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发布时间:2022-12-11 21:18:4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念佛三昧之所以称为宝王者,实在是因为在一切的三昧之中,其乃是最上的三昧者也。其首先独唱于庐山慧远大师,而后普遍流传于天下,历代以来所有修习净土法门者,其往生极乐世界者非常多,记录著作文章流传于世间,可以证明检验者实在是很多。自从昔日以至今时,阐扬净土法门的书籍非常丰富,无论是是禅宗或是教门之人,无不尊敬而推崇。不论是圣人或是凡夫,悉皆恭敬景仰。···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集

  法宣法师白话译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极乐依正第一

  斥妄显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图)

  诃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辟断空邪说第六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劝修第九

  劝戒杀第十

  劝持众戒第十一(皆净业正因)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正行第十三

  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三昧仪式第十五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十大碍行第十七

  罗显众义第十八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附:破妄念佛说(一名直指心要)

  旧跋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八

  成时述曰:曾经听闻人说,佛法外的邪异见解容易去除,佛法内的邪异见解难以涤清。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谓的,毁谤菩萨藏,说相似佛法的人啊。关于净土法门,所谓的大乘小乘、权教实教的诸般疑问,这些皆是自外而来的问题。从远途而来侵入我境内的,可以望之为敌国,就算其壁垒虽然坚固,也是仍然可以攻破。

  唯有那些认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以虚妄分别的识神为自己的本性,以胸中的六尘缘影之心当作是唯心。愚痴地执守迷妄之情想分别,狂妄的拨弃佛身与国土,此即是自内而发的邪执异见者也。以相似的佛法来谤破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与相似的佛法难以分明,其正侵袭我正法之旌旗而来,而人们皆误认盗贼为自己的人。在昔日像法时期,此种说法尚未炽然兴盛,末法时则渐渐深入,毒气则渐渐惨烈,古今以来的大师宗匠,尚未有人认定此病态为时代的病症,而专门加以来对治者也。

  妙喜老人痛切呵责默照的邪禅,扫荡清理所执取的黑山鬼窟。妙什禅师著《念佛真指》,奋力地斥责于国土之外建立自心之错谬。二位大师所对治的正是同一的病症,所投用的正是同一的药味,其所彰明显示的乃是同一的不可思议之心性也。然而对净土法门来说则尤其困难,这实在是因为‘自性\’这两个文字,乃是诸禅祖师真实确有之言语,而为天下古今之人共同引据而言说。于是奸邪生于手肘腋下之间,人们大多容易忽视而难以图谋去除。从此举国之人尽皆颠狂,每每有人一迷则众人亦跟随而哗然狂语。我阅读《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以至于到了《念佛直指》,深深感叹时运愈迁移,人们的根器则愈加陋劣。时日愈降为末法,邪见的罗网日日更加扩张。

  所幸至人的出世兴起,恰恰应合于时节。佛门的萧墙之内灾祸生起,有贤德的佛子便诞生了。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相,无处而不周遍。诸佛不可思议的恩德,其便是在此乎?因此恭敬地奉置《念佛直指》,以接次于是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而流通之,至于此书明显与暗晦之因缘,则详述在于别序之中。(印光大师:如今调整《西斋诗》于第七,此《念佛直指》则列次于西斋诗之后。)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蕅益大师

  念佛三昧,所以名之为众宝之王者,就犹如摩尼珠,普遍雨落一切诸三昧之众宝。如同转轮圣王,普遍统摄一切诸三昧王,这是因为其实在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世尊最初说法的华严会上,终至最后的法华妙经,释迦世尊的一代时教,无不称赞宣扬此宝王三昧。始自文殊、普贤菩萨,乃至于永明、楚石禅师,一切的菩萨圣者、诸宗祖师,无不修行而弘通此宝王三昧也。

  而世间的迷昧之人,犹自以为自性弥陀,非即是极乐莲邦之教主。唯心净土,不在于十万亿佛土外之西方世界。虚妄认定六尘缘影之攀缘心为自心之相,全然不知十方一切的法界,一一无非即是本心之自性也,如是可不令人哀伤哉?

  元朝末年、明代之初,鄞江之处有大善知识,其名号为‘妙什\’,深深怜愍众生之邪见,著述而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时世既久故而失传,是故云栖老人(莲池大师)每每欲亲见之,而却不可得。叫代神庙年间,古吴的万融禅伯,偶然在乱书堆中,得到此遗留的书帙,与唐朝飞锡法师所撰写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同列为一个书编,此二者皆是云栖老人所未曾亲见者。韩朝集居士,先刻《念佛三昧宝王》论的书版,置之于云栖寺。我则接续而刻印《念佛直指》的书版,留存于佛日寺。

  我客游在外的岁月中曾经幻居于长干寺,有车蔤蕃居士,秉受三归五戒,并且听我讲《唯识心要》,以及南岳慧思禅师的《大乘止观》,于是从此专心修习净土之行。今年夏季居士自我禁足九十日,执持名号一心修行,因为思惟忆念如今时世狂妄之徒,匪薄轻视念佛法门,因此以大悲心,亲手辑录古今以来的净土法语一册,名之曰《念佛须知》,并且分为信解、发愿、修行、证验四门。因为信、愿、行三者,乃是往生西方之重要舟筏。而‘证验\’者,则是举果报以劝导因行也。节录才完成之时,正好我应祖堂之邀请,重新来到长干,车居士于是虚心乞求我给予检阅校对其是否可以。

  我对之曰:‘居士你的志愿是非常良善啊,但是净土法门的法语,从古代以至今日,其著作充满屋室、堆积如栋梁之高,何不择其简切精到者而流通之,这样不是更容易让人取信吗?以我观察居士你命名书册、分立科章之宗旨,则与妙什禅师之《念佛直指》最为相似。何以言之呢?

  彼第一章之极乐依正,第二斥妄显真,第三诃谬解,乃至第八之示诸佛折摄法门,皆是居士你所谓的信解门也。第九章之劝修,即是居士你所谓的发愿门也。第十劝戒杀,乃至第十八罗显众义,皆是活士所谓的修行门也。第十九之一愿四义,即是所谓的戒、解、行、向,是重新再申明以愿力摄持信行也,戒亦是行,解即是信,回向仍然是愿。一愿便具足四义,四义乃能圆满一愿,说明信、愿、行三者,本来就不是条然有别,愿力活于其中而统摄前后,其义理便能彰显了。第二十的示灭罪义,第二十一的示列祖行,皆是居士你所谓的证验门也。第二十二正示回向普劝往生,比例于每一部经论都有所谓的流通分。从始至终皆能如此地雅合于居士之宗旨,居士你何不舍己而从人,乐于取人之长而为善呢?’

  于是车居士乃踊跃欢喜,一再礼拜稽首而答谢曰:‘我如今乃知妙什禅师,乃是先得到我人心中之所共同然可者,又能发明我之所未能发明者也。如今我得以奉持此遗编,誓愿必当刊印广布而流通之,用来超荐先人,期求其早日生于西方净土。又期愿能够普与法界有情,决定信入此净土法门,永远而得不退转,并请师父更再序说此缘起,以作为一同志向者之告示。’

  噫!如车居士之人,也可以说是勇于自利利他者也,期愿阅读到此书之人,慎勿姑负此居士之苦心也哉!庚寅年冬十一月之吉日,古吴蕅益道人智旭,识于祖堂幽栖寺之大悲坛右。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

  明、四明鄞江沙门妙什集

  五浊佛子释法宣白话浅译

  念佛三昧之所以称为宝王者,实在是因为在一切的三昧之中,其乃是最上的三昧者也。其首先独唱于庐山慧远大师,而后普遍流传于天下,历代以来所有修习净土法门者,其往生极乐世界者非常多,记录著作文章流传于世间,可以证明检验者实在是很多。自从昔日以至今时,阐扬净土法门的书籍非常丰富,无论是是禅宗或是教门之人,无不尊敬而推崇。不论是圣人或是凡夫,悉皆恭敬景仰。

  但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浅薄,因为误用佛法之药物而导致疾病,以至于其对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世界,而求之于在六尘中分别缘影之妄心。如今世间大多流传此邪见,使人见之内心怀著悲痛伤感。感叹其徒然丧失其功行,虽然有修行而无法感得阿弥陀佛摄受接引。

  于是乃以阐扬净土的诸般经典,以及各家宗师的疏钞注解,采节其深奥的义理,祖述以成为书编。虽然其言语并没有文采,但是也不敢以自己胸臆中之妄见而任意裁断,只是作为我自己的警策提醒,怎敢持之与人见闻呢?是故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来编定其书名。

  极乐依正第一

  原夫无上正遍知大圆满觉,至圣教主释迦世尊,普遍顺应于众生根机之时宜,从兜率天宫降神于人世间。是故于四十年之中,说法三百余会,皆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同能证得真常安乐之心性。乃至于到了最末后的灵山会上,才说一乘的法华妙义,俾令众生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如来出现于世之本怀,于此才能够畅然显露矣。非但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的诸佛如来,莫不皆是如此。

  然而于释迦世尊一代的施行教化之法门当中,求其所谓众生根机与适宜之法门互相感通者,众生与诸佛因缘最深者。最为简便、最为容易,其功德高广、而路径直捷者,没有超越于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法门的了。这是由于念佛法门,首先因为法藏比丘,在无量劫以前,为大国王之时,听闻到世自在王佛演说佛法,于是放弃国王之位出家而成为比丘。其世自在王佛又为他广泛说明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庄严景象,以及其中人天众生为善为恶,生活环境粗恶妙好等不同的事相。

  法藏比丘听闻之后,即于世自在王佛之前,发起四十八种大愿,愿其将来成佛之时,国土之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并且人人没有贪嗔痴三毒,没有生老病死等八苦,没有八难、九恼、十缠烦恼等,没有任何一切的障碍。往生于我国土者,皆能于佛法正道住于正定之聚,能够证得无生忍而悟明心地,皆是解脱生死而获得殊胜妙智之人。若欲求生我国者,乃至十念亦得往生,我若是不能成就如是之事者,誓愿不取无上正觉。

  法藏比丘在发下四十八愿之后,当时即大地震动,天空中如雨般落下种种妙花,虚空中天乐自然鸣奏,世自在王佛为其授记当来必定成佛。如今已经证得圆满之佛果,成佛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劫之久,因为昔日的誓愿殊胜,其不可思议之功德神通,相好光明,十力四无畏等,其境缘殊胜超过十方诸佛,其号名为‘阿弥陀\’。

  其阿弥陀佛所居住之国土,从此娑婆世界,真接向西方经过十万亿国土,其国土名曰‘极乐\’,或曰‘安乐\’。阿弥陀佛如今现在彼国,以其昔日广大的誓愿、以及不可思议之神通力而为众生说法,并且摄取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往生彼国。众生凡是往生彼国土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刹那之间往生彼国之人尚且无法计数,更何况是历劫以来所度脱的众生之数量呢?其往生彼国之众生,有何限量极限,即使以如微尘的恒河沙数也不能譬喻其数量。

  其阿弥陀佛的国土,清净庄严殊胜微妙,超过于十方世界诸佛的世界。其国土中有种种七宝莲池,随著其范围之大小,皆是由七种珍宝所合成。有些广大的莲池,其水量充盈而范围广阔,端正止住于极乐世界之中,其池底周遍布满了金沙,水池的岸边铺设有阶梯步道。其水池之上又有种种楼阁,遍布水上有如千层万叠一般,其楼阁高广博大殊胜妙好,庄严美丽光明闪耀,没有办法用语言将其完全地形容说明。其水池之内,充满八功德水,香洁美妙清净明彻,轻盈流溢广大充满,其流水分为十四支,于诸种种的无量庄严的器具之中,缓缓而上下流动,并且发出声音演说无量的法门。

  其微妙的水池之中,又有六十亿的七宝莲华,每一朵华皆是团整圆满端正平等,流水流注于华叶之间,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上中下三辈及九品之莲华,其行列皆非常整齐而有次第,朵朵莲华皆是芳香洁净微细妙好,美丽的莲华映蔽充满了其极乐国土。

  众宝所成的大地平坦而正直,此者皆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于众宝妙地之上,又有七种的栏楯,七种的行树,众宝妙幢楼台庑榭,七彩旛盖珍珠缨络,各各皆是无量无边,殊胜奇特微妙美好,在四周回绕而整齐排列,庄严整饰其极乐国土。又于虚空当中,雨落诸般天衣、天香、天花、天绘、天乐,各各皆有无量无边之数,七彩缤纷飘散漫布,遍满于整个虚空界之中。如是无量的诸般庄严妙具,皆是由金银、璃璃、砗磲、玛瑙、毗楞伽、甄叔迦等诸众宝,以及金刚摩尼、如意珠王,如是等不可思议之众宝所和合而成。

  如是等众宝之内,各各放射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宝色光王,彼此互相辉耀映照,一一光明皆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各自之光芒互相交罗,不会相互遮障阻碍,极尽于虚空之际,不可穷尽。如是无量的一一光明,一一之庄严,与虚空之中的天乐香华,各种珍禽、铃珑罗网,其发出的音声清雅端正,宫商音律之声清明彻向,铿锵明亮相应于节律,流出无量无边微妙之音声。其音乐遍满于整个世界,不间隔亦不中断,悉皆能够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及诸波罗蜜之法音,称叹大乘菩提之道,赞说佛法僧三宝殊胜之功德。

  或是演说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以及种种诸菩萨行、四谛、十二因缘、十大愿、六度之法,以及十力、四无所畏等诸佛功德。并说十八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如是等不可思议的无量法门。其所说的法,无论是三世十方依报正报、色法心法,皆能融通而无碍。并且劝导众生精进修行,就如同阿弥陀佛的音声一般,等同而无有差异。其国土之中的众生听闻到此说法之后,悉皆能够念念随其所乐求的,迅速能够证入三乘的殊胜修行,修习一切的道品,证得无量的解脱,就如同从阿弥陀佛之处所听闻的佛法一般,所得的也毫无差别。纵使只是一般的凡夫,听闻到此说法之后,自然即能精进修行,尚且无有一念疲倦之心,云何更有退转于佛道之事。

  此外彼佛国土,纯粹只有同一的男子身,无有女人之形相,并且皆是由莲华化生,不处于污秽不净的胞胎之中。有微妙的衣服、美好的众味饮食,而且能够令人增长善根成就法喜,从其所欲而饮食充足,皆悉随其心念之所求自然而至。极乐世界没有冬寒夏暑,白昼黑夜之时序差别,也没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烦恼。没有沙尘土石及高低坑坎的诸般山险,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其极乐国土的众生,或者往来于虚空之中,或是经行自在于七宝树下。如果想要广作佛事,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悉皆能够随从于其心念而行。而且其寿命长久无有穷极,如是等种种快乐也没有极限,是故此国名为‘极乐\’。

  何况彼阿弥陀世尊,其有无量的功德、无数之光明,其威德神力、身相妙好,各有八万四千之数。阿弥陀佛如同紫金色的高山,居处于广大的莲华师子座之上,圆满庄严光明赫奕,其广大超过虚空,即使是大海中的须弥山,也不能及于佛陀身相的广大。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光芒,其功德更加殊胜,就好像太阳如果放出日光,其它的月亮星辰及灯烛火光之光明悉皆不见。其光中有无数的化佛菩萨,以及声闻圣众,各各皆放广大之光明远照于如尘刹之诸多世界,摄受光照一切众生。彼观世音、大势至二位大士,其功德殊胜亦复如是。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众多的菩萨,皆悉住于彼国极乐世界。如是等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其数量甚为众多。诸多最上的善人,俱皆聚会于一处,皆悉成为同参修行的良友。大众都以阿弥陀佛为师,可以亲近佛陀的慈悲容颜。并且能够听闻第一义谛,顿时超越了三界的生死,即时证得无生忍智,高超于十地菩萨之上,等妙二觉皆能圆满。更何况能于念念之中,供养十方的佛法僧三宝,成就一切的不可思议法门,自在游戏神通变化,成就清净的佛国净土。

  乃至于能够遍入于三途六道之中,舒展光明破除黑暗,广泛地救度苦难的众生。或者是能够在如微尘的刹土之中普遍分身,随著众生的根机而给予教化引导。相应于其病症而给予良药,就如同诸佛的弘大慈悲一般,能于念念之中,圆满普贤菩萨所有的广大行愿,具足文殊菩萨的种种智慧。并且有大威德势力,就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与诸菩萨一样同证菩提,同于诸佛所住的难思境界。那么一切的众生其心性虽然昏迷暗昧,若是能够得以听闻到此极乐世界殊胜之说,又有谁能够不至心欢喜,而生起信心好乐之心呢?

  然则彼极乐世界微妙之国土,以及清净庄严之事,虽然本自具足于我心之中。若非阿弥陀如来,于久远前之过去世,为了广度众生,而修行深远的菩萨道,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其数众多不可称量,怎么能够圆满成就此极乐世界而接引我等往生呢?应当了知彼阿弥陀佛之行愿无量无边,功德庄严无尽无数,是故阿弥陀如来如今居住于彼极乐国土,四十八愿功德圆满,众宝国土于斯成就。依报与正报的种种庄严,悉皆成就圆满具足。如是由阿弥陀佛万德庄严所成就的依报正报殊胜境界,假使十方各个世界,如百千恒河沙数佛世界的菩萨声闻圣众,以广大不可思议之辩才,如实地称扬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尽于无量的未来时世,也不可穷极称赞其殊胜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此净土法门如是之说,若能以至诚心信受好乐,发愿欲求往生彼极乐国者。应当如同释迦牟尼佛所教化,圆满发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种大心,具足种种佛制戒律,不违犯端正的威仪。然后以直心正向西方世界,观想彼极乐国土一切的依报正报等、无量无边庄严殊胜微妙之境界,以及彼阿弥陀如来八万四千相好功德,光明清净之身相。或者随意执取一种相好,一个境界,乃至或是观想阿弥陀如来眉间的白毫相光。远离种种虚幻的妄想分别,或者一念至心,乃至十念专精,或经一日乃至七日,就譬如健壮之士屈伸手臂短暂的顷刻,即得往生于彼佛世界。其间或者有人能够直心正信彼极乐国土,并相信有彼阿弥陀如来广大誓愿威神之力,心中毫不生起任何疑惑。只要能够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者,决定不会超出其所订下的期限,也可以往生彼国。何必要等待色身的果报受满,然后才可以往生呢?

  应当知道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其脱离生死苦海,其大慈大悲胜过彼人慈爱之双亲。这是由于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以前,已经立下了四十八大愿,无有艰苦的修行而不坚忍,无有任何菩萨行而不圆满,无有广大的誓愿而不建立,无有任何的佛法而不演说。为了度脱我等之故,施设以种种无量百千之方便。如今正是救度我等脱离苦海之时,阿弥陀佛慈悲的眼睛专注凝视著我们而不曾暂时眨眼,垂下其柔软的黄金手臂以等待接引我们,如是已经经历了十劫之久,念念之间悯念我们不曾暂舍,其悲痛更甚于解剖心肝之苦。乃至于阿弥陀佛的悲心激切,因此入于生死大苦海中,周遍经历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是地狱的强烈猛火,也不辞疲劳厌倦。我们若是能够回转心意面向于佛,如同赤子依恋于慈母,如此正是宽慰阿弥陀佛心中之所怀。若能如是则不逾越于当下之念,便得往生彼佛世界,何必更要经十念之顷,然后才能得以往生净土呢?

  斥妄显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图)

  修行人想要往生彼佛国土,出离于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首先应当深切认识求生彼佛国土的真妄之心。那么你首先说说看如是的极乐世界,到底是在境界,还是在心中呢?若是在于心中,则彼极乐世界只有虚妄的幻想,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若是在于境界,则虽然有往生之处,而又失去了唯心之意。若又谓自心与境界,二者皆可求生,那么则我身心本是同一,怎么可以往生于两个处所呢?若说自心与境界是同一的,因此可以一心求生,那么你自己如今自心与境界二者宛然存在,难以说他二者是同一的。

  此外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其清净和污秽二者有所不同,更何况是释迦世尊垂慈教化,敕令我等厌离秽土求取净土,那么所谓同一的道理又怎么可得呢?是一、是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四句既不可求,也有人说当下处处皆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心若清净则是极乐世界。或者有人说极乐世界不离这个。若作此等之理解,皆名为邪见,而我因此也不得沉默不言了。

  彼人若说所谓的极乐世界便是在自心中,则其便妄认此自心即住在我今日色身之中。自心既然在自身之中,但可名为求心,何可名之为求生极乐?难道我们释迦世尊不知道极乐世界是在我自心之中,而却说是在从此西方过十万亿国土之外呢?此外释迦世尊又怎么不能指示说明其在内心,而只能说一些外境之事呢?如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极乐净土真实的境界宛然存在,此是释迦圣人真诚之言语,又怎么敢不相信呢?

  而却不知道在此六尘缘影的妄心之外的极乐世界,真正即是我的真心。而我此真实之心,就如同彼大海不增不减,而你却虚妄称其极乐世界为外境。你认为极乐世界是在六尘缘影的妄心之中,然而此六尘缘影心,就如同大海的一个小水沤,其生灭动静全是幻妄,而你却虚妄认为其是真实本心。你若是坚固执著虚妄之见,不相信娑婆世界之外有极乐世界,却相信其是在你的六尘缘影心内者,那么你的缘影心并没有真实的体性,不可以妄心而求生于妄心。

  而你却不知道彼极乐世界虽然是在西方,然而西方即是我之真心。真心本是无性,即以彼极乐世界之名体,以彰显我之真心。极乐世界之名体本来空寂,也是即于我真心而显示其境相。真心与境相本是一体,众生与诸佛同一根源。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并非是向外而求也;想要探究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岂会因为他佛而迷惑自心呢?如是则取于净土舍弃秽土,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炽然著于净秽之相,任我心意而有所愿求,如是又岂在于我真心之外呢?

  自心能够具足一切法的缘故,如是则知我此真心圆满含裹一切的依报正报等境界,乃至于色法心法、净土秽土,众生诸佛种种因果,三世十方一切诸法,都含容摄受于我自心而无一法在心外,皆是真心的同一受用。想要求取一丝毫的心外之相,亦完全了不可得。虽然没有一丝毫的心外之相,然而在不分别中作世俗谛之分别,清净的国土与污秽的世界却宛然差别而存在。是故应当如是而求生极乐世界,岂可求之于六尘缘影之妄心呢?如是的发愿求生,乃是释迦牟尼佛所印可的。此则与彼世间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慧之人,不欣求于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但向自己的肉团心中六尘缘影的妄心中去追求,却自谓即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其差别实在是太遥远了。

  然而彼极乐世界之国土,并非依于六尘缘影的虚妄之心。此外彼阿弥陀佛之色身,也不是在于众生五阴的妄体之中。若是向我们四大假合、六尘缘影的虚幻身心当中,去追求本有心性的自己之佛,而不求于西方极乐之阿弥陀佛。那么我们虚妄的身心是生灭的,而自心之佛亦随之生灭;佛既然是生灭之故,则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纵然能够虚妄追求而有所得,则只是成就生灭之佛,还是要往生于生灭之国土,如是则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之正行。《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那么彼所谓的圆觉性,亦随著轮回心而一同轮转。’即是此等道理。

  若是想要远离诸般的虚妄见解,而直接往生彼极乐国土者。只要欣求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外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称合于真如体性之妙观,如实而思惟观照之,使彼弥陀如来本觉的相好光明,于彼极乐净土清晰显现;并且合乎于我众生心中的始觉真心,于此娑婆世界显发彰明。始觉与本觉相应冥合,众生与佛陀交互感通,念佛三昧于是乃能成就,净土法门的正行于斯能够建立,不生不灭的国土才可得以往生也。

  是故了知我此真心遍于一切之处,尚且不会间隔于地狱,又何止于只是极乐世界呢?只是因为地狱乃是痛苦之处,如今随顺真如本性而求于远离地狱。极乐世界九品莲华乃是安乐之处,如今随顺真如本性而求于往生净土。我等只应依循世尊经典的教化,随顺于佛陀的法音,祈求离于痛苦而得享安乐,从凡夫之辈入于圣人之流,而这一切实在不曾超出于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故名之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并不是说要从我们的缘影虚妄心中去追求,妄心本来就无有真实的体性,怎么可以说是唯心本性之真佛呢?

  那些向自己的六尘缘影虚妄心中追求者,妄自以为自己的色身和山河大地,以及十方虚空的世界海,乃是我心外之境界。而此向著自己不动不生灭的真心中探求的,能够了知即此十方虚空的世界海、以及一切山河大地其实即是在我内心也。若是能够了知十方虚空的世界海即是我们的内心,则我与一切山河大地虚空世界打成一片。是故我自在任意地在其中舍弃秽土执取净土,厌离东方欣求西方,都不出于我们的自心本性,以其真实具有彼广大誓愿的果觉佛陀,真的能够接引我等往生极乐世界。是故凡是发愿求生彼国者无不得以往生。

  若认为十方虚空的世界海是为心外之境界,则自心与彼世界便打成两端。是故才一生心动念,便违背了诸法的真实体性,即失去了自心之妙用,不得了悟自心也。以其只有此本性具足的因地佛,而没有真实的力用故。是故虽然求于自心,而却不得往生净土。此外所谓的妄心,只是虚妄的六尘缘影之作用,迷惑而认为其心是在四大的色身之内,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而真心则是含藏蕴育十方一切的微尘刹土,本来便具足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因此求之于真心之西方极乐必然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妄心舍离外境而趣于内心,真心则是即外境而为自己之内心。以其真心之内没有心外之法的缘故,因此向外求于有相的果地佛陀,即是求于自己之真心。以妄心所谓的内心其实并无真实的体性之缘故,因此向内追求并无真实体性的六尘缘影心,并不能见到真实的自心。此外虚妄分别之妄心,其自心与外境宛然而有差别不同;真心则心不离境,境即是心。妄心幻化生灭而无根据,真心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妄心在因地时并不具含果德,从始至终都是生灭无常;真心则因地与果地平等一致,因地之性德与果地之修德圆融而交相贯彻。是故可以了知随顺于真心或依从于妄心而追求净土的结果,其差别有如是之不同。

  若是论及其修行成就所须的时间,则随顺真心与依从妄心者,有如一日与一劫之相差倍数。若是论到其得生之处所,则依止真心与依从妄心何止是天与地的悬殊差别而已。若是论说其体性,真心则是圆满含裹十方的虚空世界,妄心则是居于幻化的四大色身之内。若是论及其应用,随顺真心则是横超直截度过娑婆世界,直接出离三界的生死;依从妄心则犹如煮砂却想要成饭,即使是经过无量劫也难以成就。

  是故修行人发菩提心,欲求往生极乐净土,岂可以只是求之于自己六尘缘影的虚妄之心,而不欣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阿弥陀佛。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悲痛伤心。这就譬如想要前往西方而却面向东方而行,想要浮升于水面却抱著沉重的大石。向深水里面求火,在大火之中觅水,这样如何能够得到呢!感叹如今之人,不能认识真心遍于一切之处,即于色法而显示其体性。而却虚妄认取六尘缘影之事,认为其是自己的本性,这真是荒谬之至啊!

  譬如有人将盗贼误认为是亲生的儿子,其家中的财宝必定被人窃取消灭。如今将分别六尘境界的攀缘影事,虚妄认为是我们的自心,其过失亦复如是。若是有人能够认识这个虚假的儿子其实便是盗贼,则贼人便不能为害于我;知道分别意识即是虚妄,则妄心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是不可认定彼妄心即是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也。这就是四明法智大师,其所以有直指妄心即是真心之说,观佛即是观心之谈,然而其终究不曾拨弃排除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等真实之境界。

  奈何后世之人,邪知邪见如蜂起云涌,外道邪魔炽然兴起,破灭真实的佛法,断灭佛陀之种性。虚妄计度彼极乐世界微妙的国土,便在我六尘缘影的妄心之中,而不肯向西方阿弥陀佛而求,这真是太过颠倒了!而彼乡闾街巷凡夫之人,未曾听闻佛法之正说,却以此邪知邪见,暗中秘密地口耳相传私下授受。以此而疑惑担误他人者,虽然也无法逃避于地狱的痛苦果报,可是尚且可以宽恕。而我辈出家四众弟子,既已剃发圆顶穿著袈裟方服者,却认同于此邪见邪解者,尤其是可令人悲伤悯痛。倘若真正是为了了生死而修行,则必定以我此说为是。

  若有障碍深重之人,于此真实净土法门不能信受随顺者,则应当更再审察此六尘缘影之妄心,其境界为何?此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心其实没有真实之体性,只是随著我色身而生灭,于是即虚妄认定以为是我。由于虚妄认定其是实我之故,便认为此心住在我如今的色身之内,而认为此四大假合的色身居住于如今的世界之内。认为此世界又是住在于如今的虚空之中,而此虚空之体性,广大无边难以思量,周遍含摄了如同尘沙的国土世界。如是则虚空较大、世界较小,而自心又下劣于色身,那么所谓的一念则就转而更加轻微了,简直没有办法举出而显示于人。怎么可以用至微细、至枝末的一念,而且没有体性的妄心,以此微细无体的妄心而来求生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广大妙好的境界呢?以不可求之妄心而求之于广大之妙境,如此岂不是非常令人疑惑吗?

  既然了知此义,则知如是的虚空体性无有边际。其虽然不可测量,可是原来从不曾超出于我广大觉性的清净心之中,就犹如一片轻微的浮云点缀于广大的清空当中,更何况是诸多世界乃是存在虚空之内呢?更何况是色身仍然只是在世界之中呢?更何况此妄心存在于色身之内呢?因此可以知道虚幻的妄心微小而色身较大,世界虽大而虚空更是圆满周遍。从纤细的微尘身心,乃至于广大的世界虚空,总是不能出离于我如是的真实本心之内。是故可知我真心之广大犹如虚空,而彼色相之有形质的虚空就犹如微尘一般渺小。我真心之量广大周遍无有涯岸、无有边际,圆满含裹十方三世的一切虚空和如微尘数之刹土,以及一切众生的四大色身、缘影妄念,想要求取任何一法存在于真心之外者,实在是了不可得。何只是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我心之外呢?即使是慌乱造次、颠沛流离之际,尚且不可远离。何况是以清净妙行福慧庄严,以菩提心发愿欲求生于西方,以期能够透脱六道之生死,这又岂是求之于心外呢?

  《楞严经》云:‘认取本自觉悟的自性当中的迷乱,以晦昧的虚质为空,于虚空晦暗之中,结取形质暗钝者为色。色法夹杂无明妄想,虚幻妄想其形相为自身。聚集众缘于心内摇动,趣向外境奔驰放逸,将昏迷扰扰之分别乱相以为心性。一向迷昧六尘缘影而以为自心,并决定迷惑其是在色身之内。却不知道四大色身,以及外在的山河虚空大地,都是我们妙明真心中之事物。譬如将百千澄清广阔的大海放弃之,却只认定一个渺小的虚浮水泡为自体,而将其视为是全部的海水,并且能够穷尽瀛海渤海之水。汝等即是迷惑当中更加倍的人,就如同我垂下手掌一样,同等而无有差别。’又云:‘妙觉明心,遍满于十方的世界,含摄蕴育诸佛如来十方国土,和清净众宝所庄严的妙觉佛果的法王刹土。’又云:‘十方的虚空,生在你的心内,就犹如一片浮云,点缀在广大的虚空太清里,更何况是诸多世界仍然是在虚空里呢?’

  以如是的义理来观察之,既然十方的虚空刹土,依报正报、色法心法,皆是我所本自具有的。那么我如今决定志向生于我真心本自具有的极乐净土,求见于我自性本有的阿弥陀佛,如此又有何不可,而却妄指我是向心外而求呢?我既然如是发愿祈求,自心是能感故,因此彼佛为我显现庄严身相之时,即是我自家本有之真心的阿弥陀佛显现。自心之佛既然真实,则何有外来之佛呢?既然无有外来之佛,则彼阿弥陀佛显现时,即是我自性清净心显露;我清净心显露之时,即是彼阿弥陀佛显现。我的自性清净心即是彼阿弥陀佛之心;彼阿弥陀佛即是我自心中之佛。我与彼佛本是一体而无差别,体性本自圆融无碍。怎么可以舍弃彼西方极乐世界内心之阿弥陀佛,而虚妄计度在西方极乐之外别有唯心之佛也。

  有人问曰:虽然于六尘中缘影分别的是妄心,难道它不也是具足依报正报之法,何必使人追求于外在之境界呢?

  答曰:妄心假设能够具足一切依报正报之法,难道不也是具足西方极乐世界吗?若是能够了知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娑婆世界一样有真实的境界可见可求,那么便可以说自心本自具足。但是若说此缘影妄心即是净土,除此妄心之外更无真实的净土境界,此则只是妄心的虚幻梦想,有什么真实性呢,而你却自认为是自心本具呢?此外即于一切境界之心名为真心,离于境界之心名为妄心。是故可知真心妄心虽然同称为心,然而其即境与离境却有差异。即境之心名得,离境之心名失;即境之心为是,离境之心为非,其义旨则非常明了了。

  又如少康法师,因为念佛的缘故,称念佛名之时,便有一尊化佛从口而出,其形状就如同连贯的念珠。这也是留存而不废其相,使其一同聚会的众生皆得见此瑞相也。佛既然是有相,清净国土又怎么说不存在呢?更有一种人,说所谓于事相是有,而于理体则无。或者说处处皆是极乐净土。这一类人实在是令人哀伤怜悯,其甚深的愚痴迷惑真是难以去除啊!此外禅宗的南阳慧忠国师,为参禅客说举‘无情说法\’之话,虽然不是专门言说净土法门的旨趣,可是也是深痛末世之人向缘影妄心追求心佛者多。是故此说之中,不得不完备补充而提起之。

  ◎附:真妄心境图说

  下图当中大的方形之相,譬喻广大觉性不生不灭之真心也,其心广大之量不可以言语比喻,如今姑且以方形之相来比拟之。

  其内的一个圆相,譬喻十方无边之虚空也,而其圆形内的十个小方形之相,则是譬喻十方各如微尘数之世界也。而其内人形的身中有一个心字,乃是譬喻你如今胸中所蕴藏的六尘缘影之妄心也。此虚妄的缘影之心在我的身中,而我色身在此世界之中,世界则在虚空之中,虚空则在广大觉性本然的真心之中。

  是故可知,此东方秽土和西方净土二种国土,真实的境界是位于两个方位,远远相隔于十万亿国土之外,岂是在你如今虚妄的六尘缘影之妄心当中。佛陀和祖师曾说的:‘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是在此以大方形之相为譬喻的、那个能够含裹十方虚空的广大觉性不生灭的真心之中。若是认为‘唯心本性\’是在你即今妄想缘影的妄心之中,可以说是迷惑之甚。

  《楞严经》云:‘譬如百千的澄清大海,却放弃之,唯有认取一个水沤浮泡之体,而将其视为是全体的海潮,认为即是穷尽了瀛海渤海,此乃是迷惑中更加倍的人。’即是此义理也。又云:‘十方的虚空生于你的真心之内,就犹如一片浮云点缀于天空之中。更何况世界乃是在虚空之内,其又岂能离开于我本然之真心也。’

  又云:‘虚空生于广大觉性之中,就如同海中的一个水泡发生。有漏的微尘国土,皆依虚空而住。’如是则不论是清净或污秽的国土,皆不离开于真心,那么又有什么妨碍于执著净土之相而求往生呢?若能了知远在西方之国土即是近在我心,求生极乐即是无所求,自然便能合于佛法之义理旨趣。此真妄二种心,古人广泛而有微妙之解释,如今不能全部引述,修行之人可以不明鉴了知吗?

  诃谬解第三(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名之为三昧之王,其境界甚为深妙,很难以一时之间而究竟了知其义。古代以至今日祖师们的指示教授,也是因时而互有差异不同。直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其言说才大致圆满完备。慈恩的窥基大师,贤首的法藏大师,各自引其所长而诠说净土。其次我辈之禅宗,其推崇净土也是极为明显。但是后世学人见识浅陋,没有办法得到禅宗与净土真实的指归,尚且都未能升入厅堂,怎能再进一步入室相见。寻找门路都不可得,因此歧异的见解便分作多途。

  于是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当中说到西方净土之处,在心中暗自地的揣摹思量,随著语言文字而生起妄解,便认为本来没有西方净土,不必求生极乐世界。而不能够了知我六祖大师所说的不但是随顺其根机时宜,而其实际上的义理也是符合于经典之旨趣。纵使随顺其言语之表象,也只是说净土不必求生,从来没有说无有极乐净土。西方净土既然是真实存有的,那么往生的道理便昭然明白了。

  何故那些初机学佛之人,执著指月的手指为明月,若是依照六祖大师所云:‘痴迷的人念佛求生于彼国土,悟道之人自我清净其心。’又云:‘在东方此土之人只要心念清净即无罪,虽然是西方之人心念如果不清净则也有过愆。东方此土之人造罪,则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可是如果西方的人造罪,那么其念佛求生于何国呢?凡夫愚痴之人不能了知自心,不能认识自身中的净土,于是愿求生东、愿求生西。如果是悟道之人,无论其所在之处皆是平等一般。’

  又云:‘极乐净土的远近,只是随著众生善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诸佛的国土哪里有远近的差异。’是故说不必求生净土也。然而六祖大师要众生永远断除十恶业及八邪道,具足修行十善业及八正道。又要令众生妙识自己的心地性王,并不离开自己此身,只是因为迷失与悟道而有差异。若是能悟,则能实行慈悲喜舍,能够具足清净平等正直等善,即是观世音、大势至,是释迦、是弥陀。若是迷失,则必然分别是非人我。起于邪心或是虚妄尘劳之差别,即须弥山、大海水之境界,是毒龙恶鬼地狱之类。

  如今详细探究六祖大师的旨意,只要能够令心清净,则随其所在之处皆为清净。此则实际上是与《维摩诘经》说法会上释迦世尊以佛足按地,将污秽的国土转变为清净,而其会上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在七宝莲华之上,其义理实在无有差异。那么经典中所谓的‘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法就非常明了了,六祖大师之言辩,岂不是称可于释迦牟尼佛之心,深深符合于佛经之意旨。

  但是圣人们说法之时,用遮止来诠释、或用表彰的方式来诠显则有所不同。如果有境界阶位尚未能够及于此处者,不可以引用其遮止的诠释方式而来自我欺诳。更何况世尊的一大藏教,或者说遮止的诠释,则一切法皆非、皆是虚妄,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或者说表彰诠显的方式,如是则一切法皆是佛法,必当要求生于清净的世界。此二种说法的方式,同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的金口,其义理并没有差异殊别。岂可偏执于遮止的诠释说法,而顿时舍弃表彰诠显教人求生净土之义呢?

  若是真的直接指示人们于国土世界不必舍秽土而取净土,而只是要人清净其心者,则六祖大师也应当告诉人们只要清净其心而已,不必令人断除诸恶业而修习诸善行也。如今六祖大师既然使令众人断除恶业、修行善法,则必定于国土世界舍弃秽土、取于净土,其义理便更加明了了。是故佛陀说遮止诠释之时,正是要显示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求生于清净的国土。佛陀说表彰诠显的方式时,正是要人依于遮止的诠释而了知无生之理。

  是故可知曹溪六祖大师是要令人因地心先清净,则果报的境界自然清净;而不令人急于求生净土,这即是遮止的诠释佛法之方式也。庐山慧远大师令人进入于阿弥陀佛报土的清净境界,则因地心便自然清净;而必定教人求生极乐净土,这即是用表彰诠显的方式来宣扬佛法也。然而佛陀与祖师的说法内容,因地与果地不二,非在于前、也非在于后,二者的义理未曾互相违离也。虽然使人入于佛法的方式不同,而法体本来是同一的。奈何如今钝根之人,才一听闻遮止诠释的说法为是,便自认为表彰诠显的言谈便为非,自己生起退道的障碍,这实在是可令人怜悯哀伤。不知道六祖大师作此遮止诠释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之说,正是为了要显明表彰诠显的方式,而令人以清净心求生于极乐净土之故也。

  又如释迦世尊一代的圣人教化,以诸经典的部类、次第的言谈,无非都是同一法味。然而于表显的说法当中,一定大多赞叹表显的说法。于密意遮止的说法,则必定赞叹密意遮止之说。各自宗主当前所说的部类经典,而搁置其他的言谈说法。然而佛陀难道没有别的言谈而殊胜微妙于当前之说法吗?这实在是佛陀为了适应他当前的根机,使当时与会的大众能够欢喜受持,使其得以专一心志而无犹豫不决之心也。

  如今在像法末法之中扶持宗门树立教法,难道就没有贬抑和称扬之时吗?六祖大师既然想要弘扬一行三昧,于理便应当杜绝其他的诸乘教法。庐山慧远大师特别为了阐扬念佛三昧,使众生能够横超三界、直截往生,王应当要圆满收摄一切根机。如今后学之人岂可虚妄生起分别的二见,应当要详细审察其义理才是啊。

  此外六祖大师又说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净则无罪,不清净则有过愆者,正是说此东方世界恶劣的境界粗陋强大,释迦世尊已经灭度,一般人不能心净。譬如世俗之人在于俗家,犹如在火宅之内受尽万般的煎熬,纵使有修持亦很容易退失。譬如即使是一颗小石子,入于大水之中即刻沉入,是故必定要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现今依然存在,境界殊胜而使人修行能够深入,逃离慈父的儿子既然知道回头了,佛陀慈悲亲自教诲利益。就如同出离俗家住在寺院,种种的善缘具足完备,决定可以得不退转。是故只要能够往生彼国,心便能清净而无过愆,就如同彼大石头乘载于船上,虽然入于大水之中而能不沉没故也。

  此外所谓的东方西方,于理性上本来是一体的。彼阿弥陀佛的国土,不只是境界殊胜,其阿弥陀佛现今仍然存在,能够让人消除过愆罪业,心地必然可以清净,圣人的果地一定可以到达,是故其西方世界必定远远超胜于娑婆世界,因此必须求生极乐净土。若是根机殊胜,如曹溪六祖大师者,尚且能够入于生死的苦海之中,寻著众生求救的音声而救脱其苦难,普遍教化一切众生,何必要求生于西方净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仿效先知先觉的祖师,自己不求生净土,并且教人也不必求生净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却没有船筏,则自己与他人彼此都沉溺于水中,这样又能奈何之呢?

  此外我们的慧能大师,实际上是弘扬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其所说的佛法岂不是阐扬少室达磨大师之禅法,因此乃说:‘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劳苦而持戒,行为若是能够正直、那么又何用修禅。’若是单单依照此语言之相,则便说是不必持戒修禅了。而却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则我们对待众生万物无不平等,众生与我既然平等,又岂可以杀害他人而食之以滋养自己的色身,偷盗彼人之物而自我利益,分别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语言虚妄而不真实,乃至更加饮酒而使得醒醉颠倒而异时。心地平等之时既然没有此犯戒之相,则所有一切的戒律皆在其中了。怎么可以反而是全然不持戒,并且劫盗杀人等等,而说是心地平等呢?由此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为了显现广大的戒律也。

  “禅”字乃是梵语,此地翻译为“静虑”,或是翻为“正定”,或是翻为“一行三昧”,岂有身口意行正真之人,其心念思虑而不寂静,其所住的禅定而不正,其所行者而不专一。由此可知‘行真何用修禅\’之语,正是要显现于甚深之禅定也。六祖大师的修行超过于天人之表,其道法兴隆于像法时期之间,恐陌这些后学之人执著于法相、拘泥于形迹,因此于戒体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的境界当中说‘何用修禅\’之言。比例于此等言语,则可以了知也是在于必定应当求生净土的佛法当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世的学者更加转而拘泥于形迹,而认为六祖说实在是不必求生,这真是愚痴之甚也!

  其实六祖大师所说的,是反向的劝导也;诸净土祖师所说的,是随顺的赞叹也。如果没有随顺佛法之赞叹说,则没有办法开启众生进修之路;如果没有反向的劝导,则不能显现圆顿的修法。不论是反向的劝导或随顺的赞叹,悉皆应当随顺于当时的根机,没有固定而实在的方法。譬如禅宗说‘逢佛杀佛\’,岂是真的杀佛吗?若是杀佛之语是真实的,那么文殊菩萨持仗利剑欲害于佛,难到也是真的要杀佛吗?如果只是随逐于古人的语言,却不求取于古人之心,而说真的是不必求生净土。这正是所谓的醍醐上味,虽然是世间最珍贵的,可是遇到此等颠倒之人,反而变成是毒药了!

  是故六祖大师称叹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当中说无生,于无所修证当中说修证,有无二边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在。因此令佛教大乘圆顿的法门坦然而明白,就如同揭露日月于昏暗的街衢,令一切众生无不蒙受光照。而却说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的旨趣,是有所未尽的,这样是可以的吗?

  若是像河西的道绰大师,长安的善导大师,信源禅师、永明的智觉禅师,慈觉禅师,岂不是继起于其后之人,皆是能够远禀释迦世尊之遗音,致力弘扬此净土法门者。道珍禅师、怀玉禅师,其修行的功业广大而彰显。圆照禅师等诸法师,其灵验则更加显著。何况如今禅宗丛林,为疾病僧人的念诵,以及荼毗时以十念法称扬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使其往生净土,其事相记载于书籍典章,遗留的余风尚且存在,更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呢?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此乃是净土宗的根本*轮,持名念佛者亦须于此悟入理持的义理。)

  所谓的念佛三昧者,实在是使众生超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之直接而捷径的道路也。此乃是开始自释迦世尊在灵鹫峰上敷演宣扬,其次流传至庐山慧远大师而承其芳轨。此净土法门乃是十方诸佛所称赞,历代祖师所传承受持的,自从昔日以至今时,已经有其很久远之由来也。但是其种种的说法或是因为不能统一,以致后代的学者不能了知其指归。独独天台宗一心三观的法门,其义理统冠于一切经典,超乎其他诸宗的众多说法,禀持佛陀的教化而得其宗旨,其利益功德乃是难以思议,是故后世的学者不可不以此而为舟航也。

  所谓的三观者,即我今一念的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也。自从我释迦如来弘传宣扬,以至于智者大师获得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皆破斥、俱皆建立,俱皆非破非立,圆满融通绝于对待,难以言议难以思惟。统摄经典诸部的玄奥之门,廓清众生与诸佛的境界和智慧,究竟极致一切万法之源底,显示净土法门的圆满修法。念佛三昧如果没有天台的三观法门,则有所未穷尽也。四明知礼大师发扬阐明其微妙之意旨,以晓谕开导后学之人,如今此章全部采用其开示之言语,以求生于西方净土。虽然不外乎是世间的小善,以及彼事相上之观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的法门,来解释彼十六观经的深奥意旨,使人大开圆解起而修行,又有何理由可以必定得生净土呢?

  所谓的十六种观门者,最初是观想落日,所以首先标指、将心想归向于彼阿弥陀佛也。初发心的修行人,虽然了知六根六尘皆是一真法界,而心想之力量羸弱低劣,西方净土殊胜的境界难以显现于心中。是故释迦如来施设特异的方便之法,即以凡夫可见的落日为所观之境,以心念忆想之而令其生起观想中之落日。圆教根机之人有微妙之见解,了知能想之心,本来具足一切依报正报之法,如今以具足落日之心,缘想于即是自心之落日,令本性具足的落日,显现于自心之前。此乃是以清净法界之心,缘想于清净法界之境,而生起于清净法界之日,既然皆是清净法界,岂不当体而是即空假中。

  如此犹是总相的显示,若是个别言论三观而成就落日观之功德者,以六根与境界本自空寂,则自心与落日交融无碍。以众缘而起乃是假立,是故不断地深思累想、而落日之境便产生。以其自心与落日皆是清净法界,是故以心观想落日当体便能显现。落日观既然能够成就,则空假中三观便同在于一心,非一亦非三,而是一亦是三,当体即是不可思议。落日观既然如是,其余的观门照例亦然,应当了知十六种观门,皆是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观想事相之法。

  其次观想清净之水,复次观想其凝结成冰。这实在是因为彼极乐国土以琉璃为地,然而此琉璃地微妙殊胜而难以想像,所以暂且让人观想于冰,冰想若是能够成就,则珍宝琉璃之地便可观见。以上二者乃是以凡夫所能见的落日以及洁冰以为观想之方便也。其次再观想宝地、观想宝树、观想七宝莲池,以及总观楼阁宝地莲池等。以上的六种观门,皆是用以观想彼极乐国土之依报也。

  至于观想莲华宝座者,是为西方三圣最亲的依报也。观想莲华上之宝像者,是类似于西方三圣之真体。欲观想于佛,首先要观其莲座。而真佛之体难以观想,因此要先观想其粗略之形像。乃至普观往生之情形,杂观佛菩萨之形像等,这七种观想,皆是要用以观想彼极乐国土之正报也。

  最后的三观者,说明上中下三辈九品之人、自此娑婆世界而往生于彼国也。既然各品的修行因地有所不同,是故感得的果报亦有差别升降。如今也教人观想此事者,是为了令修行人识别上中下三品的优劣高下,舍弃于中下之品而修习上品往生之故也。然而诸般观门皆是用经典所开示之相,将其忆持在心而为所观境,并且仍然要了知自心本来具足此法,只是依托著外境而令观想成就,以发明自己的智慧心目。

  此外此经的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无量寿佛是所观的殊胜妙境,举正报以收依报之果。叙述教化之主以包括其菩萨声闻等徒众,所观想的虽然有十六种之多,但是只要说阿弥陀佛便已周遍含摄了一切,如是则但当观想彼佛也。欲观想彼佛者,则应当先观想彼阿弥陀佛如虚空般无量无边的端正庄严、而且微妙广大的色身。一一身体的部分,有八万四千之相。一一的相中,有八万四千的随形好。一一的随形好当中,有八万四千之光明。一一的光明之中,有一一的世界海。彼世界海之中,有一切的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皆是微妙广大,不可完全地具足说明。只当一心思念忆想,使心眼能够见到此事,见到此事者,即见十方的一切诸佛,以其见到十方诸佛之故,名之为念佛三昧。作如是观者,名为观一切佛身,以观想佛身之故,亦能得见佛心。而所谓的佛心者,即是大慈悲是也,以无缘之大慈悲摄受一切诸众生。能够作此观想者,舍身而往他世之时,必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证得无生忍。

  又云:观想无量寿佛者,从一个相好进入,但令观想眉间的白毫之相,令其心中极为清晰明了。若是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的相好自然即当现前。见到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的诸佛。能够见到十方无量的诸佛,诸佛即可现前授记,如是则为遍观一切的诸佛色身之相。

  是故可知十六种殊胜的微妙观门,以观想阿弥陀佛为最重要,而八万四千的相好全部要总摄观想,对凡夫而言是难以成就的,是故令其但只观想佛陀眉间的白毫相如五须弥山之高大。此观想若是能够成就,则八万四千相好皆能显现,此乃是观想之要门也。若是修习前面的诸观,心想得以纯熟流利,观想已经非常宏大深远,则可以相称于彼白毫广大之量而观想,使八万四千的相好自然皆能显现。《观经疏》当中令人观想劣应身的白毫相,乃是为了那些尚未修习前面诸观者,以及那些虽然曾修而尚未成就者,是故于佛的广大身中特别开示初发心者可以观想之相,以此为三昧门也。

  此外慈云法师,但令众生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躯端坐于莲华之上。专门系念于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这一个相,其白毫长一丈五尺,周围有五寸之广,其外形有八个棱角,白毫的中心和表面俱是空心,右旋宛转,在两眉的中间。其光莹清净透明澄彻,不可完全地具足说明,显耀映照于佛陀金色的容颜,其等分齐限非常分明。作此观想之时,停住心思专注忆想,令其心念坚固而勿移动。此观想若是能够成就,则观佛三昧便可现前了。

  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是有人能够以至诚心系住心念,正身端坐观想忆念佛之色身,当知其人之心就犹如佛心,与佛毫无差异。虽然仍然处在于尘劳当中,而不为诸尘之所覆盖遮蔽。若是能够作是观想者,即是真正之念佛也。’是故可知观想佛陀的功德,其事相有如是之殊胜。又彼弥陀世尊之相好光明,微妙难思广大难议,而众生的根性心力狭隘而下劣,此观想的心念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令众生于阿弥陀佛真实报身的观想之前,先令其观想于佛的形像。而佛必定是端坐于莲座,因此又令众生首先观想莲座。莲座之观若是能够成就,则应当再观想佛的应化之像。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夫所谓的“法界身”者,乃是报身佛的法性之身也,圆满而究竟具足始觉名之为报身佛。究竟显露本觉,名为法性身。始觉与本觉相冥合,则能起应化之妙用。

  然而若非众生心能感于佛,则诸佛亦岂能够相应于众生。能感的众生就如同净水,能相应的佛就如同白日,是故诸佛的始觉究竟契合于本觉,就犹如光明的白日升于青天。相应而映入众生清净的心想,就如同日光之影像显现于百川之中。众生有感、诸佛有应,此二者之道互相交映,是为“入于众生心想”之义也。

  又“法界身”者,即是佛身也,以其无所不遍,故以真实法界为体。若是能够契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行悟解之心契入于佛之性体,佛之性体入于众生观行悟解之心,此乃是众生的始觉悟解于佛之本觉,是故佛的本觉入于众生之始觉,众生有解、诸佛有入,此二者彼此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

  应当了知如今之心地观门,并非直接于自身的五阴之心而观解其本性佛,乃是依托于他佛阿弥陀佛,以显露本有的自性。是故首先说明应化之佛入于我观想之心中。其次说明佛身之显现,其实全是我本有之觉性。是故应化佛显现时,知道其即是本性之彰明;依托著所观之佛的外境成就,使得唯心之观而建立,此二种义理相互成就,即是如今此经之观法。

  又经典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此正是用来显示如今观佛之时,应当明了修德与性德不二之意旨。所谓的“作佛”者,此有二种义理,一者,清净心能感应他方之应化佛,此是说诸佛的法身,本来无有色相,由于众生清净其心,依于众生之业识,熏感阿弥陀佛之法身,故能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应化色相。二者,众生修习三昧能够成就自己的果报佛,这是说众生以清净心忆想于佛,而成就了观佛三昧,是故能使自己终于成就了果报佛。以上二种义理,初者是指“作他佛”,其次的是“作己佛”,应当了知果报佛是观行修证而得,非是自然无为而有。当体即“是”、而修证造“作”,全体本有性德才可能成就修德,所谓的“作佛”者,即是显示不只是依靠性德而不从事修行、即可自然是佛也。

  所谓的“是佛”者,也有二种义理,一者,众生心即是应化佛,前面说佛的法身本无色相,因为众生心之感而有。如此则众生心与佛之有无,二者条然分离而永远有差异。如今泯除此分别之见,是故即于众生之心,全体即是应化之佛。以离此众生心之外,更无有他佛可得故。二者,众生心即是果报佛,既然众生心即是果报佛,是故可知无有成佛之因,以其在众生之心当中,本来就已经有如来结跏趺坐,岂要等待于当来才可成就果报佛。此二种义理,初者是应化佛,次者是果报佛。应当了知果报佛乃是本来具足而有的,非是从外缘而成就。是故即于修行“作”佛的当下本“是”佛,全部的修德便是要显露成就本有之性德,即是显示并非全由修德之因缘,而不具性德却可以成佛也。

  若以“作”佛和“是”佛来显现于三观,则空观破一切执相、假观立一切法,此二者皆名为“作”,乃是空观假观二边之观也。不破一切执相,不立一切法,名之为“是”,此乃是中道之观也。全“是佛”之当体而“作佛”,则空假中三谛俱破斥、亦俱建立。全“作佛”之当体而“是佛”,则空假中三谛俱非破斥、亦俱非建立。

  即中道之空观假观名之为“作”,则能破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建立真谛、俗谛、中谛三法。故能感得他佛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圆应,能够成就我自心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当来之果报。即于空观假观当体之中道名之为“是”,则全体的三惑即是三智,全体的三障即是三德,是故自心即是应化佛,自心即是果报佛。是故能够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义,而能专精一心而修行者,乃是不可思议之三观也。此则是为十六观之总体,一部《观无量寿佛经》之微妙宗旨,其经文出于此第八观之中,而其义理则周遍于经文之最初与最后,是故修行之人,应当用此意旨而修习净土之因。

  有人问曰:何不依照经典当中所说的,惟以事相上的观想,而直接往生于极乐净土。而乃却显示智慧观解之门,使初发心的人难以进入呢?

  答曰:不论是智慧观解或是事相观想,乃至于凡夫之人当中微小的善行,只要能够得到一心,皆可往生于极乐净土,只是其果报境界有粗糙与微妙之不同耳。粗糙的则只有从事事相之观想,微妙的则专精于一心之妙观。《观经疏》云:这实在是因为圆满佛乘之理解,完全相异于小乘之教。小乘迷昧于唯心之旨,因此认为诸佛乃是从心外而有,是故自心与佛、其体性完全不同。而大乘的修行之人,可以了知我如今之一心,本自具足诸佛的体性。只是仗托著境界的修观,而使本有的佛相乃能彰显。如今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为增上缘,熏习于本有的心性,而本有心性所具足的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由于境缘的熏习而发露生起。自心本具而依缘生起,如是岂是离于自心本性呢?众生全体的心性即是佛,诸佛全部的体相即是心性,终日观照心性,即是终日观想于佛;终日观想忆念于佛,即是终日观照于心性,其义旨便非常明了了!

  此外又应当了知,清净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性,全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全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作六根、作境界,是故可知任何一个心念、一个尘境,乃至一个极微,无非是由清净法界之全体而作。既然一一之法、全体即是清净法界所作,是故随意而举一法,即是圆融的清净法界之全体全分,是故有何一物而不圆具一切诸法?以其一切法,一一皆圆满具足一切法之故,是故如今天台家建立于唯色唯香等义理。

  又云:所谓的“毗卢遮那”,即是遍一切处,一切的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亦非他,非因亦非果,即是圆满恒常大觉之体,是故可知果报佛圆明之体,即是我凡夫本来具有之性德。因此四种三昧,通通名之为念佛三昧。若是此经之观门,托彼极乐安养依报正报之境界,使用微妙之慧观,专就阿弥陀佛这一佛,显现真实法身佛之体性。虽然依托彼阿弥陀佛之境界,但是必须要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同是居于我之一心当中,心性圆满周遍,无有一法不造,无有一法不具,若有一丝一毫之法从心外而生,则不名之为大乘之观门也。

  此外《仁王般若经》云:释迦牟尼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波斯匿王言:‘我观察自己色身之实相,观佛之时亦是如此,这一切都是没有过去的前际,现在的中际,未来的后际。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亦不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不住著于色受想 行识等五蕴,亦不离于五蕴。不住著于地水火风四大,亦不离于四大。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处,亦不离于六处。不住著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亦不离于三界。乃至于非是见闻觉知,心行之处寂灭,若有言语则道断,同于真实之本际,等同于诸法之实性,我以如是之相观于如来之身。’释迦牟尼佛言:‘应当如是观察,若作其他观者,名为邪观。’此义理则更加明显矣!

  问者又云:若是其义理是如此者,何不直接观察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真实法身之微妙,而又在此经先教人修习形像之观呢?

  答曰:娑婆世界的三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极乐莲邦,务必首先要引导众生出离于五浊恶世,因此在教导其观想彼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法身之前,而先以莲华上之宝像来使其观想者。这是释迦世尊开示的方便法门,使其观想粗相而接著见到妙相也。接著开示以丈六八尺之像者,乃是随顺于下根机之凡夫,使其观想小身而见到大身也。这是因为粗相与妙相虽然有其不同的观想,可是皆是从本有之性德而起修行。小身与大身虽然有不同的形体,可是全部都是阿弥陀佛由本觉而垂示之形迹。能观之心性,本来就没有高低之差别,而所观之佛境,又岂是可以度量的呢?

  是故圆顿教之言谈,以释迦牟尼佛之圆音而普遍披化。是故虽然开示其修行之次第,而却不是方便之渐教,虽然随顺其众生根机之指示有所不同,而却无有偏颇。同时并列而开启各种观门,可是全体即是彰显诸法实相。像法之教的根源,岂不是就在于此吗?此乃是念佛三昧单提向上直捷指示之意旨,始终不二之究竟极谈。大乘圆顿之道,就如同日月普遍光照于天下及后世,使众生了知真妄之心,虽然即是一体、而却有所不同,而于理体却有所造诣也。可以说是不离于众生日用之间,不论是解行和观慧悉皆具足,学习佛法者怎么可以不究竟竭尽而努力用心呢?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若是观慧三昧者,应当以前述的观行智慧之意旨,观想彼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使此心精纯熟练,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理体合一,而直接往生于彼极乐国土也。若是在道场中之正观者,以彼虽然通达观慧之意旨,而六根面对境界时,尚且滞留执著于六尘境界,因此或者有退转之事。是故于道场中之圣像,乃至道场中的诸多庄严及供养之具,即与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当作是同一体性而观想。修行之人虽然尚未脱离于娑婆世界,然而以此心之观想道场圣像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同一之缘故,便如同已经往生于西方净土了。是人于临命终时,莫不得到阿弥陀佛接引之感应。

  且如行人忏悔等修行之事,以及清净道场种种庄严供养之事,乃至于一香一华,岂不即是彼真俗中三谛之理。若不以此真实的谛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摄心正念以智慧观察,使殊胜的修行之事有所归向,则于大乘的圆顿之道,便不能开发显露。就如同彼阿弥陀佛之国土,有无量无数的一一庄严之具,皆是从彼阿弥陀佛最初修习菩萨行时的因地修行所感得之果报。因地的修行既然已经建立了,果报的国土则自然现前,是故其庄严之器具,殊胜微妙而无穷无尽。

  我等如今观见阿弥陀佛之果报而知道其因地之行,则了知我如今因地修行三昧之道场当中一一之庄严妙具,与彼极乐世界之因果是无二无差别的。岂不也是同样地各各成就广大之三昧,并且彰显诸多法门圆融无碍甚深微妙,就如同极乐国土一样,等同而无差别。同时也以彼供养诸佛之庄严妙具,为我将来微妙之身相,我之身相与彼供养之事物,非彼亦非此,非一亦非多,依报与正报互相融通,彰显了法界之真理。我于道场中供养的圣像和妙具,就如同诸佛国土万德庄严一样不可思议,岂可以将其视为土石木材所成之外境而已呢?

  是故可知无论是境界或是自心,或是报身或是国土,皆是法界性理的同一受用,自在而无有障碍,佛经中云:‘以菩萨的六度波罗蜜所生的一切宝盖,于一切的境界中所具有的清净知解所生之一切华帐,以无生法忍所生的一切衣服。入于金刚法界无碍心所生的一切铃网,理解一切法如幻之智慧心所生的一切坚固香,周遍于诸佛境界恭敬旋绕如来座之心所生的一切众宝妙座。供养诸佛不懈怠心所生的一切宝幢,悟解诸法如梦之欢喜心所生的一切佛所住处的七宝宫殿,无著善根所生的一切宝莲华云。’以如是的道理观之,则可以了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殊胜之境界,乃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所成就的,如今感得此圆满之果。而我如今此修行的道场,既然是往生净土之因,弥陀因行之殊胜与我如今根机之下劣,虽然高下胜劣有所不同。但是就如同大海水与一滴之水,而其气味质分,岂不即是同体而平等吗?

  因为这样的义理之故,则如今修行的道场之中,六根所面对的香华灯烛,殊胜的幢旛、珍宝的伞盖,以及一切的供养之具。乃至于衣服卧具,种种饮食医药,和其余诸般的受用之具,一色一香,以及一微尘,无非即是三昧,无非即是入道之法门。皆能使人发乎微妙的知解,悟明自心证入圣位。虽然尚未听闻阿弥陀佛的法音,亦能表彰显现念佛三昧诸大法门,亦可即在当下一切众生及诸佛之身,境界与智慧圆融无碍。亦能与我一同修行之人,而为真实修行之法侣。修行人岂敢轻视一切的境界,而使人不发妙悟,俱得往生彼极乐国,如此可乎?

  经云:‘以禅定持心而恒常行于一个所缘,以智慧了知境界而于一切境皆能同得三昧。’其义理也是如此。如果能作如此之观,则我之六根与外境一致而无二,那么又何只是我之身口意三业为能修行者。又如地狱受苦之刑具,如铁刀木杖、利剑猛火,以彼人先世所造的恶因所使,皆能使之动摇而为铁蛇、为铁狗,为毒虫、为恶鸟,穿透人的骨头入于髓中,作诸种种痛苦之事。何况修行道场中诸般的庄严之具,而不是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同一根源,皆为解脱生死之法,而与我共同成就三昧者呢?

  此外修行道场中的种种庄严之物,其形体皆是与我身心有异之物,尚且能够使人发乎微妙的知解。何况如今所供奉的尊贵之佛菩萨形像,并且如法地恭敬供养,穷尽心意竭诚志向,亲切待之如父如母,岂不能令我解脱生死,迅速往生极乐安养?

  且如一尊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像,供奉安置于道场之中,是为正对的忏悔之主,其余的圣像是伴,而此圣像总名为正报。诸般的庄严器具,悉皆名之为依报。如是则主伴、依报正报,与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虽然有粗糙与微妙之不同,而其形像之主所具有的神通愿力,等同于阿弥陀佛的真身,叩拜之则灵验,祈求之则感应,如是则与真佛有何差别不同。既然无有差别,则于此道场中之佛菩萨像,岂可以只是作其是由泥土、木材、胶漆、金彩所成之见解,而不将其当作是西方极乐世界大愿具足、相好光明的真实佛身之佛而观想之呢?若是于形像当中不当作是真身而观,则其心念不能专一,念佛三昧便难以成就,微妙的体悟则不深入,其过失实在是太大了。

  这实在是因为如今所见之形像,与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实之身、实际上并无二种差别旨趣。只是因为彼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普遍于一切众生之故,于无二无分别之真身,随著众生的根机而应化示现。或者显示真身、或者显示化身,或者显示形像。而我等由于眼根之障碍尚且很深,于同一的真法当中,所见的却各自有差异。于阿弥陀佛的真身而自认为其只是形像,如是则可了知此形像岂只是实有的土木之形像而已呢?

  譬如《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上中下三辈九品接引往生之佛,随著众生的根机品位,阿弥陀佛所派遣显现的、从殊胜以至于粗劣,各各有其不同。是故可知我们所见的形像,实际上也是我等此种根机所应当见之真佛,岂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是不普遍的,而显示给我们的是虚幻的形像呢?虽然各种根机之众生所见的是有所不同,然而皆即是阿弥陀佛唯一的真实之体。

  又如经典中所说,忏悔之后彼眼根的障碍渐渐变得微薄,即可以在见到佛座之后,先见到一尊佛或两尊佛。障碍又更薄时,渐渐可以见到佛遍满于虚空界当中。以彼经中所说的比例于此事,若是我忏悔发愿求生之心,与真实的理体相应,则首先见到佛之形像以及化佛,然后即能见到阿弥陀佛真实之身。又如《华严经》的说法会上,释迦牟尼佛本来是一体的,诸大菩萨众等一乘根机之人,见到的佛是广大无量、由天冠庄严的卢舍那佛之身。三乘根机之人见到的佛,是从王宫中降生的老比丘身。而我等凡夫众生,应当见到的佛则是土石木材所成之身。如果不是如此,为何《普贤观经》之中,只要忏悔眼根之罪而便可见到佛。是故可知佛本来是一体的,或者见到真身,或是见到土木形像,实在是因为见佛者自己的根机有差异也。

  又如昔日有人,刻木头以为母亲,其母亲之形像本来是木头,有人向他借来祈求以寻觅其母亲,有时给她供养,有时吝于供奉,其木头的母亲也能现形欢喜和愠怒之颜色,与真实的母亲相同。彼世间俗人因为孝顺之心意所感,尚且能够如是灵验。何况我们具足无量大愿神通之佛,即是真身的宝像,而却不及于木头所作的母亲吗?何况古代以至今日造佛菩萨形像者,其不可思议的感应征验极为众多。或者是放大光明,或是示现祥瑞的感应,乃至于土木形像的佛身生出舍利,子,或是经过水溺火焚而不毁坏者。这些都记载于传记之中,无法完整地陈述说明。

  那么我如今道场当中佛像之主,即是阿弥陀如来真实的色身,然而因为我的业障之故,认为其只是土木之形像而已。纵使彼人认为是土木形像,同样也能入于前面所说的形像观,从形像而见到真身,这样岂不能够显现一切报化、乃至形像皆是佛之同体的妙义啊!佛经中云:‘佛的清净身,遍于一切处。’又云:‘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何以特别只有此土木的形像而不是佛法呢?

  有人问曰:离一切相,即名为佛,佛身的三十二相尚且不是,何况却说此土木之形像与佛同体呢?

  答曰:若说所有相都不是佛,那么何止土木形像不是佛,虽然是卢舍那佛之报身,也不是佛。若说一切相非是佛,即是指一切法皆是佛,何有一法不是佛法呢?若能了知此义,则能体悟我如今所以供奉的尊贵形像,并不离于阿弥陀佛的大愿海中。同样具有不可思议的大神力,能够含摄能够容受所有一切十力四无所畏等,以及十八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常乐我净,其相好光明,与阿弥陀佛的真身,等同而无差别。

  而我如今于道场之中,忏悔发愿种种修行之事,就如同乞求之人,得以亲近帝王身边。心中要常怀惭愧而战战兢兢,敬畏和亲爱之心同时兼抱,渴仰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祈求企望能够出离生死。更何况是佛法乃是经历无数劫而难以值遇,如今既然有幸遭逢,岂可轻贱而视为容易,使殊胜的修行不能进步,自己作障碍留难呢?

  又应当思念彼阿弥陀佛,因为慈悲哀怜我之缘故,俯垂示现土木形像之身,接受我等之忏悔。既然愿意接受我的忏悔,则一切的重罪,必定能够得以消灭,必定能够往生于净土。于是我心得到极大的欢喜,忽然之间如同苍天广阔、大地清平,获得法眼,彼极乐国土之形像,可以如同亲眼目睹。是故可知真身与土木形像一致之说法,并非不是非常深奥,修行之人应当竭尽其诚心,莫作邪异之见解。

  辟断空邪说第六

  释迦牟尼佛一代的圣教,最重要而唯一的根本即在于善恶果报,及因缘所生之诸法,此乃是从始至终不曾改变之正教也。虽然也有离百非而超脱离相之言句,然而又岂必定离开于因缘之法呢?奈何如今之时有一些断人善根的,极为恶劣的一阐提之辈,不能认识佛陀祖师为人破除执著去除疑惑,使人解黏去缚之言谈。随著他人的脚后根而转,虚妄认为除了此妄心之外,一切的诸行皆是空无,无佛无法,非善非恶。错认虚妄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