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前面说,功行深入到超越分别的大智慧时,就能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空性,于是自然就从五蕴的苦厄中解脱了出来。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佛陀进一步解释五蕴与五蕴之空性
“舍利子”是对舍利弗的尊称。据说,舍利是印度一种鸟,这种鸟在中国叫秋鹭鸟。它的眼睛特别明亮,宛如秋天的露水。舍利弗的母亲长相庄严,眼睛明亮,很有智慧,生下舍利弗,亦称“舍利子”。舍利弗在佛陀诸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这也预示着后面的内容要以甚深智慧方能得解,普通的解法是不行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是讲色蕴与空的关系。
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领纳到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万法万相,这是“色蕴”。色蕴是因缘积聚而来,分别执着而成,所以它和“空”是没有差异的,本来就是色空一如。
佛在《楞严经》第二卷中曾举例说,如果不眨眼一直看蓝天,看了一会儿,眼睛疲劳了,就会见到虚空中有乱花狂飞。人们也常感受到,当极度疲劳时,就会眼冒金星。关于这个“狂花”或者“金星“,你说它是“色”呢?还是“空”呢?
若能参悟出这个道理,同样也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参悟的方法就是“观”,当观行到超越分别的当下,自可明了。学习佛经和学习世俗学问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世俗学问是在意识心上用功夫。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与“色蕴”也是一样的。补充完整就是: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翻译者用八个字,就把上面的意思全表达出来了。但有些人读诵《心经》很多年,可能就没有想到这个上面去。只知道“色不异空”,不知道原来还有“受、想、行、识也是不异空。
佛陀通过这种反反复复地重复说明,可别觉得啰嗦,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随文入观,将这个观想生处转熟,久而久之,自然有一天功到自然成,领悟到五蕴之空性。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