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上香,既是表达善男信女们对诸佛菩萨的虔诚礼敬之情,又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法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者诸佛诞辰,都是善信去寺院上香祈福的大日子。可是世俗化使得上香礼佛这一发乎于内,行之于外,心灵与诸佛沟通的仪式,变得越来越流于形式。
譬如寺院和道场,每逢香客云集时,大排长龙争抢头炷香的情境屡见不鲜。实际上“上香”又称为拈香、烧香,在佛教文化中统称为“香供养”,是供养诸佛菩萨的一种形式。不论上香求富贵、求长寿,乃至求婚姻、求子女,都是无可厚非的,但礼佛上香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外在有形之香,而是在于内在的“心香”。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心香”最贵,寺院何必还在乎香火旺盛,常言道“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其中又是什么道理呢?
事实上,不论燃有形的香,还是燃心香,目的都是表达我们的心意。所谓“炉香乍热,法界蒙熏”,通过香供养,我们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也就是说香所起的作用是媒介,表达的使我们的诚敬。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凡夫俗子,自始至终脱不开一个“相”,参不透一个“空”,执著于有形的外在物质,认为只有假借有形的媒介,才能表达我们的心境。譬如说“法界蒙熏”,这种高远意境是我们凡夫不能理解的,如果假借缥缈的香烟,空灵无限,顿觉意境深远。所以《水陆仪文》中有言:“香从心生,心由香达,不居三际,可遍十方。”
既然如此,是不是说明烧有形的香,就没有任何功德利益了呢?这里一定要明白,礼佛时的三炷“香”代表的戒定慧三无漏学,身口意三清净业,倘若通过上香,止息烦恼,荡涤内心的染垢污秽,当然会得到清净自在,也是诸佛最欢喜乐见的。
如果礼佛上香时,心中不清净,譬如为非作歹者,希望菩萨帮自己开脱罪责;赌徒希望菩萨帮自己翻本,又有何功德利益可言?总而言之,香所表达的是诚敬,烧再高、再大的香,诸佛也不会对他格外看顾,不烧香诸佛菩萨也不会放弃任何众生。佛法的智慧无边无际,度化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佛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烧香就是其中之一,唯有从事相上说起,才能一步步引导众生契入佛智。
普罗大众对佛持功利态度,唯求人天福报,一时灵验则沾沾自喜,倘若求佛无功则跳脚指责。深究起来,佛教文化中本没有烧高香、大香的义理,再高再大,仍然有形,而内心的虔诚恭敬,是无形无相的,故而“心香”是任何高香大香所不能及的。
古德云:“愿我身清净如香炉,愿我心如智慧火。”只有心香是永不会燃尽,芳馨永不退散的;也唯有心香,能够“回熏反闻”,是众生与诸佛最为真诚寂静的沟通。可以说,燃起一瓣“心香”,是烧再高、再大的香都比不了的!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