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华严经讲话 十、唯心之风光

发布时间:2024-07-10 05:37:3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华严经讲话 十、唯心之风光

十、唯心之风光——佛昇夜摩天宫自在吕、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受「唯心偈」之竹林寺法照

中国四大灵山之一五台山中,有唐代法照所创建之竹林寺。据唐开成五年(公元八四○年)五月至竹林寺参拜之日本慈觉大师圆仁之记述,当时之竹林寺有律院、库院、花严院、法花院、阁院、佛殿院等六院,每一寺院约住四十名僧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现在之五台山竹林寺,位于台怀镇西南六公里竹林寺之西侧。我(作者兼田先生)于公元一九八五年夏至竹林寺时,仅剩创建于明代高约二十五公尺之白塔与石碑。于登中台之途中,遥望白塔,可见塔身耸立于花丛中。现在于塔后建有庄严之佛殿,但却远不及圆仁所见唐代竹林寺之庄严。

开创竹林寺之法照,于唐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三日,于南岳衡山祝融峰云峰寺之食堂用粥,忽见钵中映出五台山佛光寺之影像,其寺东北约一里处之山下有谷川,并见有石门,法照且有穿越石门之感觉。前行五里处,有一寺,门额书有「大圣竹林寺」字样。法照惊讶之余,影像忽不见。二十七日晨,又于钵中见华严寺等五台山诸寺院,更见文殊菩萨为首之一万菩萨形像,于饭食后即不见。法照为此不可思议这事,惊讶不已!遂告知其他僧人,有嘉延、昙晖二僧,曾住过五台山佛光寺,皆言确如所见。

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之祝融峰与五台山遥遥相隔,我亦曾经攀登祝融峰,只见云雾迷漫,气流横溢,一公尺外不复见景物,实堪称为灵山。于此山中寺院之食堂内就食,而于钵中浮现五台山风光,究竟何所暗示?

法照于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年)夏,于湖南省衡阳县湖东寺之高楼,望见五色之云中浮现楼阁,其中有文殊菩萨及一万菩萨,瞬间即逝。

是晚,法照遇一老人,年七十余,问法照道:「阿师!赏发愿向五台山,今何不去?」

法照答道:「因去五台山之路途险峻,故难去。」

老人道:「师可急去!」

于是,法照决意不论有何困难非登五台山不可。

八月十三日,法照与南岳衡山同志十人出发向五台山,翌年四月五日,迢迢抵达五台县,忽见有白光数十道来自佛光寺。翌日,行至佛光寺,见寺景与祝融峰钵中所见相同;又至大圣竹寺。其景亦如钵中所见。(《广清凉传》卷中)

法照于大圣竹寺,得遇文殊与普贤二菩萨。

文殊菩萨教示法照道:「念佛为诸法之王,汝等应当常念无上法王。」并说偈道:

诸法唯心造,了心不可得;

常依此修行,是名真实相。

普贤菩萨则说:「忍辱即是菩提因,无瞋必招端正报。」

法照承二位大圣之教,异常欢喜。文殊菩萨又教法照自菩萨院依次巡礼。

于大圣竹林寺承二圣教示之法照,遂往华严寺、金刚窟、东台、中台等地,依次巡拜。是后,法照于遇见文殊菩萨之大圣竹林寺处,创建竹林寺。本为净土教信者之法照,承文殊菩萨赐示「唯心」之偈文。

吉详之宝庄严殿-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

自〈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为第四夜摩天宫会。于第四会中,有四品。此乃佛升天上之宝殿——夜摩天宫之所说。〈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为第四会之请佛序,即迎请佛至夜摩天宫之事。

佛陀安坐于夜摩天宫之师子座,响彻天际之音乐,随即寂然静止。时夜摩天王自忆念于过去佛所所种善根,并说偈文。「即诸吉祥中最无上」之十如来,及其所入之「最吉详之宫殿」。十如来及其所入宫殿之名称如下:

名称如来——摩尼庄严殿

宝王如来——甘露上味殿

喜王如来——杂宝庄严殿

慧眼如来——殊特最胜殿

饶益如来——清净宝山殿

无师如来——微妙宝香殿

天人中尊——轻微妙香殿

无去如来——明净普眼殿

分别如来——娱乐庄严殿

苦行如来——等色普照殿

如此十如来,为世间之灯,智慧无量,为世间所最尊,无上之师,诸如来皆曾入最吉详之宫殿。如此,夜摩天王以偈文赞叹如来之德毕,世尊即于夜摩天宫殿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十如来为诸吉详中之最上者,其所入之宫殿亦最吉详。夜摩天王承佛神力,如此忆念,则今世尊所坐之宝殿,亦为吉详中之最无上。换言之,于无上吉详之宝殿开始第四会之说法,即〈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

而法照于大圣竹林寺所见之景观,据《广清凉传》卷中所载:「中有一百二十院,院中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渠流、花果充满其中。」

黄金之大地上,有宝塔,且弃满溪流与花果,此似即净土之景观。《华严经》所说之最吉详道场,或即法照所见大圣竹林寺之风光。

见佛离甚——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世尊于夜摩天宫宝殿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时,世尊事围集满来自十方世界之佛菩萨,各皆结跏趺坐。宝殿中集满诸佛菩萨,佛之名号为常住眼、无量眼、真实眼、不动眼等,各有一「眼」字;菩萨之名号为功德林、慧林、胜林、无畏林等,各有一「林」字。菩萨之名号所以有一林字,即表示行法界之行,完成法界之德;其德之高如树,其行之广如林。此十位菩萨,各以偈颂赞佛德。

首先,功德林菩萨以偈文赞叹,其中有一偈,道:

一切诸世界,莫能思议佛;

随彼众生愿,一切皆悉见。

佛陀非普通一般所能思能见,惟依其「愿」能见之。法照发愿至五台山观见文殊菩萨,其愿甚切,故远于衡山祝融峰,于饭食之钵中,悉见五台山佛光寺之风光,及文殊菩萨为首之一万菩萨形像。

夜摩天宫师子座上之佛陀、十如来,以及法会中云集而来之无数菩萨之形像,并非一般普通人所能见,除非有深切之愿望。试看法会中十如来之名号,常住眼、无量眼等,皆有一「眼」字。即表示须有严峻之眼、透彻之眼,方能见佛。

其次,慧林菩萨以偈说道:

不可思议劫,天人师难值;

离垢诸大人,此会亦难遇。

天人师者,即指佛陀;离垢诸大人,则为十如来。不论佛陀,或十如来,于此夜摩天宫之法会中,得以值遇,实为难事。因此,慧林菩萨不禁要发出感激赞叹之言。

心佛众生本为一——唯心偈

排列第九之如来林菩萨,其有名之唯心偈,曰: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

心恰如工画师之能绘画,不论迷失之凡夫心,或已觉悟之佛心,皆为心之动作,故心佛众生,实无差别。心若迷时为众生,心若悟时即为佛,不论众生或佛,皆为心之造作。佛,由心所造,故心与佛无分别;心若迷惘则为凡夫,故心与凡夫无分别。

如上所引偈文,自「心如工画师」,至「是三无差别」,古来称为「唯心偈」,或「如心偈」。日本兼仓时代明惠上人所着《华严唯心义》二卷,即此唯心偈之注释。

法照于五台山大圣竹林寺,蒙文殊菩萨授记,其教示中,有「诸法唯心造」之语,即凡一切事物皆由心之心之造作。不论是佛是凡夫,皆因心之作用所致。或言恶魔与神亦同,人心可于瞬间成为恶魔,亦可于瞬间成为神;恶魔、神与人平凡之心,并无差别。无须如哲学者另立一心之必要,仅吾人平凡之日常心,即可为神,或成为恶魔。

破地狱之偈

继「唯心偈」之后,最后如来林菩萨又说道: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即言若欲知三世一切诸佛,应观心能造一切佛。此偈文于《八十华严经》作: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此偈文古来称为「破地狱之偈」。为何有此名称?有如下一段因缘。

唐文明元年(公元六八四年),都城中有一王姓者,既不行善,亦不守戒。一日,因病而亡。二狱卒引至地狱门前,值遇地藏菩萨,教以一偈文,即《六十华严经》之偈: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地藏菩萨又道:「念诵此偈文,得不堕地狱。」

王姓者因畏惧落地狱,故一心持诵此偈文。张新天地被狱卒带至阎魔王前,阎魔王问道:「汝有何功德?」

终于阎魔王不究其罪,王姓者亦因此得以不堕地狱。三日后,王姓者复苏,偈文仍紧记于心。于是,至一寺院,告知僧人事情原委,并请代为查寻偈文出处,于终知系出自《华来经》。王姓者并将自身之体验,详告空观寺之僧定法师。(《华严经传记》卷四)

如上所述,此偈文即被称为「破地狱之偈」,且被人们不断称念、记忆,因众人确信持诵 此偈得以不堕地狱。

如今,禅宗于施饿鬼时所诵经文,冒头即: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最后「一切唯心造」之语,即《华严经》唯心思想之精简表现。或此经文即由「破地狱之偈」蜕变而来。文殊菩萨为法照所说之偈文「诸法唯心造」,与「一切唯心造」可谓意义完全相同。

心净则众生净

上文所引用之「唯心偈」,其最初「心如工画师」者,即喻心如工画师之能自在作画。比喻亦可见于《杂阿含经》卷十:「长夜种种,贫欲、瞋恚、愚凝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无知经〉)

此谓画师及其弟子,于整备之画纸上,能随意作画,不论图像或色彩,皆能自由运作。即喻凡夫之心,为贪凝等烦恼所染污,亦如沾满各种色彩。心若恼闷,则众生苦;心若清净,则众生净。此心净众生净者,即《华严经》「唯心偈」所谓之众生心净则成佛。心恼则为众生,心净则面佛,心、从生与佛,并无分别。《杂阿含经》亦如此说。

心若清净则成佛,心若污染则为众生。法照承文殊菩萨赐示「诸法唯心造」之偈文前,菩萨尚有如一开示:

汝等欲求解脱者,应当先除我慢心;

嫉妒名利扩悭贪,去却如斯不善意;

应专念彼弥陀号,即能安住佛境界;

若能安住佛境界,是人常见一切佛。

此谓欲求解脱,应当先除我慢心。

更除嫉妒、名利、悭贪等烦恼,专念弥陀名号,则能安住佛之境界,能常见一切佛。《华严经》云:若能了知一切唯心造,则能见真佛。两者说法虽异,其意相同。断除烦恼则如何?文殊菩萨继续说道:

若能速断诸烦恼,即能了达真知性。

在苦海中而常乐,譬如莲华不着水;

而心清净出爱河,即能速证菩提果。

能断烦恼,则能见真如月。生长于泥淤中之莲华,能不着污水,而开出清净花朵。相同地,生存于苦海中之人们,亦能入于安详境地,其心明证、清净,出爱欲大河,证菩提果。

所谓一切唯心造者,即吾人之心若清净则为佛,心若为烦恼所染污则为众生。《杂阿含经》之「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与文殊菩萨对法照之开示、《华严经》之唯心偈等,可谓完全相同。

佛之音声深妙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之最后,以智林菩萨之偈文结束。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

离声复不知,如来等正觉。

虽听闻佛之音声,而音声并非如来;然若离佛音声,则不知佛之所悟。佛之音声并非仅为音声,其中含蕴着佛陀之慧命。法照于大圣竹寺听闻文殊与普贤二菩萨之开示,然其开示非仅为音声,因此「法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法照礼谢已,合掌而立。」文殊、普贤二圣之开示,并非仅为音声,法照听闻开示后,心中之颖网顿然消除,朗朗如秋空之不留云点。

智林菩萨之偈最后:

是处甚深妙,若能分别知;

庄严无上道,远离诸虚妄。

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

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

佛陀音声之不可思议,甚为深妙,若能了知其理,则能觉悟,远离迷妄。佛应众生之能力而为说法,即应众生心愿,佛为之说法教化,

法照于南岳衡山祝融峰时,其钵中映现出五台山之风光,及以文殊为首之一万菩萨,此乃法照深愿之感应。若无求及愿心,则佛菩萨不出音声,亦不显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