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少年出家立志弘佛

发布时间:2025-01-15 05:42:23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少年出家立志弘佛

传说公元596年,玄奘诞生在一户姓陈的书香门第之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为官。祖父陈康,曾做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母亲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第二年,玄奘随二哥长捷一同到净土寺。玄奘幼年时就聪明异常。进净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佛经。他聪明好学,十一岁时就能背诵《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净土寺的众僧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僧人们就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众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有违佛理的事来。正当众僧谈得兴致浓厚,吵闹声不绝于耳时,只听得有一人高声断喝:“佛经上不是说过吗?出家人要远离世俗,追求佛法。你们怎么能做这种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僧抬头一看,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容清峻的男孩。众僧都为此而羞愧不已。顿时谈笑之声消失,众僧又认真地读起经来。

此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许多法师到此宣讲佛经。玄奘每讲必听不误,听完之后就认真思索。在众人还对所讲佛经有所疑惑时,玄奘却能深明领悟,并且将佛理解释得头头是道。众人对他赞叹不已。

炀帝大业末年,饥荒连年,又加上炀帝骄奢淫逸,各地起义不断,天下大乱。洛阳成为当时混乱的中心地区。于是玄奘和哥哥长捷法师离开了洛阳

向西行进。玄奘和长捷走到长安时,听说京中的道基的道法高深,于是他们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庄严寺,向道基学习佛法。玄奘的聪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惊。道基常叹息说“我过去曾经到过许多讲经之处,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少年!”也就是从这时起,玄奘开始了周游各地,学习佛经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长捷在长安听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了许多高憎。他们就沿着当年诸葛亮修建起来的剑阁栈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到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在成都,玄奘听法师讲阿毗昙论,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奇迹。玄奘每说出话来,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婆沙论》(杂心论》等,在东方流传很广,而且版本众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记在心,不会产生丝毫的混乱,而且他能够论述每个版本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的超常的智慧感到惊奇。在蜀地,有一个高僧,名叫景,精通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拜他求学的人众多。他所讲述的摄论之义有十二种之多。他讲经的习惯是,边讲边让众人修炼阅读。然而经义繁杂,听讲者都感到很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错误。当玄奘上座讲述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不用看书,好像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62),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

玄奘天资极佳,对经理玄要一听就懂,甚为众僧惊奇,通过勤奋努力很快在佛坛崭露头角。然而,尽管玄奘英年锐进,在国内佛界声誉鹊起,但当时他面临的整个佛教事业,却陷入重重困境,从隋朝发展高峰跌进一个曲折迁回的低潮阶段其原因,一是唐初统治者推行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佛教发展受到皇权政治的种种压力;二是由于当时佛门教徒研习的经典不同,逐渐形成各种宗派这些宗派各立一说,教义歧异,相互间争执不休,让人无所适从。作为一名佛门弟子,玄奘对当时佛教的发展现状极为关心。他对唐初政权崇道抑佛的政策非常不满,希望通过自己的佛教活动,改变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挽救佛教的颓势。另一方面,从纯粹的僧侣立场出发,玄奘在遍谒名师、通晓各宗各派学说之后,深感国内佛教经典译本太少,残缺不全;并且,一些译本漏洞百出,舛误太多,使人难以窥探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要纠偏补缺,解决各家疑难,了解印度佛学真谛,最好的办法就是万流归宗,溯本穷源,到佛教的发源地去亲自考察。年轻的玄奘,逐渐产生了誓游西方,求学印度,获取真经以弘扬佛理的惊人志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