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之美
主讲:耕云先生
目录:
一、安祥是什么?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二)安祥是祥的生命
(三)安祥即是正受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四)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五)如法精进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三)偏离正法,远离中道
五、失去安祥的后果
(一)失去了安祥,即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二)百病从心生
六、结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三)下决心:扬弃错误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应
--------------------------------------------------------------------------------
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安祥之美”。所谓安详之美,显然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 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我们要谈这个问题——安祥之美,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么?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 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 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辩说中升华出来的 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大家说它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 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着的 ,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的努力来表达,充其量只 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 :有的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是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是象 像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 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 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 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 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踏碓舂米(碓,乡下现在还看得到,都市就 只有碾米厂了),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绝不是追求神秘。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 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 ,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祥即是正受
什么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 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 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之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 缤纷 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 云烟,有的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 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的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看《 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到圆寂的时候,很高兴的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 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绝对不是出去有轿车,回来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 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 强 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 追求的目标。佛法所追求底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 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着、一切相对的调和 、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实修行者 的真实受用)。
心的统一调和非常难。但如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 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就一般情况来说 ,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功夫,而能到达一切 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 。你 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实际上,各位,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 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 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就反对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 ,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 ;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 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所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 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 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 —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 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 “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 看不到?就因为有障。什么障?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只能说它是一个事实,它是你 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 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 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 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 。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 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安祥。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 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 向 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 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 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 ,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 。”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 们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的概念 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
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一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像、没有烦恼、 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经》所讲的“常、乐、我、 净”——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二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暗,看万事万 物都阴森、都丑恶、都暗淡、都晦涩,但当把他的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 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入眼万物皆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 ,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 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 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 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有这么一篇;有个诸侯跟他太太说:“我最 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始终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她是 说:“你既已失去内心的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将也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这位诸侯 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态里,就拥有了 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这些名相?因为研究佛法最痛苦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 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我们了解了安祥是什么,就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人生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 。李白的秉烛夜游是他的生活向往。总而方之,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 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的功业, 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的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摒弃私欲、功 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 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篇》讲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 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在努力创造,但是并 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勿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 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 能够得到内心的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 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就感觉得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这 样。这样的人他绝对活不下去,活在自怜里的人那够多凄惨,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必 定是自己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获得安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与生活态度。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为什么要宰制官能?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迷失的过程。这话 怎么讲?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加深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同,我们随时受感官的支配:看到 美好的事物,我们欢喜;看不到顺眼的东西,我们厌恶;环境调和的时候,我们高兴;到了 环境低潮,产生一种压抑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或者就会悲观乃至沮丧。这都是说,我 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我们拼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 ;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的奴隶了。
不管我们的经济蓬勃或萧条,我们看:台北每条马路都有许多餐馆,除非你事先订座,倘若 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吃,多半是没有位置给你坐,“对不起!明天请早。”人们物质欲望的 泛滥,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及心灵的沉淤。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现象, 绝不是我们在杞人忧天。
什么叫惩治我欲呢?我们一个人的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我时常说:如果我们的老祖 先 都满足于住鸟窝、住山洞、披兽皮的话,我们到今天也还会是那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了 改善生活的欲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质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是超出范 围的私欲的扩张,倒真是罪过了。
在我们阅读历史时,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烂,以及若干史前文 明国家的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仅可以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 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便会毁灭掉整个人类。
所谓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领袖欲,还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极点: 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这样活着实在很苦,而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多半是这类胆小鬼。
我们拥有感官并不是罪恶,感官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工具,是我们的附属,但是我们要 宰 制它,不要让它支配、牵制了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 又由它牵着你的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 。
欲,是无底之壑,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 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 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雨,就已经 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净化 自己?如何使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四)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彻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步,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 睛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也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 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从哪里来?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哪里?你必须穷追到一 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 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 “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 ,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 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的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的理性底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 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底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 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 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 、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 归“无常”;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 表层意识不是你,不是你?它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借什么存在?“烦恼即菩 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 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 “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的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是认为 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 实在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有人说这个家伙 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 ,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 谓之悟就是穷理彻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通消失、统通不 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通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 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 。”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彻大悟了能得到什么?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 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 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 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通实在。 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 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踩到地下好像踩到海绵一样——你开悟前会有 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了“有为法” ,都是执著。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 执著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人”。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 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 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 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 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 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总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 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 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 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 番,就会发现:你根本不是个人。你如果承认你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 没有进化的动物。人要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 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形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 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 批 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暗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 观察 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维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维应集中心力去思 维 它,那叫正思维;如果我们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 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念从哪里来”?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 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几句话(为什么说 “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 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 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得外面,也不 是外面觉进来,我们套用笛卡尔的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 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守本——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 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 ,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义完全一样,而我 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五)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父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 杂,进者不退。你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 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 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 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蛮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有什么 好处?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
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 活得无罪一身轻。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健,疾病减少;相好庄严:真正学禅而上路的人连相貌都 会改 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的安祥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 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安祥、和谐,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 赖。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 ,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
一切灾难都有原因,没有灾难的因,就没有灾难的果。所以对于一位秒秒安祥的人来说,千 灾不会降临,百难不会萌生,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 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
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
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
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
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
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的灵气 。虽然 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但是你已经报了,这就叫做“堪报不报之恩”——不用报恩 ,已经报恩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散播安祥,我们的社会就是个祥和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祥,我们 的国家就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法侵害的国家。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 安祥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拼生命的全力去追 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维”时,是锋利无比的 。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一个人到了心灵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个疑问,而肯不停地用安 祥心去思考,不要两三天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答案。他对国家、对人群、对社会都能够提供 卓越的贡献,而不会是社会的包袱,不会给社会“负值”。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 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说到这里,我们再讨论:何以太多的人失去了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我们追逐那些外在的幻相,而把自己沉没在幻相当中,而迷失了自己。当我们迷失了自己的 时候,就被世间的幻相所诱惑,就被感官的官能所牵制,半点不得自由,哪里还会有安祥? 即或有安祥的人,如果受感官的支配,他的安祥也会消失。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突出自我我欲——我想怎么样?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秦始皇说一世、二世,将至亿万世;汉 武帝认为汉朝基业将会永垂不朽,因为把几千年的边患都削平了。但是他们死的时候都很悲 哀 、失望、空虚、沮丧,为什么?他吃了很多长生不死的药,结果却发现自己的确是活不下去 了。“我欲”是贫穷的标志。在我扩张私欲的同时,也显示了我们心灵的贫乏。所以一个一 意追求私欲的人,同时也便背弃了责任义务。
人应该怎么活?人应该活在责任义务里,人应该负起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人若想活得通畅,只有活在责任义务当中。因为你不管在哪个机关做事?不管你的工作岗位 是什么?如果想活得不暗淡、不窝囊、不委屈、不晦涩,能抬头挺胸,你就必须尽到应尽的 责任,满足责任对你的要求。因为人的价值可与经济学旁通,经济学讲“边际效用”,人也 是一样,谁最重要?谁最能构成社会人群的需要,谁就最重要。谁若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 工作对他来讲就不需要。所以人的工作,不管在任何地方,应该要使别人觉得自己“有你不 多,没有你嫌少”;如果让人家觉得“有你嫌多,没有你最好”,那就糟糕了。所以人不能 够为了放弃责任义务而使自己良心产生一种亏欠,也不能为了省些精神而损害到自己的自尊 。
人,除了责任义务,没有别的。我国所有最伟大的人,他们都是活在责任义务中的。他们 内心所承受的负荷,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他们面对的难题那么多,他们每一天都没有过 过轻松的日子,因为这个多难的国家给予他们的担子太重了。
任何一个人必须是活在责任义 务里,他才活得通畅、光明、坦然无愧。如果一个人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而想活得很好,除 了甘做小偷、盗贼、成为人们看不起、最可耻、最低级的人以外,就别无他途。这种人活着 岂非多余?不止是社会的包袱,更是一种污染;对他自己来讲,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 了。这种人不会活得快乐,因为“为善最乐”,而他们为恶,会最乐吗?你看看那些被通缉 的人,那些杀人犯,那些诈骗犯,看起来都不像人样,为什么?“诚于中,形于外”,活得 实在很苦,真是万般无奈。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责任义务里,他才不会失去安祥。
人若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就没有内心的安祥。我们的父母养我们,是为权利吗?我们养 我们的子女是为了养老吗?绝对不是。如果说是这样的话,报载一个男孩已经全身瘫痪了, 还有一个女孩子成了植物人,她爸妈伺候她二十多年,是为什么?因为人绝不是活在功利里 边。人只有活在责任义务里,一切唯求心安才够资格拥有安祥。人若一旦放弃责任义务,人 就不可能再拥有安祥。
(三)偏离正法,远离中道
正法就是中道,他偏离了那个恰到好处的中道,背弃了真实永恒的法则,所以他便不可避免 的丧失了安祥。偏离中道最厉害的就是我执与法执——自我执著与对于法的谬执。狭义的说 ,认为有一个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这就是法执。认为 有 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其实没有。谈到“我”,很多人到现在还糊涂,为什么佛经上很多地方 说无我,有的时候又强调常、乐、我、净呢?大家要知道:真实的我是生命的共相;真实的 我是生命的原态;真实的我是永恒的我,是自他不二的我;而虚伪的我却是尔为尔、我为我 ,人我之际分得那么清楚。后天所形成的我与无我之真我是迥然不同的,由于遗传因子、生 长环境、所受教育、自己父母的社会层面所影响自己活动、接触的半径,以及尔后受师友的 影响……这些东西等于电脑装填资料,没有装资料的电脑,人人相同,自他不二,装了资料 的电 脑就迥然不同了。所以我们讲“无我”就是没有六尘所积的我,我们说“有我”就是生命的 “我觉故我在”的真实的、永恒的我。我们不要迷失,就是不要把虚假的我当作真实的我; 不要让真实的我被六尘埋葬掉。所以偏离正法就会迷失。
五、失去安祥的后果
(一)失去了安祥,即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失去了安祥的人,使生命陷于枯涩、暗淡,让自己活得挫折、无奈。
没有安祥,我们的生命就没有了根基。所谓“业海茫茫、无本可据”。说到哪个是自我?我 们为何而活?百年以后,我们身体所有六十兆的原子细胞归还给地球,我们自己还能保有什 么?他必然会茫然无措。我们知道,一个无本可据的人,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也难免会犯 很多错误,而错误又恒等于烦恼,一个人不可能活在错误中而安祥自在。人若活在错误中, 人也定是活在烦恼中;人若不停止制造错误,人也便没有办法摒弃烦恼,排除烦恼。所以说 没有安祥的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是罪恶的人生,而错误必得烦恼,罪恶终归毁灭。
(二)百病从心生
生命一旦失去了源头活水,就会百病丛生,生命力也会呈现出萎缩、晦涩。
一个失去安祥的人,会因为生命的闭塞而常抱怨、不满、委屈、牢骚、嫉妒、怀疑、主观自 是、任性骄傲,陷人生于暗淡挫折,身体也便跟着不健康了。
讲空话是没有用的,这些都可以找到实证。各位不妨边听我说边去找熟知的对象,就你的亲 戚、朋友、同学、同事中对比一下,就会得到证实。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内经》上开宗明 义说的一句话:“百病从心生。”你可以看:
凡是逞强、好胜、想出锋头、怕落别人之后的人,多半都有鼻窦炎,得鼻窦炎的人多半主观 好胜,想出锋头、想赢人家,这样久而久之,主观好胜的人就免不了罹患鼻窦炎。
有很多人在小孩子的时候,受到溺爱,除了要天上的星星摘不到无法给他外,要什么有什么 ,竭尽所能来满足小孩子的愿望,不管他合不合理,只要他要求就可以获得。以后,他逐渐 长 大,年龄虽然越长越大,但是个性却越来越强,惯性依然存在。小的时候要玩具、要西瓜、 要芭乐,这些你都做得到啊!大了以后,他要飞机、要汽车,这就难一点了,他若要个太空 船,你能做得到吗?诸如此类,娇生惯养的人长大以后,必然任性,任性的结果,就会遭到 很多的挫折,而他又不能够随时发露,不敢对任何人都发脾气,于是乎就会得气喘病 ——太多的不满闷在心里就会使人得气喘病,他感觉人生没有温暖,人生是苍 凉的,人生使他不如意,他的脊背就会发凉,得气喘病的人,背部上半截你摸摸看,夏天都 是凉的。
有很多人,罹患胃溃疡,为什么?就是耽心。也就是说,对消极性的认同——凡事不往好的 地方想,偏往坏的地方想,习惯于耽忧,总认为这件事恐怕要糟,那件事若坏了怎么办呢? 制造着恶性循环的黯淡的联想,久而久之,精神消化力差,事情摆在心里消化不了,影响到 生理上的消化不良。我们的神经有两种:一种是运动神经,一种是植物神经。所谓植物神经 就是自律神经。我们可以叫手举起来,因为那是运动神经,我们不能叫心跳慢一点儿或跳快 一点儿,我们也不能叫我们的肠胃跳动一下,我们以为我们就不会支配、影响到它,实际上 我们还是在直接影响它。当我们离开家乡很久之后,跟几个好朋友谈说家乡什么东西好吃, 比方说:吴先生到台北时,我们聊天说到府城的肉粽、度小月的担仔面,说着说着,嘴里就 会流口水了,为什么?还没有吃,就先完成消化准备了。人的心理绝对支配生理。有些新兵 进入前线阵地,听到一阵枪响,就要拉肚子。平常便秘,为什么枪一响就要拉肚子?因为枪 一响,一紧张,一刺激,胆汁大量分泌,胆汁大量分泌以后就增加肠蠕动,增加肠蠕动就会 拉肚子了。所以人啊!你的健康、你的幸福,都决定于你的心态。
有很多贪心太重的人,会罹患肾脏病。
有很多人骄恣任性,什么叫任性?我想怎么样就一定得怎么样,如果不怎么样就要生气。像 这种人,他第一阶段,睡午觉起来,感觉头昏脑胀;睡了一夜的觉,早上起床,精神反而还 没有下午的好,这种人到了老年以后,多半会人格丧失。你们见过人格丧失的人没有?六、 七十岁的老头儿,站在电线杆底下解小便,毫无价值观念,也没有自觉了,跟小孩一齐抢糖 吃,这就叫人格丧失,这就是由主动力引发的反常心态。自我意识太突出的人,最后因为心 力消耗太多,到老年就变成没有自我意识了——物极必反之故。
有很多疑心太重人,总是怀疑、猜忌,这个人讲这话对我不利,他一定是在骂我,而胡思乱 想,喜欢联想。这种人会罹患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怎么来的?是由怀疑、猜忌、妄想而 来。
不但黄帝指出了“百病由心生”,孔老夫子听说冉伯牛生病了,他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是这种人,你当然会得这种病啦。
有很多人,经常以主观的价值标准,以任性的态度衡量别人的行为,常常失望、生气,认为 别人都不对,而形成偏激。偏激到最后就会罹患三叉神经炎,头痛如裂,很不好治,开刀割 不好,伤到别的神经,人会残废。用钴六十放射线照射,照好了以后,半身麻木,起码半个 脸会麻木。
有些人,放纵本能,就是食、色,尽情拣好的吃,有钱不吃干什么?认为“自古名士皆风流 ”。于是放纵本能,纵情酒色,放纵的结果,加上精神的刺激——由嫉妒、怀疑所引发的一 种暴怒,就会引发糖尿病。实际上,糖尿病就是由放纵本能加上一种情绪激动引发的。当然 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一般的当中也有特殊的,糖尿病有遗传性,还有不明的原因。
有些人,喜欢多讲话,多讲话的坏处很多:第一,他会使自己迷失。本来内心很安祥的,滔 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再去找安祥,安祥溜走了,你慢慢去体验吧!第二,话多的人,男人话 多容易得疝气;女人长舌白带特别多。如果每一件都再继续举例,那就举不完了,就到此为 止。
总而言之,当你内心失去安祥的时候,就会百病齐生,“?(同灾)必逮夫身”。一切的疾 病都会围绕着你。因为当你内心不平衡的时候,内分泌也不平衡了,既然不“天君泰然”, 那就不会“百体从令”了。因而障碍重重,身心失调,“望之不似人君”,跟别人接洽公务 ,社交活动,别人都有一种躲开你的冲动,跟你在一起,感觉心里很难过。这样,你的人生 还会通畅吗?你办事还会办得通吗?你必然活得晦涩、暗淡、挫折、无奈,生活对你来说,也 便成为惩罚了。所以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安祥,真是生不如死。
我们失去了安祥以后,也就褪失了生命的华采;使自己不再相好、不再潇洒、不再有内在美 ,乃至外在都丑恶了。
我们不是谈一个问题就要去强调它,你们各位回忆回忆看:尤其是女人到了年纪大了,没有 人的时候,坐在那个地方,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着,来了人就是发牢骚。说:“我对谁如 何好哇,现在长大了,对我不孝顺。”都是不满,所以这位老太太一站起来腿就发酸;如果 她能认知,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生态度,我们对人的态度是应该有分际,不必去管别人如何。 她就没有病了,就可以去爬山了。
所以人一旦失去了安祥,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采。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 子,就面目可憎。用通俗话说:“这个人就现出衰相,就显得倒霉。所以人失掉了安祥,生 活就变得暗淡,就充满了矛盾、挫折、无奈。
六、结 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我们既然了解安祥是这么好,而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这么悲惨,我 们就应该拼命追求,并保持安祥才对。
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你们各位花几秒钟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 感觉得很安祥?是不是没有杂念?是不是空空朗朗?是不是没有烦恼?是不是没有兴奋?是不是 没有过去、未来?如果是的话,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也是你原本的心态。只要你能保持它 ,就节省了你十万年修行的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说是三昧耶?不说是正受?不说是正觉?不说是摩诃般若?不说是真如、自性?不 说是本心?而说安祥,因为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作为一个文化的时区,也就是文化时间的 区分,每一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现在用一、两千年前的语言,我们就感觉得有 点儿晦涩,不够明朗;而且它障碍了我们察觉真相,障碍了我们体会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用 一、 两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现在的语言。我们说是“三昧耶”,大家感觉有点儿陌生;若 说“安祥”,大家在感觉上会亲切些。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 如“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着“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 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 存的,一定要痛改非前、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我们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不是夸张,生生不 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保 持,容易得的,因为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因此大家如果掉以轻心,就辜负这一段法缘 。大家要努力保持,不要随便把它遗忘、抛失才好。
虽然安祥可以由修行而得,可以由传心而得,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得来的,都要不断地修行。 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出家人专用的名词,而是人人应该做的课题。
(三)下决心:扬弃错误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暗淡、虚伪的念头,要 批判自己、处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的活在错误 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 不要把罪恶重复下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一天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 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
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
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 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现在讲你不相信,等恶果成熟的时候,你求老师,老师也 爱莫能助。伟大的释迦牟尼、真主耶稣,并不能救他释迦族人和犹太人。人,只能自救。而 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的修正行为和想念。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应
最后,告诉各位,要力行,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应。坐在这里,光知不行,这种知就变成 了废知识,跟酒精的废卡洛里是一样的,它对你没有帮助,而且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 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的障碍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出那些名词,对你有什么用?有很 多修行人,泥迹失神,抱了几本经去啃,希望能得道。结果最后临死的时候,证明只是被经 所转,并没有转过经。
总而言之:离开安祥,就没有修行者的真实受用;离开安祥,就没有禅的真生命、真血脉; 离开安祥,也没有真实的法。所有的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和人的内心生根的。
如果我们不下反省忏悔的工夫,不毅然决然扬弃所有的错误;
如果我们甘愿被官能摆布、操纵、牵制;
如果我们以联想、冥想、幻想为享受;
如果我们对外在的事物惯于认同;
如果我们习惯于发露破坏性的、消极性的情绪——不满、抱怨、愤怒、嫉妒、毁谤;
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安祥。谢谢各位!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