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解脱的路径
全然寂静的马车
马车的两轮:心精进与身精进
马车的靠背:惭愧
环绕马车的装甲:念
车夫:正见
真正佛陀之子
直达解脱的路径
──修习八正道的重要性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戒行清净,便无有悔恨,不受智者谴责、法律的刑罚,也不会投生于恶趣;
圆满定学,便能解脱执着烦恼的危险;念与定生起的观智,有克服随眠烦恼的力量。
因此,即使在未抵达完全无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却可怕的事物。
误生天界的禅修比丘
从前,佛陀住在印度古城舍卫城附近的祇树给孤独园时,一位天人与千名同行的随从,在凌晨时分从天界而下来拜访他。
尽管天人的光彩照耀整个祇园,他却明显地心烦意乱,向佛陀顶礼后便开始恸哭。
「哦!佛陀!」他哭道:「天界真是嘈杂啊!充满天人们的喧闹。对我来说,他们看起来就像饿鬼,在自己的土地上作乐。待在这种地方让我慌张失措,请告诉我如何离开。」
这番话由天人说出来十分古怪,天界的特征本就是欢喜。那里的居民,优雅且好乐音乐,一点也不像生活在极度悲惨与痛苦中的饿鬼。据说某些饿鬼有巨大的腹部与如针孔般的嘴,因此他们时时感到无法满足的严重饥饿。
佛陀以神通力审查天人的过去,知道他不久前还是位修行者,年纪轻轻便对佛陀的教义深具信心,于是出家成为比丘。在一位老师的座下经历必要的五年岁月,熟悉了戒律与团体生活,并能独自禅修后,便到森林中隐居独修。由于他非常想成为阿罗汉,便极度地发奋练习,几近废寝忘食,以便尽全力禅修。哎!他失去了健康,胃胀气造成发胀与如刀割般的疼痛。尽管如此,他仍未调整习惯,一心一意地练习。疼痛不断加剧,直到一天,在行禅时断送了性命。
这位比丘立刻投生于众天界之一的三十三天。突然,宛如从梦中醒来,他身着金色华服,站在耀眼夺目的宫殿门前,天宫之内有一千位天人,盛装等待他的来临,他是他们的主人。他们很高兴地看到他出现在门前,兴高采烈地大声欢呼,并奏乐相迎。
我们可怜的主角在这种种之间,并无机会注意到自己已经投生,他以为所有的天人只是一般来向他致敬的信众罢了。这位新天人垂下目光,庄重地拉起金色衣裳的一角,盖住肩头。天人们看到这些动作,猜出他的状态而大叫道: 「现在你在天界,这不是禅修的时间,而是嬉戏作乐的时刻。来吧!我们来跳舞!」
我们的主角几乎听不见,因为他在练习根律仪。最后,有几位天人走进宫殿拿出一面长镜,这位新天人吓呆了,看到自己不再是个比丘,整个天界没有一个够安静的地方来禅修,他被困住了。
在惊慌之中,他想:「当我出家时,唯一的希望是最高的安乐—阿罗汉。我就好像是位拳击手,参加比赛希望获得金牌,结果却得到一颗甘蓝菜。」
这位前比丘甚至害怕跨进宫殿内,他知道自己的心力无法长久对抗这些远超过人间的欲乐。他突然了解,身为天人便有能力拜访佛陀正在教化的人界,这个领悟让他振作起来。
「我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天上的财富,」他想:「但遇到佛陀的机会才是真正稀有的。」他毫不犹豫地快速离去,身旁伴随着一千位随从。
在祇园找到佛陀后,这位天人靠近佛陀并寻求协助。佛陀被他的一心修行所感动,给予了以下指导:
哦,天人!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那会引导至你的目标—安全、无有恐怖的皈依处。你会搭乘一辆完全宁静的马车,心精进与身精进是其两轮,惭愧是靠背,念是环绕马车的装甲,正见是车夫。不论男女,任何人只要拥有这样一辆马车,且驾驶得当,无疑地都会抵达涅槃。
远离「愚痴园」— 一个混乱与迷妄之处
这个比丘天人的故事略述于《相应部》,说明了关于禅修的许多事,我们将一步步地来检视。但你会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也许是: 「为何会有人抱怨投生于天界呢?」毕竟,天界是不间断的宴会,在那里的每个人都有美好而长寿的身体,并为欲乐所围绕。
也许不必等到死后投生,才能了解天人的反应,其实在地球上就有天界了,但在他们任何人中,可以发现真实而永久的快乐吗?例如,美国是个物质很进步的国家,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多的欲乐,你可以看到人们沉溺、陶醉于奢华与欢乐之中。问问你自已,这些人会想看得更深,或致力于寻求存在的真理吗?他们真正快乐吗?
当这位天人身为人时,他对佛陀的教导有无比的信心,相信最大的快乐来自修习佛法后的解脱。为了寻求这种超越感官的快乐,他舍弃世间的享乐,并献身成为比丘,他热切地努力想成为阿罗汉。事实上,却因过于努力而早逝,突然发现自己回到出发点—被他努力要舍离的欲乐所围绕。你能了解他失望的感觉吗?
事实上,死亡并不新奇,那只是心的转移,在死心与结生心之间没有任何中介的心。此外,不像人类,天人的出生是自然且无苦的。
因此,这位行者在一生与另一生之间,修行无有懈怠。所以,他会抱怨天界的嘈杂也就同样不令人意外。如果你曾深入地练习,便会知道声音有时会令人多么混乱与痛苦,不论是突然的爆炸或连续的炮轰。想象在禅坐时,你刚到达一个安宁且沉静的境地,而电话铃声响起,你整个钟头的定立刻就支离破碎。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便可了解行者将天人比喻为饿鬼的强烈情绪。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我很想知道你会骂出什么话,即使那是一通朋友的来电。
在原始巴利经文中还有个双关语。天人对佛陀诉说,发现自己身处以美丽著称、名为「欢乐园」(Nandana Vana) 的天界欢乐林中时,却将之改名为 「愚痴园」(Mohana,愚痴(moha)的衍生字) — 一个在心中制造混乱与迷妄的地方。
舍离欲乐的方法—安住于修行
就行者的观点而言,你当然也会明白强烈欲乐令人分心的特质,也许你的目标与这位行者不同,并非想成为阿罗汉,也或许正是。不论你期待的禅修结果是什么,都一定会重视禅修带来的定与轻安,要达成这些目标,某种程度的舍离是必要的。每次我们坐下来禅修,即使是一小时,也放下了一小时寻找欲乐与娱乐的可能性,但我们会发现某种程度解脱了娱乐本身—心追逐乐受后所感到的苦。如果参加较长的密集禅修,便舍离了家、所爱的人与我们的过去,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会发现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这位比丘天人虽然抱怨天堂的情况,但并非真正瞧不起天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对自己未达成目标而感到失望。这就如你获得一个工作,希望赚一千元,你勤勉而细心地努力工作,但一天结束了工作并未完成,只得到五十元。这让你感到很失望,并非因为你轻视五十元,而是为没有达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这位行者也是如此,他生气自己,并将自己比作赢得甘蓝菜而非金牌的拳击手。天人同伴们都了解他,且丝毫不觉得受到侮辱。事实上,他们很感兴趣地跟随他一同到人界,在这里他们也能从佛陀的教导中受益。
如果你安住于佛法中,不论身在何处,即使是天界,你对禅修的兴趣仍会持续。如果不然,很快便会被居住环境所提供的欢乐所纠缠,而这将是你追寻佛法历程的终点。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位行者如何安住于修行。在他进入森林独修之前,他花了五年的时间依止一位老师,并与其它比丘共住在僧团中。他以各种方式服侍老师、接受禅修指导,并持戒清净。每年他于三个月雨安居的期间禅坐,之后参加传统的仪式,在仪式中,每位比丘以慈悲心讨论其它人的过失,因此人人都能改正自己的缺失。
对于身为行者的我们而言,此人的背景深具意义。所有的行者都应该像他致力于完全了解持戒的方法,直到清净戒完全成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我们共住于此世中,必须学习以利他且慈爱的方式来沟通。至于禅修,直到具有高度的技巧—完成观智的整个阶段,都需要依赖一位值得信赖而有能力的老师。
掌握修行的重点—明辨必要的与多余的
这位比丘具有很大的美德:专心致志于佛法,致力于了解真理,对他而言,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他极度审慎地分辨必要的与多余的,避免外在的活动,并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努力保持正念上。
对所有的人而言,限定自己的职责是有益的,如此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禅修。当偶尔做不到时,可以想想母牛的故事。如你所知,牛永远忙着用力咀嚼牧草,牠们整天都在吃。现在,母牛有只活蹦乱跳又顽皮的小牛,如果牠只顾着吃草,丝毫不关心小牛,那么,小牛必定会跑走并惹来麻烦。但如果牠忽略自己的需要,只看守小牛,那就得整晚都吃草了。因此,母牛一面注意小牛,一面吃草。有工作或事物要做的行者应仿效牠,一面做事,同时留意佛法,确保心不会跑得太远。
我们知道这位比丘是位勤奋且热切的行者,在他醒着时,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持正念,一如我们所知的那般,佛陀允许比丘睡四小时—整个中夜的时间。但强烈的迫切感使他把床搁置一旁,甚至废寝忘食,而以修行的持续精进来满足自己。
我不建议你废寝忘食,只希望你了解他致力于修行的程度。根据佛陀的教导,在密集禅修期间,如果行者可以应付得来,睡四小时是合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则需要更多的睡眠,但在床上躺太久而变得懒散则是无益的。至于食物,应吃到饱足为止,如此才会有足够的力气从事日常的活动与禅修,但不要吃太多,以免饱胀而昏昏欲睡。这位比丘的故事指出吃的必要性,为了健康,至少要吃足够的食物。
一个在禅修或在开示过程中过世的人,可视之为在战役中阵亡的英雄。我们的比丘在行禅中,被身体中风界的尖刀所袭击,而在天界中醒来。如果你在禅修中死亡,也可能如此,即使你还未证悟。
即使投生善处,你也会希望有条逃生的路线,通往完全的解脱与安全。在比丘天人拜访天界时,因自己会产生欲望的能力而感到恐惧,他知道甚至只是跨进宫殿大门,戒行就会逐渐丧失。证悟仍是他的优先选择,为此,必须保持戒行圆满,于是他逃到只园脱口说出自己的问题。
八正道—直达解脱之路
﹝八正道通往涅槃﹞
佛陀的响应很不寻常地简明,通常他会一步步地教导人们,从戒开始,并在指导修观之前,渐进到关于业的正见与正定。
为了说明此教导的顺序,他曾以艺术老师为例。一位想要学画的初学者来求教,老师不会只是递出一支画笔。第一课是展开画布,就如画家无法在虚空中画图一样,若无戒律的基础,或不懂业的法则而修观,一切都将徒劳无功。若无这两者,就如没有画布的表面,无法承接定与慧。某些禅修中心并不重视戒与业,如此的禅修无法获得太大的结果。
佛陀也会根据听众的背景或习性来调整他的教导,他明白这位不寻常的天人,曾是位成熟的比丘与禅修者,且在其暂留于三十三天时,也不曾破戒。
巴利语 kAraka (作者) 意指守本分而勤勉的人,这位比丘曾是这样的人。他不是仅有「行者」之名的人,也并非迷失于概念与幻想的哲人或梦想家,更不是个茫然地注视任何生起所缘的懒鬼。相反地,他热切而真诚,完全献身于他所走的这条道路,他对修行的深切信心与信赖,支持着持续的精进力,时时刻刻都试着将所接受的教导付诸实践,你可以将他视为老修行人。
佛陀给这位专心致志的人一个属于老修行人的指导。「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他说:「那会引导你到安全的皈依处,无有恐怖,那便是你的目标。」当中提到的路当然是指八正道,天人早已开始上路了,佛陀正允许他继续前进。另外,佛陀还注意到天人想在此生成为阿罗汉,于是也提供直达的道路—直截的观。
八正道的确十分笔直,无有叉路,它并非曲线,也非弯道或蜿蜒的路径,只是直接地通往涅槃。
﹝十种邪行﹞
我们可以从反面来检查,以充分了解这种正直的德行。据说有十种不善行或邪行,在智者的眼中,未调伏这十种身、语、意行的人是不正当的,他会不诚实、不正直,道德有缺损。
◎身邪行
身邪行有三种。第一种与仇恨、憎恶感有关,如果人缺乏慈悲,便很容易屈服于这些感觉,并将之转化为身体的行为。他可能会杀害、伤害或压迫其它有情。
邪行也会由贪产生,未受控制的贪会导致偷窃,或诈取他人的财产。
性是第三种邪行,被欲望袭击的人,只对自身的满足感到兴趣,不顾及别人的感觉而犯下邪淫。
◎语邪行
语邪行有四种:第一是说谎;第二是说两舌语,破坏友谊或团体;第三是语带伤害、粗鲁、低级与下流;第四种语邪行是无意义地喋喋不休。
◎意邪行
在心的层面则有三种邪行:人也许会想伤害他人;或觊觎他人的财产;或对业的法则缺乏正见,不接受业的法则,且相信个人行善作恶毫不重要,这是不善行。
佛教也将思考视为一种行为,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会产生行动。不相信﹁业﹂将导致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产生让自己或他人受苦的因缘。
还有其它不善思的心行,但未列举于其中,例如昏沉、掉举与种种微细烦恼的组合。被这些力量支配的人,称为意邪行者。
﹝步入邪道的危险﹞
无法解脱这些内、外在不善行的人,可说是走在邪道上,他不能期望自己抵达任何安全的地方,而持续地暴露在许多的危险中。
此处有自我批判、悔恨与遗憾的危险。他也许会为某个身、语、意的不善行找到合理化的借口;或是一开始并不知道那是不善的,稍后的反思则带来无穷的悔恨,而自责: 「那真是做了一件蠢事!」悔恨是痛苦的,那感觉不是由任何人所加诸你的。走在邪道上,即为自己招来邪道的苦,这种可能的情况无论出现在何时都很可怕,但真正恐怖的则是在人临终之时。
在死亡之前,无法控制的意识之流生起,那是人的一生与行为的回忆。如果你有许多具道德且慷慨的行为来回忆,心便会充满温暖与宁静,而能平静地死亡。如果你不遵守道德,悔恨与遗憾就会淹没你,你会想: 「生命如此短暂,而我滥用了时间,并未妥善运用机会,依循人性的最高标准而生活。」到那时,想改善作风就为时已晚了,你将会死得很痛苦。有些人在此时遭受巨大的痛苦,以致在临终时号啕大哭。
自我批判并非是选择邪道者的唯一危险,他还必须与智者的谴责与非难争斗。心地善良的人不会与不值得信赖或暴力的人为友,也不会尊崇他们。不善者终将无法适应,不能在社会中生存。
沿着邪道的某处,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与法律交锋。如果你犯法,法律会报复你,警察会逮捕你,迫使你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依罪行的轻重而罚锾、下狱,甚至死刑。现今的世界充满暴力,许多人因为贪、瞋、痴而犯法,他们不只是初犯,而是一犯再犯,无限地深陷下去。我们读过关于杀戮的残暴行动,当法律最终逮捕这些罪犯时,他们也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走在邪道的人有受罚的危险。
当然,如果你聪明地避开罪行,甚至是以合法的方式犯罪,确实可以避免外在权威的制裁,但无法逃脱前述的自我惩罚,诚实地知道自己做错事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你永远是自己最佳的目击者,你不可能隐瞒自己,也无法逃脱投生于恶趣—畜生、地狱、饿鬼。一旦做了某个行为,业便会具有产生果报的潜力。倘若果报不在此生圆熟,便会跟随你到未来的某个时间。邪道导致以上种种的危险。
八正道与三学
在八正道之中没有歪曲。以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为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带来整合与正直。
﹝八正道的戒学﹞
正语 (sammAvAcAs),根据前缀 sammA 的字面来说,是指完善或完美的言语,它是八正道戒学中的第一项,当然意指真实的话语,然而,还要符合其它的标准。言语应当带来有情之间的和谐,是慈爱而非伤害的;是悦耳、动听的;是有益而非无意义的。练习正语,便能从前述的四种语邪行中解脱。
正业 (sammAkammanta) 是戒学中的第二项,正业与律仪有关。我们应避免三种色身所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杀生、偷盗与邪淫。
戒学中的最后一项是正命 (sammAAjIva),营生要正派、合法,并远离任何染污,不从事不正当的职业。
在这三方面剔除歪曲,便能阻止最粗的烦恼靠近。烦恼是我们的敌人,应如此看待它们,远离敌人,便能免除危险。
﹝八正道的定学﹞
八正道的第二个部分是定学,包含三个要素—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如果你有遵循禅修指导,就应熟悉这部分。当你努力将注意力放在腹部时,这便是正精进,它有将烦恼推到一边的力量。当正精进发挥出来,便能有效地策动正念,而能观察所缘。正念也像个保护者,精进将烦恼移开,而正念将它们关在门外,心便可以专注,时时刻刻都维持在所缘上—镇定、冷静而不涣散,这就是正定。
当这三要素现前时,定学可说已有良好的发展。此时,心的烦恼与歪曲都已远离。定学直接对抗心的歪曲。
﹝八正道的慧学﹞
由于自己的精进,你的心会剎那、剎那地变得纯净而宁静。在一分钟之内,你能有六十个解脱歪曲的心的剎那,在二分钟内就有一百二十个剎那,想想一小时甚或一整天会有多少剎那的宁静。每一秒都很重要!
在这些剎那中,你会看到心直接落在目标—禅修的所缘上,这即是正思惟—八正道慧学中的一个要素。当心精确地瞄准目标,便会精晰地看到所缘,智慧便会生起。智慧清晰照见或如实了知﹁法﹂,即构成八正道中的另一要素—正见。
如果心准确地落在目标上,智能便生起,察觉因果法则的结构—将名法与色法连结的因果关系。如果心落于无常,便会清楚地察觉无常的本质。因此,正思惟与正见是相连的。
由正思惟生起的正见,具有根除歪曲的心种子的力量。歪曲的心的种子指的是极微细的随眠烦恼,只有智慧现前才能根除,这是非常特别的,以一种真实与实际体验的方式,只能剎那地发生,而非透过想象。
也许现在你能更理解为何佛陀说这条道路是笔直的,身、口、意的歪曲,会被八正道中的戒、定、慧三学克服。走在正道上的人,超越歪曲,远离众多危险。
涅槃即庇护所,正道即庇护所
佛陀进一步承诺这位比丘天人,这条正道会引导至安全的庇护所。﹁庇护所﹂在这部经的注释中有很多的讨论。事实上,它是指涅槃—没有任何危险、恐惧之处,击毁了老与死,卸去了苦的重担,抵远涅槃的人完全受到保护,因此,可称为﹁无惧者﹂—没有危险的人。
为了要抵达涅槃这安全的庇护所,我们必须走在八正道世俗的部分,世俗意指未超越此世。除非走这条路,否则无法抵达涅槃,涅槃是其结果。
我们讨论这这条路本身的三个部分—戒、定、慧。当戒行清净时,便无有悔恨,不受智者谴责、法律的刑罚,也不会投生于恶趣。如果圆满定学,便能解脱执着烦恼的危险—那些在心中生起并压迫我们的负面倾向。在正念与定苏醒时生起的观智,有克服随眠烦恼的力量。因此,即使在未抵达完全无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却可怕的事物。所以,这条路本身也是庇护所。
﹝烦恼、业与果—轮回的恶性循环﹞
烦恼要为世界的危险负责。无明、渴爱与执取都是烦恼,立基于无明,受到渴爱的支配,便会造业,然后忍受果报。由于过去在欲界的业行,我们投生于这个星球,在目前拥有的身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命是过去因的果,身与心依序成为渴爱与执取的所缘,渴爱与执取造作业,即再次投生的条件—再次渴求、执取身与心。烦恼、业与果是恶性循环的三个元素,是个无始的轮回,没有禅修,便不会有结束。
若非因为无明,恶性循环便不会存在。我们先因无知、不清楚了解的无明而受苦,后来是因为愚痴的无明,如果没有深刻地修行,便无法了解实相的真正特性—无常、苦、无我。不明了身心短暂的本质,它只是现象的剎那生灭,隐藏着我们所忍受的生灭压迫的巨大痛苦。我们不了解在这过程中没有 「人」在控制,也没有「人」在背后,可说是「无人在家」。如果我们深深地了解身心的这三种特性,就不会渴爱、执取。
然后,由于愚痴,我们在实相中加入虚假的元素,误以为名色是永恒不变的,在所拥有的身心中发现快乐,而假定有个永恒的自我或「我」在管理身心的过程。
这两种无明使得渴爱与执取生起。执取只是渴爱的具体化,渴求愉悦的色、声、香、味、触与想法,我们渴望新的所缘出现在面前。如果获得想要的,便会执取它而拒绝放手,而造作束缚自己于轮回中的业。
﹝打破轮回的循环﹞
当然,业有很多种。不善业带来不善果,而让我们在轮回中持续存在。然而,走上了八正道的前段,由于他正在避免不善行,便无须担心个人行为的负面影响,戒使得行者免于未来的痛苦。善业带来善果,尽管它仍会将我们推入新的生命轮回,但在禅修中,不再造作出使人持续存在的业。只是看着事物的来来去去是有益的,它甚至使我们不会继续轮回。以其最精确的意义来说,在禅修中不会产生异熟,当有足够精确的觉知,便能阻止渴爱的生起。因此,也会防止连结存在︵有︶、业、生、老、病、死等的连续生起。
修观会剎那、剎那地冲破烦恼、业、果的恶性循环,当行者策动了精进、念与稳固的定,正思惟便使心洞悉存在的真实本质,而能如实了知事物。智慧之光驱散无明的黑暗,无明消失了,渴爱如何生起?如果我们看清事物的无常、苦与无实体性,渴爱便不会生起,执取也无法跟随。因此说:不知而取,知即解脱。解脱执取,便不再造业,也不再有果报。
无明导致渴爱与执取,此三者导致「存在」与「我」的邪见。走在八正道上,能去除无明之因,如果这些消失,即使只有一剎那,便有解脱。粉碎了恶性循环,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庇护所。没有无明、烦恼的危险,也没有导致未来受苦的恐怖业行,只要保持正念,便可享有安全与平安。
也许你会觉得身心如此可怕,以致想摆脱它们。不过,自杀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如果你真的想要解脱,必须放聪明点。有道是只有观察到「果」,才能破坏「因」,这并非主动意义中的破坏,而是永续存在力的消失,正念破坏了会在未来导致类似的身心的 「因」。当心因为正念、正定、正思惟而集中—看着六根门前生起的每个所缘,看着它发生的剎那,此时烦恼不能入侵,完全无法生起。由于烦恼是业与轮回的 「因」,你便切断了在轮回存在的一个连结。如果现在没有「因」,未来就不会有「果」。
遵循八正道,经过观智的不同阶段,终究抵达涅槃的庇护所,解脱所有的危险。涅槃的成就共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永远根除特定的烦恼。当心完全清净,便会在最后的证悟阶段—阿罗汉,抵达究竟的庇护所。
预流—初次体验涅槃
初次体验到涅槃—证得须陀洹道的剎那,粉碎了连结恶趣的三个循环,不再投生于畜生、饿鬼或地狱之中。导致投生该处的烦恼被根除,不再造作轮回彼界的业行,而可能会造成这些结果的过去业则会失效。
在更高的证悟阶段,会根除愈来愈多的烦恼,最后到阿罗汉道心,则完全去除烦恼、业与果。阿罗汉永远不再受烦恼的折磨,死时即进入般涅槃—永不再进入轮回的涅槃。
即使只是最低层次的证悟,也能避免从事错误的修行或走上任何邪道,知道这点或许能鼓励你,这叙述于《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觉音 (Buddhaghosa) 于第五世纪的伟大作品。你也会从自责、智者的谴责、刑罚与堕入恶趣的危险中解脱。
(编者按:本期专辑内容译自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全然寂静的马车
──八正道的譬喻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八正道的寂静马车,是一辆戒、定、慧的马车,
以身精进与心精进为轮,惭愧为靠背,念为装甲,正见为车夫,
可载运一切众生安全地横越海洋、沙漠,穿越轮回的丛林。
全然寂静的马车
尚未到达预流的凡夫,就如旅者开始一段冒险的旅程,在横越沙漠、丛林或森林时,会有许多危险在等候,他必须装备齐全。在这种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之一是辆优良且可靠的车,佛陀提供比丘天人一个卓越的选择。「你会搭乘,」他说:「一辆全然寂静的马车。」
可以想象在他最近有了处于天界乐神之中的体验后,会发现一辆寂静的车子是多么吸引人,但在此还有弦外之音。
大部分的车辆都有噪音,佛陀时代所使用的旧式双轮或四轮马车喧嚣地发出嘎嘎声,特别是如果润滑油不足、粗制滥造或超载时,更是如此。即使现代的汽车或卡车仍十分喧闹。然而,佛陀提供的马车,却非普通的车辆,它制造精良,不论数以千、百万或亿计的众生搭乘,移动时都安静无声。这辆马车可载运所有人安全地横越海洋、沙漠,穿越轮回的丛林,是一辆修观的、八正道的马车。
佛陀在世时,数百万众生只是听闻他的开示便证悟了。有一千、十万或百万个众生,可能都听过同一个开示,所有这些众生都可以同时在马车上一起横越。
这辆马车永远不会嘎嘎作响,但其乘客通常会发出许多嘈杂声,特别是那些到达较远的彼岸—抵达涅槃这安全庇护所的人,他们会以赞美与兴奋的语气高声说:「这马车多好啊!我运用了它,而它也发挥了功效,引领我到达觉悟。」
已抵达觉悟四阶段的圣人—预流者、一来者、不来者与阿罗汉,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歌颂马车:「我的心已完全改变,充满了信心、清明与广阔。许多智慧于我身中展开,心强壮而稳定,能弹性地面对生命的变化。」
能进入禅定的圣人们会歌颂这辆车,进入灭定的一来者与阿罗汉也是如此,他们能经验到心、心所与一切心所生法的寂灭。从这些定中出来,他们对这辆车充满喜乐与赞美。
通常当某人死亡时,人们会哀伤、悲号。看到有情离开这世间,我们会哀悼、哭泣、沮丧。然而,对想根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而言,死亡是件期待的事。他会说:「终于能丢弃这苦的聚合体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不用再面对痛苦,而只有在涅槃庇护所的喜乐。」
阿罗汉的珍贵也许超乎你的想象,但你自己可以知道阿罗汉可能会有的感觉。看看自己的修行,你也许曾克服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与疑,而可以清晰地看到所缘的本质;也许曾看到名色之间的差别,或现象的剎那生灭。看到生灭的阶段,即是一种解脱与快乐,这种喜悦、清明的心,就是禅修的果。
佛陀说:「对曾参加密集禅修或曾达到禅定的人而言,在他身上生起的喜悦,远超过这世间或天界所能经验的欲乐。」
禅定在此等同安止定,或是在修观时所发展的深层次的剎那定,后者称为「观禅」(vipassanA jhAnas)。
﹝无与伦比的滋味﹞
能持续地保持正念的行者,会在禅修中经验到很深的喜悦—一种从未品尝过的、无与伦比的法味。初次经验时,你会充满惊奇:「多殊胜的佛法啊!真是神奇!我无法相信内在竟能生起如此多的平静、喜与乐。」你会充满信念、信心、满意与满足,会开始想与别人分享这经验,甚至会企图举办自己的传教活动。这是你心中的声音,歌颂能搭乘这辆寂静的马车。
另一种噪音比较不那么狂热,那是行者粗鲁、不悦地搭乘马车时的尖叫声,他们也许想要继续坚持,但只是很勉强,这些是未勤奋于禅修的行者。在修观中,少量的精进只能带来微不足道的结果,懈怠的行者永远无法品尝法味,他们也许听说别人的成功,或看到别人坐得直挺安稳,推测他们享受很深的止与观,但自己的心却陷入散乱与五盖的困境里。怀疑会悄悄地潜入他们的心中—怀疑老师、方法与马车本身:「这真是很糟糕的马车,无法载我到任何地方,车身颠簸,又制造许多噪音。」
﹝愈是迷路,得到的米愈多﹞
有时甚至会听到非常绝望的哭号从马车的方向传来,这哭声来自对禅修有信心且很努力的行者,但为了某些原因,无法如预期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开始失去信心,怀疑是否能达成目标。
缅甸有种用来鼓励这些人的说法:「行者愈迷路,得到的米愈多。」行者是存在于佛教国家的一种出家人,他们受持八戒或十戒,穿着白袍,剃除发须,因为舍离世间而住在寺院中,以种种方式维持寺院与协助比丘,任务之一是每隔几天进城化缘。在缅甸,化缘得到的通常是生米,他们挑着两端吊着竹篓的扁担,沿街而行。
也许是他不熟悉村落的小径,在该回家时找不到回寺院的路。这位可怜的出家人走入死巷,于是转入一个小巷弄,结果又是一条死巷,而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他路线的一部分,因此继续布施给他。等到他找到回家的路,便已获得一大堆战利品。
如果你们有时迷失或偏离正轨,可以想想你最后会得到一大袋的佛法。
马车的两轮—心精进与身精进
一如佛陀所形容的,这辆神圣的马车具有两轮,在当时马车即如此制造,这样的隐喻才能容易为当时的听众所接受。佛陀解释马车的一轮是身精进,而另一轮则是心精进。
禅修与从事其它的职业一样,精进是很重要的,必须努力勤奋才能成功。如果我们不屈不挠地精进,就能成为英雄—有勇气的人,禅修中所需要的正是勇猛精进。
身精进是维持身体行、住、坐、卧各种姿势的努力。而若没有心精进,禅修就不存在,它是保持正念与定,确保烦恼远离的力量。
精进的两轮承载着修行之车。行禅时,你必须举起脚、向前伸,然后放到地上,一再地重复便构成了走路的动作。当你行禅时,身精进产生移动,而心精进唤起心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移动,适量的身精进有助于警觉与心精进。
我们必须注意到,精进是佛陀设计车辆的基础,就如世间马车的两轮必须稳固地安装在车上一样,心精进与身精进也必须好好衔接,以带动这辆八正道的马车。如果坐禅时,无法确实让身体努力坐好,或无法使心保持敏锐,并持续而精确地觉察,那么我们便那里也去不了。然而,如果精进的双轮继续转动,车辆便会笔直地向前移动。
﹝身精进—维持身体各种姿势的努力﹞
单单保持身体的姿势,便需要相当大量的精进,如果坐着,必须努力让自己不倒下来;如果是在走路,则必须移动双腿。我们试着保持四威仪均衡地精进,并创造健康的条件。尤其在密集禅修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坐禅、行禅,其次是站立、躺卧,并限制睡觉的时间。
如果不好好地维持姿势,结果便是懒散。在坐禅时,你也许会找个东西来靠背,或许会断定走路太累,或某种放松的嗜好更适合禅修。如你所猜想,我不推荐以上任何一种想法。
﹝心精进—保持正念与定,确保烦恼远离﹞
心精进也是如此,松懈是不好的。必须一开始便认定,发挥坚忍不拔与持续的心精进是必要的。要告诉自己在正念中不要有任何间断,尽可能地持之以恒。如此的态度非常有用,它会开启你的心,而有确实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
有些行者特别讨厌行禅,觉得无聊又浪费时间,只在老师告诉他们这么做时行禅。相反地,由于行禅需要强固的双重精进,对于保持精进之轮的转动是非常重要的。以正确的专注行禅,你会轻松舒适地抵达目标。
当心精进时时刻刻地出现,便能防止烦恼侵入,将之阻挡在外、搁置一旁,并被心所拒绝。
有些行者断断续续地精进时,他们一时兴起才精进的作法会使人混乱。建立在突发正念的精进,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在失念的几个剎那后,便是烦恼逍遥的时光。之后,当这样的行者再次开始保持正念,就必须重头来过。一再地努力而后休息,无法建立起动力,也无法进步。
也许你会做某种心灵的探寻,老实说,你真的有保持正念吗?你真的诚挚地在醒着的每个剎那,以坚忍不拔且百折不挠的精进来维持正念吗?保持心精进之轮持续转动的人,可说拥有热切的精进。佛陀赞美这样的人说:「拥有热切精进的人,则有舒适的生活。」为什么会如此?热切的精进阻止烦恼靠近,产生冷静、平静、喜乐的心理氛围,远离贪婪、残酷、破坏性等一切皆是苦的念头。
热切精进的美德是无止尽的,佛陀说:「宁愿以热切的精进活一天,也胜过没有精进而活一百年。」希望你从这段讨论中所得到的激励,足以保持精进之轮的转动。
马车的靠背—惭愧
佛陀所描述的下一个部分是车辆的靠背—惭愧。当时的马车会有靠背来倚靠,若无靠背,在车子突然停止或向前时,车夫或乘客会跌下车。靠背也可以是个奢侈品,人可以向后倚靠,像坐在自己喜欢的扶手椅子般,舒适地向目的地前进。在我们的讨论中,目的地是神圣的目标—涅槃。
﹝有益的惭与愧﹞
为了明白内观马车上「靠背」的功能,我们必须审查「惭愧」的意义。佛陀使用的巴利语是 hiri (惭);「愧」(ottappa) 的品质则是「惭」的良伴。虽然经典并未特别提及,但由于「愧」的意思也包含在内,所以要同时讨论。这两个字通常分别翻译为「羞耻」(shame) 与「畏惧」(fear),不幸地,这些字都是负面的,也因此是不正确的。在英文中,并无适合表达这些意义的语词,最好的权宜说法是「道德良心」。如果有时间,我会试着解释巴利语的意思。
请谨记,惭与愧并非如习惯所说的和生气或瞋恚有关,它们只是以非常特别的方式,让人对不善行感到羞耻与畏惧。它们一起创造一个纯净无染的道德良心—自我的正直。事实上正直的人不会做任何令他羞耻的事,在道德上也是无惧的。
惭是种厌恶烦恼的感觉。你若试图努力保持正念,便会发现当烦恼攻击你到为烦恼所害之间有个空档。回复理智时,可以说你因为松懈而为烦恼所困,而感到某种憎恶或羞耻。这种对烦恼的态度称为「惭」。
愧是畏惧不善行的结果。如果正式禅修时,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善思上,就会使进步迟缓。如果你受到烦恼的影响而做出不善行,便会为后果所苦,畏惧发生这种事,便会对总是等着发动攻击的烦恼更加注意、警觉。在禅坐时,你会坚定地专心致力于主要的所缘。
惭与个人的美德和正直有直接的关系,而愧也与美德以及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的美名有关。
惭以许多方式表现。假设某个很有教养的男子或女子,不论家境如何,父母以人类的价值来教育他们,如此的绅士、淑女会在做杀生的不善行前三思。他们会想:「我的父母教我要慈爱,那么我要屈从于这种破坏性的想法或感觉,置自己的自尊心于险境吗?我要在自己缺乏慈悲与体谅的虚弱时刻,杀害其它众生吗?我要牺牲自己的美德吗?」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反思,而决定避免杀生,惭便发挥了作用。
学问或知识的美德也能使人抗拒不善行,如果某人在任何的意义下是有学问、教养的,他便会有高的道德标准。当真正有教养的人企图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他会想到那有失身分,而退缩不前。
惭也会因为年纪的关系而生起,在年纪较长时,人会感到一种尊严,而对自己说:「我是个年长的人,知道对错的差别。我不会做任何不适合自己的事,因为我深深尊重自己的尊严。」
惭也会因为有勇气的信念而生起,可以反思不道德行为是怯懦、卑劣、无节操者行为的领域。有勇气与信念的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坚守原则。这是英勇的美德,拒绝让自己的正直受到破坏。
愧—良心中的畏惧层面,当想到父母、朋友、家人会因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蒙羞时生起,它同时也是不辜负人性中的至善的愿望。
一旦做了不道德的行为是无法隐藏的,你自己知道做了这件事,同时也有一些众生能读出他人的心,能看到或听到别人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注意到这些众生在场,做不善行时便会犹豫,以免被人发现。
惭与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这些,父母与兄弟姊妹可以过着相当清净的生活,如果人类无有惭愧,家庭成员的连系不受姻亲关系的限制,那么就如猫狗一般了。
现在这世界深受人们缺乏这些特质的困扰。事实上,惭与愧称为「世间的守护者」。想象有个世界,那里的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惭与愧!
惭与愧也称为「白法」(sukka dhamma)—纯净之法,因为它们在这星球上,对于维持有情行为的纯净十分重要。白法同时意味白色,以象征纯净。相反的无惭与无愧则称为「黑法」(kanha dhamma),黑色会吸收热,而白色则反射之。无惭与无耻的黑法是烦恼最好的吸收器,当它们出现时,你可以确定烦恼会完全渗入心中;然而,如果白法出现,烦恼便会被反射出去。
经典举两颗铁球为例,一个被粪便弄脏了,另一个则是火红炽热的。有个人受赠这两颗球,他拒绝了第一个,因为它令人厌恶;他也拒绝了第二个,因为怕被烫伤。不取被粪便污染的球,就如他心中惭的特质,当他将不道德与正直相比较时,会发现不道德令人厌恶。不取炽热的球,就如出自对业果的恐惧,而害怕犯下不善行的愧,他知道结果会导致地狱或恶趣,因而避免十种不善行,就如它们是那两个铁球一样。
﹝无益的惭与愧﹞
有些惭与愧是无益的,我称它们为「假的」惭与愧。有人也许会对持守五戒、闻法或向值得尊敬的人顶礼感到羞耻、难堪;也许会对在大众面前高声朗诵或演说感到丢脸。害怕别人的批评,如果那批评不是根据道德行为而发,那就是假的惭。
有四件事有助于个人的利益,这是人类不该感到羞耻的。这些并未列在佛教经典中,它们是属于世间的、实用的。
首先,不要对自己的生意或赖以为生的工作感到羞耻;不该对接近老师以学习买卖、专业或学科感到羞耻,如果因羞耻而不去做,如何获得知识呢?不该对吃感到羞耻,如果不能吃,那么将会饿死。最后,不该对夫妻间的亲密关系感到羞耻。
同时也有假的愧,例如,害怕在人生历程必要的时刻,会见重要的人。
村民会在搭乘火车、公车或渡船旅行时,有假愧的倾向,我指的是真正的村民—从未搭乘过公共运输工具的人,这些单纯的人也许会在旅行时害怕使用厕所,这也是无益的。人们也会害怕动物、狗、蛇或昆虫,或害怕到陌生的地方。许多人害怕异性,或敬畏父母、师长,不敢走到跟前或与之交谈。有些行者害怕与老师小参,他们等在门外,彷佛那是牙医诊所一般。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惭与愧,它们只与做出不善行有关。人应该畏惧恶业与烦恼,要知道在它们攻击时,很难说它们会操纵人到什么程度,而让人做出不善行。
反思惭与愧是件好事,行者身上的这两项特质愈强,便愈能发挥精进来保持正念。害怕破坏持续练习的行者,就会努力地培养警觉。
因此,佛陀对天人说:「庄严的八正道马车以惭为靠背。」如果你有惭与愧的靠背,当驶向涅槃极乐时,会有东西可倚靠与依赖,能让你舒服地坐着。就如搭车时有意外的风险,行者在八正道的马车上,也冒着修行的风险,如果这些特质较微弱,便有失念的危险,而所有的过患便随之发生。
愿你充分的惭与愧引领你激发热切的精进,以使能持续地修习正念。愿你因此能顺利而快速地沿着八正道前进,直到最后了解涅槃。
环绕马车的装甲—念
为了确保佛法之旅安全完成,马车必须有车身。在佛陀时代,马车以木头或其它坚硬的材质制成,用来防御矛或箭。在近代,国家会花费许多资源来发展战车所使用的装甲。现代的汽车为了安全,也都以金属包覆,今日你乘车时,就如处在舒适的房间里,远离风吹日晒。如果车身好好地保护你免受天候的影响,那么不论外面下雨或下雪,你都能舒适地旅行。这些例子都在说明,念让行者远离烦恼无情攻击的功能。念是种让心安全、舒适与冷静的武装,只要有念提供保护,烦恼便无法进入。
少了念的防护,无人能安全地以八正道之车旅行。当马车进入战场时,装甲是保护乘客的决定性因素,修观是场对抗烦恼的战役,早在记忆所及之前,烦恼便控制了我们的存在,所以需要坚固的装甲环绕马车,我们才能受到保护,免受它们无情的掠夺。
为了克服烦恼,了解它们如何生起是有益的。烦恼的生起与六境有关,无论何时,只要在六根门的任何一门失去正念,你很容易就会成为贪、瞋、痴与其它烦恼的受害者。
例如,当「看」的过程发生时,可见色与眼识接触,如果是可意的所缘,而且你没有正念,立基于渴爱或欲望的念头便会生起;如果是不可意的所缘,瞋恚便会攻击你;如果所缘是平淡且无关好恶的,你就会被愚痴的浪潮卷走。然而,当正念现前,烦恼便无法进入你的意识之流。注意﹁看﹂的过程,念让心有机会了解正在发生事物的真实本质。
念的直接利益是心的纯净、清明与快乐,这些只有在念出现时才能经验到。无有烦恼即是纯净,因为纯净而会有清明与喜悦,纯净而清明的心便能加以施展。
不幸的是,在事物还未受检视的过程中,不善心会比善心生起得更频繁。一旦心中生起贪、瞋、痴,我们便会开始造作不善业,而在今世或后世结果。投生是一种果报,有了生,死亡变得不可避免。在生与死之间,众生会造作更多的业,包括善业与恶业,使得轮回持续转动。因此,无有正念是通往死亡之路,它是今世与来世的死因。
因此,念犹如对生命不可或缺的新鲜空气,所有呼吸的众生都需要清新的空气,如果只有污染的空气可用,他们很快就会染病,甚至死亡。念就是这么重要,丧失正念这新鲜空气的心会变得腐败,呼吸急促,并因烦恼而窒息。
人吸了脏空气也许会突然生病,而在真正临终时遭受极大的痛苦。当失念时,我们因吸入烦恼的毒气而受苦,在可意的所缘出现时,被渴爱的痛苦所刺穿;如果是不可意的所缘,就被瞋恚之火所焚烧;如果发现所缘会让人出丑,就会被我慢所吞食。烦恼以许多形式出现,但当它们攻击我们时,总是相同的—我们会受苦。心的完全舒适、宁静与快乐,只存在于将烦恼摒除于内心之外。
有些污染物会让有呼吸的生物发昏与混乱,有的则会死亡。烦恼也是如此,有的攻击力较小,有的则会致命。有人会因欲乐而头昏;或盛怒下中风发作而亡;若渴望过度强烈,会致人于死;放纵多年的贪欲,是为严重疾病种下祸根;极度的愤怒或恐惧也会致命,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烦恼同时也会招致精神官能症或精神异常。
事实上,烦恼比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要危险许多。如果有人吸入污染的空气而死,毒素会留在他的尸体中,但烦恼的染污则会带到下一世,更不要说它们对其他有情的负面影响。烦恼由心吸入,造成的业会在未来成熟。
当正念时时刻刻现前,心会渐渐净化,如戒烟以后,肺渐渐排掉附着其上的焦油与尼古丁一样。纯净的心容易专注,智慧便有机会生起,这个治疗的过程由念开始。以念为修习的基础并深化定,你会经历到各个层次,智能便渐渐增长。最后在烦恼根除之时,便会体证涅槃,涅槃中没有任何染污。
只有在个人的修行中体验过念的利益的人,才能欣赏其价值。当人们不厌其烦地呼吸新鲜空气,在拥有健康后,才能证明他们努力的价值。同样地,深入修行的禅修者,甚至是体验到了涅槃,才会真正了解念是值得的。
车夫—正见
不论这辆车有多优良,若没有驾驶,那里也无法到达。同样地,佛陀解释,正见必须为我们的心灵之旅提供动力与方向。经典列出六种正见,在这项开示中,佛陀特别提及于圣道心剎那所生起的正见。圣道心是此练习中最顶点的观,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自业正见—「业」是个人唯一的财产﹞
第一种是「自业正见」(kammassakatA sammAdiTThi)—视﹁业﹂为个人财产的正见,「业」当然是指所有的善行与不善行。我们能拥有与支配物质所缘的观念,基本上是个错觉,因为所有的物质都是无常的,必然会败坏,「业」才是我们在世上唯一可靠的财产。
我们必须了解,不论所做的一切是善或恶,都会跟着我们轮回,而生起相应的善果或恶果。「业」对于心会产生直接的结果,依善业或恶业导致乐或苦。另外,还有经过长时间才圆熟的果,不善业导致投生于恶趣,而善业则生于善趣,最高的善业则导向解脱轮回。
以这种方式看待生命,给予我们选择所希望的生活条件的力量。因此,业自性正见又称为「世间之光」,藉由它,我们能看到并评估选择的本质。正确地了解「业」,就如铁路的交叉点,火车可以在那里选择方向;或如连结许多目的地的国际机场。由于我们如所有众生一般希求安乐,对「业」的这项了解,会让我们产生培养更多善行的强烈愿望,也会想要避免那些招致未来悲苦的行为。
布施与持戒的人,即选择了投生于善趣的方向,这种福业会帮助有情走上涅槃之道。
﹝禅正见—安止于所缘﹞
修习定才能超越自业正见。定有种种立即的功德,它能让行者活得轻安,安止于所缘。
第二种正见是「禅正见」(jhAna sammAdiTThi) —关于各种禅与安止定的正见,它是与八种禅定之一同时生起的知见。禅正见有三项功德:在临终时,如果能够维持获得安止的力量,便能投生梵天,在那儿待上很长的时间,经历世间的成坏;第二,禅定是发展稳固内观的基础;它也能成为发展神通的基础。
﹝观正见—为究竟的观开路﹞
我们花费最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发展第三种正见—观正见 (vipassanA sammAdiTThi),这种正见是观智的果。当精进、念与惭愧都现前时,这些观智自然会发展。重要的是,要谨记:正见不只是一种看法,而是从我们亲见存在的真实本质,所生起的深刻领悟。
近代的元首要离开官邸时,会有多项准备工作,在车队安排好之前,安全人员要先确定道路是否畅通与安全。他们要检查是否有炸弹;在人行道上放些栅栏以控制群众;分派警察人员站岗;并移除任何可能挡路的车辆。唯有如此,总统才会离开官邸进入座车。
同样地,在八正道中,观正见就如特务。无常、苦与无我随观清除道路上的各种执取—执取邪见、珍爱的理论、误解等,清除的过程顺序地发生,一旦事前的准备工作完成,圣道正见将会出现,并根除烦恼。
◎清除的过程
在通往圣道心的路上,每阶段的观皆断除一种特别的邪见,或关于实相本质的误解。第一个名色分别智,让我们区分出名色的差别,了解生命只不过是川流不息的名、色二法。此时,我们除去了额外的东西—将实际不在该处的某物放入实相中,例如永恒与有个自我的观念。
第二个是了解因与果的缘摄受智,断除任何关于事物是否为偶然发生的疑问—我们知道它们并非如此。进一步地,我们清晰而直接地看见事物并非靠任何外力而产生。
深入禅修,我们会看到所缘的无常,并领悟过去与未来将经验的每件事都是无常的。基于这无常的理解,接着便会了解我们并无庇护所,无一物可倚赖,因而去除可在世间的物体中找到平静与平稳的邪见。被诸法压迫确实是很大的痛苦,在观的阶段,我们会从心底感受到这点。
与这浮沈的恐惧与压迫感有关,并随之而来的是,了解无人能阻止或控制事物的来去,我们会恍然了悟事物中并无自我。
后面这三种特别与无常、苦、无我有关的观,是观正见的开始。
◎观正见的生起
随着观正见的生起,马车便蓄势待发。当它面对导入涅槃的正道时,会有点震动与移动,现在则可以真正转动轮子,让车子上路。正确地武装,坚实的背靠,车夫也坐好了,你只需要轻推一下两个轮子,马车便能真正起程。
一旦得到无常、苦、无我随观智,你会更快、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生灭。剎那、剎那生灭,以百万分之一秒、十亿分之一秒出现—愈深入,看的生灭愈快,最后你完全看不到生起,怎么看都只有快速的坏灭一闪而逝,你会有种感觉,彷佛有人突然抽走你脚下的地毯,使你顿失依靠。这种坏灭不是抽象的概念,在那时它涵盖你整个的生命。
你愈深入,便愈驶近目的地。在完成所有的观智阶段后,道心的正见会接手并载你回家,回到涅槃安全的庇护所。
虽然在观智显现时,烦恼没有机会生起,但它们尚未根除,也许被阻隔在外,但正等待机会回复力量。
◎削弱并去除烦恼
只有当圣道正见生起的剎那,才能根除烦恼。
你也许会想知道根除烦恼是什么意思。已经生起的烦恼无法移除—它们已经过去。同样地,尚未生起的烦恼也无法去除,因为它们还未出现。而即使是现在,烦恼生起又灭去,又如何能将之根除呢?要移除的是随眠或潜伏的烦恼。烦恼有两种,一者与所缘有关;另一者与存在的连续性有关。第一种型态在条件许可时发生,即与名或色法的所缘接触,又缺乏正念时。如果某个所缘占优势,又没有正念以确保心与所缘间接触的清净,潜伏的烦恼便苏醒并变得很明显。然而,如果此时保持正念,便不再有适宜的条件,也就远离了烦恼。
第二种烦恼处在休眠状态,埋藏在意识流中,随着我们一路轮回,这种烦恼只能藉由道心来根除。
古代得了虐疾的病人有两种药可以治疗,虐疾病人要经历体温变化不断的循环,每两天左右会发一次高烧,接着是突然感到寒冷。治疗过程的第一步是先平衡极端的体温,它让病人强壮,而令虐疾细菌变弱,最后当冷热循环减弱了,便开一剂猛药。现在病人比较强壮,而病菌更为虚弱,疟疾便能完全根除。
治疗的准备过程,好比是减弱烦恼的观智,而猛乐则是一次根除烦恼的道心。
另一个例子是经由政府机关的繁复手续,以取得法律证明文件的过程,这可能要花上一整天。首先你到一楼与接待人员洽谈,他会要你到二楼去取文件,并在上面签核。这单位再要你到那单位,你出示一份文件,却得到一大堆要填写的表格,然后等负责者签核。一整天经过许多不同的管道,从一层到另一层,填了许多表格,然后拿去签核,花很长的时间完成每个部分。最后你到达顶层,只花了官员半秒钟来做最后的签核。你的文件现在已经认证了,但须先经过这些繁复的手续。
内观也是如此,有许多的繁复手续,道心出现时甚至比最高官员的签核时间还短,但你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当一切都就绪了,正见之道会显现,证明所有的烦恼都已被根除。
观智的第一个部分也许可称作「工人之道」,你必须努力工作,不逃避才能正确地完成它。圣道心就如老板,指挥工作的完成,他不能在前置作业尚未完成的空白表格上签核。
﹝圣道正见与圣果正见—熄灭烦恼之火、在灰烬上泼水﹞
当观智完成时,圣道心自动生起,接着生起果心。巴利语称这些心为 magga (道) 与 phala (果)。圣道正见与圣果正见则各是道心与果心的要素,也是六种正见中的第四与第五种正见。
当圣道心生起,圣道正见根除会造成人们投生于恶趣、下界—地狱、畜生、饿鬼的烦恼。紧接着而生的是圣果心,圣果正见是当中的一部分。由于已根除随眠烦恼,可能有人会问它的功能为何,果正见只是冷却烦恼的余温,火可能已烧尽,但还留有余火与微热的灰烬,圣果正见就是在余火上泼水。
﹝观察智正见﹞
第六也是最后的正见—观察智正见,它紧随着果心与涅槃的经验而来。它观察五项事物:(一) 道心的发生;(二) 果心的发生;(三) 作为心的所缘的涅槃自身;(四) 已根除的烦恼;(五) 残余的烦恼。而无其它重要的功能。
第一种自业正见,可说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自存在中消失。这世界的体系也许会破灭或荒芜,但或许在其它的世界系统中,永远会有具备﹁业﹂是自己财产正见的众生。
那些不曾试着了解善业与不善业区别的人,完全远离了光明。他们可以比喻为天生失明的婴儿,在子宫中与出生时都无法看见。这婴儿长大了仍不能看见,无法引导自己,眼盲又缺乏引导的人,必然会发生许多意外。
只要人们禅修并到达禅定,禅正见便一直会存在。佛陀的教诲也许并不兴盛,但永远有人练习定与安止。然而,剩下的正见,唯有在佛陀的教诲仍然存在时才能出现。从乔达摩佛陀的时代直到今日,他的教法仍在盛行,广为现在的世界所知,即使在非佛教国家,也有以他的教诲为基础的团体或机构。以自业正见或禅正见为足的人,无法接触佛法之光,他只能被世间之光所照亮,无法照到佛陀之光。剩下的四种正见,从观正见到观察智正见,都包含了佛陀教诲之光。
当行者可以分别名色,便能从自我的谬思中解脱,而去除第一层黑暗的面纱,我们说这是佛法之光照亮了心。但还有更多层面纱要移除,第二层是无明—认为事物是混沌的、随机而生的。这层面纱即由缘摄受智移除,当行者看到因果,心中的光便更加明亮,他应不会以此为满足,由于心不知无常、苦、无我的特相,所以仍一片黑暗。为了要移除这黑暗,行者必须更加努力,当事物生起时持续地观察它们,让念更敏锐,定更加深,智慧便会自然生起。
现在行者明白在这些无常的现象中,无法寻求庇护所,他会大失所望,但内在的光却更亮了,他清晰地了解现象的苦与无我。此时只留下最后一层面纱,覆盖着涅槃的实相,而唯有圣道心才能移除,佛陀教诲之光现在才真正开始闪耀。
如果发展所有的六种正见,你会容光焕发,不论未来身在何处,永远不会与智慧之光分离,在你剩余的轮回游历中,智慧将更加闪耀。最后,当阿罗汉道与果—最后觉悟阶段的道心与果心—来到时,智慧之光将如盛大的烟火般灿烂。
真正佛陀之子
──八正道的功德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预流者已经入流了,他的心将永远与佛法同在。
在执行世间的职责时,他会像母牛一样,一边吃草,一边看顾小牛。
他的心倾向佛法,但不会回避世间的责任,是真正的佛陀之子。
证得预流果,令轮回之洋干涸
不论男女,任何人只要拥有这样一辆马车,且驾驶得当,无疑地都会抵达涅槃。
据说当比丘天人听了这段马车的开示,他了解佛陀指出的重点,当下即成为预流者,而拥有这辆称为「八正道」的庄严马车。虽然佛陀的开示直接指向阿罗汉这终极目标,但这位天人还未有得到最终觉悟的潜能,他目前的身心情况最多能证得预流果。
在觉悟的第一阶段,已经解脱落入恶趣的危险。经典说已根除三种烦恼:邪见、疑与戒禁取见。在注释书中,还加入嫉妒与悭。
﹝根除三种烦恼﹞
◎断除邪见
我们可以假定天人在前一世身为比丘时,已获得名色分别智。在得到的剎那,他解脱了有个内在永恒的实体—自我的邪见。然而,他只是暂时地舍弃这邪见,要等到初次窥见涅槃,才会永远改变见解,预流者不再相信永恒实体的错觉。
◎断除疑
第二种根除的烦恼与邪见密切相关。在无法正确了解事物的本质时,很难得到一个孰是孰非的坚定结论。就如人站在岔路口,或突然发现自己迷了路,对于要走那一条路感到怀疑。这种进退两难使人衰弱,精力削减。
当行者看到因果运作的原理时,暂时地舍弃疑,他们看到佛法是真实的,名与色皆是有为法,世间的一切无非因缘和合而生。然而,这种没有疑的状态,只在念与观持续时维持。最后,对于佛法的功效与真实性坚定不移的信念,只有行至八正道的目的地—涅槃时,才会出现。跟随着佛陀的足迹走到道路终点的行者,同时也会对佛陀与其它以同样的道路,到达相同目标的圣人们生起信心。
◎断除戒禁取见
预流者断除的第三个烦恼是戒禁取见,以一般方式对这点的了解是相当明白的,但若是从四圣谛的观点来检视,就能更完全地了解。当有潜力的预流者首次在自己身上修习八圣道时,他们学会明了第一圣谛—一切皆苦,名色是苦。行者最初的修习包含观察这些苦的事物。当完全明了第一圣谛,将会自动体解其它三个圣谛。意即第二圣谛—舍弃渴爱;第三圣谛—苦灭;第四圣谛—修习八正道。
八正道最初或世间的部分,在每个正念的剎那中发展,在某些点上会圆熟成出世间智。因此,在到达涅槃时,这位天人知道他的修行是唯一成就涅槃的方法。他知道经验到真正的苦灭—无为法,且了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涅槃,所有的行者在此时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八正道是唯一导向涅槃的道路,这种深刻的了解只有透过修行才能达到。有了这个了解,预流者便不再执着,或相信其它没有八正道要素的修行方法的功效。
在注释书中,提到其它两种根除的烦恼,一是嫉妒—不希望看到别人的快乐或成功;二是悭—不希望看到他人与自己一样快乐。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些注释。这两种心所属于﹁瞋﹂的范围,根据佛陀所说的经典,预流者所根除的烦恼与瞋无关。然而,既然已根除投生于下界的潜在因素,预流者就算遭到嫉妒与悭的攻击,也不至于投生下界。
在《清净道论》这部受到高度推崇、非正典的作品中,有段有趣的评论。以正典的参考数据为基础,《清净道论》承认预流者仍会受到贪、瞋、痴的袭击,且仍有慢。然而,由于圣道心已根除了导致恶趣的烦恼,便可安然下结论:预流者解脱了足以导致投生恶趣的烦恼。
《清净道论》同时指出,预流者已成功地使得轮回存在的海洋干涸。只要人还未达到觉悟的第一阶段,就必须继续存在于无始轮回中,轮回的范围十分广大,你会一直持续地流转。但预流者在最后完全觉悟成为阿罗汉之前,最多只有七次的投生。七世比起无尽的来世,又算什么呢?对所有修行的目标而言,我们可以说轮回的海洋已经干涸。
不善业只能在无明与渴爱的影响下发生,当某种程度的无明与渴爱消失,某种不善业果—投生于恶趣的可能性也会消失。受到自我的邪见与怀疑道与业等的烦恼冷酷地攻击时,恶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们所犯下的暴行,无疑地会导致投生下界。预流者没有这些烦恼,就不再犯导致恶趣投生的可怕行为,且他过去可能导致投生恶趣的业,也会在达到圣道心的剎那断除,预流者不再需要害怕这种强烈的苦受。
﹝不可剥夺的圣财﹞
预流果的另一项功德是明白圣人的七圣财。圣人是品格纯净、高尚,成就四种觉悟之一的人,他们的财产是信、戒、惭、愧、闻、舍与慧。
「信」是对佛、法、僧持久且不动摇的信心,因为直接的经验与了解而不会动摇。圣人永远不会被贿赂或收买,而以任何方式舍弃佛、法、僧。为了达到此一目的,而使出各种软硬手段,绝对无法说服圣人舍弃他的知见。
「戒」指的是与五戒有关的行为之清净,据说预流者无法蓄意破戒,无有导致恶趣投生的邪思或邪行。他已从三种身恶行、语恶行与邪命中解脱,最后从戒禁取见解脱出来。
第三与第四项圣财是「惭」与「愧」,前面已有解释。预流者扎实地培养惭与愧这两个层面,也因此不会表现出错误的行为。
第五项圣财是「闻」,指的是对禅修理论以及如何禅修的实际了解。于走在朝向涅槃的八正道上的教师中,预流者确实是博学多闻。
「舍」(cAga) 通常译为「施舍」,实际上意指「舍弃」。预流者慷慨地舍弃所有会造成投生下界的烦恼;此外,他在布施上也是慷慨大方,且是真实、持久的。
最后一项圣财是「慧」,指的是观智与观慧。预流者的修行解脱了错误的念与定,他也将解脱会在内部爆发并显现于身、口、意的强烈烦恼,同时也解脱对投生恶趣的恐惧。
个人的寂静是最重要的,解脱畏惧时才能达到,如果许多人能够理解这样的寂静,确实在心中拥有寂静,你可以想象对世界和平有多少贡献。世界和平只能从内在开始。
﹝真正佛陀之子﹞
另一项预流果的功德是成为真正的佛陀之子,许多人很虔诚,极具信心,每天供养佛、法、僧三宝,但由于环境中的变量,总是有可能放弃信仰,可能生来就不相信,这一生你也许非常高尚且心地善良,但下一世则变为恶棍。除非达到觉悟的第一阶段,成为真正佛陀的子女,否则得不到保障。
《清净道论》中使用的巴利语是 orasa putta (自己的儿子〉,意指真正的、完全成熟的、充满活力的孩子。putta 通常译为「儿子」,但实际上一般用法是指子孙,包括女儿。
依照《清净道论》所述,预流果可获得数百种功德,事实上,其功德是数不清的。预流者完全专心致力于佛法,对听闻真正的佛法兴趣强烈,能了解甚深且不易为人所理解的佛法。当预流者听到完整陈述的开示,他的心中会充满着喜与乐。
也因为预流者已经入流了,他的心将永远与佛法同在。在执行世间的职责时,他会像母牛一样,一边吃草,一边看顾小牛。他的心倾向佛法,但不会回避世间的责任。预流者如果适当地精进于禅修,希望在道路上往前走更远,便很容易得定。
拥有涅槃车,关闭恶趣门
﹝适用于每个人的车辆﹞
佛陀清楚地结论:禅修的成就不分性别,不论男女,都可以信赖这辆车将载他到涅槃。从过去到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这辆马车。
现代的我们有无数的交通工具可用,时常有更新的发明,出现在运输工具的领域中。人类能在陆上、海上或天上旅行,一般人很容易就能环游世界,人类在月球上行走,宇宙飞船航行到其它星球,甚至更远。
然而,不论运输工具可以穿越多远的太空,皆无法帮助你抵达涅槃。如果实际上有交通工具在涅槃停靠,我也想要拥有它。然而,我还未听过有这种奇异车辆的广告或保证,可以载人到涅槃这安全的庇护所。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