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师兄们在修行感悟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那么师兄知道什么是因缘吗?针对这个问题,师兄如果不了解的话,就是可以跟我一起去详细的了解。
1、【因缘】
(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
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缘名缘由。’
辅行一之三曰:‘亲生为因,疏助为缘。’
【又】梵语尼陀那之译意。十二部经之一。又云缘起。(参见:尼陀那)。
【又】四缘之一。因即缘之意。此非因与缘各别而论,亲因即名为缘。
俱舍论七,谓:‘因缘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虽总为因缘,而唯识论七唯名同类因为因缘。
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的【因缘】词条
2、【因缘】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页云: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法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法种子所随逐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更生。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种子,随逐于识。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又云: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说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二解 如四缘中说。
三解 如十二分教中说。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因缘者:谓诸行种子。
五解 显扬六卷八页云:因缘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已,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奈耶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因缘。
六解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七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八解 集论三卷三页云:何等因缘?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义。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一、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谓镫等望诸色。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六、分离能作。谓镰等望所断。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八、信解能作。谓烟望火。九、显了能作。谓宗因喻,望所成义。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十一、随说能作。谓名想见。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十三、牵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十五、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正事王,令王悦豫。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二十、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缘。如谷无障。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所。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
九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页云: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处。
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先去洗手和漱口,这样我们修行、念诵佛经才会对佛菩萨的恭敬,而且也会很好的去感悟佛经中都讲解了什么内容,对我们修行佛法有哪些帮助。
版权所有:普门品全文网