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具称《妙法莲华经》,在中国先后六译,而三阙三存,即是第三译的《正法华经》,第五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莲经》,第六译《添品妙法莲经》,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则为罗什三藏的译本。(注1)
《法华经》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仅知天台宗根据的主要经典是《法华经》。(注2)其实中国佛教大乘诸宗的代表人物几乎都跟《法华经》有渊源,例如三论宗的吉藏大师撰有《法华玄论》、《法华玄疏》、《法华游意》。(注3)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岁时,即诵《维摩》及《法华》二经。 (注4) 玄奘的弟子窥基撰有《妙法莲华经玄疏》。(注5)律宗的道宣十六岁诵《法华经》二十天即能通彻,嗣后并为之撰《妙法华莲华经弘传序》。(注6)华严宗的澄观也曾习《法华》及《维摩》等经疏,并曾修行智顗编撰的《方等三昧》。(注7)因为《法华经》自称是“诸经中宝”,(注8) 又自说此经是“诸经中王”。(注9)而且在佛法的理论及修习的方法上,此经涵盖深广,从初机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实相,所谓开三乘会一乘,又所谓开权显实及摄□归本。所以不论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经是相当重要的。
佛法的指归是以实证无相的空慧为目标,但其既属无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达,故在《法华经》方便品说这是“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注10) 因了众生需要,此经便开示了种种理论及实践的法门。并且要求从“信受佛语”开始。(注11) 其实,不论世法及佛法,均当以信受为入门的第一步。
佛法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从理论及实践而亲证“无名无相,实无所有”的“诸法如实相”,(注12) 便可达于超越理论也超越实践,“一切语言道断”。(注13)
佛法的实践方法,根据杨郁文居士编著《阿含要略》,佛法目的在于实践,佛法基础即在要求实践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定)学、增上慧学。(注14) 由此五个大项目而衍出三藏教典。《法华经》的修行方法,虽然看来庞杂,实则亦未离开这个基本的范围。
现在且将全部《法华经》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见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条列出来,并且作成统计数字,便可看出《法华经》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那些项目。
根据统计所知,《法华经》的修行方法,在全经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于每品出现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项计算。在此六十个项目中,于二十八品经文之内,出现最多者,有二十二个品目,最少者仅出现在一个品目的经文之中。现将其统计数字,介绍如下:
1.为他人说此《法华经》,计二十二品。
2.受持此经,计十九品。
3.读诵此经,计十八品。
4.供养此经及供养宝塔,计十五品。
5.得深智 慧及修习禅定各计十三品。
6.头面礼足及赞叹功德,各计十二品。
7.自书教人书,计十一品。
8.持大乘戒及精进勇猛,各计十品。
9.广闻如来法及低头合掌,各计九品。
10.著忍辱铠、恭敬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养,各计七品。
11.如说修行,各六品。
12.独处山林静处、大慈悲心、柔和心、护持法藏,各计五品。
13.布施、称名念佛、瞻仰尊颜,各计四品。
14.集众听法及随喜各三品。
15.法华三昧、音乐供养、尊重、问讯、求无上道、善答问难、现一切色身三昧、陀罗尼咒,各二品。
16.仅在仅在一品中出现者则有画佛像、绕佛、供给走使、以身为床座、不惜身命、不说人过、不说经典过、不轻余法师、不说人长短、不称名说小乘过、不称名赞叹小乘、不以小乘法答、不希供养、不轻骂学佛道者、不戏论诸法、平等说法、立僧坊、供养众僧、供养赞叹声闻众僧、自燃其身供养佛、燃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经。
出现项目最多的〈安乐行品〉,几乎像是《梵纲菩萨戒》及《瑜伽菩萨戒本》,对于修行者在身、口、意、誓愿,四个范围的行为规定,极其严格。出现项目少的的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仅紧两个项目,一是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二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经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法门,后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机学佛者所信信受奉行的法门。
在《法华经》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药王站萨本事品〉中介绍的烧身,烧指供佛的舍身法门,可为难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行方法则为〈常不轻菩萨品〉的见到四众皆予礼拜,并称“我不敢轻于汝等,如等皆当作佛”。至于综合性的修行方法,则出于最后一品的〈普贤菩萨劝发品〉,标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修行法。(注15)
依据前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华经》非常重视“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也可以说,《法华经》对于大众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于受持此经、读诵此经,为他人转说此经。修此三项均有无量功德,却在〈随喜功德品〉中特别强调为他人说的功德最大,乃至“劝于一人,令往听法”,“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终不喑哑,口气不臭, 舌常无病…… 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注16) 这也就是鼓励后人,应该随分随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于《法华经》中经常出现的句型有 “爱持、读诵、解说、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为他人说”;“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等。在这中间,或是受持、读诵、书写,或是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经之后,当受持,受持之后,当常读诵,读诵之时当解其经义,明义之后当广为人说,同时为了使得经典流布于广大的人间,在印刷技术尚未发明之时,用手抄写是唯一最佳的传播方式,所以鼓励若自书写,若使人书写,均有无量功德。在此经“法师品”更有一段标准的句子 “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并说“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注17) 便是法师。
经典的获得,除了自己书写、请人书写,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即有 “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的经文。 (注18)可知求法者,有两途,一是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一是向有佛经者求索经卷。在未得经卷之前,当求索,当书写;已得经卷之后,当受持记忆熟背;尚未熟背之时当对著经卷口宣句读;熟背之后,不对经文即可朗朗背诵;凡有经卷之处,如有力量当为起塔供养,如供佛的全身;并为他人解说经文;同些书写经卷,广为流通。这是求法、学法、修法、弘法、护法的一贯方法,佛法的流传,大致上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古来的佛教徒们,不论程度深浅,不论学问高下,几乎无一不是由受持读诵手,学殖丰富者,则为人解说书写。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