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有疑惑,学习佛学应该怎么入手?是要去烧香叩拜?还是戴个手串就行了?是要去读佛经?还是要静坐禅定?还是去实修?
佛学则是经典庞杂,终其一生也无法读完,并且不同经典对学佛有着各种不同的论断,有些甚至针锋相对,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有些可能没那么对立,但是也说自己是终极大成,别家只能成就小成。如果你去请教高僧大德,他们会告诉你,不同的经典是几针对不同根器的人。
通常通读原典,是学习最扎实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佛学与易学不适用,易学原典只有一部《易经》如果你至读这本,就算读上一百遍也一样一头雾水,想要读懂必须结合《左传》《国语》这些,来看下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使用它。
学习佛学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把佛学的大概脉络搞清楚,就算守着一部佛经,也很难把它搞清楚,我们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来梳理脉络,去追本溯源找到正统佛学本来的面目。
这里讲一个关于佛学里面“无心义”的故事,具体“无心义”是什么,看到最后你会发线是现在你天天听到的一种论断。
《世说新语.假谲Jue》部分是说名人虚伪欺诈故事的,有一篇讲了,愍min度道人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态度。
先说下愍度道人这个名字,他不姓愍也不是道士,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佛教,觉得他们是方术,方术又叫道术,修道的人就叫道人。而佛教徒会把自己称为释道,就是说自己是修炼释迦摩尼道术的人。和尚会把自己称为“贫道”,是自谦的说法,意思是我这个修炼成器的人。后来为了区别道教,改称为“贫僧”,而僧的本意则是小团体,只有四个人以上的团体才能称为僧。
这说明改成贫僧的年代里,多数人对僧这个字义已经不理解了。说回愍度道人,他叫支愍度,当时在佛教系统里,天竺来的修佛之人姓竺,西域月支族来的姓支,愍度道人,是一个西域月支族来的修佛之人。
当时时代背景是“五胡乱华”“永嘉南渡”,北方战乱,有点能力和手段的人都渡江南下了,而方愍度道人也准备渡江南下,同行的还有一个伧cang道人,伧这个称呼是个蔑称,是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太尊重的称呼,相当于现在说的南蛮子,北侉子。愍度道人与伧道人一同合计,觉得南下发展南方人不一定认同自己所学的佛学,不认同就没法吃啊,怎么办呢?相互商量自己发明了“无心义”,具体“无心义”是在讲什么最后揭晓,你一定不会陌生。
最后启程时,出了点意外,只有愍道人一人南下,伧道人被耽搁了没有通行南下留在了北方,到了南方果然“无心义”大受欢迎,愍道人也混的风生水起。后来有人又要渡江南下,伧道人就托那人给愍道人带话,“无心仪”是我们为了混饭吃发明的,既然现在已经衣食无忧,就不要再说了,不然怎对得起佛祖。最后一句原文是:无为遂负如来也。像不像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
愍道人估计是没听他的,就算听了也很难改口了,毕竟“无心义”已经流行起来了。后来《高僧传》有记载,“无心义”又传到了道恒和尚那里,竺法汰和慧远两位高僧为了消灭这个异端邪说,召集很多佛教大佬做见证,与弟子一起与道恒论战两天,大获全胜,“无心义”就此破产,但是道恒虽然败了,但是“无心义”却流传了下来。
“无心义”到底是什么理论呢?简单的说就是教人不要执着。比如你想要千万豪宅,想要范冰冰做老婆,对此念念不忘,朝思暮想,“无心义”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应该执着,要顺其自然,对一切外物不要放在心上。
怎么样是不是发现现在很多佛教读物,高僧讲座,佛学心灵鸡汤都是这个论调?
通过这个故事你会发现一个佛学在逐渐演变过程中,有很多后来发展出来的并非正统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可能对现在你对佛学的理解有很大影响。我们想要理清头绪,就要用历史的观点去梳理学习。
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积跬步以至千里,虽然缓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