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认为,众生沉溺在苦海之中,不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涅磐彼岸,个人也不能真正解脱而成佛。因此,大乘佛教发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誓愿。向众生指出了灭除“无明”,超越尘寰苦海的六种方法和途径,即以戒、定、慧三学为主要内容的“八度”。其具体内容是:
布施度;指用自己的财力、体力、智力去济助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是为他人造福成智,也使自已积累功德,以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小乘佛教也讲布施,其目的在于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心,灭尽“贫、目真、痴”,免除来世的贫困,即从个人利益和解脱着手。大乘佛法则强调大慈大悲,超度一切有情之众生,所以布施对象大大超出人类范围,推恩及于飞禽走兽,花鸟虫色。 持戒度:持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尤其强调“杀戒”,保护众生。大乘佛教主张放松对信徒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约束,对于违反戒规的行为,也采取一些比较宽容的处置方法。 忍辱度:忠于信仰,安于苦难和耻辱。大乘佛教宣传忍“受不可忍之事,认为这是万福之源。它要求信徒宁愿忍受”汤火之酷,俎醢之患“,也决不作危害众生的事。” 精进度: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喜济众难,普渡众生的修行过程中,努力不懈,决不退却。 禅定度,是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