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中尼文化,在你我指尖交融

发布时间:2023-11-19 05:29:1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中尼文化,在你我指尖交融

尼泊尔产业园展厅内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记者 黄灵燕 摄

今年24岁的蹇明智是地地道道的德令哈人。去年,他和来自尼泊尔的迪帕克成为了朋友。虽然交流有些困难,但通过对方手机里的照片、视频,蹇明智开始对尼泊尔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迪帕克也在蹇明智的介绍下成为了一名“中国迷”,一粒源自中国的种子,正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份友谊的建立,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平台——中尼产业园。它不单单为像蹇明智和迪帕克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岗位和交流交往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海西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桥头堡。

坐落在有着“金色世界”之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中尼产业园于2016年12月建设完成。提起产业园落地的初衷,德令哈德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启明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西段的重要节点之一,最近几年,德令哈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强与尼泊尔联系,以尼泊尔青海商会为基础,谋划建设了中国(德令哈)-尼泊尔产业园,并投资1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德令哈德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正如李经理所说,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德令哈对跻身国家发展舞台作了精心运筹和谋篇部局,应运而生的中尼产业园将“一带一路”与身处瀚海戈壁的德令哈紧密联结在一起,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产业名片。

精美的佛像、精巧的木雕、精致的唐卡……当我们跟随李启明的脚步走进产业园的商品展示厅时,立即被展柜上充满着尼泊尔气息的手工艺术品所吸引。

“我们主要把来自尼泊尔古老的帕坦金铜造像作为主打产品。因为尼泊尔的手工艺术家不但继承了古老的技艺,还发展为国际化的工艺创作。”李启明告诉记者,公司聘请了40多位技艺高超的尼泊尔尼瓦尔族的帕坦佛教造像工匠,其中多位出自尼泊尔前国王荣誉册封的“手工艺传承家族”,被尼泊尔授予该国最高荣誉的“手工艺传承家族”称号的大师级工匠。

2017年年底,第一批尼泊尔工匠抵达园区。在翻译的帮助下,他们迅速和本土工匠展开合作,创作了藏饰、唐卡、油画、地毯等多种特色产品。这些指尖上的艺术既有尼泊尔特色,也有浓郁的“中国味道”。

“我们引进尼泊尔工匠的目的就是想充分发挥尼泊尔手工艺品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的工匠各干各的,而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因为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做生意,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面对一尊彩绘的佛像,李启明介绍说:“在藏区,基本上都是鎏金的佛像,很少有彩绘这一做法。通过融入这种技艺,我们在制作鎏金佛像的同时进行彩绘。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市场认可度还不错。”

正说着,不远处传来一阵“叮叮咚咚”敲打声,循声而去,但见几名工人在宽敞的车间忙碌着,操作台上,一尊佛像已初现轮廓。

今年49岁的完德卡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自13岁起接触佛像制作,经过三十多年的钻研,他在这行已小有名气。去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产业园工作,并在这里认识了不少来自尼泊尔的同行。

“在制作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除了翻译,我们一般都是边比画边猜,通过手势比划进行交流。双方各有所长,这样的合作很有意义。

”完德卡幽默地说。

从想法落地到启动建设,从各类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到产业园建成投产,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借势“一带一路”的东风,现在产业园已经打开周边藏区市场,并完成首个出口订单。

“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中尼两国都有着伟大而悠久的历史,我们希望能用这种形式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尼泊尔,让更多的尼泊尔人了解中国。”提起未来的规划,李启明充满期待,“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辐射青南、西藏、中亚、西亚、南亚的尼泊尔手工艺品制造、批发、直销、零售中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