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个词语——"盘它"。这个词语,正是由德云社年轻小生孟鹤堂带火的,那么文玩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或多或少有接触文玩,却对于文玩了解甚少。它,是中国文化传承过程因为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出现而衍生出一个文玩文化。
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生几乎都在都在读书中度过,那会学习非常枯燥乏味,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就喜欢去摆弄自己的小物件,传统的文房四宝都有各种名堂,像宣纸都有生宣、熟宣、半熟宣等差别,还有生产的地方有区别纸的质地也有区别。
对于书法家和名画家,有时会因为拥有一张上好的宣纸,突然兴起画出一副旷世之作。而文玩就是从文人书案上的物件延伸扩展开来的,因为某个物件,出之名家之手,大家为了纪念或者借鉴,就争相去拥有这个物件,所以有了最早的文玩市场。
文玩兴于隋唐,流行于宋,盛于明清。隋很多人觉得朝代短暂,怎么会兴?因为汉朝才有的纸,因后来才有了很多造型各异,雕琢精细,可用可赏的书房里、书案上陈设的文房器玩。
有句话说得好:乱世收黄金,盛世就收古董。稳定后,那些有钱有势之人就开始推动这些文化。加上隋炀帝的科举推动,文人地位空前高涨,而隋炀帝本身也是文人雅士。而文玩文化就是需要有时间、物质和文化底蕴,这也是清朝为什么让文玩成了一个不在局限的单一领域,把文房器玩无限的放大,走进很多人的视野。
清朝时,由努尔哈赤带领的铁骑杀入关内,铁血手腕建立的一个朝代。正是这样一个铁血游牧民族,却促进了文玩的发展。清朝的皇帝一直强调满汉亲,使得满人融入汉族文化,清朝皇信仰藏传佛教,也让藏传佛教的一些文化融入进来。
有了一家亲的大格局,文化必然是井喷之势,加上有大批的有钱的、有时间的人去充当推广传播人,文玩慢慢的流行起来。
文玩文化蜕变的过程也是吸收,而现在的人,玩文玩有误区,热衷于寻找那些老物件,但老物件是一个人,几代人的故事,也是一份岁月的沉淀。收藏到老物件却小心翼翼,放着怕丢,拿起来担心摔了,盘玩又怕破坏文物,感觉一件物品突然就像丢掉了性命似的。
而在老顽主眼里,老物件却是活的。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将各种文玩当装饰品,这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传承。
文玩如今种类很多,玩的也是各式各样,毛笔、砚台、笔筒、印章、手串、核桃、葫芦等等,很多人询问:文玩是不是越大就越好?错!东西不是大和贵就是好的,就好像玩核桃和葫芦,这两样又称手捻,一只手掌大小,放在手里能握紧盘玩,过小又得拿绳子拴在腰带上,避免手滑丢了。
过大的文玩更不好,你去盘玩一个葫芦三米高,携带都不方便,搓一遍都要搬梯子,不值当。文玩其实一直有培养耐心,加上这些年的宗教文化兴盛,文玩也跟着水涨船高。
文玩和宗教文化的千丝万缕关系。古代文人盘玩文玩是一个趋势,还有就是僧道一个趋势。本身文玩的一部分是从宗教文化出来的,像手串佛教称为念珠、道教叫流珠,现在很多人说一些高僧大能手里的法器,其实就是他们长年累月的使用,慢慢的有了灵性。
像现在很多人都相信什么开光加持,其实是个误区。物品本身只是物品,别人开光加持也只是祝福,其实本质上是人们的认知误区,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自己和世间万物的默契,自身去感受,去实践。而一些商人为了私利,就赋予一些文玩传奇和特别的故事,然后有人就为了寻求安慰,感觉买了确实有这种神奇。
曾有很多学佛的人询问学诚法师:我这佛珠是不是该男左女右的区别戴法?佛珠要如何念?佛珠是不是要贵的,便宜可以不?学诚法师的一些开示总结就是大概这样一句话:佛珠只是念佛的工具,我们念的是佛,佛无高低贵贱之分。总而言之,我们玩的是文玩,不是被文玩玩,我们为的是开心,何必纠结它的高低贵贱呢?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