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807年,洞山良价出生。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一天念《般若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时,忽然用手摸面,就问师父:“我有眼、耳、鼻、舌等,为何《般若心经》上却说没有?”师父非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父”。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其后十几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心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1] 悟道因缘 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戒毕回五泄。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玄契后又参拜沩山灵佑禅师并受心印。受心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山)参谒昙晟禅师 (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1] 开宗曹洞 良价有弟子数百人,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弟子本寂(840~901年),住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衣钵,共创曹洞宗。[2] 圆寂前后 唐咸通十年三月(869年)良价于洞山端坐圆寂。世寿六十三,法腊五十五。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2] 【主要成就】 开创宗派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佛学主张】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 在宇宙观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则,体现在他讲的“三种渗漏”,即三种错误认识上。第一种是“见渗漏”,是认识方面的错误,“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妙在转位也。”以世俗认为的客观世界(色)为认识对象,执著色为实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将认识对象转离开原位,即以色为空,就可消除这一错误。第二种是“智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这是情识本身的错误,人们的认识本身总想作出取舍,陷入彼此两边,是片面性的,无生命的。这是讲识空,世俗认识的空。否定这种认识的方法是不落两边,不作取舍,由此说明不仅色空,情识也是空,主客观世界均空。第三种是“语渗漏”,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说明语言本身也应该空掉。“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众生的语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机。 良价的禅法以偏正回互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体。回互指圆融无碍。偏正关系有五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 【主要开示】 其著作有《玄中铭》、《丰中吟》、《五位君臣颂》、《功勋五位颂》、《宝镜三昧歌》等《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五位君臣颂》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偏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功勋五位颂》 (1)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圣朝。(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此是“君视臣功”,是指“正中来”。) (4)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此是“臣向君共功”,是指“偏中至”。) (5)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此是“君向臣功功”,是指“兼中到”。)[3-5] 【史书记载】 《景德传灯录》记载,良价辞别昙晟时曾问:“若有人问及你的面貌如何,该怎样回答?”昙晟答:“即遮个是。”“遮个”即“这个”。良价不解其意,及至宜丰县洞水岸边,见水中身影,顿悟其理。 《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据《五灯会元》载,(良价)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6] 《五灯会元》卷十三 洞山良价传 《祖庭事苑》:“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7] 【轶事典故】 参禅问法 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后便游方各地,先到安徽贵池参也是马祖门徒的南泉普愿,南泉称赞他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却说,您不要“压良为贱”啊!这两句对话,一时成为名谈。接着又到湖南参沩山,请教南阳慧忠讲的“无情说法”是什么意思。沩山介绍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参云岩昙晟(属青原下三世)。在昙晟处,良价也未得悟。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不明白,带着困惑离去了。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真如。”从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不要向外(他)驰求,这只会与理、与体、与佛性(我)愈来愈远,而不能契得真如。理体能随机缘起事用,形成处处现象(渠),而它们(渠,现象)都由本体缘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实的,都归之于本体(我)。一旦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再被现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良价所悟的,正是昙晟即事而真的“宝境三昧”,但昙晟一直未对他说破,这一点良价十分感激。 智慧之海 大约在公元860年,洞山五十余岁时,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有一次,在云岩的逝世纪念会上,有个和尚问他说:“师父,你在云岩处是否得到了什么特别的指示”?洞山回答:“我虽然在他那边,却没有得到指示”。对方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设斋供奉他呢”?洞山回答:“我岂敢暗地违背他”?对方又问:“师父最先拜见的是南泉,为什么却替云岩设斋”?洞山回答:“我并不是尊重云岩的道德佛法,只是尊重他没有替我说破这个秘密”。对方又问:“师父替先师设斋,是否完全同意先师的见解呢”?洞山回答说:“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对方又问:“为什么不全部同意呢”?洞山回答:“如果照你所说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负了先师之意”。 由此可见他到了年长时,仍然没有松懈他那特立独行的精神。其实,学生必须比老师更为灵俐,才能得到老师的传灯,这也正是禅宗的一个传统。有和尚问洞山:“在冷天或热天里,我们要到那里去躲寒避署”?洞山回答:“为什么不到冷不热的地方呢”?对方又问:“那是什么地方”?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时冻死你,热时烤死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是何等有耐心,何等思路敏捷的一位老师啊!在他手上,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会被他当作跳板,跳入了玄妙的智慧之海。 有个和尚问他说:“先师云岩是否曾说过:‘就是这个’”?洞山回答:“是”。对方又问:“你知道他的意思吗”?洞山回答:“当时我差点就会错了意呢”!对方再问:“不知先师自己是否知道‘有’‘这个’”?洞山回答:“假如他不知道‘有’,他怎么知道这样说;假如他知道‘有’,他怎么肯这样说”。所谓“这个”是指的真我,“有”是指实有。严格的说,真我和实有都不是能用语言表达的。因此一个人当作体悟到真我或实有时,他同时也体悟到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这个”两字,也嫌多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洞山暗示给对方的是什么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禅师,他的教授法,并不是提供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用问题去刺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自寻解答。学生自己所发现的解答,远比老师教给他的,更有价值。 【得法弟子】 良价有弟子二十六人,以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为著名,其中本寂继承并发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创立。 云居道膺 云居道膺(853~902),唐代曹洞宗僧。俗姓王,蓟门玉田(河北省玉田县)人,生具异秉,领悟能力过人,气韵清朗,神采风度俊逸,自幼立下普济众生的宏志大愿,振锡远游,广参明师,后树为曹洞宗禅学大师良价弟子的领袖。[8]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840~901) 即本寂禅师,唐代禅僧,是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与洞山良价禅师开创禅宗五家之曹洞宗,被尊为曹洞宗第二代祖师。泉州(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咸通年间(860~873),禅风兴盛,乃谒洞山良价。往来请益,密受宗旨。后住抚州(江西)曹山(旧名荷玉山,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遂改名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而为丛林的楷式。[9] 【人物评价】 洞山(良价)的脾气比较平和,不会用棒用喝。也不会叫人去苦参公案。他的对话都是平易而深刻的,正像橄槛一样,愈嚼愈有味。 《宋高僧传》的作者释赞宁曰:“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信焉![6] 【地位影响】 曹洞宗属佛教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而至良价,良价和他的学生本寂共同创建曹洞宗,其名取自该宗初祖洞山良价及二祖曹山之号。曹洞宗与临济、伪仰、云门、法眼合称禅宗。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入宋,在大童山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1163~1228年)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道元被尊为日本曹洞宗太祖。日本曹洞宗信众曾礼拜良价披剃的五泄禅寺。[10]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