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序品第一(分三)
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
A1 分二
B1 通序˙通叙迹本二门˙六种证信序 B2 别序
B1 分三
C1 标信与闻 C2 时主及处 C3 众成就
C3 分二
D1 列众 D2 总结众集
D1 分三
E1 声闻众 E2 菩萨众 E3 八部众
E1 分二
F1 比丘众 F2 比丘尼众
F1 分二
G1 无学众 G2 有学众
G1 分三
H1 举列标数 H2 明位叹德 H3 列名总结
今H2
“无复烦恼”:这一些个大阿罗汉、大比丘,因为已经都得到漏尽通了,所以就没有烦恼。如果不得到漏尽通,烦恼还会有的;所以说“无复”,就是不会再有。他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生死都了了,所以没有烦恼了。
烦恼究竟有多少呢?总起来说,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的烦恼。八万四千种烦恼,那是太多了!我们再把它收回来,总起来,就是一个无明;这一些个烦恼,都是从无明那儿生出来的。
无明生出来的烦恼,再有三种;是什么呢?这三种的烦恼,叫三毒。这三种的毒药,把我们所有人的佛性都给盖住了。我们由无始以来到现在,所以没有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三种的烦恼;这三毒把我们毒得醉生梦死,总也不能返本还原,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
这三毒是什么呢?第一,就是贪;第二,就是瞋;第三,就是痴。
(一)贪。讲起这个贪心,是贪而无厌;不论什么,就希望多一点,希望把人家的物质贪为己有。这个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贪法──在国家,就有国家的贪;在个人,就有个人的贪。在国家,这一些个当政者,总想吞并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的土地,这是国家的贪。个人的贪,贪一切的财产;一间房子不够,就想买两间;两间不够,就想买三间;三间又不够,就想造一个摩天大厦;标奇好异,总想胜过其他的人。
“啊!你看!我所有的财产,比任何人都多!”可是比别人都多,这生命也没有保持得住;你钱再多,也不能把生死停止,也不能向阎王爷行一点贿赂,使令你永远都不死。这不可能的!这个贪心,把本来很聪明的人,给毒得变成糊涂了;本来是个好人,给毒得也就走到坏的路上去。
(二)瞋。这个瞋心,也不容易把它给改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虽然做了很多的功德,可是有的时候,一发起脾气来,就把你这功德都给烧去了!
怎么叫供养三宝呢?你面上没有一种瞋恨的心,这就是供养三宝;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你对佛欢欢喜喜的,这也就等于供养佛了!你若供养佛、供养三宝,把面孔板起来,发很大的脾气,你就再好的供养,佛也不会高兴的;为什么?你发脾气来供养佛,佛是不会接受的。“口里无瞋吐妙香”,这口里头,若没有瞋恨的言语,就是不骂人,这就等于有一股香气出来。“心里无瞋是真宝”,再没有瞋恨心,这才是真正的宝贝。这瞋心讲起来,是很不容易把它降伏的;《金刚经》上说“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烦恼,也就是降伏妄想。
(三)痴。瞋和贪,人很容易犯,但是也很容易发觉;唯独这个痴心就是在里边,不容易露出来。痴,是愚痴,就是认理不清;认一切的事理不清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讲黑作白、讲白作黑。这种痴心的人,他有一种妄想心:
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这花开花谢,是万物一种自然生灭的道理;他欢喜这个花,就想:哦!这花要是天天开得那么鲜艳、开得这么美满,那多好呀!我天天都可以看这个花。
“明月何妨夜夜圆”,他欢喜赏月,八月十五的月圆了,月光就这么亮!你说,要是每天晚间,都有这么圆的月亮,都有这么明的月光,这有多好呀!每天晚间,我可以赏月;怎么到时候,月又不圆了,也没有光明了?啊!真是讨厌!可是你说怎么样呀?欢喜赏月的人,愿意这月是圆的、光是亮的;偷东西的人,他的心理就不同啦!他就想:我今天想去偷东西,可惜这月光这么亮,令我也没有地方躲藏。他认为是讨厌,他想要黑夜、没有月光;那欢喜赏月的人,就欢喜月光。
“大地有泉皆化酒”,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哦,现在我喝酒,就要用钱来买酒;有钱,才可以买醉。如果世界上所有江、河、湖、海,所有水都变成酒,那可就方便了!我也不用钱,想喝的时候,到那儿取了就饮。这也是一个愚痴的妄想!
“长林无树不摇钱”,这贪财的人,若做工去赚钱,他觉得会很辛苦才能赚得钱;所以他就想:“这天地间所生的树,每一棵树的树叶子,都可以作为天然的钱;我如果要用钱的时候,就到树上去摘。这有多方便!”这也是一种愚痴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的,但他要这样想。
我以前讲过,好像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想得到博士学位;没有种田的人,到时候就想要收榖;这也是一种愚痴的心理。你也没有修行,就想要成佛,这也是愚痴到了极点!你也没有修行、皈依三宝,都没有经过这种手续,就想成佛?岂有此理!
我们每一个人这三毒,竟把每一个人支配得颠颠倒倒、糊里糊涂的,脑筋也不清楚,智慧也都不现前。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呢?就不生贪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要“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
谈到这个戒、定、慧,什么叫戒?什么叫慧?什么又叫定?
(一)戒:就是止恶防非,就是治你的贪心。贪心,就会生出一种恶念,去贪不应得的财物;为什么生出这种的贪心?就因为不懂戒。戒,就是止恶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贪;你知道守持这个戒律,就可以把贪心给打败,战胜了贪心。
(二)定:就是定力。你若没有定力,就会有瞋心,看人也不对,看事也不对。有什么事,也认为不对;看所有的一切人,都不对;也没有人,也没有事,自己看自己,也不对,对自己也发起脾气来。甚至于自己对自己发脾气还不算,自己就打自己;左打一个嘴巴;他自己想:“我这右边嘴巴也要打一下,不然它会吃醋。”
什么叫“吃醋”?这是中国一个很有趣的公案。在唐朝有个皇帝,他有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怕老婆,怕得很厉害。怎么样厉害法?晚间回去一晚了,她就叫他在床前跪着。本来做大臣的见着皇帝,要叩头跪皇帝;他回去晚了,还要跪他太太。他太太什么时候说“起来”,他才敢起来;若不下“圣旨”,不讲这一句话,始终不准他起来。
这大臣和皇帝非常之好,于是把这种情形告诉皇帝;皇帝说:“我有法子可以治你的太太,让她以后不管你!”“皇上您有什么法子呢?”“你不要问!我一定有法子,我帮你管一管你的太太!”于是皇帝就下一道圣旨,宣这位大臣的太太到宫中;这位“母老虎”,好像老虎一样的太太,到宫里去,皇帝就对她讲:“你啊!为什么你的丈夫回去晚一点,你就叫他在床前跪着?这样子是不对的!况且他没有和其他的女人有不清楚的事情!你以后如果能改过,不管你丈夫的话,就没有事,我现在赦你无罪;假如你以后还要管你的丈夫,不给他自由,那我这里有一碗毒药,你就要把它喝了,我就叫你死!”
你说她怎么样呢?这个女人真是勇气十足的,非常的勇敢,说:“那好!我愿意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于是拿起这一碗毒药,就喝了。原来这并不是毒药,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说这一碗醋是毒药,看看她敢不敢喝。这个女人特别勇敢,不加思索就喝了!宁可死,也不愿意不管丈夫;结果幸亏是一碗醋,喝到肚里头,不过酸溜溜的酸一阵而已,并没有生命的危险。
所以由此之后,中国就留下“喝醋”这一个公案;这意思就是:太太管丈夫,管得特别厉害,就是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她的丈夫,一定要管的。那么有脾气的人,没有旁人,他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打自己。为什么?因为他脾气太大了,没有旁人好打,就打自己。为什么打自己?就因为他没有定力!所以就要修定。
修定的人有定力,就不会有瞋心;为什么你有瞋心、有脾气、有那么大的火?就因为你没有定力。
(三)慧:为什么你愚痴?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一天到晚就打妄想,把这心支配得不得休息;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什么事情也就认不清楚。有智慧的人,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什么事情来了,我就应付它,把这事情做过去;事情去了,没有事情,就叫这个心休息,不要总支配它。所谓“心为形役”,不要这个心总做身体的奴隶。为什么?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不能够支配这个身体,而被身体来支配。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一切的事情来了,能迎刃而解──好像拿一把快刀似的,无论什么东西来了,这把快刀的刃太锋利了,它就挡不住了!这叫做“迎刃而解”,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我们学佛法的人,对于一切的事情,都要认清楚。今天我听果章教我们学中文,说:“不明白佛法的人,就是最愚痴的;明白佛法的人,就有智慧了。”这真是格言,真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那么我们有智慧的人,就不会愚痴;愚痴的人,就没有智慧。
我再告诉你一句真话:那个愚痴,你知道是什么?就是智慧!“那这一讲,可把我讲糊涂了!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为什么还要学智慧,又不要愚痴呢?”我这个说法,你不要把它又笼统起来。我说的这个,是“愚痴的本体”,就可以变成智慧;不是说离开这个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这个智慧,本来就在你的愚痴里边的,你没有能会用它。你若会用它,就是智慧;不会用,就是愚痴。重点在这个地方!
这个定,也就是瞋;瞋,也就是定。你若真想要有定,就在这个瞋里,就可以把它变成定力;你若真想持戒,就是在贪上,也就会变成戒,而不是向外去找的。这些都是在你自性里边,你会用它,就是戒、定、慧;你不会用它,就是贪、瞋、痴。妙,也就在这个地方;你不明白,也就在这个地方。
“逮得己利”:“逮”当“及”字讲,就是“到”的意思。逮得己利,就是到得到他自己利益的程度上了;怎么得到他自己的利益呢?这些阿罗汉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我们人为什么不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为随得随失,都漏出去了;那么现在没有一切的漏,又没有烦恼,这时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自己真正明白了,就是得到真正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那他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得到智慧,证阿罗汉果,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己利,就是自己觉悟了,也就是所谓的自觉,也就是自利。你再能以自己觉悟的道理,去教化一切众生,这就叫利他,也叫觉他;所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现在这一些个大阿罗汉都自觉了,而没有能觉他,所以只有自得己利,没有利他。
“尽诸有结”:尽,是没有了;什么没有了?“诸有”的“结”。什么叫诸有结?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界,又叫三有。这三界、三有,分开来说,有“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处,无想五不还。
“四洲四恶趣”,四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恶趣,就是阿修罗一趣、地狱一趣、饿鬼一趣、畜生一趣,这个地方是最坏的,所以叫恶趣。怎么叫“有”呢?就是它有业可造,就是有这种罪业。这八个,都在欲界里头。
“六欲并梵天”,是欲界六天和色界的大梵天。这就有七个,再加上四洲四恶趣,一共十五个。欲界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禅四空处”,四禅天,就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有不明白佛法的人,说他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以为这就是不得了了;其实这还在三界二十五有里边,根本就谈不到有什么好处,对于修道上,那远之又远。可是有一些糊涂师父就告诉人说,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好像无闻比丘,以四禅为四果,他到了四禅天,以为证四果;然后他堕落时,就毁谤佛:“佛说证四果就没有生死了,我现在怎么还要堕落?”他这一毁谤佛,更堕到四恶趣里边去,永远都出不来;而且不只他一个人堕到地狱去,他还有几万万那么多的徒弟,都跟着他跑到地狱去了。所谓: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徒弟也跟着师父到地狱去,师父问徒弟:“你来到这儿干什么的?”徒弟就说:“师父,你来到这儿来了,我当然也跟着你来嘛!”
师父一听:“哦,我怎么把徒弟都领到地狱里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怎么来的。你说这真是!这些徒弟真是最爱惜师父的了,他师父到地狱里,他就跟着去;真是很可怜的!
四空处,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无想五不还”,是色界的无想天和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他那一个天叫五不还天,不是五个天。
四洲、四恶趣,这是八个;六欲并梵天,这就有七个;四禅、四空处,这是八个;再加上无想天和五不还天,这合来是二十五个,这是二十五。
尽诸有结,就是超出三界了,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边,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才是真正了生脱死。
“心得自在”:这时候,这些大阿罗汉们心里快乐无边;自在,就是快乐。再没有那么自在,再没有那么快乐了!所以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叫做“观自在”?就是坐那儿,一天到晚都是快乐的,非常自在,一点烦恼也没有了,心真正得到自由了!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非常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内里边真正的快乐;不是故意矫揉造作,好像呵呵哈哈──那么快乐。真乐在其中,不是在外边。
你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呵呵哈哈,就是快乐了,那简直是烦恼!那简直就是颠倒!为什么?你见到你所欢喜的事情,你就被欢喜的境界所转动;你跟本就没有定力,被这个欢喜的境界一转动,就哈哈哈──。这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的!所以这是颠倒。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浅释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