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一词,其本意为树林,意为树木聚集之处
< img src="https://www.pumenpinqw.com/imgs/4083/4083/93991496.jpg" style="width: 333px; height: auto;"/>
。后来“丛林”成为佛教寺院的代称,即是指僧人的聚居之所。 “丛林”是“贫婆那”的意译,也叫做“檀林”。在《大智度论》之中记载到:“僧伽秦言众,众多比丘和合一处,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如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为什么把寺院比作丛林呢?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其大意是,草如果不乱长就称为“丛”,木不乱长就称为“林”,“丛林”之意,就是符合规矩。将寺院比作丛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
我国丛林的开创年代不能确定,但是开创者可以确定,他就是唐朝江西奉新的百丈山怀海和尚。丛林的清规戒律沿用古制,古制在公元814年就已形成。自宋朝开始,各家丛林开始兴盛起来,设立了种种规范。丛林后来发展为两个类别,一个是法门丛林,另一个是十方丛林。法门丛林较为传统,其局限性较大。而十方丛林则很灵活,有明显的优势。
十方丛林不限于地域及传承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广纳贤能。只要有道行和功德,无论出生及背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譬如,倘若一个丛林的方丈不在了,需另选,按照法门丛林的规制,只能在本山之中的成员中选举。但是在十方丛林之中,则可以在其它寺院选择能负起重任的高僧大德。
丛林之初,始于禅宗,故丛林亦称禅林。唐贞元年之前,禅宗的门徒多以道相授受,多是住在洞中修行,很少有专门的道场。唐贞元年之时,禅宗开始兴盛,便有许多禅徒聚在一处修禅论道。但是这种形式未免比较混乱,显得尊卑不分。百丈山怀海和尚见此弊端,便创立禅居,以合法度,这就是中国的丛林之始。因此丛林一般是指禅宗丛林,但是也有一些教、律等宗派,仿学禅宗的丛林制度,也称为丛林。
古代的丛林之中,最初只有方丈和法堂,以及僧堂、寮舍。丛林中职位最高的是住持,被尊为长老,住持居于方丈之中(后来住持也叫做方丈)。丛林中没有佛殿,只有法堂(法堂是到了以后才出现)。丛林中不管有多少僧众,都要入僧堂之中,以僧腊依次排序。僧众无论上下,都要参加劳动以自给。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