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发布时间:2025-01-14 05:40:3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曾读古德的净土开示,有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之语,觉得很亲切。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原来出自一位禅宗巨擘死心悟新禅师之口。

死心悟新禅师(10441115),俗姓王,韶川人,壮年出家,在黄龙祖心禅师座下大彻大悟,并蒙印可。作为已彻悟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的禅宗大老,死心禅师对净土法门极力赞叹,并有不少开示,其中一篇《净土文》(出自《径中径又径》),非常值得一读。末学也愿借此机会,对这篇文章略作解读。

一、开宗明义

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

死心禅师开门见山地指出: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虽然仅仅十字,却切中肯綮。

(一)弥陀易念

弥陀为什么易念呢?一句佛号不过六字,不必另择时间地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还是穿衣吃饭,都可以念佛;无论是八十老翁,还是三岁儿童,都可以念佛。唐朝少康大师当年在新定(今浙江建德)弘法,乞得钱以后,就诱奖儿童念佛:阿弥陀佛是你的本师,你念一声佛,就给你一文钱。众儿童为了得钱,就争相念佛。几个月后,念佛的儿童急剧增加,少康大师又施善巧,改为念十句佛给一文钱。这样经过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少念佛之人盈满道路,江浙地区念佛的风气也从此兴起。唐宋时期念佛法门兴盛,以至出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的盛况,足以看出念佛简便易行的独特优势。

(二)净土易生

净土为什么易生呢?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将一切法门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通途法门要靠自力断惑证真,如同在陆地上步行,历经久远劫方能成佛,为难行道;而净土法门靠念佛感通佛力,蒙佛接引往生净土,速证阿鞞跋致,如同在水上乘船,为易行道。二者最显著的差别就是一个靠自力,一个靠佛力。古德曾有开示,来生做人比往生净土还要难。就是因为来生做人需要靠自己修行五戒十善,而往生净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接引。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阿弥陀经要解》)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三涂众生,只要信愿念佛,都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印光法师文钞》中有印光大师记录的一则往生公案:民国时期,江西九江有一位名叫查六庆的女童,随她的父母皈依佛法。一九二五年,查六庆年仅六岁,于五六月间,经常说:我这个屋子太狭窄了。父母没有在意。到了七月二十三日,六庆见母亲要去念佛林念佛,就非要跟着去。六庆第二天得了微疾,自己整天结着手印。后来她的病越来越重,父母便恳切祈求观世音菩萨加被,希望女儿的病能早点儿好。就在父母祈求菩萨的三天中,六庆一直说:我要去。父母见她决定要去,就问她:你往哪里去?六庆就用手指指西方。父亲说:你去吧!六庆随即闭眼而去。六岁的女童能够如此安然自在地往生,可见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宏深。古德说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这是真实不虚的。

二、人命无常

(一)叹息世人贪生昧死

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贪生,不知有死。

死心禅师接着发出叹息,虽然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但世人往往难以生信,只知道贪求活着的享受,而大多不为死亡预做准备。

(二)总说人命无常

且夫三界火宅,业系受身,寿命短长,皆酬宿报。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岁,七十者稀,大限到来,还他一死。

我们这些轮回六道的凡夫,在火宅一般的三界中流浪生死,每个人寿命的长短都是由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是因,如是果,无常到来之时,谁都免不了一死。

(三)以功名富贵之家为例分说

只如功名富贵之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

世人都羡慕功名富贵,但是纵然得手,财宝堆积如山,娇妻美妾成群,无数次幻想着这种快乐能够永远持续,但寿命终归是有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享帝业,于是派人到海外寻找仙方,但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无奈地化作了一缕尘埃。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真是令人警醒。

(四)以眼耳见闻分说

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了也?

远的不说,再想想我们周围,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死去的人又有多少啊!凡夫众生处在分段生死之中,生命短暂是命浊表现出的形态。我们信愿念佛,就能转命浊为无量寿,永不受无常之苦。

三、普劝念佛

(一)劝少年

古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我劝少年人,趁此血气刚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

人在青少年时期总是充满活力的,然而人命无常,轮回路险,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够活到老。今朝脱了鞋和袜,未审明朝穿不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如趁此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大好时节,预先积累往生资粮,等到无常到来,能够从容自在地等待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那将是生命中最为辉煌的一刻。

(二)劝衰老人

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纪朽迈,日月无多,发白面皱,眼暗耳聋,头低背曲,脚手颤掉,去天甚远,入地甚近,不办死路,又待何如?

衰老之人已经尝过了很多人生之苦,四大假合的色身日渐衰弱,再无往日的风采,如牛赴市,步步近死,更能体会到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此时如果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虽然是步步逼近死亡,实则是步步迈向极乐。一朝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则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躯为金刚那罗延身,快乐无极。

(三)劝有儿女人

有儿女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万辛苦,今日儿女长大,家计已成,好将担子分付儿孙,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头,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众僧,看得几部经,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耗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观之,著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古人有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儿女之人更是如此。关心儿女固属人之常情,然而过分执着,则不免颠倒愚痴。所谓得放手时要放手,如果儿女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那就不妨将担子交给儿孙,自己则抓紧时间专心念佛,早日成就道业。

死心禅师在这里还痛切地指出,如果不能及时放下万缘去念佛,那么一旦无常到来,所有执着的事情倒成了一场空。那时候即使再想为儿女作谋划,也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儿孙孝顺,可能会为父母做一些功德,对父母还会有一些怀念。

如果儿孙不孝顺,父母尸骨未寒,他们已经开始争夺财产,吃喝玩乐。如此看来,父母的深重执着实属一厢情愿,儿孙的因果业力是由他们自己去负责的,真的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凡夫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往生净土以后,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四)劝无儿女人

无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饭,多少清闲,若不修行,后悔何及?

世间人往往认为多子多孙为福,其实未必。世间儿女,往往是讨债的多,还债的少,报怨的多,报恩的少。无儿女之人,了无牵挂,清闲自在,正好念佛。一朝得生净土,便与莲池海会中的无边圣众为眷属,享受无边妙乐。

(五)劝富贵人

富贵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皆是前生修来。

富贵人受用无缺,乃是由前世积累福德所致。既然衣食无忧,不必为生计而奔波,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世间的富贵荣华毕竟不可常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此时抓住有限的光阴念佛,临终往生净土,就会享受恒常不变的法性富贵,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智慧之举。

(六)劝贫穷人

贫穷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贫穷下贱,常受饥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现报。若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后,如秤槌落井,何时得出?

贫穷人受用短缺,乃是由于前世悭吝,不肯修福所致。既然知道因果不虚,就应素位而行,随分随力改恶修善,积功累德。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凡夫都是怀珠乞丐,都具有与诸佛无二无别的灵明觉性,自性里都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法财。只要我们能够信愿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将他全部的功德赐予我们,我们这些流浪三界的穷子就会骤然富贵。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会老实念佛。

(七)劝参禅人

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如受荫官,不忧落第,爵禄现成。

参禅之人志在参透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然而能够大彻大悟,非上根利智之人不办。悟后还要起修,解脱之路依然遥远。所以,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参禅便不稳当。不如息心念佛,即使今生不能大彻大悟,也可以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毕竟成就佛果。这正是永明延寿大师所说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死心禅师自己就是开悟的禅宗高僧,但是他却劝导参禅的人念佛,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四、棒喝

有等愚人说道:心好便了,何须念佛?此等邪见,惑乱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里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

虽然念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也有人存有很深的误解。这里举出的心好便了,何须念佛正是很多人的看法。死心禅师严厉指出,这是一种惑乱世人的邪见,万万不可依从。紧接着又引用古德的开示,说明如果我们每天都为生活忙碌,纵然赚很多钱,囤积的米已经生虫了,仓库里面的钱已经烂了,还在日夜为金钱计较。用了一辈子的色身有朝一日无法继续使用了,犹如傀儡断了绳,到时候什么都是别人的了。所以想开一些,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有智慧的。

五、决定得生

汝若念佛不生净土,我堕拔舌地狱。他年净土华开日,记取娑婆念佛时!

最后,死心禅师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念佛不能往生净土,我就堕入拔舌地狱。他年净土花开见佛之日,要记得如今娑婆念佛之时。以信愿念佛之因,感往生成佛之果,因果相符,法尔自然。

死心禅师的剖肝沥胆之言振聋发聩,足以启人正信。百丈禅师曾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莲宗六祖延寿大师和十二祖彻悟大师,都是于禅门开悟的,但都高扬净土法门,正是与诸佛同声同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教诲,感受到历代祖师的无尽悲心。古人说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这些深谙佛法妙谛的过来人,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此时不念佛,更待何时?

《净土》2020年第5期 文/韩居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