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学佛后要怎样行持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心地清净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切莫误会分别心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何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了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是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则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会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师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养心性,修养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灵媒,领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术力、鬼力迷人。
佛法讲真理,讲修养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欢讲神通,讲灵验,感通,感应,若依咒力、术力、神力来救世度人,咒力、术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萨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须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有所选择,‘佛度有缘人’。
俗语说:‘卖酒说酒香,卖花说花红。’信仰什么教,即说什么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们何不拿来比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一旦走上魔道,自己还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语真理,每每人不爱听,邪言邪语、谣言欺骗的话,却有人偏爱听信。俗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依什么为标准?若是信佛者,当然依佛经所说为标准,各教依各教的经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经语改一改,参杂些邪言邪语,让人正邪难分,所说都是一些谣言乱语,恐吓之语,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正邪难以分别,就此步入邪道,实堪怜悯。
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辨别正邪,盲目的信仰,都会走火入魔,而自己还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应该探讨和研究,比较看看,千万不可误入邪教,吃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净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有漏,无漏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谓之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财富,大学问或充分的闲暇,只要发心行善,多行无畏施,尽量利用机会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进大家的幸福,随时身体力行,实践各种美德,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行。
多种善因
一个人只是心好,‘不害人’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个人的业障,才能减轻恶报,进而种下善因,获得善报。
佛教终极目标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令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识心达本,业尽责空,证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些,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圣先贤曾经到达,诸佛菩萨、罗汉、祖师所获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