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南面的太清宫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华严寺则不同,是佛教。两寺同在一景区,相隔不远,却是两个教派。道家讲究的是修行,佛家讲究的是慈悲。
来华严寺的人还是相对较少,给人的感觉比较清幽,当然,还是比不上“初日照高林,禅房花木深”。不过,透过竹林,忽略游客,真的是曲径通幽。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鸠工筑成。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沿路观望,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
华严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与闻名遐迩的“那罗延窟”遥相呼应,形成了集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相融的旅游风景区带,是崂山风景区内著名的景点之一,吸引着海内外信众僧侣及游客前来膜拜瞻仰。
崂山华严寺广场,法显崂山登陆纪念碑。法显和尚是第一位到达了印度本土的中国人,传说法显东游在崂山华严寺附近登陆,另说在今青岛市附近的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
华藏世界门,山门上方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十大菩萨。山门顶部是铸铜莲花,每片花瓣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应是寓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转身而行,两旁翠竹成片,莲座石墩点缀其间,藤蔓攀爬共生;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波若”来。
阳光下微风轻拂的竹林,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波若。道中偶有苍松醉卧,几乎要倒在地上,与两旁直立的翠竹倒也相映成趣。
拾级而上的路叫华严路,石砌盘道,曲径通幽。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游人多在石上题刻。山门外有塔院一处,内有九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
华严寺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
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塔院对门,有一石刻字径近有一米,非常醒目,“观澜”二字,也正应和此处风景。石后,透过林间,便可见山下东海碧涛;潮起潮落,尽收眼底。
穿过空中交汇的两棵银杏树荫,早已经远远看见远处的照壁和照壁上的菩萨石刻画像;庄严肃穆,生敬畏之心,虔诚的香客在此一一膜拜。名金石书法家、齐白石弟子李立题写的“缘”字,引来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顺势而上,静心宁神。不远处道边突出一块大石,挡了近半路面,上刻一个大大的“禅”字。走近看,大石形态犹如临山面海的老者,闭目禅思,韵味悠长。
行至此处,抬眼望已能看见山寺的寺门,拾级而上,已可见寺门全貌。金色门匾题华严寺,蓝色楹联书“瞻那罗延窟方悟兹山真佛地,到华严世界当知吾法本灵空”。
进入藏经阁,寺中藏经阁建在山门上,阁外走廊环绕。
登阁远看,烟波浩渺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阁下松竹青翠。迎门而入,一尊弥勒佛像,慈眉善目大耳垂肩,盘左膝而坐,笑脸相迎。前来香客游人都愿意摸摸莲座或是肚皮,期望沾沾福气。
正殿三圣殿,殿内金象端坐玉莲之上呈祥瑞之气,庄严肃穆静看众生。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于是,怀敬畏之心静心跪拜,祈愿平安。
从偏殿旁寻一小道,转入山门之上的楼阁回廊远眺,体会到依山而建的美妙之处。抬头看见屋檐一排排神兽,立于四角飞檐,凌空里尽显威严。而墙角边的花花草草,却悠闲的沐浴在阳光和佛音之中,满眼平静。
回来路上,想起一个朋友曾说。他常常在心生烦恼时,到附近的寺里去坐坐,和那里的出家人聊聊,或是寻个地方静静坐坐。常能让他明白眼前的事情,也少去一些烦恼。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