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中外文化交流史:印度佛教对两晋南北朝寺庙建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1-19 05:30:3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中外文化交流史:印度佛教对两晋南北朝寺庙建筑的影响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对中国古代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使中国建筑艺术出现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支佛教建筑艺术。

这一时期,印度来华的僧人中有不少人懂得建筑艺术,他们在我国的寺院建筑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晋代来华的天竺僧人佛图澄就是一例。据《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记载:“澄自说生处去邺九万余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年…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续高僧传》卷十《僧妙传》也提到“邺古城中白马寺,此是石赵时浮图澄所造”。到隋代,还有天竺工匠参加营造寺院的事,如《续高僧传》卷一四《道判传》记曰:“开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将天竺医工就造精舍,常拟供奉。”这样,那个时期的中国寺院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印度古代佛教建筑的影响。

相传,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建立的寺院是洛阳白马寺。据慧皎《高僧传》卷一《摄摩腾传》和《竺法兰传》,东汉明帝永平中(公元67年前后),明帝为天竺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建白马寺。

据史料记载,自从白马寺建立以后,白马寺即成为我国早期寺院的模式,“凡宫塔制度,犹以天竺旧状而重构之”,而其主体建筑,如宫、塔之类,是以“天竺旧状”为模式,即按照印度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重新构筑。

此后,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笮融在徐州建起了一座大型佛寺,“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许人”。

据估计,“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可能即是后世塔的前身,而那重楼堂阁则可能是佛堂、僧房等礼佛、学经、起居的场所。

据《洛阳伽蓝记·序》载,晋时洛阳的寺庙仅有42所。但到了北魏时,已增加到1300余所。又据《魏书·释老志》,北魏境内的佛寺竟达3万余所。这是北方的情况,还不包括江南和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地区。而南方佛教流行的程度比北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江南一带的佛寺也为数甚众。

据《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东吴孙权为康僧会建寺,“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此事大约发生在公元3世纪中期。我们从《高僧传》中还可以看到,江南当时已经有许多著名的寺院,一些高僧大德的名字与这些寺院紧密联系,他们在这些寺院里修行、传法。有的寺院甚至成为文士们经常会集的场所,成为玄谈的中心。

从后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寺院建筑是什么样子,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印度寺院建筑的影响,由于缺乏实物例证,现在已经无法说清楚了。因为中国中原地区的早期佛寺是在“舍宅为寺”、“舍庙为寺”的基础上吸收印度佛教建筑风格建成的,所以其基本建筑风格一定以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为主。《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了洛阳最大寺院永宁寺的布局情况,大体是前方有寺门,门内的主体建筑是塔,塔的后面是佛殿。

据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第四节:“据记载早期中国佛寺的平面布局大致和印度的相同,以塔藏舍利(佛的遗骨),是教徒崇拜的对象,所以塔位于寺的中央,成为寺的主体。以后建佛殿供奉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而塔仍在佛殿之前。永宁寺正是这个时期佛寺布局的典型。”并指出:“这种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建主体建筑的布局方法,是从印度的佛寺得到启示,同时结合汉以来的礼制建筑而发展起来的。”

佛教在传入中原地区以前即传播到了今天我国的西部地区—新疆一带。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里的佛教十分流行,建立了许多佛寺。因此,这一带成为佛教向中原地区传播的中间站,印度来华僧人和内地西行求法僧人大多要经过这一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和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古代的于阗、鄯善、疏勒、龟兹、焉耆、高昌、哈密等地区,都有不少属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遗址。而且,当时那里的佛寺都具备相当大的规模,数量也相当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