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为什么会说,近代佛教是“居士佛教”?

发布时间:2023-11-13 05:28:4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为什么会说,近代佛教是“居士佛教”?

佛教信徒,可以分为出家和全家两大类。出家的男女佛教徒即“比丘”和“比丘尼”,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在家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和“优婆夷”,在中国,一般称之为“居士”。佛教要求出家的僧徒在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遵守佛教戒律,为在家居士作出表率。在家居土则有义务供养出家僧众,维护佛法的流传。因此,出家者是住持佛法,在家者则是护持佛法。

清代以后,一些在家居士在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清代以后“居士佛教”逐渐抬头,清末居士中最著名的有彭绍升和杨文会等人。

彭绍升(1740~1796),法名际清,字允初,号尺木居士,又号二林居士。江苏长洲(吴县)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他学识渊博,通宋、明理学,精通陆、王之学,对佛学也很有研究,所以他能融会儒佛思想,发挥佛教各宗教义。他主张佛、儒一致,禅、净融合,发挥净土教义,致力于净土之弘传。他曾搜集历代居士奉佛之事,作《居士传》五十六卷。还著有《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等宣扬净土信仰的著作,清以后净土宗的盛行,与彭绍升的大力弘扬有很大关系。

杨文会对近代佛教发展贡献则更大。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人。近代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等,以及近代在佛学研究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和居士如桂柏年、谢无量、李证刚、梅光羲、欧阳竟无等,大多受过他的影响。

民国以来,居士研究佛教的风气更为炽烈,北方有专门研究法相唯识学的“三时学会”,以韩清净为主。南方则以欧阳竟无及其弟子吕微主持的内学院为主,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成就的学者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