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熟其实就是因缘果报,有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而熏习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习惯,如果一个人经常做善事,那么这个善行就是一种熏习。无论是异熟还是熏习,这两者都是有深意的,并且这两者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只是熏习与异熟有何联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阿含》卷3《伽弥尼经》当中,有对熏习之法来作开示。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熏习恶法就会坠入到恶道之中,就像是已破的这个酥油瓶沉入到池中;熏习善法就会上生于天界中,乃至证得解脱的果报,就像是这一个破瓶中的酥油上升到池水的上层来。这就是不同的熏习所导致的异熟果报,由解脱道出世间法的熏习,由正确的涅槃法的法义的熏习,就可以证得无余涅槃;这也是熏习,但是却没有异熟的果报,因为没有来世善恶业的果报存在。
在这一个《中阿含经》卷10《涅槃经》当中,佛也有这样的开示,祂说:一切世间的流转法当中都有熏习,导致流转而有后世的异熟果报;或者再度生而为人,但已是异阴、异处、异时成熟而受果报了;或者生而为天人、天主,也是异阴、异处、异时受果报;或者下坠而生于三恶道当中,也是一样由于都是异阴、异处、异时成熟而受善恶业所致的这个果报,所以就称为异熟果。世间一切熏习而造作的事与业,都会在异时、异处、异阴而成熟领受异熟果报;但在出世间法的熏习当中,却不一定会受异熟果报,比如说熏习了出世间法而成为四果人,舍寿以后入无余涅槃,那就没有世间法的果报了;或是如三果人当中,有少分人是舍寿以后在中阴的阶段进入无余涅槃,而成为中般涅槃,也是熏习了出世间法而没有未来世的世间果报。只有三果人当中大部分,或是初果、二果人才会继续有可爱的未来世异熟果报。
种子又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界”,也就是功能差别,也就是能生的道理。那么种子会由于熏习的缘故而增长兴盛,这是有经文为证的。在《杂阿含经》卷16第446经,这部经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切善恶法熏习的结果,都会产生功能;熏习完成的时候,这个种子便成就了;也就是说,熏习完成时,异熟果的功能就完成具备了,这就是种子的成就、界的成就。
那么在《杂阿含经》卷16,经文中所说的提婆达多,他与众多熏习种种恶行的僧众同在一处,臭味相投,都是习众恶行的恶人,这就是跟随提婆达多熏习恶法的结果。但是众多阿罗汉们难道都没有熏习所成的种子存在吗?答案是:他们都已成为阿罗汉了,可是仍然有种种的熏习所成的这个种子存在,这个种子就是变异生死未断。所以,专修神通的阿罗汉与同类的比丘同在一处,专修多闻与梵行的阿罗汉与同类的比丘也同在一处,专修少欲知足头陀苦行的阿罗汉就会与同类的比丘同在一处,专修天眼的阿罗汉就会与同类的比丘同在一处;这样子等于说是物以类聚,同样熏习同样相应的法,这些比丘就会同在一处,这都是由于熏习而导致行为的现行,那各有不同的这个现象。所以熏习是一直都在人间、或是三界当中常常出现的法界事实与现象,所以法界德是一直存在的。这种熏习所导致的界──功能差别,也是声闻人修道过程中所应注意及改正的地方,这并不是只有菩萨道的修行者才需要注意的。
假使不想落入恶法当中,就应当要远离恶知识,才能远离恶邪知见与恶口、恶行的恶业熏习,就不会继续与本质是谤法者的弘法者常在一起、常在一处;不再熏习错误的知见,就可以远离浅见者、邪见者谤法、谤贤圣而仍然自以为是在护法的种种恶行。
那么在《中阿含经》卷10,《本际经》当中也一样在说明法界的功德力用──熏习与本际的关系。由这一个《本际经》它的经名以及经文的佛语开示当中,充分地显示出来,但是详细的思惟遵守就可以改正错误熏习了吗?这也不尽然,这是因为正法与邪法的分际、了义法与表相法的分际,是尚未证悟的二乘菩提、或是尚未证悟大乘菩提的凡夫大师与学人,都难以鉴别的,因为都还在凡夫位当中。因为这样的缘故,凡夫往往误以为破法之时就是正在护法,往往将菩萨破邪显正的护法正行看作是在破法;又往往把救护众生脱离邪见的菩萨,错认为破坏正法的妖魔。由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亲近恶知识而不知道他是恶知识,只看弘法者的身分表相就信受而不怀疑他的法义与行门有没有错误、有没有违背 佛陀的圣教,一昧地迷信到底,就不免对正法横加破坏而又自以为是在大力护持正法呢!这都是由于亲近了恶知识所导致的。但是恶知识的辨别,一向都是学人无力做到的事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能归咎到各人的往世熏习与此世法缘了。
若能依止到真善知识而熏习正法的人,不论是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将会是易得实证的;但是依止真善知识以后,心中若是常存自私的想法,唯求己利,就不免会再因私心而远离真善知识,当然便会自己遮障道业。在经文当中可以为证,在《中阿含经》卷10,《弥酰经》当中就有说道:道业未成之前,都必须要依止善知识-这个地方的善知识,不是假名的善知识,而是真实的善知识--否则往往退失道业;如果依于私心而远离善知识,当然也会是同样的情形。那这一个弥酰比丘虽然自私,坚持要弃舍当时已经年老的 佛陀而不顾,不愿意再当祂的侍者;后来却有自知之明,懂得检点,知道不该弃舍善知识而只顾自己的道业,所以又回归无人奉侍的佛陀身边,一面奉侍、一面进修道业,才能获得 佛陀的指点。
然而古今总有一辈人都没有自知之明,自己悟不得,要藉善知识的指导与提携才能悟入,却在悟后自觉智慧远胜于善知识而出生了过慢乃至增上慢;殊不知道善知识既能自己悟入,不需他人的帮助,而自己必须仰赖善知识的多方帮忙才能悟入,那在根器与智慧上面,就已经和善知识相距甚远了,纵使悟后进修真有增益,也绝对无法超胜于自悟的善知识;可是五浊恶世的学佛人,总是不缺这种具有过慢的人;历代都会有这种自大的人存在,不肯服膺帮助自己的善知识,每每都在头上安头、另创新佛法,与圣教相违背、也与理证相违背;但是却没有智慧自我检点。正法期的时候如此,末法期的现在也更是如此,当然未来之世也将不乏其人。
那么,从上面这一段 佛陀与侍者之间的历史故事,就证明了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性,特别在佛菩提道当中,一定要追随依止在善知识的座下;莫说是三贤位菩萨了,乃至诸地菩萨也都各有各自应该依止的大善知识:上地的菩萨及诸佛。诸地菩萨都不可能再生起慢心与过慢心,更不会有增上慢;修行果证越高的地上菩萨,越不会有慢心,心中越是恭信上地菩萨;纵使相距只有一地之隔,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三贤位的菩萨能有慢心吗?更何况未断我见的凡夫能够有慢心吗?但是,现见诸多凡夫法师与居士,往往自称三果、四果、五地、十地。
然而这些现象都只能怪罪于恶知识,不能怪责于随学而造破法恶业的人,因为随学者都是一些没有正法抉择分的学人,当他们被恶知识误导之后,当恶知识告诉他们不可以阅读真善知识的书籍的时候,就只能迷信而去拒读;因此就终生失去证悟二乘菩提、乃至大乘菩提的机会。但是,事实真相则是所有的恶知识心中都有恐惧:徒众们读了正法书中所说的妙理以后就会发起抉择分,一定会有能力来简择自己的法义错误在哪里。未来势必舍弃恶知识而回归正法的道路,他们将会因此而失去名闻、利养与眷属。这个时候他们的作法就是禁止徒众们阅读,他们最常见的作法就是告诉那些徒众说:“某某人是邪魔外道,他的书有毒,读了一定会中毒,千万别去阅读。”由于迷信而没有智慧的人就完全信受而不肯稍为试读一下,于是正法之毒就没有办法杀死他们的我见病菌。那么,这一世就注定要唐捐修行之功、护法之功,而且还有可能成就护持破法者的破法大共业;误以为这个就是善心、善行而成就了破坏正法的大恶业,这难道不是人间最大的冤枉吗?
二乘人只是修断我见与我执,舍寿后能将自己灭尽而成为无余涅槃就够了,他们都不必亲自证入入胎识如来藏──不必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但是他们心中必须确信:灭尽蕴处界所摄的一切自我以后,并不是断灭空,而是仍然有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实际存在不灭-仍然有入胎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不灭-因此无余涅槃是常、是清凉,而且无热恼,是寂灭、是灭度、是真实的。因此就能毫无恐惧地灭尽自己而成为无余涅槃,度到永离生死的彼岸,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解脱三界生死苦,所以名为灭度而不名为生度。这是二乘人在凡夫位中修证解脱道时必须建立的正确观念,否则就会使我慢-这个我慢就是因自我的存在而有喜乐之情-继续地存在而无法灭尽自己,永远无法取证无余涅槃,就会继续在三界中受生。
如果没有入胎识如来藏,这个“熏习与异熟”的道理就会将不能够来成就,世人行善及修行都会唐捐其功,行善一世死后不得生天及解脱、成佛,造恶者亦将没有恶报,则世间没有三恶道中的诸多有情类;一切有情在世时所造的善业、恶业这些种子悉将于死后就散坏,不能执持到未来世,则有一切的有情的异熟果报-因为这样的关系-一切有情的种子的熏习与异熟果,皆不可能成就。佛说意识心不能去到来世的关系。
然而现见三恶道的有情仍然存在,虽不乐于三恶道之苦的这个报身-三恶道的这一个正报身-却不得不多世继续受生在三恶道当中;显见的,熏习所得因果种子确实存在,而且一直都在不断地报偿著。显见确实有一个常住的心体在执持这一切的善、恶业种,从来都不简别苦、乐受而如实地履践因果律,所以,三恶道有情不得不继续受生在这一个苦报身中。既然因果律是确实存在的,而意识不能去到后世,意根也没有能力来执持这一切的种子,当然是一定有另一个入胎而住的如来藏本识存在著,才能安住在母胎当中。在推理上确实如此确定了,在实证上,则古今都有菩萨们现前亲证这个入胎识,而能现前观察入胎识独住时的无余涅槃中,绝对是寂静的境界。
证悟后进修已久的菩萨们,也都能够现观这个入胎识的存在,也能够现观一切有情的生活造业,其实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入胎识当中,不曾面对外境,所以说“外境实无,心识实有”。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