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苦谛

发布时间:2023-01-25 23:05:16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苦谛

  正果法师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最初在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说四谛*轮教化五比丘,令他们观察世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八听闻了这四谛法门,漏尽意解,成阿罗汉,究竟解脱了生死流转的痛舌。如来入灭的时候,亦以四谛法门为最后的垂示(遗教经)。故四谛教法,为声闻乘观理修行的中心法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种法,皆真实不虚,所以名谛。又唯是圣人无漏智慧的亲证亲知,所以又名四圣谛。

\

  (一)苦谛总相

  苦是逼迫义,即世间一切有漏的果报,皆为三苦八苦等逼迫,所以名苦。这苦果法包括有情世间和有情所依处的器世间。

  有情界有五趣的差别,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或别开阿修罗,成为六趣。这五趣有情,从胎、卵、湿、化四生中受生。地狱等三趣,是由不善业所招的非可爱果,是为恶趣。人天二趣,是由善业所招感的可爱果,名为善趣。

  有情趣生,有三界九地的差别。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即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为五趣有情之所杂居,所以名为五趣杂居地。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三欲,故名欲界。欲界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大、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前二是地居天,后四是空居天。色界有十八天,初禅摄离生喜乐地,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摄定生喜乐地,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三禅摄离喜妙乐地,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摄舍念清净地,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这四禅十八天,皆依禅定而住,无诸欲尘,唯有净妙的色身,故名色界。无色界有四天,即空无边处等四天。无色四天的有情,唯有无色四蕴,没有色身的形质,所以名为无色界。欲界由散业所招感,故又名散地。上二界由不动的定业所招感,所以又名定地。色界上五天,名为五净居天,是三界圣人所居,故名圣天。余则皆是凡天。其色界中无想一天,则唯是外道所居。

  诸天的相状各有差别,四王天、忉利天有忿怒相,其余上天皆是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上界一类相,没有男女的差别。初禅以下,有王臣差别;二禅以上,皆无王臣。三禅以下,皆有喜乐;四禅则无,唯有舍受而已。初禅有火灾,二禅有水灾,三禅有风灾;四禅以上,即离三灾、绝八患了。下二界皆有身形器界;无色界则没有身形器界,唯有无色四蕴心心所法而已。除圣天以外,其余诸天业报有尽,天报尽时,仍入诸趣受生。

  所依处,即器世界,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中洲、内海、外海,并轮围山等,广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卷、《对法》卷四、《俱舍论分别世间品》所说。

  总上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和业烦恼的势力所起,俱是苦性,故名苦谛。

  (二)苦相的差别

  甲、三苦

  由于顺苦、顺乐、顺不苦不乐三种受相的差别,经中说三种苦相,即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由此道理,佛说诸受皆名为苦。

  (一)苦苦:即逢苦缘逼迫所生的苦受,和随顺苦受法,即能生起苦受的所依根与所缘境及相应的心心所等,是为苦苦;总合苦受和随顺苦受的法即苦苦的体性义。一切有漏的法,性自逼迫,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如于热疮上加淋热汤,或增火灸,是逼迫中更加逼迫,故名苦苦。在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苦苦性;即一切法中除坏苦、行苦,及无漏法,余皆苦苦。

  (二)坏苦:即乐受变坏位,和随顺乐的所依根与所缘境及相应的心心所法,于变坏位能生忧恼,是为坏苦:故乐受变坏和随顺乐法变坏,即坏苦的体性义。在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坏苦性;即一切法中除去苦苦,行苦及无漏法,余皆坏苦。

  (三)行苦:一切有为有漏法迁流变动,是为行苦;即不苦不乐受自相,和随顺不苦不乐受的所依根、所缘境,及相应心心所,和随顺此受的诸行,即苦受乐受和一切有为有漏法,为苦苦、坏苦,两种粗重(种子)所随逐故,为无常所随逐故,由不安稳义,是为行苦的体性义。不安稳义,就是一切有漏诸行,不能解脱苦苦和坏苦故,或于一时,堕在苦受位,或于一时,堕在乐受位,不能一切时候,保持不苦不乐的舍受位,是故无常所随逐就是不安稳的行苦性。《瑜伽师地论》六十六卷说,行苦遍行于苦、乐、舍三受中,然于不苦不乐的舍受中,此行苦粗重性分明显现,所以但说不苦不乐受中由行苦故苦。于苦乐二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这行苦性不易了知,故于苦乐二受中不说行苦,非是彼二受中没有行苦啊。在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行苦,即一切法中,除去无漏之法,皆是行苦。

  三苦之中,前二苦唯欲界有(约多逼迫说),后一种苦遍通三界。

  乙、八苦

  如来为令有情了解生死流转的过患,引起厌离生死,欣求解脱向上心,故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一)生苦:略有二义:(1)生为众苦所逼,即在母胎之中,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夹压如狱,具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正出胎的时候,肢体又受逼迫的痛苦。出胎以后,柔嫩的肌肤,受到冷风热汤等的刺激,无异遍体针灸,苦难言状。(2)生是余苦所依,因为有了生身以后,其余的老苦、病苦、死苦等都跟随着来了。应该知道,生苦不是说生的自体是苦,是说由生为苦因缘,引生身心上种种的苦受,故名为苦。其余七苦之说名为苦的道理,也应准此例知。

  (二)老苦:由时分变坏故苦,即从少至壮、从壮至老、色相、气力、根用等,时时刻刻都向衰损方面转变,最后以至于朽坏,令身心生起种种的苦受,故老为苦。

  (三)病苦:由大种变异故苦,有情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织而成的,若四大不调,则众病发生。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遍身蒸热高烧;风大不调,举身战掉倔强。由于大种变异而产生各种的疾病,引起身心上种种的苦受,故病是苦。

  (四)死苦:由寿命变坏故苦,即由内身的疾病为因缘,寿命变坏而死,或由外在的恶缘逼迫,及遭受水火灾等为因缘,寿命变坏而死,引起身心上极难忍受的苦痛,故死是苦。

  (五)怨憎会苦:心目中常时怨恨的仇敌,憎恶的坏人,希望他长时远离,心理才感觉畅快,但偏有凑巧的因缘,反而集聚会合,引起身心上的种种苦受,故怨憎会是苦。

  (六)爱别离苦:自己亲爱的人,希望常相聚会,不愿其乖违离散,但偏有违缘逆境,使其乖离分散,引起心中的种种苦受,故爱别离是苦。

  (七)求不得苦:对于世间希求想得的财物、名位,及一切心中所爱乐的事而不能有,引起心里种种苦受,故希求不得是苦。

  (八)略摄一切五取蕴苦:五取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众苦之所集聚,成为总略摄受一切苦法的重担,故五取蕴是苦。

  丙、六苦

  上面所说的八苦,又可以摄为六苦,如《集论》说:“如是八种,略摄为六,谓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如是六种,广开为八,若六若八,平等平等。”逼迫苦摄生苦,生苦之住胎出胎,俱受种种逼迫,逼迫苦盛,故生苦名逼迫苦。转变苦摄老苦、病苦、死苦三种,老苦由时分转异变坏,病苦由大种转异变坏,死苦由寿命转异变坏,故老病死三种俱摄于转变苦中。合会苦摄怨憎会苦,由怨憎的仇人合会,即引生苦故。别离苦摄爱别离苦,由亲爱的人分别乖离,即引生苦故。所希不果苦摄求不得苦,由希求所得而不果其所愿,即引生苦故。粗重苦摄五取蕴苦,粗重即种子,五取蕴为三界烦恼种子所随逐生起,故五取蕴名粗重苦。

  丁、二苦

  上面所说的三苦、八苦、六苦,又可以摄为二苦:即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世俗谛苦,即世间人的智慧所能了知的苦,即苦苦和坏苦;如老病饥渴和三恶趣是苦,世间皆知,故名世俗谛苦。胜义谛苦,是圣人无漏后得智的证知境,即行苦性;如享受五欲乐和人天善趣是苦,则非世间人的智慧所能了知,唯是圣人殊胜智慧证知的境界:由胜智证知有漏诸行皆苦,故名胜义谛苦。

  戊、诸苦相摄

  前面所说的三苦、八苦、六苦、二苦,都可以展转相摄;如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是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能显示出苦苦的意义,故生苦等五种,与三苦中的苦苦相摄。八苦中的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是已得和末得的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能显示出坏苦的意义,故与三苦中的坏苦相摄。八苦中的略摄五取蕴苦,由于五取蕴不能解脱苦苦和坏苦的二无常性所随逐,是不安稳义故,能显示出行苦的意义,故与三苦中的行苦相摄。

  八苦与世俗谛苦、胜义谛苦怎样相摄呢?如《杂集论》所说,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所摄;因为生等是苦,世间人的智慧可以了知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摄:因为五取蕴苦是约行苦义说,有漏行是苦性的道理,唯是出世间胜义后得智的证知境故。八苦与六苦相摄,已如六苦中说。

  除上说的苦相差别外,诸经论中还说有许多苦相的差别,如《菩萨藏经》说十苦,《智度论》说内外二苦,《显扬圣教论》说五十五苦、《瑜伽师地论》说一百一十苦等,若欲广博求知,当看彼等典籍,这里就不说了。

  (三)苦谛四行相

  修观行的人,为了彻底了知苦相,依作意力寻思观察由四种行了知苦谛相,即: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分别解说如下:

  (一)无常相:无是除遣义、非有义;常是一切时义,不变义;无常即无有常住不变之义,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无故,名为无常。无常相如《集论》说略有十二种:[1]非有相,[2]坏灭相,[3]变异相,[4]别离相,[5]现前相,[6]法尔相,[7]刹那相,[8]相续相,[9]病等相,[10]种种心行转相,[11]资产兴衰相,[12]器世成坏相。

  (1)非有相:非有是无常义,相指我我所性:非有相就是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是名非有无常相。

  (2)坏灭相:由于诸行没有常住不变的固实性,所以生已即灭,暂有还无,不能相似相续地生住,是名为坏灭无常相。

  (3)变异相:即诸有为法的变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就是一物在前后刹那中,形质起了不相似的变化,如前刹那是固体,后刹那转成液体,前刹那是青色,后刹那转变成黄色,前刹那是生长,后刹那转成朽坏等,都是诸行前后不同的异异相续转生,是名为变异无常相。

  (4)别离相:即于诸行失去了主权和受用等,如于资助生活的财物和人与人之间的主从的关系等,或由自己不能主宰、自在、受用;或为盗贼等恶势力之所侵夺,失去主宰、自在、受用;或由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失掉主宰、自在、受用;由如是等因缘而引起与诸行别离,是名为别离无常相。

  (5)现前相:即诸行现前正处于变异无常、坏灭无常、别离无常的时候,令受无常故,是名为现前无常相。

  (6)法尔相:即当来无常,即当来有的法,所有变异无常、坏无常、别离无常,于现在世虽然犹未合会,但由诸行法尔性故,于未来世当有法性,决定当受变异、坏灭、别离、死亡等无常,是名为法尔无常相。

  (7)刹那相:即诸行自体刹那变易,念念坏灭,势不能暂时停住,由于无间必坏故,过去诸行,决不能留住于现在,是名为刹那无常相。

  (8)相续相:即从无始以来,有情生死展转相乘,生死死生轮回不绝,是名为相续无常相。

  (9)病等相:等字等老死二相,即由粗根四大变异有病根,时分变异有老相,寿命变异有死相。由四大、时分、寿命变异故,了知分段生死的转无常,是名为病等无常相。

  (10)种种心行转相:这是说心理的活动无常,一个有情有时对于可爱境起贪着心,有时即于如是境相远离贪着心;有时对于可憎境起嗔恚心,有时又于同样境相远离嗔恚心。如是有痴心、离痴心;若略缘,如止行的专一境心;若散缘,如于外五欲境起散心。若掉举心、离掉举心,若善心,若恶心,千差万别的心行流转,是由心识住于能治所冶分位而生起的差别。是名种种心行转动的无常相。

  (11)资产兴衰相:资产就是世间富贵荣华诸兴盛的事,终归衰变,不可爱乐,非究竟故。是名为资产兴衰无常相。

  (12)器世成坏相:这是说有情所依住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大三灾、小三灾等无常相;如器世界成的时候,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渐次而成,壤的时候,火烧坏初禅天,水淹坏第二禅天,风台坏第三禅天,广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卷,及《杂集论》、《俱舍论》等所说。是名为器世界的成坏无常相。

  总上十二种无常相,可以分为三类:初七种通观内法(有情)和外法(无情)无常。八、九、十三种,唯观内法无常。十一、十二两种,唯观外法无常。在初七中又分为两类:初一相观所无,因为我我所性是本来没有的。次六相观所有,即于如幻有的法上观无常。在观所有中,又分为三种:初二种观微细无常。次一种观粗显无常。后三种观现在、当来、过去三世无常。次三观内法中,初总观自体无常,次观分段转变无常,后观微细心行无常。后二观外法中,初观资产无常,后观器世界无常。

  (二)苦相:苦是逼迫义。苦相差别,有三种、八种、六种等,已如前说,不再重覆。这里说一说由了知无常相则能够进而了知苦相意义。修观行的人,由作意力寻思观察,于无常行得决定。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以了知。(1)由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以了知。生是本无今有,就是本来无有的法而今现起为有,修观行的人,就于这本无今有的新生法上,作意思惟,如是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当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品诸行,体是逼迫,不可爱乐,由此生分无常为缘,而了知苦苦性。(2)由灭分无常为缘故,坏苦性可以了知。灭是已有还无,就是已经生起的有法,坏灭无有了。修观行的人,于诸行坏灭作意思惟:已有的法还归坏灭,了知乐品诸行,亦不可爱乐,以乐品法终归坏灭故,由此灭分无常为缘,而了知坏苦性。

  (3)由俱分无常为缘故,行苦性可以了知。俱分即生灭二分,粗重的有漏诸行相续流转,无论是生起与坏灭,俱不可乐。由此俱分为缘,而了知行苦性。

  其次,修观行的人,由生灭二无常故,了知八苦。就是由作意力思惟有生灭二法所随逐的诸行中,就有生等八种苦性,故佛陀在经说言,若无常的法即是苦性。

  如上所说,观行者由思惟无常,就能够悟入佛陀在经中说的由无故苦的意义。但是应该知道,经教中说无常故苦,不是指一切有为行法来说,而是专指有为行中的有漏杂染法,否则圣道法是无常故,也应该是苦了。

  (三)空相,空是非有义,无所得义。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了知唯是依因托缘而现起的如幻有法。没有常恒凝住不变的固实性和我我所相;固实性非有故,我我所相不可得故,所以说名为空。但空并不是一切都无所有,仅仅是在蕴处界法上空去虚妄计执的固实性和我我所相,由因缘和合的如幻法则宛然而有。这样解空,才是正观空相;若说空是一切皆无,那就堕到顽空断见上去了。《集论》说:“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说:“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根境)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为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四)无我相:我是实有、常一、主宰、自在义,一般众生和有我论的外道,都于蕴处界中虚妄计执有我我所相,但以正慧观察,正理推征,蕴处界中,无论是内事和外事,都没有实有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我所相,所以如来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集论》说:“由蕴界处我相无故,名无我相。”《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说:“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

  修观行的人,为什么对于苦谛需要修四行相观呢?为了对治常、乐、净、我四种颠倒的虚妄执着故。由观无常行相,对治当倒;观苦行相,对治乐净二倒;观空、无我行相,对治我倒。如《瑜伽师地论》五十五卷说:“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