痛苦万千,追悔莫及,中外古今以来,皆是一夫一妇较为幸福美满,知道吗?』
她说:『师父啊!根据你这么说的话,归依三宝可以嫁人,师父!我要归依三宝,做为佛门在家弟子,坦白的说,过去我都生活在错误的观念当中,以为归依后不可嫁人,一直都不敢入佛寺归依三宝,今日恍然觉悟,恳请师父为我授三归依,成为佛陀的在家三宝弟子!』像这种类似情况很多,不胜枚举。
3.一般人认为归依三宝之后,都以为非要出家修行不可,因此,心里又生障碍了,又没有福报来归依佛门了,诸君要明白,我佛门弟子有两大类:
一者出家佛门弟子
经过剃度而露出僧相,受过三坛大戒者,是名出家佛门弟子,出家(梵语pravrajya)者: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度度人,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出家就不能男婚女嫁,男婚女嫁就不能称为佛门出家弟子。
二者在家佛门弟子
在家佛门弟子的条件要受过三归依,受过三归依就是名副其实的佛门在家弟子,在家佛门弟子可以男婚女嫁,无妨,同时受归依之后,并没有硬性要求我们去出家修行,这点可不必生忧恼,因为在家弟子毕竟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佛门弟子,请放心!
如果在家弟子,自己认为出家的因缘成熟,想要出家的话,那么佛教的大门,无时无刻都非常欢迎诸君的光临,剃度而现出法王相,因而行菩萨道,自度度人。
4.有一些人,认为一生作恶多端,过去、现在亦然还在为恶当中,深感罪恶无量,因而内心起了自卑感、罪恶感、堕落感、自暴自弃感、于是不敢面对善良的一面而迈进,自以为无药可救,心里产生了无形的围墙,阻碍了自己,不敢来归依三宝,于是永远漂流在三宝门外,孤苦伶仃,如同浪子无家可归,如此之辈,内心自生障碍故。
在大圣佛陀的启示之下,一个人作了多大的罪恶,只要诚恳的悔过,由衷的发露披陈忏悔,痛改前非,浪子回头,这是难能可贵的,有这份勇气与魄力,亦堪称大丈夫之行为表现,这种具体的表现是值得嘉许的,可赞叹的,可鼓励的。
此时,若要归依佛门,佛教大门也同样他而开放着,欢迎这位有勇气与魄力的仁者,弃邪归正,弃暗投明。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阿阇世王子,被提婆达多所煽动,因而心起了贪图王位之念,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关闭于地下监牢里,又令食物断绝,不久其父王因饥饿而逝世。
阿阇世王子为了登上王位,心生起恶毒之念,将父王活活的关毙于地牢,自己做了国王,将自己的亲生父王害死,这是属于大道不孝的罪恶,过了一段岁月之后,害死父王的业障开始现前了,立不稳,卧不能眠,心神恍惚,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满很多的痈,也就是皮肤红肿而出脓的疮毒。害死父王的阴影,时常在脑海里浮现,心里不断有着悔恨的负担,自己也知道是企图害死父王的罪恶在浮现所致,日夜睡在床上,深感恐惧不安,忧愁苦闷,生大苦恼,内心不得安宁,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不久就要堕入地狱(梵语maraka),受罪煎熬。正在惶恐无主之际,即时想起当今的大圣佛陀,是世界的明灯,佛陀是四生(梵语catasro-yonayah)的慈父,佛陀出现于人间,是难遭难遇的,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是六道众生的归依处,佛陀是无上医王,我应该即时起身,到佛陀说法处哀求忏悔。于是提起沉重的脚步,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见佛陀,不久即到了佛陀静坐的讲堂中,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狮子座上,四周环绕着无量弟子,灯火明亮,香烟缭绕,阿阇世王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面如满月目如莲,身心安祥,清净无为,与世无争。
阿阇世王(梵语Ajatasatru)看到这种场面的修道气氛所驱使,惭愧心流露了,情不自禁的涕泪嚎哭,往佛前扑冲直奔,颠仆不已,身躯擦伤无数,一幅狼狈可怜相,唯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得到,摔倒在地上,连忙又爬了起来,跪在佛陀的法座前,生大惭愧心:低下头来说道:『慈悲的佛陀啊!像我样极恶无道的人,为了贪求国王之位,竟然把父王关在地牢,令其饥饿而毙,我杀害我无罪的父亲,罪恶贯满,我后悔已来不及了,现在身心不得安宁,唯愿佛陀慈悲开示佛法,救济苦痛无知的我,令我心结释放,以得解脱。』
佛陀很安祥的对阿阇世王说:『大王!你来的正好,我等待你好久了,你注意听着,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二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现在,大王悔过的机缘成熟,世间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错的时候,知过必改,就是一个好人,我如来的法门是广大无边的,忏悔能得清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忏悔得清净,清净心是十方诸佛所尊、所归、所护、大王能发自内心披陈悔过,起大惭愧心,虔诚发露,即可消罪除愆。
大王啊!罪性本空由心造,罪业是没有本体的,是无自性的,是空幻的,是无常的,是缘生缘灭的,能以大智慧体悟心与罪本是空幻不实,这就是真实的忏悔,知道吗?』
大王听了佛陀清凉的法音,当下心结即时顿除,恍然觉醒,内心清凉无比,正当此时:
佛陀接着又说:『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时间总是会过去的,罪过与痛苦的情景,会随着光阴的流转消逝而去,过去的事实,已无法挽回,这就是人间的真相,自古以来,每个人都逃不了无常的侵蚀,无常能吞噬罪恶与痛苦的情景,无常也能吞噬快乐与美好的情景,无常(梵语anitya)是世间上最公正的真理。
同时,大家对无常也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最平等的,谁也逃避不了无常的事实,能够体会无常的真相,内心对世间一切顺境与逆境,当下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执着与怀念。
既然无执着与怀念人世间的情景,心即无动念,心无动念即无心,无心即无灭心,无灭心即可入不生灭心,证入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体悟无为法,证入无为果,你就可以解脱得度啦!』
阿阇世王又听了佛陀的开示法要,如雷大响,如扣大钟,钟声一响,唤醒了苦海梦中人,对自己的新生命充满了希望与信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的法乐,一切迷妄无知的乌云,一扫而空,如晴天万里,无量劫以来的善根齐同发露。
阿阇世王感激佛陀的开示佛法,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因此,激动得又涕泪哽咽不已!在这种情况之下,善根流露,浪子回头,阿阇世王请求佛陀慈悲,终于归依(梵语sarana)了大圣佛陀的座下,因而得救了。
像这样作恶多端,五逆十恶的大魁首,可说罪恶深重无底的人,佛门慈悲平等法门,不排斥、不拒绝,亦然接纳他们的弃邪归正,弃暗投明,来归依三宝,成为佛门正信三宝弟子,早日觉悟,共登解脱彼岸。
第三点:
归依三宝之后,要做个正信的三宝弟子,绝对不可崇拜鬼、神、魔、及低级魍魉魑魅之类,也就是天魔外道,为什么佛门弟子不可再去拜鬼神外道呢?因为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轮回之一,是免不了有生死轮回的,痛苦忧伤亦然存在,也是凡夫众生之一。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欲求得解脱,不要与外道神鬼共聚同混,仅管攀缘相处美好,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轮回亦未脱离,虚度光阴,与开悟证果无关,外道思想观念偏激,神教色彩浓厚,打杀符咒,呼风唤雨,怪力乱神,乩童扶鸾,有障碍佛道。
佛经法:『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萨名义,来自称自己是某佛某菩萨降世降笔,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为,莫上鬼神当。』
佛陀慈悲早就呼吁我们了,佛菩萨绝对不会来人间降笔,扶鸾的,佛菩萨来人间都是示现出家众或在家众,而具备有正知正见,佛菩萨来人间度众生,不会说他是某佛某菩萨示现的,切记!切记!
绝对不会有所谓:佛道分不清的现象,不会有三教合一的观念产生,更不会有五教合一的思想混乱,各个宗教的教义都有所差别,差距悬殊不可对比,教理教义格格不入,三教如何合一?五教如何合一?
我们可以客观的,拿出各宗教的教义与教理比较一番,就很明显的发现教义教理太悬殊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义,回教有教的教义,儒家有儒家的道理存在,道教有道教的教义,佛教有佛教的教义教理。
我们在学道的历程不可太笼统,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牵强附会;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对就是不对,对就是对,说明白一点就是:
孔子不是耶苏,耶苏不是孔子,老子又不是释迦牟尼佛,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依此类推而知、教义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领教,怎么会三教五教合一呢?
譬如说:基督教说天地万物是上帝所创造的,飞禽走兽是供给人类所食用;这种论调完全与佛教的教义格格不入,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请问外道的行者,你如何把三教五教来合一呢?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三教五教的教主,教主不是你,你不是教主,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把五教教主撮合一团说,三教五教的教主会叫冤枉呀!冤枉呀!因此,盼望外道的行者,早日弃邪归正,浪子回头。
众生邪知邪见,个性刚强,难调难伏,自己造罪造业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正确,一旦果报来临,还是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了这个果报。不要搞错了,不要自作聪明,自编自导自演,说因果犯因果,耽误了人类的思想观念,让人类产生错觉作用,因而沉沦于无量痛苦中,罪过无量,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正当如是。
佛教根本上,就不是这样而说,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之后,证悟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世界,皆由众生业力所感召,因而有如是世界的成立。飞禽走兽也是六众生之一,皆不可杀,六道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将后皆有成佛之时,只因业力的感应果报而已!杀生丧失大慈悲心,与众生结下不可解的恩怨仇敌。
诸君冷静思惟一番,如果明智之人,这么一比较之下,心里必定能即时恍然觉悟;世界五大宗教,其教义有共通点,有不共通点处,有些甚至不能沟通呢?如何来合一呢?实在令智者所怜愍,所同情!
我们没有看过如来的经典,盲从无知,往往都会被外道鬼神所骗了,现在有很多外道善用欺诈手段,来接引入教,罪过无量,譬如开沙、扶鸾,说是南海古佛,观世音菩萨降、济公降、关公降、释迦佛降‧‧‧。
这种迹象产生,早在三○一一年前,佛陀就为我们慈悲说过了,众生无机缘闻法,还迷惑于外道鬼神之中,自己还自乐洋洋,法身慧命被邪见思想毒化,心灵已经腐化不堪而不自觉,是名不幸。
外道神鬼也是障道因缘,是故,大圣佛陀告诉我们归依三宝后,不要再归依外道,外道境界顶多到天界,天界的寿命是有限度的,天福享尽,命终还是堕落六道轮回圈内,天界最高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能达八大劫之久,寿尽福尽,还是免不了堕落轮回之难,所以天界也不是归依处。
佛门中有句话说:『佛门弟子不升天,升天非佛门弟子!』
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升天不究竟,尚有堕落之日,有沉沦之危,非我佛门弟子所归依处,切记!莫放逸!归依佛法僧三宝,才能彻底的使人逐渐走上离苦得乐,破迷妄得觉悟,转凡夫地入如来地,究竟圆满无上菩提。
归依三宝的功德与利益
学佛的人能虔诚归依三宝,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实在言之不尽,说之不竭,归依三宝后,可以在现生当中得到现世的快乐,也可以求得后世的快乐,更加可以由归依三宝进而得到涅槃(梵语nirvana)究竟快乐。
严格说来,我佛门弟子正式归依三宝后,对于尽未来际的人生观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是光明的,前途无量的,是永恒解脱的,是永截六道轮回的,是远离大苦聚得大涅槃乐的,是痛苦转清凉的枢纽,是究竟成就佛道的因地。
因此,佛门三宝弟子,一旦归依后,有如是正知正见的话,心胸自然乐观进取,积极精进用功办道,为成就菩提道业而迈进,以达成圆满佛道为宗旨,若能心存如是正见受三归依,心则有无量功德,无尽利益:
现在将归依的功德(梵语guna)与利益,分别叙述如下,总摄归纳分为十二种:
归依功德与利益:
一、成为佛门三宝弟子。
二、可弃恶归善。
三、是受戒的基础。
四、可减轻无量劫来的业障。
五、不堕三恶道。
六、能积广大的福德。
七、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
八、无量诸天、鬼神随身护持。
九、是证入声闻乘的基础。
十、是证入缘觉乘的基础。
十一、是行菩萨道的基础。
十二、究竟圆满佛道。
归依三宝后,努力用功学道,所得到的实质利益,枚不胜举,在佛经里记载很多,因归依而得到无量功德利益者,我现在分别节录佛经中的六个例子,供给诸君见闻:
一、优塞戒经云:『假使有人归依了三宝,依此归依三宝功德,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难以臆测;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连续搬运七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归依的功德,要比这个大到千千万倍。』
二、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云:『凡是受了三归依的人,就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拥护受三归依的人,此三十六位的护法善神,各个还有万亿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流护持受三归依的人,令其安乐。』
三、折伏罗汉经云:『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天福享完了,寿命也快终了,再过七天就要死亡,他的身体也衰败不堪了,但他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因而心生忧虑,恐慌极了,于是请教天主,天主也没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当天子面见佛陀的时候,佛陀教他归依了三宝,不久,死后不但免堕猪胎中,还得生人间,并值逢舍利弗尊者,请佛说法,天子得闻佛法,而证得圣果。』
四、校量功德经云:『如果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之中,全部都是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此人功德利益之大,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
五、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云:『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也就是第二天的天子,天福享尽了,寿命也将尽了,剩余七天的光阴可活,以往的欢乐嬉戏,已成过往的云烟,美丽的天女,不再接近他了,天子的相貌本来是很庄严的,如今变得衰微无气色了,身体日益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日日直流不净的臭汗,不乐本座,这就是天人现五衰的现象,天子自知死后将堕入三恶道,因此内心苦闷不乐,牵肠挂肚,整日纳闷无语以对,这事情天主知道了,天主很慈悲的教导他诚心诚意的归依三宝。』
并教他口念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
此天子事到临头,唯有此一生机,于是虔诚的归依了三宝,时间过得很快,七天一到,天子当下命终了,那么,天主一直想要知道此天子生往何处去,于是运用他的天眼看遍他所能看到的地方,总是无法看到天子的下落,天主不灰心的去请问佛陀:
慈悲的佛陀告诉天主说:『此天子因为归依了三宝的功德利益,转堕为升,目前此天子,已往生兜率陀天去了,请天主免忧虑,勿牵挂,天主的能力只能看清下界,无法看到上界。』
六、木(木患)子经云:『过去有位莎斗比丘,一心一意,专诵佛、法、僧三宝之名,如是一旦复一日,经过了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果,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由上面所举出六个例子可知,归依三宝实在要有大福德因缘,方能受三归依,若福德浅薄者,欲得归依三宝,实在困难再困难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