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能舍小小戒吗?

发布时间:2023-02-19 16:43:27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能舍小小戒吗?
  我们先来看看,释迦牟尼佛为僧团与比丘制戒的十个目的。在《律藏》中,佛陀对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说道:“优婆离,如来为其弟子制戒与设立波提木叉有十个目的。是哪十个?即为了
  1. 僧团的利益、
  2. 僧团的和平、
  3. 克制邪恶者、
  4. 让善於自制的比丘得安寧、
  5. 制伏今世诸漏、
  6. 防止来世诸漏、
  7. 令无信者生信、
  8. 令有信者增长其信、
  9. 令正法久住、
  10.为了戒律的利益。”
  佛陀给予众比丘看待诸多戒条的劝导是:“诸比丘,只要你们不制定新的戒条,以及不删除已有的戒条,反之继续持守已制定的戒条,诸比丘,如此即可预期在比丘众之中有增长,而不是衰退。”有人问南传比丘说,比丘只需要持守‘大’的戒条,因为佛陀说僧团可以舍弃小小戒,以下是经过编辑后的对话。
  居士甲:但是佛陀向阿难尊者说,如果僧团要的话,他们可以舍弃小小戒。它的意思肯定是说比丘不需要持守所有的小小戒。
  南传比丘:好,那随你。
  居士甲:佛陀的意思是什么?
  比丘:《弥陵王问经》说,他这么说是为了考验僧团。
  居士甲:是真的吗?
  比丘:如果我们怀疑这项解释,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找到答案。
  居士甲:怎样?
  比丘:去问释迦牟尼佛本身。
  居士甲:但那是不可能的!
  比丘:的确如此。
  居士甲:那么应该怎么办?
  比丘:遵从佛陀一再所说的去做。
  居士甲:那是什么,尊者?
  比丘:学习佛法,持守戒律,勤修止观禅,以便了悟、实证佛法,超越哲学或概念层次的佛学,进而尝试证悟涅槃与阿罗汉果。
  居士甲:是的。
  比丘:你可以从研读《大般涅槃经》开始,因为这样你便会明白,这部经以许多方法回答了你的问题许多次。你知道这部经吗?
  居士甲:我没有读过这部经。
  比丘:你引用了自己还没有读过的经文?
  居士甲:是的,尊者,我只是听说而已。
  比丘:你听了整部经,包括它的解释?
  居士甲:没有,尊者。
  比丘:那是说你不知道全文。当我们断章取义时,便可能会误解经文,以及感到迷惑。在此所发生的便是这样。
  居士甲:尊者,请您解释。
  比丘:这部经很长,要解释的话需要花很多小时。所以让我们只讨论,跟你的问题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这部经开始时,佛陀给与有关车离人的幸福的劝告,过后佛陀向比丘僧团解释,这项劝告也适用于僧团,然后再加了几项。你知道佛陀说了什么吗?居士甲:我想是有关要时常聚会的事。
  比丘:是的,正确。还有其他四十七项事。
  居士甲:那些是什么,尊者?
  比丘:所有四十八项都跟你的问题有关,也关系到比丘众的幸福。在此列举其中几项:比丘众不制新戒条,不去除已有的戒条,而遵循已制定的戒条。比丘众恭敬、尊敬、敬仰及礼敬长老比丘、经验丰富者、出家已久者、僧团之父、僧团之领导,以及认为值得听从他们。
  在此,佛陀不只是指戒腊上的长老,而是指戒腊、行止与智慧上的长老。比丘众有惭愧心、多闻、决意、正念、睿智。当佛陀说比丘众必须有惭愧心的时候,他是否是说比丘必须因为穿著和在家人不一样而感到惭愧?因为没有钱而感到惭愧?因为持守‘落伍’的戒律使得‘可怜的’施主不方便而感到惭愧?因为没有手提电话,使得「可怜的」施主必须老远地跑到寺院去找他们说话而感到惭愧?因为没有参加筹款而感到惭愧?因为不知道最新的新闻、最近的战争、战争的谣言、昨天国会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而感到惭愧?因为不是电脑专家而感到惭愧?因为不精通现代科学而感到惭愧?因为没有参加政治而感到惭愧?简单地说,佛陀是否是说,比丘众应该因为在文字和义理方面遵循佛陀的劝告而感到惭愧?
  居士甲:不是,尊者。他们应该因为没有遵循佛陀的劝告而感到惭愧。
  比丘:你认为怎样?当佛陀说比丘众必须多闻的时候,他是否是说比丘应该精通魔术、天文学与算命?他是否是说比丘应该精通世俗的科目,例如医学、企业、经济、社会学、哲学、政治科学、佛教文化、传媒学、精神治疗、其他宗教、其他修行、其他教理、其他导师等等?
  居士甲:不是,尊者。他是说他们应该精通法。
  比丘:哪一种法?
  居士甲:佛法。
  比丘:佛陀的戒律不是佛法吗?
  居士甲:是佛法,尊者。
  比丘:善哉,善哉!佛陀说僧团要得到福利的另外两项条件是:比丘众培育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和同修比丘们相处时,他们在公开与私下两方面都修持戒律,其戒完整圆满、清净无染、导致解脱、受到智者赞叹、不被世俗利益影响、有利于令心得定。是谁给与这项劝告?
  居士甲:佛陀。
  比丘:这项劝告是否说到比丘众不需要持守所有的戒?
  居士甲:没有,尊者。比丘:佛陀一而再地以种种方式说:‘成就戒,诸比丘,你们应当成就波提木叉地安住;以波提木叉律仪来自制,你们应当成就戒行与去处地安住。知见最微小过错的危险,你们应当学习学处(戒律)。’佛陀向谁说必须知见最微小过错的危险?
  居士甲:向比丘众说。
  比丘:向比丘僧团说,而且是一而再地说。在这许多次当中,有一次他讨论了比丘可能会有的十七种愿望。佛陀说,每一种愿望都必须在该比丘修行增上戒、增上定及增上慧之下才可能实现。举例而言:如果有比丘希望:‘但愿我使用袈裟、钵食、住所和药物这些必需品,能够为它们的施者带来大果报、大利益’,那么他便应该:1.圆满戒律、2.令心向内得定,不忽视禅那、3.拥有观智、4.安住于空舍。说到比丘的第十七个愿望,即证悟阿罗汉果时,佛陀再举出这四项。这是谁说的?
  居士甲:是佛陀,尊者。
  比丘:在整部巴利文三藏里,佛陀在哪里曾经给与比丘僧团相反的劝告?佛陀在哪里说过比丘僧团不必知见最微小过错的危险?
  居士甲:我不知道。
  比丘:我也不知道,现代多闻、认真且睿智的僧团之父们也不知道。若人恭敬地阅读三藏,他是不会看到这样的事的。若人不敬地阅读三藏,他便会看到任何事。到时候,他甚至看到佛陀教导民主、人权、平等、生态学、哲学,总之是一切:甚至有人看到佛陀教导有自我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会对法拥有这样扭曲的见解?那便是跟我们的愿望有关。如果我们对佛陀及其证悟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对法的态度是纯粹实用的:我们以它为木筏,因为我们只是希望能够达到梵行生活的目标──涅槃、证悟阿罗汉果。‘诸比丘,沙门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灭贪、灭瞋与灭痴。’
  如果我们对佛陀及其证悟没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对法的态度是抽象的、情感的、甚至是奇妙的,但在一切情况里,它都是被曲解的、世俗的,因为我们的愿望是世俗的。举例而言,我们不是为了证悟涅槃而成为比丘,只是为了成为比丘,为了运用宗教师的权力,为了做传教的工作及其他社会上的宗教活动,为了执行既奇妙且荒谬的救世任务,为了令每个人快乐等等,而成为比丘。为了实现这些愿望,我们用法来找法的漏洞,制造藉口用法来达到世俗的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像擅于为罪犯辩护的律师。该律师可能知道他的客户是罪犯,但是因为贪欲,他还是为他辩护。该律师也可能不知道他的客户是罪犯,但是因为愚痴,他还是为他辩护。这种原理也发生在比丘和居士两者身上。
  我们以为业报法则便像是国会制定的宪法一样;我们以为,如果足够聪明的话,人们便可以突破业报法则、逍遥法外。但是业报法则并不是这样运作的。这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认为比丘不需要持守佛陀所制的戒律的荒谬想法。且让我们再探讨《大般涅槃经》。佛陀向阿难尊者说什么?
  居士甲:他说如果僧团要的话,他们可以舍弃小小戒。佛陀说的如下,不多也不少:‘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他们可以舍弃小小戒。’
  比丘:但是当时僧团是否想要舍弃小小戒?
  居士甲:不。在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他们决定不更改任何戒条。律藏解释,大迦叶尊者告诉僧团,当他和一大群比丘随众在大路上行走的时候,他们听说佛陀已经般涅槃。那时候,许多比丘都感到很徬徨,但有一位老来出家的比丘说:够了,诸位尊者,不要伤心,不要哭泣,我们已经摆脱了这位大沙门。当他说’允许你们这个;不允许你们这个‘的时候,我们感到烦扰。但是现在我们爱怎么做便怎么做,不爱做的便不必做。
  大迦叶尊者知道这种想法的危险,所以他向僧团建议:‘诸位尊者,在非法还未发扬光大、法被制止之前;在非律还未发扬光大、律被制止之前;在说非法者变强、说法者变弱之前;在说非律者变强、说律者变弱之前,且让我们背诵法与律。’当时,僧团请大迦叶尊者挑选五百位阿罗汉来结集经典,虽然这包括那时候还不是阿罗汉的阿难尊者。后来这件事在结集时被提出来,僧团也完全依照佛陀所制的议程来讨论它,最后僧团的决议是:不更改戒律。
  比丘:正确。谁是僧团?
  居士甲:五百位阿罗汉。
  比丘:只是五百位凡夫比丘组成的僧团,在某个市中心五星级酒店享用晚餐时在闲谈?
  居士甲:(微笑)不,尊者,是五百位阿罗汉。
  比丘:这些是五百位阿罗汉,也就是说他们都已经通达了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与增上解脱。而且他们都是在佛陀亲自教导之下成为阿罗汉。他们认识佛陀本人,听闻佛陀亲口说法,这些阿罗汉包括了大迦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尊者和优婆离尊者,佛陀亲口宣布优婆离是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弟子。是不是?
  居士甲:是的,尊者。
  比丘: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抬起自己愚昧的头,来说他们作出了错误的议决。你认为怎样?
  居士甲: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尊者。
  比丘:什么?
  居士甲:现在跟佛陀时代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尊者。
  比丘:那是你的教法?
  居士甲:但这是事实。
  比丘:谁说的?
  居士甲:每个人都这么说。
  比丘:每个人都这么说?是的,因为几乎没人了解佛法、没有人懂得佛法。说它是常识,那也对,那是说它是无知、被误导的凡夫的知识。你要归依这样的知识?
  居士甲:佛陀怎么说,尊者?
  比丘:佛陀说八邪道分导向恶道,八圣道分导向涅槃。这是法,这法不会随著时代改变:戒律便包括在法之内。再者,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时代的导向灭苦之道跟现在的很不一样,那只是我们在显现自己对世界历史的极大无知,对一切古代世界历史的极大无知,对现代世界的极大无知,对理论和实修两方面的法与律的极大无知:显现对无明、无明之因、无明之灭尽及导向无明灭尽之道的无知。这是不修习戒、定、慧三增上学的自然后果。由于根本没有修习三增上学,更别说是圆满它们,我们自以为比那些不单只是修习三增上学、而且已经圆满它们的人─第一次经典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更懂得法与律。佛陀是否叫我们应该这么作为?
  居士甲:不,尊者。
  比丘:那五百位阿罗汉不是最年长的长老比丘?不是经验最丰富的比丘?不是出家最久?不是僧团之父?不是僧团的领导?
  居士甲:他们是的,尊者。
  比丘:佛陀说了什么?我们应该还是不应该恭敬、尊敬、敬仰及礼敬那五百位阿罗汉?
  居士甲:他说我们应该,尊者。
  比丘:佛陀在哪里这么说过?
  居士甲:在《大般涅槃经》里。
  比丘:所以还需要讨论什么?这在很久以前,已经完全依照佛陀所制的议程来讨论而议决了。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且在戒律里,有一条戒,说比丘不可对已经透过正确讨论议决的事再提出动议:肯定不会在两千五百多年后再提出动议。再者,佛陀更针对这种错误而制了一条戒。该戒说,如果比丘向另外一位比丘诽谤戒律,说学戒会导致追悔与忧虑,以及说为了避免追悔与忧虑便应该避免学戒,那黱他便犯了波逸提罪。这条戒也说,如果比丘向一位居士诽谤戒律,他便犯了恶作罪。还有什么疑问吗?
  居士甲:没有,尊者。
  居士乙:但是佛陀说不应该执着戒禁和仪式。
  比丘:是吗?
  居士乙:那么我们不应该执著戒律。
  比丘:随你。这种看法不是出自觉悟,甚至不会是出自想要觉悟;它是出自受到贪欲驱使的忆测及寻找漏洞。其结果是大大地曲解佛陀的教法,这是很严重的恶业。
  居士丙:但是佛陀说我们应该把筏放下。
  比丘:更多的寻找漏洞和曲解。你可以去问一个五岁的小孩,一个在海洋中舍弃了筏的人,最终会沉进海里,还是到达陆地?你认为他会怎么回答?
  居士丙:那人最终会沉进海里。
  比丘:是否需要阿罗汉的证悟,或需要精通佛法才能够明白这一点?
  居士丙:不需要。
  比丘: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把筏放下?
  居士丙:但是很多人都这么说,这很令人迷惑。
  比丘:你要跟随很多人,还是跟随一个人——佛陀?而且这是完全毫无迷惑的;事实上,坦诚、率直的人是不会对这样简单的事感到迷惑的。所需要的只是坦诚、正直、真心、一致等等。佛陀说这种行为有助於证悟。举例而言,他以年轻的男居士长寿的事来解释这一点。长寿英年早逝之后,佛陀说:‘诸比丘,长寿居士是智者。他依法过活,不跟我争论法来烦我。诸比丘,完全灭尽五下分结之后,长寿居士已经成为一个不还者,必定会在该处证入涅槃,不必再从该界回来人间。’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
  居士丙:所以我们不应该发问?
  比丘:谁说我们不应该发问?
  居士丙:我们不应该烦比丘。
  比丘:有些问题是出自想要争辩,有些是出自想要学习,又有些则是出自想要打发时间、想要娱乐。出自想要争辩的问题,肯定是出自想要培养对法怀疑与不敬的意愿,这种问题是很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出自想要打发时间(闲谈)的问题也是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人们问刚刚已经回答的问题,或问与自己所问的另一个问题互相冲突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不但麻烦自己,而且也麻烦别人。出自想要学习的问题则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要停止怀疑和迷惑的一个好方法是学习怎样依法判断事情。佛陀向卡拉玛人解释了这一点。你知道《卡拉玛经》吗?
  居士丙:知道,尊者。佛陀说我们不应该跟随传统,应该只做我们亲自知道是正确的。
  比丘:佛陀没有这么说。他说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某事是传统,便跟随它:这完全没有说到我们不应该跟随传统。佛陀给与作为判断的准绳,肯定不是我们自己愚昧的体验。佛陀向卡拉玛人提出五项作为判断的准绳:1.对我们有益,还是无益?2.是善,还是不善?3.当受指责,还是无可指责?4.智者非难,还是智者赞叹?5.导向无益及痛苦,还是导向有益及快乐?在此,佛陀有没有说,我们应该只相信我们自己的体验?
  居士丙:没有,尊者。
  比丘:佛陀有没有说,我们应该依据多数人的非难,还是多数人的赞叹来判断?佛陀是民主主义者吗?量重于质是佛陀的教法吗?
  居士丙:佛陀说我们应该依据智者的非难或者智者的赞叹来判断,而不是多数人的非难或者多数人的赞叹来判断。
  比丘:那么你认为怎样?如果我们尊敬佛陀所制的戒律,那是智者所非难的,还是智者赞叹的?
  居士丙:谁是智者,尊者?
  比丘:在这充满错误资讯和专家政治的迷惑时代,这不容易分辨。卡拉玛人就好得多了,因为从他们回答佛陀的方式,可见他们拥有智慧。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不是吗?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卡拉玛人承认自己感到迷惑,只有在佛陀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之后,他们才归依佛陀。但是我们比较幸运,因为我们已经是佛教徒。在佛教徒当中,谁是最有智慧的?
  居士丙:佛陀。
  比丘:佛陀有没有说只有佛陀才是智者?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我们刚刚提到一位居士是被佛陀称为智者的,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在《大般涅槃经》和许多其他地方裡,佛陀说诸阿罗汉是智者:甚至在阿难尊者还没有成为阿罗汉时,他便被佛陀称为智者。佛陀也建议那些不了解法的比丘们来问他,或去问那些智者比丘,例如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因此,诸比丘,你们了解我的话的含义时,便谨记它;你们不了解我的话的含义时,便来问我,或问那些智者比丘。
  居士丙:是的,尊者。
  比丘:因此这是很简单的,对于恭敬佛陀所制的戒,佛陀或其他阿罗汉会批评,还是会赞叹?
  居士丙:赞叹。
  比丘:恭敬佛陀及他所制的戒,会为我们带来损害与痛苦,还是会带来利益与快乐?
  居士丙:利益与快乐。
  比丘:佛陀也解释,戒(对比丘来说便是完整的227比丘戒)是快乐的先决条件,而快乐又是证悟的先决条件:戒是为了无悔…无悔是为了喜;喜是为了悦;悦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乐;乐是为了定;定是为了如实知见诸法…这样还能说佛陀对戒律还说得不清楚吗?
  居士丙:很清楚。
  比丘:那还需要无谓地忆测佛陀对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吗?为了争

\

论,为了激起疑惑和迷惑?
  居士丙:不需要,尊者。
  比丘:那么应该做什么?
  居士丙:修行布施、严格持戒、勤习定与慧。
  南传比丘:善哉,善哉,善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