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能战胜业力。渡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渡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师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
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学习《无量寿经》里“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渡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
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渡众生。
发菩提心是要渡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愿、行!
藕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渡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觉悟,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渡,先渡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是所以自害也。”
净空法师说:“渡,就是帮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往生。”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渡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
一句阿弥陀佛,哪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那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由于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离相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
学佛的根本重在落实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以愿力相续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
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相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尘,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此人欲证成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口口声声喊要成佛,而身心所为皆不与佛法相应,业力所牵引,身不由己,无法控制,心地奔驰于世间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说食数宝,终不可得,佛门谓之痴人说梦话。
有少数人懂得一点佛法,因而自满自得,就不想再向前迈进。又有些人学点佛法之后,内心生大我慢,贡高凌人,藐视同道,甚至狂妄着魔,而不得自知,自谓我是某古佛某菩萨降世,我是祖师转世,某真人投生,内心毫无惭愧之念,更不懂得羞耻!因而,自导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怜悯!十方诸佛对此辈之人亦无奈,诸菩萨亦摇头,祖师皆叹气!
众生造业自缚,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听,说也说不动,渡也渡不了。众生没有正知正见,再加上自己业障深重,习气不断流露,心做不了主,坚固的我执意识,顽抗到底,业障到底是业障,如钢钉钉在墙壁,始终拔不起来。这么一来,最后岂不是自己倒霉吗?吃亏的会是谁呢?轮回生死的又是谁呢?凡夫受尽无量苦难是那么好玩的吗? 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外古今,有无数的聪明人,这些小聪明的人,哪个能够证成菩提的?全部被聪明所耽误了,耽误了他的青春,耽误了他的前途,耽误了他一生,耽误他的法身慧命,耽误他了脱生死的机缘,破坏了他的正知正见,因而堕落进无明的窠臼里。
聪明与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分别如下:聪明是无明的反射,聪明会误事,聪明无法证见真相,聪明是分别外在人我是非的祸根,聪明是轮回生死的猴精,聪明是一切苦难的枢纽,聪明是私欲占有的枭雄,聪明是破坏正见的关键。
悟性是学佛的根本
师父的弟子问其成功原因,师曰:“吃饭、睡觉”。弟子思索多日不解其意,又问师傅:“吃饭、睡觉怎么可以成功?”答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弟子这才省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干什么都必须一心一意,制心一处,无事不成.
有一个大居士向师父求教时,自己先谈了一番高论。师父一边静听,一边倒茶。茶杯满了,师父仍往里倒,直到茶水溢漫到茶几上,这位大居士急了,说:杯都满了,怎么还往里倒呢?师父呵呵笑道:是么?满了就倒不进去了?这位大居士当下便悟.学有所增,道有所损,去掉分别,妄想,执著,所知障,才能见到自性.
有一位居士在山上不避风雨地打坐,师父便在他旁边哗哗地磨砖。打坐的居士被噪得烦躁不安,问师:“磨砖做什么?师说:“磨砖做镜。”居士又问:“磨砖能做镜吗?”师问:“磨砖不能做镜,枯坐便能成佛吗?”打坐的居士一听,悟了,打起包裹下山,云游天下,请教明师去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一个不明佛理的人,不深信因果,没有恭敬心,没有孝心,没有忏悔心,没有感恩心,没有报恩心,没有愿力心,有求的心,攀缘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山上打坐,也不能明心见性.要在生活中借境炼心,将凡心转成菩提心,时时让菩提心起作用.心能转境在打坐才能见到自性.
一些禅道颇深的人都极欣赏这句禅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见山还是山,可悟禅之后,见山又是山。”做任何事情重在过程,有落实三福,六度,十大愿王普贤行的过程,才会有理想的结果。
禅道禅智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禅道可悟,禅道需悟,各人各有其悟。对于禅道,有心悟得之,就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悟到得到。
怎样理解出家的真实义
出家是佛教用语,出家就是剃除须发为僧尼,遁入空门修八正道,做佛陀教育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烦恼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欲望、出贪嗔痴之家,出邪知邪见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觉悟的大家;舍我见、他见、身见的家而入佛知见的大家;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领大众,利益有情众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轮回之家,这才是出家的真实义所在。
在凡尘当中,往往有许多人一遇到一点什么挫折或打击,就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想出家。”之类的话,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好多人都错误地把寺院当作避难所,把出家当作解脱,以为进了寺院就能清净解脱,其实心净则处处净,心安则处处安!知见不正心怎能净?德行不够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就是出家心里也不能清净,出家也出不了六道,那只是身出家而心未出家。有场无道瞎胡闹,忙来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误众生,造啥业来受啥报。出家是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出家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出家,真正地帮助众生破除迷信,离苦得乐,了解佛陀的永恒真理,从心灵的黑暗走向光明,而不是躲挫折避烦恼,贪图个人的享受而出家。
出家是一种世出世间的大孝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并非世上人想象的那样,出家人冷若冰霜,对人无情无意。也有人会误解出家僧尼,说出家了就与六亲眷属断绝了关系,断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思想。佛法不离世间法,是在世间中觉悟,用觉悟的心去生活,学的佛法如果和生活脱钩脱节,那就是佛呆子。佛法的戒律是离不开人情道理的,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执著”,叫你不要执意情感的妄念,不是叫你断掉父母不管,不是叫你断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华到大慈大悲的情,大家要明白和理解佛陀讲的真实义!如果断掉一切,那就是断灭法了,法都没有了那还出什么家学什么佛啊?修行也就没有用了,再修这个做什么呢?修这个是无情,修这个就像枯木一样毫无意义。佛陀教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慈眼视众生,对父母的感恩不能忘记。佛陀他老人家成佛之后,还又回去孝养父亲,孝养姨母。父王生病了,又对他开示佛法,父王死去后又亲身去为他扶棺。看看佛陀这种做法,能说不孝吗?再看看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曾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风雨无阻历时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已经亡故的父母,你能说出家人不孝吗?
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其实佛教最重视孝道了,怎么重视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呢?佛陀要出家人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彼普渡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连小小的昆虫蚂蚁都关爱,你说难道不关爱自己的父母吗?所以出家僧尼是孝敬父母的。
出家是为了更多的众生,为了完成更大的成就,也是伟大的事业,并非世人所说的出家。离了家,就不照顾父母了。并不是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吃着十方供养,自由随便,看看经书,做做笔记,就以为出家修行了。普贤行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要把自己露出的智慧真正地去服务众生,让众生真实受益,从迷惑中走向觉悟的光明。身穿僧服证明不了就有修行,表面在深山修行,内在却贪生怕死,贪吃贪睡,也算不上真出家。
父母把你抚养这么大,还送你出家,结果却连一点感情都没有,这哪是如法啊?做个最基本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啊,羊还有跪乳之恩呢,何况顶天立地、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出家了照常要尽心照顾父母,孝养父母,怎样照顾呢?就是用佛法来照顾,用修行来照顾,用贡献来照顾,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给父母、给众生,俗话说:“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每一个出家僧尼,出家的因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有的为了躲债,有的为了混饭,有的为了名闻利养,有的不孝养父母而被赶出家门,有的为了骗取钱财,有的为了追求神通等等而出家,这样的发心出家,怎能让众生受益?!真正的出家要经过家人同意,师父在给弟子剃度之前,还要家访,必须征得家人的同意。另外佛教要求出家及受戒时,戒师会问你,父母有没有人照顾?假使只有你一个儿女,父母没有人照顾,你就不能去出家,父母没有人照顾怎么行呢?就是说父母有人照顾,家庭又没有负债,这样你才合乎出家的条件,才准许出家,这在出家戒律里都有很清楚的记载。
因此出家是为利益众生、成就佛道而出家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逃避现实、躲避灾难而出家的,更不是离家出走,抛弃父母不管的。出家是有情并非无情,道是无情胜有情!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