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知道日报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社会没有宗教,佛教只是印度外传过来的舶来品,道教只是多神民间信仰,儒家只是道德规范的文化约束,不能算是真正的宗教。其实,这种观点是失之偏颇的,因为某些学者无形中把西方的“宗教定义”拿来比较中国的传统信仰,东西方本来走的就是相反的道路,如果用西方观念理解中国,则必然会得出中国没有宗教的这种谬论。
那么需要怎么转化思维,用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宗教的问题呢?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替换概念,把西方的宗教称为“宗教”,把中国的宗教称为“非宗教化的宗教”。
听起来非常拗口,不过有助于我们建立概念范畴。
所谓“非宗教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1、占正统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主导倾向,是具有非宗教性的政治伦理文化;
2、道教主神化的不完整性;
3、外来佛教的非宗教化。
儒教
我们先来看看“儒家”,儒学由周文化尤其是周文王的礼乐制度演化而来。自周朝宗教改革后,官方的神道成为直接的、有意识的统治工具,人本精神也逐渐萌芽,形成与殷商巫文化(以鬼神为权威)差异很大的史官文化(以政治为权威)。
孔子曾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句话很出名,其实就是把殷商和周朝的信仰文化做了比较,殷商尊崇“鬼神”,周朝尊崇“礼乐”。统治者事鬼神是为了做给百姓看,用鬼神来建立权威和地位,所谓“恐民之不敬也”便是这个道理。
在文化上,儒学继承了这个主旨,将天(自然法则)与道(对自然法则的认识)相结合,注重理性道德和礼乐制度。儒学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的推崇和宋明理学的变革,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虽然道教和佛教曾与儒家三足鼎立,但是根本上影响中国人的依然是儒家文化,这也就导致中国文化沿着与一切文化体系完全不同的“世俗化”的轨道上前行。
在西方的近代科学带来理性的启蒙之前,儒家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唯一的非宗教文化。
道教
儒学属于世俗范畴,是入世的典型文化符号,而且主要体现了上层精英的文化价值和观念,是知识分子或帝王将相自上而下输送给老百姓的思想染料。
然而,鲁迅却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不仅仅是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且更多的表现了底层民间社会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道教的属性,迄今仍有很多争议。原因在于,如果用西方对于宗教的定义而言,道教的属性非常尴尬。神学宗教一般是一神教或主神教。也就是说必须得拥有一个唯一的无上的神祇,例如真主阿拉、耶稣基督或天父等等。而道教却是多神教,不仅神的谱系繁杂,而且极为不统一,既尊三清,又分天人鬼三界。
另外,一般的宗教关注人死后当如何,道教却更关心“人如何不死”,也即是炼丹修仙以至长生。我们在许多文献中都能看到,道教成员通过修炼精气神(内丹)或服食丹药石粉(外丹)而进入得到成仙的旅途。这听起来酷似西方早期的炼金术一类,无非就是半神学半科学的黑暗实验而言。好歹西方的炼金术练出了现代化学,而中国的炼丹术除了练出个火药,也就是为中医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道教的早期主要研究“道”,是哲学层面的启蒙良药;但是到了后期,修“道”变成了修“气”,追求的却是身体精气神方面的唯心主义糟粕。西方的宗教皆提倡出世,追求一个想象的彼岸世界,而道教却与儒教极为相似,都是强调入世,谋求现世的追求。
最后,但凡宗教都有通用的经文,例如《圣经》《大藏经》《可兰经》,但是道教的言论却散落在各处文献的记载中,所谓各式秘籍宝典也不过是牵强附会的断章取义罢了。
佛教
佛教是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本土的长期演化和融合,最终衍生出中国佛教,直至“禅宗”,而禅宗也具有非宗教化的倾向。
首先,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分化成各种教派,犹如基督教分化成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一样,佛教在中国的土壤里也开出了各色花朵,有藏传佛教、大乘小乘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净宗、律宗(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展出来的宗派)等等。
其中与中国文化结合最紧密的就是“禅宗”,他与其他教派的最大区别是,但凡佛教都尊崇“佛法僧三宝”,佛(信仰的偶像)法(经典经文)僧(神职戒律)是佛教的核心,也就是规范和信仰的中心。
但是禅宗却否定了三宝的重要性。
破除佛的权威与地位,号称“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只要你修好了心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佛。甚至破坏佛像,把心外之佛变成心内之佛,不再进行偶像崇拜(这一点非常像西方的新教)。
另一方面,推崇“不立文字”,就是只在上课的时候口头传受教义,不把教义写下来著成佛经,破除人们对经典的依赖和过度迷信。
最后,又打破戒律,不再吃斋念佛、打坐苦修,宣称“举手投足皆是道场”,号召信徒做一些家常的事情,在生活中体会佛法。
由此可见,中国的几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都属于“非宗教化的宗教”,是和西方的宗教有着极大差异的一类文化,即使是外来的佛教,在中国也变成了非宗教化的佛教。说明基于中国人入世的观念太强,所以无法诞生或含纳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在中国却诞生了中国特色的信仰文化,这是独一无二也是璀璨夺目的人类篇章。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