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讲艺术瑰宝二佛寺与震惊中外的钓鱼城的事。涞滩二佛寺位于合川东北45公里的渠江西岸。该寺依山带水,气势磅礴,寺内摩崖造像历史悠久,场面宏大在目前合川已开发的旅游景点中,二佛寺是仅次于钓鱼城的游览胜地。二佛寺古名“鹫峰禅寺”,据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重建鹫峰禅寺记》载:“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渠涞滩镇曰鹫峰,盖其二佛也。……广明二年辛丑,僖宗驻跸成都,蜀盗蜂起,星文示灾,上遣使诣刹祈祷……。”僖宗广明二年,亦为中和元年,即公元881年,僖宗避难于蜀,史称“僖宗幸蜀”,是因为黄巢农民起义的爆发。所谓“蜀盗蜂起,星文示灾”,实际上是蜀中农民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僖宗的皇帝宝座已经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上遣使诣刹祈祷”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奉旨到鹫峰禅寺祈祷的特使是谁,虽然无直接的文献记载,但当时唐玄宗特授予孙樵上柱国勋级,赐绯鱼袋,派遣他到合州的事实已足以证明,《龙多山录》的作者孙樵即是担此重任之人。从“上遣使诣刹祈祷”的史实还可以看出,鹫峰禅寺不但在唐僖宗年代就已经存在,而且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驰名于巴蜀。《重建鹫峰禅寺记》还记载:该禅寺的极盛期是在唐宋时代,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时,寺中已有殿楼九十有九,宿僧九百九”。著名的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就集中在鹫峰禅寺之下(今二佛殿)的北、西、南三面岩壁上。这些佛教摩崖造像是宋代的作品,石刻面积约700余平方米,存有造像1670余躯。
北岩之上,通高13.7米的佛祖释迦牟尼(即俗称之二佛)面南背北,端坐法台。他袒胸束带,左手抚膝,右手作法指状。造像比例匀称,衣褶流畅,刻划精细,富有实质之感。其他龛窟均以此为中心,将迦叶、十地菩萨六位排宗祖师和众多的罗汉样僧融为一体,巧妙地缔造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禅宗道场。至于信守中国禅宗“正法”雕造的释尊与六祖、女性化的达摩和反映现实人生的罗汉群雕等,则是佛教艺术进一步中国化深入下层社会的具体表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禅宗的大部分历史进程和禅宗旨圭,而且在艺术上也堪称一绝。造像中的观音、罗汉及佛门弟子等,小者高几十厘米,大者高三米左右,围绕主佛,多层次地环拱成室,布局奇特。其中,尤以造型生动,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的罗汉造像令人叹为观止。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是巴蜀历代石刻的一颗艺术明珠,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著名学者丁明夷先生,喻其为一颗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国学者何恩之博士,称其为石刻艺术的宝库。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石刻专家段文杰先生考察涞滩石刻后说:“涞滩摩崖造像是全国少有的禅宗聚点。”他对涞滩保存有这样精美的石刻而赞赏不已,并亲自为其题词:“涞滩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艺术的精华”、“涞滩罗汉造像,石刻艺术的瑰宝”。2006年5月25日,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记:宋元战争中,鹫峰禅寺遭受兵,殿廊倾颓。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465—1487年),永川僧人净照来到合州,在他的倡导下,州人集资对二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培建,从而使二佛寺成为与成都大慈寺、重庆崇胜寺齐名的四川名刹。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0年),孝宗下诏“今天下废寺”。二佛寺于次年焚毁。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二佛寺曾几经修复,但后来又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到了清末之时,二佛寺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宿僧仅有数人而已。现在的二佛寺共占地约7200平方米,其中寺院的上部分占地约5364平方米,分设天王、玉皇、大雄、观音等四重殿堂。东西两廊匀称,庭园布局协调,清幽雅致。寺院的下部分占地约1800平方米,濒临渠江。殿宇为清代乾隆十一年依岩建造而成。二佛寺所在的涞滩古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首批“中国最美的村镇”。涞滩古镇瓮城建于咸丰年间,占地0.25平方公里,四座城门呈十字对称,瓮城城内保留有四个藏兵洞,具有关门歼敌,瓮中捉鳖的防御功效。
清代同治年间,古镇又进行了一次浩大的加固维修,建成了环绕着整个古镇的石头砌成的防御设施,直至今天依然坚固。古镇内400余间明清时期的小青瓦房高低错落,200余米的青石小巷古朴典雅,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原始风貌,给人以返璞归真步入宁静山乡小镇之感。在合川众多的名胜古迹中,钓鱼城是最值得彰显的人类与自然的伟大杰作,是数百年来誉满华夏、蜚声世界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钓鱼城是因为修筑在钓鱼山上而得名的民间相传,远古时期,钓鱼山原本是一座无名的小山,在遥远的一个夏季,三江之地突然洪水泛滥,惊慌失措的灾民们纷纷逃奔到山上避难。就在洪水久日不退,众灾民濒临死亡之际,突然从天上降下来一位巨人,他站在山巅的巨石上,手执长长的钓竿,从滔滔的洪流中钓起无数的鲜鱼赈济给灾民,从而使成千上万的灾民获得了新生。
从那以后,巨人神垂钓的山顶巨石就被人们称作了钓鱼台,这座山也就得名钓鱼山了。巨人神垂钓的传说故事,至今已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钓鱼台上的凹坑,就是传说中巨人神当年留下的脚印那斜挂在台前的峭石,至今仍残存着五个径尺大的孔穴,它就是巨人神在垂钓时插钓竿的“插竿石”。南宋文学家祝穆在其地理著作《方舆胜览》中记云:“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千百年来,钓鱼山吸引了不少的造访之客,更有那满怀激情的文人豪士,盘桓于钓鱼台上,抒发自己的胸臆。宋人朱涣“钓鱼矶上着闲身,胸次应无一点尘。偶尔不逢周汉主,此心端弗愧前人”;元代无名氏“台倚层峦万仞高,鱼龙面面涌惊涛。振衣更切临渊想,拟选长竿学钓鳌”等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势和高尚情操,曾经激励了不少的后来之人。
在钓鱼台后侧的不远处,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叫护国寺。这座寺庙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相传这座寺院的开山始祖,就是唐诗名句“山僧不会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作者、著名的诗僧石头和尚。护国寺中的碑刻记载,钓鱼山是唐宋时期驰名巴渝的佛教名山,层峦迭翠,巧自天成,绝壁奇峰,坚若磐石的壮丽景色,与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相映生辉,蔚为大观。南宋绍兴(公元1131——1149年)年间,护国寺禅院经过扩建,计有堂殿廊庑百余间,成为僧徒云集的合州名刹。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州人又于钓鱼山顶建起了独标高格的飞舃楼。其楼“环山出云,架天为梁,渺三江之合流,瞰万井之耕桑,浩烟海之眯目,恍尘宇之多乡”。钓鱼山从此成为驰名巴蜀的“合阳胜景”。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还说:钓鱼山,在石照县东十里,涪内水(指嘉陵江与涪江汇合后的嘉陵江)在其南,西溪(亦指嘉陵江,古称西汉水上流经其北,郡人游者以舟下涪水,舣(yi蚁,停船靠岸的意思)而上,已乃绕山北,沿西汉水而归,此游观之奇也。那时候,巴蜀之人“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来往合州的“乡坤、仕宦、墨客商人”,以不到钓鱼山为憾事,纷至沓来,“探奇览胜,往来不绝于斯”。至于州境内小有资财者,偶然有兴,趁春秋佳日,携室牵儿,渡江登高,尽兴一游,更是不可胜数。就连当时合州的文武官员,亦在世风的影响下,托辞“不敢废民之乐”“每岁二月八日,郡守率僚属宴集于此”,“会饮于豁岩,桧柏满前,诚一时之佳兴也”。
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之冲。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古代,三江不仅是四川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联系的纽带,而且还是上通陕西、甘肃,下达湖北、湖南的重要通道。钓鱼山正处在这纽带通道汇合的关键之地。钓鱼山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和方山丘陵的交接地带,其山悬崖耸立,犹如刀削斧劈。山顶东、西部地势倾斜,台地层叠;西南角、西北角和中部地区山地隆起,形成了薄刀岭、马鞍山、插旗山、中岩等山峦及山顶平台。从地形测绘图看,整个山顶状如水中游鱼,由西向东长2040米,南北宽946米。山中的东谷、北崖一带和西岩之下,素有千亩沃土可以耕耘,更有水源充足的泉井以利灌溉,故而古人说:钓鱼山是“有田可耕,有薪可采,宽容十余万人”;“万仞危岩环壁垒,百泓活水蓄层巅”的江山之胜。
在钓鱼山的四周,沟堑纵横,丘山起伏,东有脑顶坪、梭子岭、千担沟阻隔;南有黑水荡、卷耳子、富浴溪护卫;西有艾家湾、鹞子岩、王家岭岗固险;北有朱家沟、簸箕岩、手爬岩屏障南宋吕元锡刻石称赞:“(钓鱼山)壁垒之下,江天轩豁,缙云诸山指顾间。”清代翰林罗愔(yin音)在《钓鱼城赋》中写道:合阳之东,有山特出,势至北而绵延,形拱西而位置,屹然石壁,面襟江者三屴(li力,高耸貌)矣。刀梁径窄,狭者无二蜿蜒鸟道,侧目骇而神惊;嵯嶫(cuoye搓业,高峻貌)鸡头,举足虞其失次。周迥数十百里,惟羽族始能飞来;俯视二千余仞,即猿猱(nao脑,猕猴)亦难攀至。上指重霄,下临无地。到了南宋晚期,宋蒙(元)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南宋对蒙古的正面作战分为三大战区,当时称为“三边”,即长江上游的四川,中游的荆湖,下游的两淮。
四川是宋蒙(元)战争中最先弥漫战争硝烟的主要战场。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为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进、冉璞兄弟的建议,于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筑城钓鱼山,并将合州及石照县治移至钓鱼城,屯兵积粮,以作渝、夔藩篱,全蜀屏障。由此,四川合州军民在余玠及守将王坚、张珏等人的率领下,凭藉钓鱼城天险,“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历经大小两百余次激战,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元)精锐之师,创造了坚持抵抗战争36年(公元1243—1279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这了,麻烦给小编点个大大的赞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嗯~,360度各种姿势来求赞求关注!! (^o^)/动动您发财滴小手,举手之劳└(^o^)┘感谢各位看官们!!我们下篇文章见。是续集噢!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